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养生11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养生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周守忠 编,奚飞飞,王旭东 注
图书标签:
  • 养生
  • 中医养生
  • 古医籍
  • 传统文化
  • 健康
  • 养生之道
  • 中国医学
  • 医史
  • 养生学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66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59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4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22卷,又名《杂纂诸家养生至宝》、《养生延寿书》、《养生杂纂》。宋·周守忠编撰,成书于南宋嘉定13年(1220)。书中对南宋前220余种古籍中的养生学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和分类,分列为养生总叙、天文、地理、人事、屋寓、服章、食馔、羽禽、毛兽、鳞介、米谷、果实、果蔬、草木、服饵等部。资料丰富,繁简得宜,条理清晰,导引、适时、起居、食疗、服药等具体方法靡不俱备,切于实用。书后附作者另一部养生书籍《养生月览》2卷,可供读者按月查询养生方法。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乃集南宋前养生学成就之大成者,此次整理以明成化10年(1474)钱塘谢颎刻本为底本。

目录

卷第一
养生部一
总叙养生上

卷第二
养生部二
总叙养生中

卷第三
养生部三
总叙养生下

卷第四
天文部

日月

云汉
风雨
虹霓






热寒

卷第五
地理部


江河



卷第六
人事部一
身体
涕唾


便尿


……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附养生月览
校注后记

精彩书摘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养生11》:
  养生部二
  总叙养生中
  养生大要,一日啬①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日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养生集叙》
  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劳苦②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不尔,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黧皱,必损年寿也。《养生延命录》
  先除欲以养情,后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气,饮灵元,不死之道,返童还年,此盖圣人之所重也。《太清中黄真经》
  我命在我,保精爱气,寿无极也。《仙经》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同上
  一阴一阳谓之道,三元二合谓之丹,溯流补脑谓之还,精化为气谓之转。一转一易一益,每转延一纪③之寿,九转延一百八岁。同上
  阴阳之道,精液为宝,谨而守之,后天而老。同上
  子欲长生,当由所生之门,游处得中,进退得所,动静以法,去留以度;可以延命而愈疾矣。同上
  以金理金,是为真金;以人理人,是为真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养神,勿失生道,长使道与生相保,神与生相保,则形神俱久矣。同上
  故性命之限,诚有极也;嗜欲之性,固无穷也。以有极之性命,逐无穷之嗜欲,亦自毙之甚①矣。《元气论》
  德以形为车,道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气为户。形劳则德散,气越则道叛,精消魂散,气动③魄微。是以静形爱气,全精宝视,道德凝④密,魂魄固守。《云笈七签》
  夫⑤长生久视,未有不爱精保气能致之。阴丹内御之道,世莫得知。虽务于气,而不解绝情欲,亦未免殃矣。《切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以致者,以保养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则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摄生之道,无逮⑥于此。夫草木无知,犹假灌溉。矧⑦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①疾。忘情去智,恬惔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神自宁矣,此养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真之精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肯行。如此,虽有长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谢。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圣人悯之。《本草衍义总论》
  夫安乐之道,在能保养者得之。况招来和气之药少,攻决②之药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须假保养,无犯和气,以资生命。缘③失将护,便致病生。苟或处治乖方,旋见颠越。防患须在闲日,故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同上
  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经》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云为,逐强处即病生。五脏受气,盖有常分,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咎于神天。噫!是亦未常思也,可不谨欤?同上。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养生11》是一部内容详实、体系严谨的养生学著作,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健康智慧与生活经验。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收录的珍贵养生古籍,更在于它所展现的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生”与“养”的深刻理解。 一、 养生观念的源起与发展:个体健康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中国传统养生学,其根基深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人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健康与否,与天地四时的变化、自然环境的演变息息相关。因此,养生并非仅仅关乎个体的身体机能,更是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养生类纂》的编纂,正是对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将古籍中零散的养生理念、方法加以整理、归类,犹如将星辰大海汇聚于一本宝典,让后人能够清晰地窥见古人对于如何“顺应四时,调和阴阳,摄养形神”的智慧结晶。 从早期《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倦,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到后来的道家、儒家、佛教等各家学派对养生的不同侧重,养生观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道家强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追求长生久视;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养生视为治国安民的基础;佛教则倡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将身心清净视为重要的养生之道。 《养生类纂》所收录的古籍,涵盖了上述诸多学派的养生思想,它们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多层次的养生体系。这套丛书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漫长历史演进过程的梳理和总结,让我们能够看到养生学是如何从一种朴素的生存追求,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包含理论、实践、哲学、伦理的综合性学科。 二、 养生内容的多元性:从形体到心神的全面关照 《养生类纂》的养生内容,绝非仅限于简单的食疗、药方。它是一个涵盖了从身体到精神、从日常起居到节气时令、从内外调理到情志养生的全方位体系。 形体养生: 这是最直观的养生层面。古籍中记载了大量的导引、按摩、吐纳、武术等锻炼方法,它们强调“动静结合”,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和呼吸配合,来舒展筋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养生类纂》将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阐释和分类,让读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实践。例如,一些古代导引术,如“八段锦”、“五禽戏”,至今仍是广为流传的养生佳品。 饮食养生: “药食同源”、“食疗胜于药疗”是中国养生学的基本理念。本书汇集了大量关于食物性味、功效、宜忌的记载,以及根据不同体质、季节、病症制定的食谱和药膳。这些内容不仅指导人们如何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材,更强调“饮食有节”,告诫人们不可暴饮暴食,不可偏食,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进食。 起居养生: 古人非常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认为顺应自然规律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养生类纂》中详述了根据昼夜、季节变化而进行的作息、睡眠、运动、劳作等方面的安排。例如,强调“晚睡早起”在某些季节的适宜性,以及“午睡”对于恢复精力的重要性。 情志养生: 精神层面的调养在中国养生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七情致病”的理论深入人心,古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的过度波动,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本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如何调整情绪、保持心境平和的论述,如“乐不忘忧,忧不丧志”,提倡“静心寡欲”、“知足常乐”等精神境界的追求。 节气养生: 中国的养生学与节气变化紧密相连,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这一规律。《养生类纂》中详细介绍了不同节气下的养生重点,包括饮食、起居、运动、药物的选用等,指导人们如何在特定时期进行最适宜的调养,以达到“避邪”、“养阳”、“固精”等目的。 药物养生: 除了食疗,草药的运用也是古代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了许多关于常用养生药材的性味、功效、配伍以及炮制方法的记载,指导人们如何通过药物来辅助调养身体,延缓衰老,治疗慢性疾病。 三、 养生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古人的智慧传承 《养生类纂》所收录的养生方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历代医家、养生家长期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其科学性体现在: 整体观: 强调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身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养生方法也注重整体调理,而非仅仅针对某个症状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 强调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所处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这与现代医学的精准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循序渐进: 许多养生方法都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例如,在锻炼和药物使用上,都要求从轻到重,从少到多,逐渐适应。 注重预防: 养生学的核心理念是“未病先防”。本书中的大量内容,都围绕着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如何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这些养生方法,既有深刻的理论指导,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许多方法,如简单的按摩手法、常见的药膳食谱、易于学习的导引术,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实践,从而真正地将养生融入生活,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 四、 价值与意义:穿越时空的健康指南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养生11》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献价值: 作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一部分,它为学术界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便于学者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揭示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内涵。 历史传承: 它系统地梳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宝贵遗产,使得这些历经千年的智慧不至于失传,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现实指导: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健康挑战,如亚健康、慢性病、压力过大等。《养生类纂》中的养生理念和方法,恰恰能够为现代人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康解决方案。它提醒我们回归自然,重视身体的内在规律,寻求身心平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健康长寿。 文化认同: 养生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和实践《养生类纂》中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养生11》是一部集理论、实践、智慧于一体的养生巨著。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养生学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呈现,更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份穿越时空的健康指南,指引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到一条通往健康、长寿、和谐的生命之道。它所蕴含的古老智慧,至今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细细品味、并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养生类纂》,我真的是又惊又喜。作为一个常年被亚健康困扰的普通上班族,我一直想找一些可靠的、不那么晦涩难懂的养生指导。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很多都充斥着一些不着边际的理论,或者是一些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实践的方法。但是这本书,它的名字就透着一股实在劲儿。“类纂”,意味着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对过往智慧的汇集和整理。翻开书页,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字体都让人觉得很舒服,这本身就营造了一种沉静下来学习的氛围。我尤其欣赏的是它没有一开始就讲什么高深的道家内功,而是从最基础、最生活化的方面入手。比如关于起居作息的建议,它不是简单地让你“早睡早起”,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辰身体的能量流动,以及如何根据自然规律来调整作息,才能事半功倍。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累,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没有做好。书中很多关于饮食的篇章,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像一些养生书那样把食物标签化,告诉你什么绝对不能吃,而是强调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如何根据时令、个人体质来选择和搭配。看到那些详细的药食同源的介绍,我才明白,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食材,竟然都有着如此强大的养生功效。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着最古老的智慧,让我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阅读《养生类纂》的过程,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它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古老殿堂。这本书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它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底蕴和系统的梳理。我之所以会被吸引,是因为它并非零散的养生秘诀集合,而是对历代养生理论和实践进行的一次全面性的“类纂”,这使得内容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我尤其看重的是书中对于“未病先防”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生病了怎么办,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就构建起健康的“防火墙”。例如,在关于“情志养生”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开心”,而是深入分析了负面情绪对脏腑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来化解。它提到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心理调适技巧,比如“观自在”、“静心养气”等,这些方法听起来古老,但实践起来却非常有效。它并没有要求我们做到“圣人”般的超然,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有所为。还有关于“饮食调养”,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吃什么,不吃什么,而是会从食物的五味、五色、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让你能够更理性地看待食物,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养生,是建立在对身体的深刻认知和对自然的和谐顺应之上的。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递着最宝贵的生命经验。

评分

我一直认为,养生是门“慢功夫”,需要静下心来去体会和学习。拿到《养生类纂》这本书,我恰恰获得了这种难得的静谧感。它的整体风格非常素雅,没有那些图文并茂的插图,也没有什么夸张的排版,但正是这种简洁,反而让我更能专注于内容本身。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顺应自然”的强调。在书中,关于“起居作息”和“四季养生”的章节,反复提及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它不是告诉你一套死的养生法则,而是教你如何根据自然的节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比如,书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在冬天要“早睡晚起”,为什么在春天要“晚睡早起”,以及这些作息习惯如何与身体的阴阳变化相呼应。这比我之前看到的任何关于作息的书都来得更深刻,也更有说服力。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疲惫,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没有顺应身体和自然的节奏。此外,书中关于“运动导引”的介绍,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没有推荐那些高强度的运动,而是侧重于一些温和的、能够调养身心的功法,比如太极、八段锦的入门介绍。它强调的是“练”的过程,而不是追求“练”的结果。它告诉你,通过缓慢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生活指南,用最古老、最智慧的方式,指导我们如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健康。

评分

《养生类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养生大家进行了一场对话。我一直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入门途径。很多中医书都讲得过于理论化,或者过于强调治病,而这本书却把重点放在了“养生”这个日常的、预防性的层面,这正是我的需求所在。它没有那些花哨的封面和宣传语,只是静静地在那里,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喜欢它讲述的方式,不是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分享人生经验。在阅读关于“饮食调养”的部分时,我发现它不仅仅是列举食物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医学的“食疗”理念。它会告诉你,为什么在春天要多吃些“发散”的食物,为什么在夏天要多吃些“清淡”的,为什么在冬天要多吃些“温补”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自然规律。它还提到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饮食禁忌,比如“不吃生冷”、“不吃隔夜菜”等等,并详细解释了背后的原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讲到了“药食同源”的概念,列举了很多常见的蔬菜、水果、谷物,都有着不同于食物本身的药用价值。这让我以后在选择食材时,会更加有意识,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滋养身体。这本书让我明白,养生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养生类纂》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古籍整理”听起来就有些枯燥,我担心会是一堆堆晦涩难懂的文字,充斥着我完全不理解的术语。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巧妙,虽然是古籍整理,但它并没有生硬地把原文照搬,而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类。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具体的养生主题展开,比如“情志养生”、“饮食调养”、“起居作息”、“运动导引”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在解读古籍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现代医学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解释,这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我特别喜欢关于“情志养生”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调适。这一点对我这种经常加班、压力很大的职场人士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不是让你压抑情绪,而是教你如何“疏导”,如何找到内心的平衡。此外,书中关于“运动导引”的章节,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介绍了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养生功法,比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并且详细解释了每个动作的要领和功效。这些功法不像一些现代的健身操那样追求视觉上的刺激,而是更注重身心的结合,强调“形神合一”。我尝试着练习了几天,虽然效果可能还需要时间来显现,但那种身心放松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挖掘得越深,越能发现其中蕴含的珍贵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