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中国历代传统中医临床心理诊治的73个案例,通过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些经典案例,并和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比较,揭示传统中医心理学的科学内涵与现代意义,以区别于西方医学和心理学的文化特质。是一本集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通俗读物。
邱鸿钟,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职业心理医生。教育部医药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序
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二、两晋隋唐时期
三、宋元时期
四、明朝时期
五、清朝时期
参考文献
我一直对各种关于“身心合一”的理论都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富有深度的解读。我一直以为中医在心理方面的应用,更多的是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比如针灸、推拿等,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情志”理论,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情绪、认知、以及人际关系的探讨,进行了非常精彩的结合。书中对一些复杂心理问题的剖析,例如抑郁、焦虑、失眠等,都非常有见地。它不仅仅从身体的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来解释,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问题背后,个体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家庭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因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心身同治”的理念,它强调了在治疗心理问题时,不能忽视身体的感受,也不能忽视心理的调适。这种整体性的治疗思路,让我感觉非常受用。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的智慧,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健康,更是关于心灵的安宁。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视角,去理解和处理我们内心的困扰。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智慧,只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渐渐忽略了它们。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重新打开了那扇尘封的门。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非常严肃、专业的学术著作,但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转化成了易于理解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悲伤”的解读。它不再仅仅是从中医“悲伤伤肺”的角度来阐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生境遇中,探讨了失去、分离、以及人生的无常如何引起悲伤,并提供了从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来应对悲伤的方法。这种将个体经验与宏观哲学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心理困扰,也可能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态度息息相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医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自己和解的书。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以为中医和心理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天衣无缝”的方式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对那些流传千古的医学典籍中的“心病”案例,进行了非常深入和细腻的剖析。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肝郁气滞”的解释,不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气”的流动,而是上升到了对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压力、压抑、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困境的探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比如依恋理论、创伤理论等,来解释为何某些人群更容易出现“肝郁”的倾向,以及如何通过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达到“疏肝解郁”的效果。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让中医的理论更加丰富和立体,也为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广阔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并非陈旧过时,而是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只是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发现和解读。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令人惊喜了!一直以来,我对传统中医的印象停留在身体调理和药方上,没想到它还能与心理学如此巧妙地结合。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位既深谙中医精髓,又对现代心理学有着深刻理解的大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经典案例的重新解读,那些古老的故事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情志致病”的阐释,不再是简单的“喜伤心,怒伤肝”的条条框框,而是结合了情绪管理、认知行为疗法等现代心理学理论,深入剖析了情绪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身体健康。读完这部分,我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对许多生活中不经意的情绪波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学到了如何用更科学、更具建设性的方法去应对。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作者的文笔流畅,叙述生动,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位心灵的向导,指引我如何在中医的智慧中找到与内心和解的路径。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应用心理丛书”这个名头吸引进来的,以为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心理自助书籍。虽然这本书确实很实用,但它所带来的启发,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更是让你重新审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问题”。书中对一些经典病案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面性。比如,关于“思虑过度伤脾”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解释了思虑如何影响消化功能,更是深入探讨了过度思虑背后的焦虑、不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将这些心理因素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既有调整饮食起居的建议,也有引导进行自我反思和情绪调节的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一点,就是它从来不会简单地给问题贴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去认识自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而是更有主动性地去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与之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