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有衣》、《華夏禮儀》的寫作源於漢服文化與中學教育的相逢。漢服及禮儀課程早在2013年即成為北京市西城區後備人纔資助計劃項目,2014年申請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産青少年傳承研究”課題的子課題“以漢服活動為載體的傳統服飾禮儀文化青少年傳承模式研究”並成功立項,該課題於2017年結題,本書為課題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美稱。漢服復興運動中也一直有“始於衣冠,達於博遠”“華夏復興,衣禮偕行”的理念,本套書分為服飾和禮儀兩本。
《華夏有衣——走進漢服文化》:以傳統服飾為主體,涉及傳統服飾背後的文化內涵以及當代漢服的復興實踐。本書涵蓋瞭當代漢服的概念、意義、穿著、禮儀等基本問題,以及漢服的源流興衰、冠服製度等曆史縱深;對漢服基本款式進行瞭分類說明,並涉及冠履、配飾、圖案、配色等相關知識;通過青春校園中衣冠復興的熱情實踐,展望青年一代的文化復興實踐以及呈現當代青年對復興道路的認真思考。本書力圖將漢服復興十餘年來的探索與思考加以梳理,勾勒齣漢服文化的基本框架。
馮琳,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閤作辦學平颱“課堂文化研究中心”委員,國際青年成就(JA)顧問教師。長期從事中學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教學、文化遺産教育。參與編寫人民教育齣版社《曆史與社會》教師教學用書,陝西人民教育齣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及教參等。
何誌攀,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教育碩士。多年參與漢服復興,曾任“天漢民族文化網”版主。參與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研發與實施的實踐研究”。參與編寫人民教育齣版社《道德與法治》教材與教參、高等教育齣版社《思想品德與思想政治課教學論》等。
楊娜,就職於中央電視颱,曾擔任過新聞編輯、策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博士畢業生,主攻方嚮為文化社會學,英國“英倫漢風”漢服社創始人之一,曾擔任“漢服北京”社團負責人,曾獲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漢族之花稱號。自2009年起專注於梳理漢服復興的發展曆史與脈絡,2016年齣版《漢服歸來》一書。
《華夏有衣》與《華夏禮儀》兩本書放到我麵前的時候,腦海中立時浮現的是兩個漢字偏旁——“衣”和“示”。這兩個偏旁曾經睏擾過很多孩子,也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頗為費神。往往到瞭最後,總結齣來的規律就一條:“覺得”與衣服有關的就是“衣補旁”,其它的則是“示字邊”。按說這條規律倒也管用,可以解決90%的有關這兩個部首混淆的問題;再加上如今早已經進入電腦打字時代,隻要漢語拼音的拼寫過關,那真是想寫錯字都難。
不過在一些必須手寫漢字的場閤(比如考試、現場填錶等),提筆忘字、下筆錯字的情況仍屢屢發生,其中不乏“讀書破萬捲”的成年人。比如,“初”和“褐”,每每有人把它們錯寫成示字邊,其實就是上麵所說的規律導緻的思維定式——怎麼看都覺得這兩個字與“衣服”沒有關係——既然不是衣補旁,那就少加一點吧!於是,很多人就這樣糊裏糊塗地寫錯瞭。
當然,我在這裏想說的並不是關於規範漢字的問題,而是由這種錯字現象引發的一係列的思考: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給孩子們傳遞更深層次的文化?如何讓這些知識融會貫通,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習興趣,既可以起源於完成艱巨任務時的歡天喜地,也可以來自於實現既定目標後的酣暢淋灕,還可以發端於糾正經年謬誤時的恍然大悟。舉例來說,當你發現“初”字在古代就指裁衣服的剪刀時,也許會如醍醐灌頂一般,再不糾結於這個字的偏旁部首。同樣的道理,當你瞭解瞭“禮”“禘”“祗”這些字是和祭祀典禮有關的各種活動時,想必再也不會把它們寫錯認錯。
由此開始,你可能會對中國文化的演變和發展産生濃厚的興趣。如果說帝王祭祀等活動離你尚且遙遠,那麼,衣食住行中排在首位的“衣”,在中華文明史上的變遷或許會吸引到你。對“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來說,“衣”的重要性竟然超過瞭“食”,你是否會疑惑為什麼祖先如此之看重自己的形象?隱約中,你是否會發現這與我國自詡“禮儀之邦”之間存在某種必然的聯係?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在這兩本書中找到答案。
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服飾和傳統禮儀是打開中華傳統文化之門的兩把鑰匙。促成這兩本書的順利齣版,也是世界遺産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國傢社科基金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青少年傳承研究”引領下的成功實踐。我把這兩本書推薦給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們,尤其是中學生,相信讀者會在書中發現一片嶄新的天地,感受文字背後那種更貼近我們的人文情感!
世界遺産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
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前校長
袁愛俊
翻開《華夏衣冠:漢服的韆年風華》,我仿佛穿越瞭時光的長河,置身於一個個璀璨的漢服時代。作者的文筆極其細膩,將那些遙遠的傳說和曆史片段,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娓娓道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漢服在古代社會中的意義和象徵的論述所吸引。它不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是承載著禮儀、身份、風骨的文化符號。 書中對曆代漢服發展演變的描繪,讓我印象深刻。從周代的莊重典雅,到唐代的雍容華貴,再到宋代的清新素雅,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我反復閱讀瞭關於唐代“襦裙”的章節,書中不僅展示瞭唐代女性服飾的開放與自信,還深入剖析瞭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風貌和審美情趣。那些華麗的織錦、精緻的刺綉,以及大膽的色彩搭配,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盛世王朝的勃勃生機。這讓我意識到,漢服並非一成不變,它是一個不斷發展、融閤、創新的生命體,是中國文化發展變遷的生動見證。
評分拿到《華夏衣冠:漢服的韆年風華》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它太厚重瞭,但翻開之後,我完全被吸引住瞭,根本停不下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僅僅是講漢服的款式,更是深入挖掘瞭漢服背後的文化內涵,這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漢服與傳統禮儀、節日慶典結閤的部分。比如,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朝代在祭祀、婚嫁、喪禮等重要場閤穿著漢服的規製和意義。這讓我瞭解到,在古代,穿什麼樣的衣服,在什麼場閤穿,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這體現瞭古人對儀式感的重視,以及對天地的敬畏。我讀到關於漢服在古代士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時,更是深有感觸,那些文人墨客在吟詩作對、品茗賞月時,身上的漢服似乎也賦予瞭他們一種超然物外的氣質。這本書讓我明白,漢服不隻是外在的服飾,它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傳承。
評分這次收到朋友贈送的《華夏衣冠:漢服的韆年風華》,我真的感到非常驚喜。一直以來,我隻是模糊地知道漢服,知道它是漢族的傳統服飾,但在我心中,它總覺得有些遙遠,像是曆史課本裏定格的畫麵,雖然美麗,卻缺乏真實觸感。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將我帶入瞭一個鮮活的漢服世界。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漢服基本形製和結構的講解,這一點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把復雜的剪裁、縫製、搭配都說得清清楚楚。比如,書中提到“交領右衽”時,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還配上瞭精美的插圖,讓我能直觀地理解這個最基本的漢服特徵。還有對“直裾”、“麯裾”等款式的區分,以及襦、裙、衣、裳這些基本名詞的解釋,都讓我豁然開朗。我之前總以為漢服就是長袍馬褂,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它如此多樣,不同朝代、不同場閤都有不同的講究,這種細緻的梳理讓我對漢服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認識,不再是一知半解。
評分收到《華夏衣冠:漢服的韆年風華》這本書,我一開始還擔心它是不是太學術化,讀起來會很枯燥,沒想到讀完之後,我整個人都沉浸在漢服的魅力之中,感覺像發現瞭一個新世界。這本書給瞭我太多驚喜,讓我對中國傳統服飾有瞭全新的認識。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漢服在現代復興運動中的意義和價值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將漢服僅僅視為一種曆史遺物,而是積極地將其與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聯係起來。我瞭解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漢服,甚至將其穿上街頭,這不僅僅是對傳統服飾的喜愛,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傳承。書中還分享瞭一些關於如何科學、得體地穿著漢服的建議,以及如何區分“漢服”與“漢元素”的常識,這對於想要瞭解和嘗試漢服的人來說,非常有指導意義。它讓我看到瞭漢服在現代社會的生命力,也激發瞭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
評分《華夏衣冠:漢服的韆年風華》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場關於美學的盛宴,也更是一次對民族根源的追溯。它的內容之豐富,細節之考究,讓我難以置信。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為它打開瞭我對中國傳統服飾的全新認知維度。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漢服麵料、色彩、紋樣的精細描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絲綢”、“錦緞”,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人們所使用的麵料特點,以及這些麵料如何通過精湛的工藝被賦予生命。書中對色彩的運用也極為講究,從皇傢貴族的明黃、絳紅,到文人雅士的青藍、墨綠,每一抹色彩都仿佛蘊含著特定的象徵意義。而那些精美的紋樣,如龍鳳、祥雲、花卉,更是將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展現得淋灕盡緻。通過閱讀,我仿佛能觸摸到古代織工的巧手,感受到他們對美的極緻追求。這讓我對漢服的欣賞,從“看起來好看”提升到瞭“懂得它為什麼好看”,以及“它背後蘊含的匠心與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