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有衣》、《华夏礼仪》的写作源于汉服文化与中学教育的相逢。汉服及礼仪课程早在2013年即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后备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4年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以汉服活动为载体的传统服饰礼仪文化青少年传承模式研究”并成功立项,该课题于2017年结题,本书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称。汉服复兴运动中也一直有“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华夏复兴,衣礼偕行”的理念,本套书分为服饰和礼仪两本。
《华夏有衣——走进汉服文化》:以传统服饰为主体,涉及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当代汉服的复兴实践。本书涵盖了当代汉服的概念、意义、穿着、礼仪等基本问题,以及汉服的源流兴衰、冠服制度等历史纵深;对汉服基本款式进行了分类说明,并涉及冠履、配饰、图案、配色等相关知识;通过青春校园中衣冠复兴的热情实践,展望青年一代的文化复兴实践以及呈现当代青年对复兴道路的认真思考。本书力图将汉服复兴十余年来的探索与思考加以梳理,勾勒出汉服文化的基本框架。
冯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课堂文化研究中心”委员,国际青年成就(JA)顾问教师。长期从事中学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教学、文化遗产教育。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及教参等。
何志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教育硕士。多年参与汉服复兴,曾任“天汉民族文化网”版主。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教参、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等。
杨娜,就职于中央电视台,曾担任过新闻编辑、策划。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生,主攻方向为文化社会学,英国“英伦汉风”汉服社创始人之一,曾担任“汉服北京”社团负责人,曾获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汉族之花称号。自2009年起专注于梳理汉服复兴的发展历史与脉络,2016年出版《汉服归来》一书。
《华夏有衣》与《华夏礼仪》两本书放到我面前的时候,脑海中立时浮现的是两个汉字偏旁——“衣”和“示”。这两个偏旁曾经困扰过很多孩子,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颇为费神。往往到了最后,总结出来的规律就一条:“觉得”与衣服有关的就是“衣补旁”,其它的则是“示字边”。按说这条规律倒也管用,可以解决90%的有关这两个部首混淆的问题;再加上如今早已经进入电脑打字时代,只要汉语拼音的拼写过关,那真是想写错字都难。
不过在一些必须手写汉字的场合(比如考试、现场填表等),提笔忘字、下笔错字的情况仍屡屡发生,其中不乏“读书破万卷”的成年人。比如,“初”和“褐”,每每有人把它们错写成示字边,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规律导致的思维定式——怎么看都觉得这两个字与“衣服”没有关系——既然不是衣补旁,那就少加一点吧!于是,很多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写错了。
当然,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关于规范汉字的问题,而是由这种错字现象引发的一系列的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们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如何让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既可以起源于完成艰巨任务时的欢天喜地,也可以来自于实现既定目标后的酣畅淋漓,还可以发端于纠正经年谬误时的恍然大悟。举例来说,当你发现“初”字在古代就指裁衣服的剪刀时,也许会如醍醐灌顶一般,再不纠结于这个字的偏旁部首。同样的道理,当你了解了“禮”“禘”“祗”这些字是和祭祀典礼有关的各种活动时,想必再也不会把它们写错认错。
由此开始,你可能会对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说帝王祭祀等活动离你尚且遥远,那么,衣食住行中排在首位的“衣”,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变迁或许会吸引到你。对“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衣”的重要性竟然超过了“食”,你是否会疑惑为什么祖先如此之看重自己的形象?隐约中,你是否会发现这与我国自诩“礼仪之邦”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这两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两把钥匙。促成这两本书的顺利出版,也是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少年传承研究”引领下的成功实践。我把这两本书推荐给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尤其是中学生,相信读者会在书中发现一片崭新的天地,感受文字背后那种更贴近我们的人文情感!
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校长
袁爱俊
《华夏衣冠:汉服的千年风华》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场关于美学的盛宴,也更是一次对民族根源的追溯。它的内容之丰富,细节之考究,让我难以置信。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它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全新认知维度。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汉服面料、色彩、纹样的精细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丝绸”、“锦缎”,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所使用的面料特点,以及这些面料如何通过精湛的工艺被赋予生命。书中对色彩的运用也极为讲究,从皇家贵族的明黄、绛红,到文人雅士的青蓝、墨绿,每一抹色彩都仿佛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而那些精美的纹样,如龙凤、祥云、花卉,更是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阅读,我仿佛能触摸到古代织工的巧手,感受到他们对美的极致追求。这让我对汉服的欣赏,从“看起来好看”提升到了“懂得它为什么好看”,以及“它背后蕴含的匠心与智慧”。
评分这次收到朋友赠送的《华夏衣冠:汉服的千年风华》,我真的感到非常惊喜。一直以来,我只是模糊地知道汉服,知道它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在我心中,它总觉得有些遥远,像是历史课本里定格的画面,虽然美丽,却缺乏真实触感。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我带入了一个鲜活的汉服世界。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汉服基本形制和结构的讲解,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剪裁、缝制、搭配都说得清清楚楚。比如,书中提到“交领右衽”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还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让我能直观地理解这个最基本的汉服特征。还有对“直裾”、“曲裾”等款式的区分,以及襦、裙、衣、裳这些基本名词的解释,都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总以为汉服就是长袍马褂,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如此多样,不同朝代、不同场合都有不同的讲究,这种细致的梳理让我对汉服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一知半解。
评分翻开《华夏衣冠:汉服的千年风华》,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置身于一个个璀璨的汉服时代。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将那些遥远的传说和历史片段,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汉服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象征的论述所吸引。它不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承载着礼仪、身份、风骨的文化符号。 书中对历代汉服发展演变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从周代的庄重典雅,到唐代的雍容华贵,再到宋代的清新素雅,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我反复阅读了关于唐代“襦裙”的章节,书中不仅展示了唐代女性服饰的开放与自信,还深入剖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那些华丽的织锦、精致的刺绣,以及大胆的色彩搭配,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盛世王朝的勃勃生机。这让我意识到,汉服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不断发展、融合、创新的生命体,是中国文化发展变迁的生动见证。
评分拿到《华夏衣冠:汉服的千年风华》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太厚重了,但翻开之后,我完全被吸引住了,根本停不下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讲汉服的款式,更是深入挖掘了汉服背后的文化内涵,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汉服与传统礼仪、节日庆典结合的部分。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在祭祀、婚嫁、丧礼等重要场合穿着汉服的规制和意义。这让我了解到,在古代,穿什么样的衣服,在什么场合穿,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体现了古人对仪式感的重视,以及对天地的敬畏。我读到关于汉服在古代士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时,更是深有感触,那些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品茗赏月时,身上的汉服似乎也赋予了他们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这本书让我明白,汉服不只是外在的服饰,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
评分收到《华夏衣冠:汉服的千年风华》这本书,我一开始还担心它是不是太学术化,读起来会很枯燥,没想到读完之后,我整个人都沉浸在汉服的魅力之中,感觉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本书给了我太多惊喜,让我对中国传统服饰有了全新的认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汉服在现代复兴运动中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汉服仅仅视为一种历史遗物,而是积极地将其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联系起来。我了解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汉服,甚至将其穿上街头,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服饰的喜爱,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科学、得体地穿着汉服的建议,以及如何区分“汉服”与“汉元素”的常识,这对于想要了解和尝试汉服的人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它让我看到了汉服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