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古典哲学与礼法

古典学研究:古典哲学与礼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哲学
  • 古典礼法
  • 古典学
  • 哲学史
  • 法律史
  • 西方哲学
  • 西方文化
  • 古代文明
  • 学术研究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6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7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典学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2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典学研究:古典哲学与礼法》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分会主办的辑刊。 该刊依托具体文本,从原初的、古典的语义语境出发,致力于研究、疏解、诠释中西传世经典,旨在推动中国的古典学研究,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培养一大批富有潜力的青年研究学者。作为承载中西古典学研究的刊物,该刊的推出,适应了国内古典学兴起的潮流,展现了中国古典学研究的现状,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内容简介

《古典学研究:古典哲学与礼法》收录了国内古典学研究领域一线学者的八篇文章,探讨了古典哲学与礼法的关系,内容涉及柏拉图政治哲学、古典自然法理论、古典自然状态论、古希腊廊下派、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喜剧,以及中国传统的诗经学、庄学,等等。刘小枫老师专门为此撰写了《普罗米修斯与民主的秘密》,分析了阿里斯托芬笔下鸟儿城邦的隐喻,揭示了自然爱欲与礼法的对立,并富有洞见地提出了《鸟》是《云》的续篇:苏格拉底的哲学打破礼法规定的后果,便是《鸟》所描绘的情形。另外,本书还收录了两篇书评文章,分别评论英语学界古典学研究作品《苏格拉底式的王者色诺芬》和《李维撰史的意图和方法》。

作者简介

《古典学研究:古典哲学与礼法》由刘小枫主编,林志猛担任执行主编。
本书八篇文章作者分别是韩潮、林志猛、徐健、程志敏、刘小枫、肖有志、周春健、丁耘,皆为国内古典学研究领域一线学者。
韩潮,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现象学等领域的研究。
林志猛,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法哲学等研究。
徐健,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程志敏,海南大学社科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学、西方哲学和法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学、政治哲学、中西古典思想等研究。
肖有志,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哲学研究。
周春健,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四书学、诗经学、文献学。
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中西古典思想等研究。

目录

专题:古典哲学与礼法

哲人王即“活的法”? 韩潮
古典自然状态论 林志猛
芝诺《政制》中的“悖论” 徐健
古典自然法概览 程志敏

论文:
普罗米修斯与民主的秘密(上篇) 刘小枫
斐德若的爱欲与城邦 肖有志
从“六诗”到“六义” 周春健
道、一与气学 丁耘

书评:
评《苏格拉底式的王者色诺芬》 潘戈 撰 邓斯怡 译
重估李维 杨志城

精彩书摘

《普罗米修斯与民主的秘密》题解

剧名“鸟”明显带有寓意,但寓意什么呢?人们经常说:我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鸟儿寓意自由自在的生活。
鸟儿未必能想到,但人应该想到,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有危险:若遇到捕鸟者设下罗网,鸟儿的生活就会成为囚徒的生活。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我们可以读到一场有趣的对话:苏格拉底与快乐论者阿里斯提珀斯谈到自由。阿里斯提珀斯说,他既不想统治别人,也不想被别人统治,只想“活得轻松自在、快乐安逸”(2.1.8-9)。显然,阿里斯提珀斯的“快乐安逸”生活理想的前提是非政治性的自由自在。
针对阿里斯提珀斯的快乐论,苏格拉底提出了辛劳说:属人的生活免不了辛劳,而辛劳的生活要求人有自制力。换言之,自制力是属人的标志。苏格拉底提到耐性渴的自制力,似乎属人的自制力首先指克制身体的自然需要。不难设想,对人来说,这种需要最诱人、也最难克制,但也最具有政治危险。苏格拉底举例说,“鹌鹑”和“鹧鸪”往往“由于情欲”而落入陷阱(2.1.4)。这种对比把不能克制身体需要的人当作鸟类,言下之意,阿里斯提珀斯向往的“自由”表明他不能克制自己的身体需要:“鹌鹑”和“鹧鸪”因贪婪而受诱惑,实际上是受自己的自然需要的束缚,从而并非真正的自由自在。
苏格拉底进一步提到人需要培养耐寒和耐热的能力,这种自制力与耐性渴在性质上不同,即不是克制出自自然本能的需要,而是因政治环境的限制而克制自己的自然需要,明显具有政治含义——苏格拉底举例说,“人生当中,极大部分重大的实践、战争、农业和许多其他事情都在露天进行”(2.1.6)。可以看到,苏格拉底的这些说法揭示了阿里斯提珀斯的快乐论“自由”诉求的实质:拒绝承认人性天生具有政治性,追求返回人的纯粹自然性。
苏格拉底接下来说,人的心性大致来讲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人有志趣“统治”,这类人显然需要培养自己耐寒和耐热的能力,更不用说耐性渴的自制力;另一类人对统治毫无兴趣,属于被统治的一类,因为他们不愿意克制自己的身体需要,追求随心所欲的自由。苏格拉底否定了阿里斯提珀斯所说的可能性,即既不想统治别人,也不想被别人统治,因为,人要么当统治者,要么当被统治者,没有中间道路可行。阿里斯提珀斯只想“活得轻松自在、快乐安逸”的想法,作为一种哲学观点不可能成立。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提珀斯的这场对话,为我们理解阿里斯托芬的《鸟》剧提供了历史语境。因为,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鸟》剧明显是在批判性地嘲讽对统治有兴趣的人的自由愿望,而且,在阿里斯托芬笔下,这样的愿望与苏格拉底相关,从而使得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提珀斯的对话所展现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前言/序言

征稿启事暨匿名审稿说明


《古典学研究》辑刊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分会主办,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中西方经典和其他传统经典的再认识。
本刊立足于中国文明的现代处境,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力求贯通文学、哲学、史学和古典语文学,从具体文本入手,研究、疏解、诠释西方、希伯来和阿拉伯等古典文明传世经典。
本刊全年公开征稿,欢迎学界同仁(含博士研究生)投稿,来稿须为未经发表之独立研究成果(已见于网络者亦不算首次发表)。来稿注意事项如下:
一、本刊仅刊发论文和书评两类。论文以八千至一万二千字为宜,书评以三千至五千字为宜(编辑部保留学术性修改和删改文稿之权利)。
二、本刊同时接受中文稿件和外文稿件,中文稿件请使用简体字。
三、投稿请以电子文文件电邮至本刊邮箱,谢绝纸质稿件。
四、来稿须注明作者真实中英文姓名、电邮联系方式,作者可决定发表时的署名。
五、作者文责自负,一切言论,不代表本刊观点。
六、本刊在三个月内对来稿给出评审结果,逾期未获通知者,可自行处理。
七、来稿通过编辑部初审后,将匿去作者姓名,根据所涉论题送交二位本刊编委复审;主编将依据匿名评审书处理稿件。
八、文稿一经刊登,作者将获赠当期刊物两本,不另致稿酬。
九、投稿撰写格式及顺序:
1.中英文题名和作者联系方式(中英文姓名、现职及通讯地址、电话、电邮等)。
2.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均以三百字为限)、中英文关键词(各以五项为限)。
3.正文及注释格式,按“《古典学研究》格式”(见“古典学园”网:http://gudianxue.com.cn/a/pinglun/yizhuantili/2018/0123/124.html)。


投稿电子邮箱: classicalstudies@foxmail.com
《论语》选读与早期儒家思想探微 本书旨在深入解析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论语》为核心的早期儒家思想体系。不同于对古典学研究的宏观概览,本书将聚焦于《论语》文本的细读与解读,通过对具体篇章、章句的分析,揭示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精髓,并进一步探讨其在早期儒家哲学体系中的奠基性作用。 第一部分:仁与礼——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 我们将从“仁”这一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入手。《论语》中,“仁”的含义丰富而多层次,既可以是爱人,也可以是克己复礼,还可以是忠恕之道。本书将通过对《颜渊》、《里仁》、《雍也》等篇章中关于“仁”的论述进行梳理,辨析其不同侧面,考察“仁”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表现。我们将深入探讨“仁”如何从一种个体德性上升为一种社会理想,以及它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紧随其后,我们将重点审视“礼”。在儒家思想中,“礼”与“仁”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礼”不仅指外在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更蕴含着内在的道德情感和精神追求。本书将剖析《学而》、《为政》、《八佾》等篇章中关于“礼”的论述,探讨“礼”的起源、演变及其在社会秩序维护、个体品德养成中的意义。我们将着重考察“克己复礼为仁”这一经典论断,分析“礼”如何成为实现“仁”的重要途径,以及“仁”与“礼”之间动态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君子之道——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 在确立了“仁”与“礼”的伦理基础后,本书将转向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君子”。《论语》中,“君子”的形象是多维度的,既是道德的楷模,也是政治的栋梁,更是知识的追求者。我们将通过对《学而》、《公冶长》、《先进》、《庸也》等篇章中关于“君子”的论述进行细致的解读,勾勒出“君子”的品格特征,包括其对道义的坚守、对学问的渴求、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自我的修养。 本书将特别关注“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深入分析两者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差异。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君子”在不同人生境遇下的表现,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揭示的内在心境差异,以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强调的个体责任意识。 第三部分:为政之道——儒家政治思想的实践面向 儒家思想并非纯粹的象牙塔理论,而是高度重视政治实践的。本书将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为政”的论述,分析孔子及其弟子对理想政治的构想。我们将聚焦于《为政》、《公冶长》、《季氏》、《阳货》等篇章,考察儒家关于“政者,正也”的政治哲学,以及“德治”、“仁政”等核心政治理念。 本书将重点分析“以德治国”的根本原则,考察君主如何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感化民众,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将探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举贤才”、“任人唯贤”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还将审视儒家对于“礼乐制度”在政治运行中的作用的强调,以及其对于“民本”思想的初步探索。 第四部分:教育与学习——儒家人才培养的理念 教育是儒家思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书将重点解读《论语》中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论述,揭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对于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的重视。我们将分析《学而》、《先进》、《子罕》等篇章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以及学习目的的论述。 本书将深入探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揭示的学习辩证法,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强调的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我们还将分析孔子如何通过提问、对话、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观察来实施有效的教学,并考察其对于“耻于问”等不良学习习惯的批评。通过对这些论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儒家思想如何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体的品德,传承文化的价值。 第五部分:儒家思想的时代意义与现代启示 在对《论语》文本进行细致解读的基础上,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尝试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尽管儒家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所蕴含的关于仁爱、诚信、责任、和谐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将反思儒家思想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如何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辨析儒家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其对等级制度的接受,以及在某些方面可能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通过这种辨析,我们旨在促进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理解,挖掘其普适性的价值,为构建更加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以文本细读为基础,辅以历史文献的比对和哲学概念的辨析。我们将力求贴近《论语》原文,避免过度阐释或拔高。在解释概念时,我们将参考历代重要的儒家学者的注解,同时也会借鉴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但始终将《论语》文本本身作为最高判断依据。本书的目的是呈现一个扎根于文本的,对早期儒家哲学特别是《论语》思想的清晰、深刻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像是在参加了一场永无休止的学术研讨会,发言者个个博学,但彼此之间似乎都在进行着心照不宣的专业“炫技”。关于“古典哲学”的部分,与其说是在探讨其核心思想,不如说是在对不同学派之间细微的术语分歧进行拉锯式的辩驳。例如,关于“逻各斯”(Logos)的定义,书中似乎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区分三种极为相似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伴随着对两位或三位古代思想家引文的交叉引用,但最终读者得到的仍然是“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是流动的”这一略显空泛的结论。这种详尽的拆解并没有带来更深的理解,反而让人感到思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我渴望那种能够穿透历史尘埃,让我与古人对话的洞察力,但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放大镜下的细胞结构图,结构是清晰可见的,但生命力却似乎被抽离了。它是一部写给同行的参考书,而不是为拓宽知识边界而准备的指南。

评分

此书的结构设计尤其令人费解。它似乎故意避开了时间上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高度碎片化的主题划分,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跳跃。一个章节还在讨论柏拉图的“理想国”模型,下一章可能就毫无预警地转到了拜占庭时期某一教会的教义之争,两者之间的逻辑过渡显得生硬且缺乏必要的引导。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尝试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板块之间建立心理上的联系,但效果甚微。这种编排方式,或许是作者试图展示古典学研究领域的广博性,但对于寻求知识系统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它要求读者本身就具备极其扎实的古典学背景,能够自行填补缺失的知识链条。对于我而言,阅读过程更像是在不同房间之间奔跑,每个房间里都有精美的古董陈列,但就是找不到通往下一个房间的指引牌,最终只留下一身疲惫和满脑子的问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位沉醉于自己私人花园的老园丁的作品,里面栽满了各种奇珍异草,但修剪和布局却显得杂乱无章。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场关于“礼法”如何塑造早期文明的宏大叙事,能够看到古老的社会结构如何在哲学思想的催化下演变。然而,书中对“礼法”的探讨,更多地停留在对几部具体的、且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的逐字翻译和注解上,缺乏对这些条文背后社会动力学的深刻剖析。例如,关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某个特定法案的讨论,占据了整整一个章节,但这个法案对于理解整个古典世界伦理观的形成究竟起到了何谓关键的作用,作者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点亮历史场景的火花,那些能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桥梁,但这些内容却被淹没在大量专业术语和旁征博引之中。全书给人的感觉是知识的堆砌,而非智慧的提炼,像一本过于详尽的工具书,而非引人入胜的思想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虽然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罗马世界的智慧殿堂,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像走进了一座迷宫,迷宫的墙壁由晦涩难懂的术语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构成。初读时,我满怀期待地想探寻苏格拉底、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精髓,然而,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剖析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边缘哲学观点,或者是在对某个古籍版本进行漫无边际的文本考证。书中的论述常常是跳跃式的,从对某个拉丁词根的细致考据,突然转到对某个中世纪修道院内部规章制度的冗长描述,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更让人困扰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倾向于使用大量嵌套的从句和晦涩的学术黑话,仿佛在有意设置一道门槛,将普通读者隔绝在外。每当以为自己抓住了某个核心观点时,下一页又是一个新的、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才能理解的典故,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到筋疲力尽,却又难以获得知识的确定性。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对于那些已经在古典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来说,或许是深入挖掘的宝藏,但对于我这样一个试图构建整体理解的入门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堆未经整理的、来自不同年代的考古碎片。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气息,但内容上却散发着一种令人不安的保守性。它似乎更关注对既有经典文本的忠实复述和注释,对于任何可能挑战传统解读框架的新兴研究视角都持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当代视角如何重新诠释古代“礼法”的讨论,比如在现代语境下如何理解古典伦理对于社会治理的启示,但这些内容在书中几乎绝迹。作者仿佛被困在了公元前后的时光里,所有引证都指向古老的文献,而对于这些文献在后世历史中的影响力,或者说它们在现代思想史中的位置,探讨得非常有限。阅读的过程,如同被邀请参加一场只能使用古希腊语的宴会,虽然食材(文本)是顶级的,但不懂得当时的“潜规则”和对话的语境,就只能尴尬地坐在角落里,看着别人热烈地讨论着只有他们才心领神会的微妙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