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汉中文化遗产精粹丛书

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汉中文化遗产精粹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荣章 编
图书标签:
  • 古道
  • 秦蜀
  • 汉中
  • 文化遗产
  • 历史
  • 考古
  • 古蜀
  • 交通史
  • 蜀道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2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26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汉中文化遗产精粹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汉中文化遗产精粹丛书》是汉中市博物馆前馆长郭荣章先生数十年研究古蜀道的成果结晶。
  作者投身汉中地区文物事业数十年,曾长期担任汉中市博物馆馆长,工作期间,多次实地勘测秦汉之际的汉中地区交通线路遗址。作者结合古代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将数十年来发表过的单篇论文,加以修改和缀合,集成《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汉中文化遗产精粹丛书》。《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汉中文化遗产精粹丛书》共分四卷,分别论述褒斜道、石牛道、米仓道和其他诸条蜀道。从各条蜀道的地理走向、历史起源和现存状况等多方面加以考证,多有创见。是国内目前研究书古代蜀道的著作中较为全面详实的一种。

目录

绪言
第一卷 褒斜道
第一章 褒斜二谷的自然面貌
第一节 褒斜二谷的成因
第二节 褒斜二谷的基本状况
第三节 “褒斜同谷”等说的由来
第二章 褒斜道的沿革及其通塞述略
第一节 汉以前的褒斜道
第二节 两汉时的褒斜道
第三节 三国时的褒斜道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的褒斜道
第五节 唐代的褒斜道
第六节 宋代的褒斜道
第七节 元代的褒斜道
第三章 早期褒斜道全程调查纪实
第一节 褒谷石门段的古道遗迹
第二节 石门北到武关驿段的栈道遗存
第三节 武关驿到斜峪关的栈道遗迹
第四节 古褒斜道沿途的桥梁遗迹
第四章 早期褒斜道的南北出口
第一节 诸葛亮出斜谷的行军之道
第二节 诸葛亮首次伐魏,命赵云、邓芝据箕谷为疑军的箕谷之道
第五章 褒斜道改道缘由及其走向
第一节 迴车的名称及定位
第二节 褒斜道改道的起因及归属
第三节 改道后的道路规模及改道者的建树
第四节 褒斜道改道的历史影响
第五节 改道前修治的七盘道
第六章 早期褒斜道古地名考订
第一节 盛产嘉鱼的丙穴
第二节 “遮要”考
第三节 三国时蜀将赵云和邓芝曾据守的箕谷和赤崖
第四节 诸葛亮伐魏期间所修治的绥阳小谷道
第七章 凤岭之行纪实
第一节 心红峡题刻
第二节 心红铺残存景物
第三节 凤岭风情
第四节 凤州所见所思
第八章 改道后褒斜道沿途遗迹考实
第一节 姜窝子
第二节 青羊驿栈道遗迹
第三节 柴关岭
第四节 连云寺
第五节 留凤关
第六节 酒奠梁
第七节 凤州
第八节 长桥古栈道遗迹
第九节 秦岭
第十节 大散关
第十一节 和尚原
第九章 古石门隧道
第一节 石门的历史地位及开凿背景
第二节 古石门隧道的开凿及石门石刻之肇始
第三节 石门的变迁
第四节 “石门十三品”等石刻的迁移及归宿
第十章 石门石刻
第一节 石门石刻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石门石刻的地缘背景
第三节 石门石刻的历史价值
第四节 探索石刻文字的感悟
第五节 石门石刻拓本的流传及鉴别
第六节 石门石刻的书法艺术概述
第七节 气势磅礴的汉隶榜书
第八节 见于刻石的汉隶研究管窥
第九节 浅议石门石刻的搜寻和整体探索

第二卷 石牛道
第一章 石牛道的肇始
第二章 石牛道的路线
第三章 石牛道的现存景点
第一节 刘备称汉中王设坛处
第二节 阳平关古城
第三节 汉水之源和“禹王碑”
第四节 金牛峡
第五节 牢固关
第六节 龙门阁
第七节 明月峡古栈道
第八节 千佛崖与石柜阁
第九节 剑门关
第十节 翠云廊
第十一节 七曲山
第十二节 中里碑
第十三节 送险亭
第十四节 古瓦口关
第十五节 剑泉与水观音
第四章 石牛道上的战火风云
第五章 石牛道的历史功用
第六章 石牛道的修治

第三卷 连云栈
第一章 连云栈之创始
第二章 连云栈之延伸
第三章 连云栈的修治
第四章 连云栈北栈南段踏勘记
第一节 褒谷口到鸡头关段
第二节 鸡头关之北的碥路
第三节 青桥铺南之碥路
第四节 青桥铺桥
第五节 青桥铺南的邮亭遗址
第六节 观音碥故址
第七节 天心桥故址
第八节 七盘道故址
第九节 鸡头关及其上方的土地庙
第十节 七盘山上的路况
第十一节 七盘山下到褒城的路况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驿政管理
第六章 读日本学者竹添井井所记述的连云栈之感受
第七章 明清学者目击连云栈概述
第一节 汉中市留坝县张良庙明代题刻
第二节 清代士人笔下的连云栈
第三节 《蜀道驿程记》与《云栈纪程》所述及的连云栈

第四卷 其他诸道
第一章 刘邦北定三秦进军之道考
第一节 陈仓之战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陈仓之战攻战策略的地理因素
第三节 陈仓之战的经过
第四节 陈仓之战中汉军主力的进军之道
第二章 傥骆道南段勘察记
第一节 华阳镇以北之古道
第二节 华阳镇遗迹
第三节 华阳镇以南傥骆道西线的遗迹、轶事
第四节 华阳镇以南傥骆道东线的遗迹、轶事
第三章 故道与陈仓道名实考辨
第一节 关于故道的名称
第二节 关于故道的走向及其沿途经地
第三节 陈仓道的源起及其通达
第四章 米仓道
第一节 米仓道概述
第二节 米仓古道线路考述
第三节 米仓古道主要遗迹
第四节 米仓古道的旅游资源
第五章 米仓道上的张鲁遗迹
第六章 子午道探索述略
第一节 子午道之得名
第二节 子午道实地走访见闻
第三节 子午道的路线
第四节 子午道上的历代烽火
第五节 子午道上的古道遗迹
第六节 子午镇之行(一)
第七章 荔枝道南段踏勘述略
第一节 荔枝道的得名及其路线
第二节 子午镇之行(二)
第三节 西乡县境内的张飞轶事
第四节 镇巴县之行
第五节 渔渡镇见闻
第六节 万源市境内的古道踪影
第七节 走访红色交通线
后记
《关陇文明探源:从先秦到隋唐的地域变迁与文化融合》 本书简介 本书以关陇地区(广义上涵盖今陕西关中、陇东、甘南以及秦岭、巴山部分区域)为研究核心,系统梳理了自史前文明肇始至隋唐盛世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该地区在地理环境塑造、族群迁徙、政治中心更迭以及文化交流融合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地方志叙事,通过深入剖析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思想观念的演变,勾勒出关陇文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和核心枢纽的独特面貌。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史前与夏商周的区域整合 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史前回响 本章聚焦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在关陇地带的遗存。重点考察了渭河流域与洮河流域早期聚落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粟、黍的种植)如何影响了定居模式。通过对出土陶器纹饰、石器组合的考古学分析,揭示了早期人类适应黄土高原复杂环境的生存智慧与区域间的初步联系。 第二章:西陲之邦:西周的周原与宗法构建 本书将重点考察西周王朝“成周不解”的历史地理意义。详细分析了周人如何利用关中平原的沃野,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统治体系。章节深入探讨了礼制文化如何从周原向外辐射,以及在秦岭北麓和西侧边缘地区(如宝鸡、天水一带)形成的半军事化、半农耕的边陲社会形态。特别关注了西周时期与周边戎狄部族的互动模式,为理解后世“夷夏之防”提供了历史参照。 第三部分:兼并与定型——秦汉帝国的基础构建 第三章:东出陇西:秦国霸业的地理动因 本章对秦国的崛起进行了地理学和军事史的交叉解读。不同于着重于秦律或变法的传统叙事,本书探讨了秦人如何凭借其在陇西、渭水流域的地理优势,逐步整合了关中资源,并最终向东方六国发起挑战。详细分析了秦人早期对巴蜀地区的军事渗透和资源获取,以及这种向外扩张的模式如何形塑了秦帝国初期的治理结构。 第四章:汉唐的帝都循环:长安的城市规划与功能转型 本书将长安城(包括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适应帝国需求的功能复合体。分析了汉代在西域的开拓如何使得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文明的象征。在唐代部分,重点研究了坊市制度的运行机制、大明宫与大兴宫的政治象征意义,以及来自中亚、波斯、新罗等地的异域文化如何通过长安这一节点渗入关陇腹地,并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宗教和生活习俗。 第三部分:秦岭的屏障与沟通——交通、贸易与民族交融 第五章:道险与驿传:古代秦岭交通网络的演变 本章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旨在系统梳理秦岭的交通史。不同于只提及栈道或褒斜道的传统论述,本章将秦岭通道视为一个复杂的水陆并行的网络系统,细致区分了诸如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沿渭水北岸的渭水通道等主要路线的修建难度、战略价值和使用频率。通过分析历代官方对道路的维护记录,揭示了中央政权对秦岭天险控制力的强弱变化,以及这些通道如何成为信息、军队和贸易的生命线。 第六章:巴蜀资源的输入与关陇经济的多元化 本章探讨了秦岭以南的巴蜀地区(今四川盆地)如何通过秦蜀古道等交通动脉,为关陇核心区域提供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重点分析了巴蜀的盐、茶、竹木、漆器以及劳动力资源,如何支撑了秦汉隋唐庞大帝国的运转。通过对出土文书和贸易遗址的分析,重建了关陇与巴蜀之间具有季节性和专业化的贸易链条。 第四部分:信仰与思想的交汇——宗教传播与地方认同 第七章:佛道之争与石窟艺术的地域化 本书关注佛教艺术在传入关陇地区后的本土化进程。以炳灵寺、麦积山等地的石窟造像为例,分析了外来宗教如何与本土的巫术信仰、道教思想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鲜明“关陇特色”的宗教艺术风格。探讨了隋唐时期关陇贵族对佛教的推崇,如何将这种信仰转化为巩固社会秩序的工具。 第八章:士人精神与地域文化认同 本章侧重于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关中”或“陇上”身份的构建。考察了东汉末年的玄学清谈如何与关陇的简朴民风相结合,以及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在描绘关山月色、边塞风光时所流露出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帝国中心的依恋,也有对边地苍凉的感喟。 总结:隋唐定型与后世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隋唐时期关陇地区的文化格局如何最终定型,以及这种格局如何影响了宋元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虽然政治中心最终东移或南迁,但关陇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基因库”和“枢纽站”的历史地位,是理解中华帝国早期治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本书特色: 本书将地理环境分析、考古学证据与宏观政治史相结合,力求避免对具体路线的孤立考证,而是将交通、经济、文化置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关陇文明发展图景。全书叙述力求流畅自然,结合详实的史料细节,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区域历史的全新视角。我一直以为,像这种专注于特定地域的学术著作,可能会显得有些小众和晦涩,但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探讨的那些古道,不仅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明的动脉,连接着黄河流域与巴蜀之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通道之一。作者对材料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碑刻文字的解读,还是出土文物的分析,都显得极具说服力。尤其欣赏它在叙事结构上的巧妙安排,从宏观的地理环境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工程技术和政治军事意义,逻辑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展现古代工程智慧和战略眼光的百科全书,让人读后对先人的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深邃的沉浸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述流畅而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很多段落,比如对特定关隘防御体系的描述,简直可以媲美一部精彩的军事历史小说,充满了画面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史料的审慎态度。他似乎总是在说:“我看到了什么证据,我推断了什么,但我也承认哪些地方仍存在模糊之处。”这种诚实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它不是那种试图给出所有答案的教科书,而是鼓励读者一同参与到历史探寻的迷宫中去,去质疑、去思考,去体验那种“在路上”的求知乐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考古学和历史爱好者的一份珍贵礼物。作者以严谨细致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跨越数千年的古老通道的宏伟画卷。读完之后,我仿佛亲身沿着那些蜿蜒曲折的山路行走,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路段的考证,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证过程,让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对地理路径的简单罗列,更是对当时社会结构、经济交流乃至文化传播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对一些关键遗址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比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成为了揭示历史真相的重要线索。它成功地将枯燥的考古发现与生动的人文故事结合起来,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代文明,变得鲜活而可触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非常出色,体现了丛书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但抛开这些硬件条件不谈,其内在的学术贡献才是真正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它打破了传统地域史研究中常见的孤立视角,将这条古道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蜀道难”的解读部分,他没有停留在文学描绘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程技术对通行难度的实际影响,这种实证精神非常值得称赞。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交通史”这个常常被忽视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理解古代中国区域互动模式的大门,让人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基础设施”所塑造的。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化遗产”的理解边界。过去我可能更侧重于宏大的建筑遗迹,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条古道、一段道路系统,其承载的文化信息量,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座宫殿或寺庙。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这条古道如何成为文化交流的“导管”,将不同地域的物产、信仰、语言乃至生活习俗进行揉合与再创造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地图册反复查阅,正是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让我对“汉中”这一地理概念的重要性有了颠覆性的认知。这是一部需要静心、细品,并且会随着阅读者的知识积累而不断增添新意的作品,绝对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