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

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辰生,姚远 著
图书标签:
  • 文物
  • 新中国
  • 历史
  • 回忆录
  • 谢辰生
  • 文化
  • 决策
  • 口述
  • 党史
  • 博物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1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510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5
字数:34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口述者谢辰生先生已96岁高龄,但思路极为清晰,行动依然敏捷,回忆极有条理,所述人与事及相关条文相当准确。他于20世纪40年代即为郑振铎先生的文物秘书,从事文物工作七十多年,是新中国文物史上难得的还健在的见证者和当事人,能有这样经历的,今天已无第二人。他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识见,是我国文物工作的一笔重要财富。

2. 撰写者姚远对书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法律条文等都做了严谨的注解、详细的按语,并加了相关附录,有些条文首次面世,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为我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谢辰生的口述历史。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决策过程的回顾,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本书全面记载了谢辰生数十载在我国文物工作关键岗位的亲身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起草文化部建议国务院保护北京城墙和西安城墙的报告;在1967年,不顾安危上书中央,执笔起草中共中央保护文物图书的文件;在改革年代,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抵制“以文物养文物”思潮;21世纪以来,面对房地产开发浪潮,在古城存废的历史关头,他更是与“推土机”进行抗争,全力加速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

作者简介

谢辰生,江苏武进人,1922年出生于北京,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1946年起在上海任郑振铎业务秘书,1949年起在国家文物局工作,历任文化部文物局业务秘书,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研究室主任、秘书长,国家文物局顾问等,1995年离休。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的主要执笔人,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并在该卷“前言”中明确提出了文物的定义。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谢辰生“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谢辰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

姚远,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早稻田大学学术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有记忆与遗产政治、文化公共政策等,著有《城市的自觉》。他参与过北京梁思成故居、南京老城南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动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改完善。2010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物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精彩书评

在郑振铎、王冶秋两位前辈之后,人们称辰生同志为“祖国文物的守护人”,他当之无愧。——金冲及(和研究专家)

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之中流砥柱,六旬甲子如一日,不畏艰辛,老而弥坚。

——徐苹芳(考古学家)

在他和众多专家的一次次呼吁下,一封封上书中,许多文化遗迹、名城街区得以存世保全,传承后代。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目录

序 金冲及  1

第一章 平生只做一件事  5

一 到延安去   5

二 在郑振铎身边   15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事业  23

一 文物局草创   23

二 “后勤论”   40

三 “两重两利”方针   46

四 第一次文物普查   58

五 发掘定陵与城墙存废之争   67

第三章 文物法制的初步建立  84

一 “大跃进”的波折   84

二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97

三 文化部“假整风”   105

四 文物商业的改革   111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物事业  117

一 上书中央文革小组   117

二 力挽狂澜的中共中央“158 号文件”   122

三 周恩来重建“图博口”   134

四 文化组接管风波   147

第五章 从《文物保护法》到“101 号文件”  162

一 力保王冶秋   162

二 制定《文物保护法》   173

三 胡耀邦:“我来当起草小组组长”   181

四 国务院“101 号文件”的出台   207

第六章 “十六字方针”的形成  231

一 两次西安会议   231

二 反对四种错误倾向   244

三 抢救三峡文物   256

四 《文物保护法》修订的斗争   277

五 坚持文物立法的正确方向   288

第七章 热血丹心护古城  296

一 “我愿以身殉城”   296

二 北京旧城的整体保护   317

三 “文化遗产日”的诞生   336

四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记   354

五 南京古城的历史转折   369

六 文物不是“绊脚石”“摇钱树”   388

附录一 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  409

一 文物的定义   410

二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   412

三 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历史发展概况   417

四 文物的科学研究   434

五 文物保护和管理   439

附录二 谢辰生先生参与制定的重要文物法规文件

附录三 谢辰生先生文物著述要目  446

后记  454

精彩书摘

金冲及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谢辰生口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这是一个祖国文物守护人本着对祖先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赤子之心倾吐的肺腑之言。

我与辰生同志相知相交已超过半个世纪。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期后,我到文物出版社工作十年,先后担任副总编辑和总编辑,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这种友谊和交往依然历久弥新。他常在晚上十时半打电话给我,谈的都是文物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甘苦,有时十分兴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又义愤填膺,对那些破坏文物事件蔓延感到深深的痛心和忧虑。他写给中央领导人的长信常常复印了寄给我,让我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因此,这本书中讲到的不少事,我是熟悉的。他的话从来是非爱憎分明、一针见血,没有那种常见的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地方,而又思维缜密、有理有据,话说在点子上,富有说服力量。这本《谢辰生口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整理得很好。我读的时候,常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对辰生同志,我是衷心尊敬和钦佩的。

在郑振铎、王冶秋两位前辈之后,人们称辰生同志为“祖国文物的守护人”,他当之无愧。要承受得起这个称号极不容易,至少需要有几个条件。

首先,他必须真正懂得祖国文物的巨大而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而且在这方面有着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否则,就不可能有为此献身的强烈使命感,也不可能在提出意见时把话说在点子上,富有说服力。书中讲到“文化大革命”时保护北京建国门观象台的事,我当时就知道。那是为了兴建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一期工程。这条东西向的地铁线正好要穿过建国门观象台底下,施工单位准备把观象台拆掉,也考虑到把台上的古代天文仪器移放到他处保存。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是何等的大事,我国那时的经济力量又十分有限,施工单位又已经考虑到台上古代天文仪器的保存办法,一般人就不便再提什么意见了。辰生同志和罗哲文等三个同志在“文革”那样的混乱时刻却给周恩来总理上书,说这不仅是天文仪器的保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同一个点上有连续数百年的天文记录在全世界只有这一处,如果一移就完了。周总理看后,决定地铁在这里绕道过去,还亲自批了绕道所需的一大笔经费。观象台至今还保存着。书中还讲到一件我当时就知道并且十分钦佩的事情:20 世纪 80 年代,中央有关部门决定将故宫午门前的广场作为冬天迎接外国首脑的仪式场所。辰生同志提出这是清代举行献俘大典的场所,不宜用来迎接外国首脑,这会被对方认为是有侮辱性的。文化部主要负责人说:这件事中央书记处已经进行过讨论和同意,不要再提意见了。辰生同志仍单独向中央上书,最后中央接受了他的意见,改变了原有决定。这件事,我当时听了就肃然起敬。会这样做的能有几人?如果没有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广博知识,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必须对祖国文物的全局情况和国家对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十分了解和熟悉。如果只是对祖国文物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优秀专家,却难以称作“祖国文物的守护人”。辰生同志亲历了新中国文物工作的全过程,七十多年的岁月中始终处在文物工作的关键岗位上,奔走在文物工作的第一线。新中国第一批保护文物的法规、第一部《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至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文物工作的法令条例几乎都是辰生同志参加起草或主要起草的。由他经手处理的保护文物工作的难题更多。辰生同志今年已是 95 岁高寿。他自己说:“我一辈子都在从事文物工作,可以说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能有这样经历的,今天无第二人。他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识见,是我国文物工作的一笔重要财富。这绝非夸张之词。

也许最重要的,他将文物工作,特别是文物保护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为了它,他可以丝毫不顾个人的任何利害得失。大约两年前,有一次他刚做完化疗就参加一次会议,我看他会间神情十分疲惫,午饭时一口饭也吃不下。过了半个多月,我打电话去,他说刚从杭州回来,我说你是该休养一下的。他说:“不,我是到杭州郊区去看明清民居。”这真使我大吃一惊。年过 80 后,他写过两首诗,也曾抄了送给我。一首是七绝:“革命何妨与世争,平生从未竞峥嵘。惯迎风暴难偕俗,垂老犹能作壮兵。”一首是七律:“而今垂老尚何求?维护原则敢碰头。污吏奸商榨民脂,精英文痞泛浊流。群邪肆虐犹梼杌,正气驱霾贯头牛。蒿目层楼忧社稷,坚持信念度春秋。”他忧什么?大概是爱得愈深,就忧得愈切,犹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实生活永远在矛盾中发展,这是辩证法的精髓。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辰生同志在书中痛心地说:“前 30 年的破坏,可以说主要是由于认识问题,但是

在今天,主要是利益问题。”这些直率的话,不能不发人深思。

当然我不敢说他说的每句话和做的每件事都对。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达到的,除非他不做事和不说话。但他的信念是真诚而执着的,有如他诗中所说:“坚持信念度春秋。”

姚远同志做了一件很好的事。这本书忠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辰生同志的所思和所行。还做了详细的按语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我们不是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这本书主要不是一般的说理(编者把辰生同志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所撰长编词条《文物》列为本书的附录,是从另一角度所做的重要补充了),它可以说是辰生同志在七十多年漫长岁月中、处于文物工作全面性岗位上摸索和思考的忠实记录。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希望年轻一些的文物工作者,能够在工作之余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一定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在其他地方难以得到的教益。

2017 年 5 月 6 日 时年八十有七


探寻历史脉络,见证时代变迁:一部展现新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宏伟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人物的口述回忆录,也未将叙事重点置于单一领域的重大决策纪事之上。相反,它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历史背景,力求展现中国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转型、思想解放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文化事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发展轨迹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该书旨在超越单一部门或个体的经验叙事,从更广阔的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政策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国家层面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过程。其核心关切点在于:一个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代化国家,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当代社会的需求;文化体制的改革如何驱动创作主体的活力;以及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与实践。 全书结构围绕几个核心板块展开: 第一部分:奠基与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文化体制重塑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文化领域管理体制的初步松动与深刻变革。这不是关于某一特定“文物”事件的记录,而是对整个文化管理体系从高度集中的计划调配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逐步过渡的制度性探讨。 文化事业单位的自我造血机制探索: 重点分析了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财政拨款逐步缩减的背景下,如何探索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内部管理创新和收入多元化的尝试。 艺术创作主体的权益保障与激励机制: 探讨了作家、艺术家、表演团体在打破“铁饭碗”模式后,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自身价值,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逐步觉醒与法律框架的初步建立过程。 意识形态管理与学术自由的微妙平衡: 以宏观视角审视了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文化内容审查与引导的政策演变,以及学术界在理论创新和文化批评领域所展现的复杂面貌。 第二部分: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自觉与身份重塑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体系,文化议题的复杂性陡增。本部分关注的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以及中国文化身份在全球语境下如何被构建、认知和传播。 对外文化传播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书中详尽分析了国家层面为提升国际话语权所做的战略部署,包括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设立、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标准与运营模式。这并非孤立的文化外交事件记录,而是对国家软实力建设整体战略的解码。 文化产业化的兴起与区域发展差异: 考察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位确立过程。分析了不同省份和城市(如影视制作中心、出版集散地)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链,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传统元素的当代转译与消费文化: 深入研究了传统艺术、哲学思想被当代青年创作者和文化企业如何重新解读、挪用和包装,以适应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过程,探讨了这种“再创造”背后的文化张力。 第三部分:数字化浪潮与未来文化生态的构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信息技术革命对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这是对数字时代文化治理与创新的前瞻性探讨。 网络文学与新媒体艺术的崛起与规范: 详述了网络平台如何成为新型文化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以及政府在面对海量、即时、去中心化内容生产时,在版权保护、内容导向和平台责任界定方面的政策调整与实践。 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与技术赋能: 探讨了“数字图书馆”、“云博物馆”等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地域限制,缩小城乡在文化资源获取上的差距。这不是关于某次捐赠或具体场馆建设的记录,而是对国家层面普惠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理念的政策演进的分析。 文化立法与社会共治的探索: 分析了在快速变化的文化环境中,如何推进文化立法(如数据权属、算法伦理在文化推荐中的应用)的进程,以及鼓励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参与文化治理的路径探索。 总而言之,这部著作以严谨的学术笔触,勾勒出新中国文化事业从恢复性重建到制度性改革,再到全球化和数字化转型中的宏观脉络、政策逻辑与社会反应,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面貌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框架。它关注的是“体系”的演进而非“事件”的碎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坦诚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文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宏观历史书的视角——它聚焦于那些“关键少数”和“关键时刻”,把抽象的“文物事业”具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人、一次次艰难的磋商、一项项细致入微的制度建立。这种聚焦使得文本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看似轻描淡写的决策背后,都凝聚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和历史责任。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协作与分歧的处理方式,这使得整部作品的结构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广度,展现了复杂历史背景下国家治理的实际运作模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纪实作品,它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宝贵财富,更是所有关注国家文化建设的读者无法绕开的重要文本。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严格的时间顺序或事件分类,而是通过“口述”这一独特的形式,自然地串联起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重大事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还原历史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它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辨识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和面临的主要挑战。比如,在讨论某个关键文物流转或政策制定时,书中对幕后讨论的还原,极大地补充了我们对当时政治氛围和决策逻辑的理解。这种“纪事”的特点,让读者能够透过表面的事件,窥见深层的思想博弈和文化担当。它更像是一部立体化的历史地图,标明了关键的文化节点,让人在追溯历史脉络的同时,也不断反思我们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它填补了许多官方文献中难以触及的“人与事”的细节。

评分

翻开这册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厚重的时代气息,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一种近乎口述实录的朴素力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仁人志士在筚路蓝缕中为文物保护事业所倾注的巨大心血。不同于书本上冰冷的时间线和事件罗列,这里的文字充满了“人味儿”——那些决策者们在夜深人静时如何权衡利弊,那些基层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坚持守护国宝的生动片段,都跃然纸上。这种来自当事人口中的叙述,自带一种不可替代的真实感和温度,让人在阅读时,对“文物”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凝结着民族记忆与集体情感的活的载体。这种叙事策略的运用,使得原本严肃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纪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仿佛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他所经历的峥嵘岁月,让人在敬佩之余,也生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评分

这部书给我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亲历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国家面貌的关键时刻。作者以一种近乎平实的叙述方式,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个人经历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关于决策过程中的犹豫、争论以及最终拍板的场景,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做出那些关乎民族文化命脉的决定,究竟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远见。那种真切的“在场感”,是许多纯粹的学术著作难以给予的。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民族如何一步步珍视并守护自己的根脉,那种薪火相传的责任感,让人读来感慨万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史料的丰富,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这是值得每一位关心国家文化发展的读者细细品味的。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沉静而有力量的,它不像某些传记文学那样追求戏剧性的高潮迭起,而是呈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底色。这种力量感来源于对历史真相的忠实呈现和对人物精神风貌的精准捕捉。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决策场景,无一不体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领导者们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不仅仅是行政命令,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文物抢救和保护的段落所打动,它们揭示了在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一项被视为“非生产性”的工作,是如何被提升到关乎国家尊严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来执行的。这种深刻的价值判断,在这个物质主义日益凸显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和发人深省,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回味那种为“道”而行的精神气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