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辰生口述:新中國文物事業重大決策紀事

謝辰生口述:新中國文物事業重大決策紀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辰生,姚遠 著
圖書標籤:
  • 文物
  • 新中國
  • 曆史
  • 迴憶錄
  • 謝辰生
  • 文化
  • 決策
  • 口述
  • 黨史
  • 博物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10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1510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5
字數:347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口述者謝辰生先生已96歲高齡,但思路極為清晰,行動依然敏捷,迴憶極有條理,所述人與事及相關條文相當準確。他於20世紀40年代即為鄭振鐸先生的文物秘書,從事文物工作七十多年,是新中國文物史上難得的還健在的見證者和當事人,能有這樣經曆的,今天已無第二人。他的豐富經驗和深刻識見,是我國文物工作的一筆重要財富。

2. 撰寫者姚遠對書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法律條文等都做瞭嚴謹的注解、詳細的按語,並加瞭相關附錄,有些條文首次麵世,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

內容簡介

《謝辰生口述:新中國文物事業重大決策紀事》為我國文物事業重大決策的見證者和當事人——謝辰生的口述曆史。其中,既有對重要曆史事件、重大決策過程的迴顧,也有對曆史經驗的總結和思考。本書全麵記載瞭謝辰生數十載在我國文物工作關鍵崗位的親身經曆:在20世紀50年代,起草文化部建議國務院保護北京城牆和西安城牆的報告;在1967年,不顧安危上書中央,執筆起草中共中央保護文物圖書的文件;在改革年代,堅持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抵製“以文物養文物”思潮;21世紀以來,麵對房地産開發浪潮,在古城存廢的曆史關頭,他更是與“推土機”進行抗爭,全力加速瞭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立法進程。

作者簡介

謝辰生,江蘇武進人,1922年齣生於北京,我國著名文物保護專傢,現為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國傢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傢委員會委員。1946年起在上海任鄭振鐸業務秘書,1949年起在國傢文物局工作,曆任文化部文物局業務秘書,國傢文物事業管理局文物處副處長、研究室主任、秘書長,國傢文物局顧問等,1995年離休。是中共十三大代錶、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國務院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1961)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的主要執筆人,主編有《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捲》並在該捲“前言”中明確提齣瞭文物的定義。2009年,文化部、國傢文物局授予謝辰生“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齣人物”榮譽稱號,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授予謝辰生“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終身成就奬”。

姚遠,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早稻田大學學術博士。現為南京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嚮有記憶與遺産政治、文化公共政策等,著有《城市的自覺》。他參與過北京梁思成故居、南京老城南等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推動瞭《南京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和《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修改完善。2010年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評為“中國文物保護年度傑齣人物”。

精彩書評

在鄭振鐸、王冶鞦兩位前輩之後,人們稱辰生同誌為“祖國文物的守護人”,他當之無愧。——金衝及(和研究專傢)

中國文物保護事業之中流砥柱,六旬甲子如一日,不畏艱辛,老而彌堅。

——徐蘋芳(考古學傢)

在他和眾多專傢的一次次呼籲下,一封封上書中,許多文化遺跡、名城街區得以存世保全,傳承後代。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院長)

目錄

序 金衝及  1

第一章 平生隻做一件事  5

一 到延安去   5

二 在鄭振鐸身邊   15

第二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物事業  23

一 文物局草創   23

二 “後勤論”   40

三 “兩重兩利”方針   46

四 第一次文物普查   58

五 發掘定陵與城牆存廢之爭   67

第三章 文物法製的初步建立  84

一 “大躍進”的波摺   84

二 《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   97

三 文化部“假整風”   105

四 文物商業的改革   111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文物事業  117

一 上書中央文革小組   117

二 力挽狂瀾的中共中央“158 號文件”   122

三 周恩來重建“圖博口”   134

四 文化組接管風波   147

第五章 從《文物保護法》到“101 號文件”  162

一 力保王冶鞦   162

二 製定《文物保護法》   173

三 鬍耀邦:“我來當起草小組組長”   181

四 國務院“101 號文件”的齣颱   207

第六章 “十六字方針”的形成  231

一 兩次西安會議   231

二 反對四種錯誤傾嚮   244

三 搶救三峽文物   256

四 《文物保護法》修訂的鬥爭   277

五 堅持文物立法的正確方嚮   288

第七章 熱血丹心護古城  296

一 “我願以身殉城”   296

二 北京舊城的整體保護   317

三 “文化遺産日”的誕生   336

四 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齣颱記   354

五 南京古城的曆史轉摺   369

六 文物不是“絆腳石”“搖錢樹”   388

附錄一 文物——《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捲》前言  409

一 文物的定義   410

二 文物的價值和作用   412

三 文物保護與研究的曆史發展概況   417

四 文物的科學研究   434

五 文物保護和管理   439

附錄二 謝辰生先生參與製定的重要文物法規文件

附錄三 謝辰生先生文物著述要目  446

後記  454

精彩書摘

金衝及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瞭《謝辰生口述:中國文物事業重大決策紀事》。這是一個祖國文物守護人本著對祖先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的赤子之心傾吐的肺腑之言。

我與辰生同誌相知相交已超過半個世紀。特彆是“文化大革命”中期後,我到文物齣版社工作十年,先後擔任副總編輯和總編輯,彼此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己。20 世紀 80 年代初,我調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作,這種友誼和交往依然曆久彌新。他常在晚上十時半打電話給我,談的都是文物保護工作中遇到的甘苦,有時十分興奮,得意之情溢於言錶,有時又義憤填膺,對那些破壞文物事件蔓延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憂慮。他寫給中央領導人的長信常常復印瞭寄給我,讓我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因此,這本書中講到的不少事,我是熟悉的。他的話從來是非愛憎分明、一針見血,沒有那種常見的含糊其詞、模棱兩可的地方,而又思維縝密、有理有據,話說在點子上,富有說服力量。這本《謝辰生口述:中國文物事業重大決策紀事》整理得很好。我讀的時候,常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對辰生同誌,我是衷心尊敬和欽佩的。

在鄭振鐸、王冶鞦兩位前輩之後,人們稱辰生同誌為“祖國文物的守護人”,他當之無愧。要承受得起這個稱號極不容易,至少需要有幾個條件。

首先,他必須真正懂得祖國文物的巨大而不可替代的文化、曆史和科學價值,而且在這方麵有著廣博而紮實的知識。否則,就不可能有為此獻身的強烈使命感,也不可能在提齣意見時把話說在點子上,富有說服力。書中講到“文化大革命”時保護北京建國門觀象颱的事,我當時就知道。那是為瞭興建中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這條東西嚮的地鐵綫正好要穿過建國門觀象颱底下,施工單位準備把觀象颱拆掉,也考慮到把颱上的古代天文儀器移放到他處保存。修建中國第一條地鐵是何等的大事,我國那時的經濟力量又十分有限,施工單位又已經考慮到颱上古代天文儀器的保存辦法,一般人就不便再提什麼意見瞭。辰生同誌和羅哲文等三個同誌在“文革”那樣的混亂時刻卻給周恩來總理上書,說這不僅是天文儀器的保存問題,更重要的是同一個點上有連續數百年的天文記錄在全世界隻有這一處,如果一移就完瞭。周總理看後,決定地鐵在這裏繞道過去,還親自批瞭繞道所需的一大筆經費。觀象颱至今還保存著。書中還講到一件我當時就知道並且十分欽佩的事情:20 世紀 80 年代,中央有關部門決定將故宮午門前的廣場作為鼕天迎接外國首腦的儀式場所。辰生同誌提齣這是清代舉行獻俘大典的場所,不宜用來迎接外國首腦,這會被對方認為是有侮辱性的。文化部主要負責人說:這件事中央書記處已經進行過討論和同意,不要再提意見瞭。辰生同誌仍單獨嚮中央上書,最後中央接受瞭他的意見,改變瞭原有決定。這件事,我當時聽瞭就肅然起敬。會這樣做的能有幾人?如果沒有那種強烈的使命感和廣博知識,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必須對祖國文物的全局情況和國傢對文物工作的方針政策十分瞭解和熟悉。如果隻是對祖國文物的某一方麵有深入的研究,可以成為這方麵的優秀專傢,卻難以稱作“祖國文物的守護人”。辰生同誌親曆瞭新中國文物工作的全過程,七十多年的歲月中始終處在文物工作的關鍵崗位上,奔走在文物工作的第一綫。新中國第一批保護文物的法規、第一部《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至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文物工作的法令條例幾乎都是辰生同誌參加起草或主要起草的。由他經手處理的保護文物工作的難題更多。辰生同誌今年已是 95 歲高壽。他自己說:“我一輩子都在從事文物工作,可以說一輩子就做這一件事。”能有這樣經曆的,今天無第二人。他的豐富經驗和深刻識見,是我國文物工作的一筆重要財富。這絕非誇張之詞。

也許最重要的,他將文物工作,特彆是文物保護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為瞭它,他可以絲毫不顧個人的任何利害得失。大約兩年前,有一次他剛做完化療就參加一次會議,我看他會間神情十分疲憊,午飯時一口飯也吃不下。過瞭半個多月,我打電話去,他說剛從杭州迴來,我說你是該休養一下的。他說:“不,我是到杭州郊區去看明清民居。”這真使我大吃一驚。年過 80 後,他寫過兩首詩,也曾抄瞭送給我。一首是七絕:“革命何妨與世爭,平生從未競崢嶸。慣迎風暴難偕俗,垂老猶能作壯兵。”一首是七律:“而今垂老尚何求?維護原則敢碰頭。汙吏奸商榨民脂,精英文痞泛濁流。群邪肆虐猶檮杌,正氣驅霾貫頭牛。蒿目層樓憂社稷,堅持信念度春鞦。”他憂什麼?大概是愛得愈深,就憂得愈切,猶如範仲淹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現實生活永遠在矛盾中發展,這是辯證法的精髓。舊的問題解決瞭,新的問題又會接踵而來。辰生同誌在書中痛心地說:“前 30 年的破壞,可以說主要是由於認識問題,但是

在今天,主要是利益問題。”這些直率的話,不能不發人深思。

當然我不敢說他說的每句話和做的每件事都對。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達到的,除非他不做事和不說話。但他的信念是真誠而執著的,有如他詩中所說:“堅持信念度春鞦。”

姚遠同誌做瞭一件很好的事。這本書忠實而生動地再現瞭辰生同誌的所思和所行。還做瞭詳細的按語和注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

我們不是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這本書主要不是一般的說理(編者把辰生同誌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所撰長編詞條《文物》列為本書的附錄,是從另一角度所做的重要補充瞭),它可以說是辰生同誌在七十多年漫長歲月中、處於文物工作全麵性崗位上摸索和思考的忠實記錄。隻有實踐纔能齣真知。希望年輕一些的文物工作者,能夠在工作之餘認真地讀一讀這本書,一定可以從中獲得不少在其他地方難以得到的教益。

2017 年 5 月 6 日 時年八十有七


探尋曆史脈絡,見證時代變遷:一部展現新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宏偉畫捲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人物的口述迴憶錄,也未將敘事重點置於單一領域的重大決策紀事之上。相反,它是一部立足於宏大曆史背景,力求展現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轉型、思想解放與全球化浪潮衝擊下,文化事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發展軌跡的綜閤性研究著作。 該書旨在超越單一部門或個體的經驗敘事,從更廣闊的社會學、曆史學和文化政策研究的視角,深入剖析中國文化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國傢層麵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與實施過程。其核心關切點在於:一個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現代化國傢,如何平衡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當代社會的需求;文化體製的改革如何驅動創作主體的活力;以及文化“走齣去”戰略的背景與實踐。 全書結構圍繞幾個核心闆塊展開: 第一部分:奠基與轉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文化體製重塑 本部分詳細梳理瞭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國文化領域管理體製的初步鬆動與深刻變革。這不是關於某一特定“文物”事件的記錄,而是對整個文化管理體係從高度集中的計劃調配模式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嚮逐步過渡的製度性探討。 文化事業單位的自我造血機製探索: 重點分析瞭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財政撥款逐步縮減的背景下,如何探索引入市場機製,進行內部管理創新和收入多元化的嘗試。 藝術創作主體的權益保障與激勵機製: 探討瞭作傢、藝術傢、錶演團體在打破“鐵飯碗”模式後,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確立自身價值,以及知識産權保護意識的逐步覺醒與法律框架的初步建立過程。 意識形態管理與學術自由的微妙平衡: 以宏觀視角審視瞭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國傢對文化內容審查與引導的政策演變,以及學術界在理論創新和文化批評領域所展現的復雜麵貌。 第二部分: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化自覺與身份重塑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全麵融入全球體係,文化議題的復雜性陡增。本部分關注的是文化“走齣去”戰略的提齣,以及中國文化身份在全球語境下如何被構建、認知和傳播。 對外文化傳播體係的現代化建設: 書中詳盡分析瞭國傢層麵為提升國際話語權所做的戰略部署,包括國際文化交流項目的設立、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設標準與運營模式。這並非孤立的文化外交事件記錄,而是對國傢軟實力建設整體戰略的解碼。 文化産業化的興起與區域發展差異: 考察瞭文化産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的定位確立過程。分析瞭不同省份和城市(如影視製作中心、齣版集散地)如何結閤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特色文化産業鏈,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 傳統元素的當代轉譯與消費文化: 深入研究瞭傳統藝術、哲學思想被當代青年創作者和文化企業如何重新解讀、挪用和包裝,以適應現代審美和消費需求的過程,探討瞭這種“再創造”背後的文化張力。 第三部分:數字化浪潮與未來文化生態的構建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投嚮信息技術革命對文化生産、傳播和消費方式帶來的顛覆性影響,這是對數字時代文化治理與創新的前瞻性探討。 網絡文學與新媒體藝術的崛起與規範: 詳述瞭網絡平颱如何成為新型文化生産力的主要載體,以及政府在麵對海量、即時、去中心化內容生産時,在版權保護、內容導嚮和平颱責任界定方麵的政策調整與實踐。 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與技術賦能: 探討瞭“數字圖書館”、“雲博物館”等概念的提齣與實踐,旨在利用信息技術打破地域限製,縮小城鄉在文化資源獲取上的差距。這不是關於某次捐贈或具體場館建設的記錄,而是對國傢層麵普惠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理念的政策演進的分析。 文化立法與社會共治的探索: 分析瞭在快速變化的文化環境中,如何推進文化立法(如數據權屬、算法倫理在文化推薦中的應用)的進程,以及鼓勵社會組織、民間力量參與文化治理的路徑探索。 總而言之,這部著作以嚴謹的學術筆觸,勾勒齣新中國文化事業從恢復性重建到製度性改革,再到全球化和數字化轉型中的宏觀脈絡、政策邏輯與社會反應,旨在為理解當代中國的文化麵貌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框架。它關注的是“體係”的演進而非“事件”的碎片。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給我帶來瞭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親曆瞭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國傢麵貌的關鍵時刻。作者以一種近乎平實的敘述方式,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的個人經曆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能力,那些關於決策過程中的猶豫、爭論以及最終拍闆的場景,都刻畫得入木三分。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沉思,思考在那個特定曆史背景下,做齣那些關乎民族文化命脈的決定,究竟需要何等的勇氣和遠見。那種真切的“在場感”,是許多純粹的學術著作難以給予的。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像是在講述一個民族如何一步步珍視並守護自己的根脈,那種薪火相傳的責任感,讓人讀來感慨萬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史料的豐富,更在於其所蘊含的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對國傢前途的憂患意識,這是值得每一位關心國傢文化發展的讀者細細品味的。

評分

翻開這冊書,首先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厚重的時代氣息,它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卻以一種近乎口述實錄的樸素力量,展現瞭新中國成立初期,無數仁人誌士在篳路藍縷中為文物保護事業所傾注的巨大心血。不同於書本上冰冷的時間綫和事件羅列,這裏的文字充滿瞭“人味兒”——那些決策者們在夜深人靜時如何權衡利弊,那些基層工作者在艱苦條件下如何堅持守護國寶的生動片段,都躍然紙上。這種來自當事人口中的敘述,自帶一種不可替代的真實感和溫度,讓人在閱讀時,對“文物”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凝結著民族記憶與集體情感的活的載體。這種敘事策略的運用,使得原本嚴肅的政治和行政決策紀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仿佛在聽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他所經曆的崢嶸歲月,讓人在敬佩之餘,也生齣一種強烈的使命感。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處理得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嚴格的時間順序或事件分類,而是通過“口述”這一獨特的形式,自然地串聯起一係列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的重大事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還原曆史場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觸,它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辨識齣不同曆史階段的側重點和麵臨的主要挑戰。比如,在討論某個關鍵文物流轉或政策製定時,書中對幕後討論的還原,極大地補充瞭我們對當時政治氛圍和決策邏輯的理解。這種“紀事”的特點,讓讀者能夠透過錶麵的事件,窺見深層的思想博弈和文化擔當。它更像是一部立體化的曆史地圖,標明瞭關鍵的文化節點,讓人在追溯曆史脈絡的同時,也不斷反思我們在新時代如何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無疑是一份極其珍貴的參考資料,它填補瞭許多官方文獻中難以觸及的“人與事”的細節。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沉靜而有力量的,它不像某些傳記文學那樣追求戲劇性的高潮迭起,而是呈現齣一種堅韌不拔的底色。這種力量感來源於對曆史真相的忠實呈現和對人物精神風貌的精準捕捉。書中所描述的那些決策場景,無一不體現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領導者們對文化遺産的敬畏之心。他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不僅僅是行政命令,更是一種文化自覺的體現。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文物搶救和保護的段落所打動,它們揭示瞭在資源匱乏、條件艱苦的年代,一項被視為“非生産性”的工作,是如何被提升到關乎國傢尊嚴和民族未來的戰略高度來執行的。這種深刻的價值判斷,在這個物質主義日益凸顯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和發人深省,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久久迴味那種為“道”而行的精神氣概。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坦誠的姿態,嚮我們展示瞭新中國文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所經曆的艱辛曆程。它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宏觀曆史書的視角——它聚焦於那些“關鍵少數”和“關鍵時刻”,把抽象的“文物事業”具象化為一個個具體的人、一次次艱難的磋商、一項項細緻入微的製度建立。這種聚焦使得文本具有很強的代入感,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看似輕描淡寫的決策背後,都凝聚瞭巨大的社會成本和曆史責任。我尤其關注到其中對於不同地區、不同部門間協作與分歧的處理方式,這使得整部作品的結構既有縱嚮的深度,又有橫嚮的廣度,展現瞭復雜曆史背景下國傢治理的實際運作模式。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紀實作品,它不僅是文物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更是所有關注國傢文化建設的讀者無法繞開的重要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