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华海洋文明的论著,从“观念和准则”对中华海洋文明的山海抒怀、海上丝路、经略海洋三种典型模式进行还原,试图恢复其本来面貌。这三种模式都从中华海洋文明的沃壤里土生土长出来,经作者含英咀华提炼而出,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与西方海洋文明迥别。这三种文明模式,共同凝聚成中华海洋文明的精魂,支撑起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的海洋梦想。
肖楠,海军潜艇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在军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多项并多次获奖。
当翻开这本书的封面,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先民们对海洋的朦胧认知与无限遐想,从那些古老的诗篇、神话传说中,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依水而居,日出而作,对那片蔚蓝充满敬畏与渴望的景象。书中对“山海经”等早期典籍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早期地理观念、宇宙观乃至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入挖掘。那些生动的山川神兽,那些神秘的海域描绘,都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早期中华文明与自然,尤其是与广阔海洋互动、对话的生动图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并非始于近代,而是早已深深根植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作者没有回避早期认知中的迷信与局限,反而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去理解和解读这些历史遗留下的痕迹,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有对古老智慧的赞叹,又不乏理性的审视,可谓是一家之言,发人深省。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探讨“经略海洋”这一部分,展现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角。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上的军事行动或经济活动,而是将“经略”提升到了文明战略的高度。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再到近代以来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与探索,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这些分散的事件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经略”内涵的深入剖析,分析了每一次海洋战略的兴衰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技术乃至文化动因。它揭示了中国在不同时代,面对海洋所展现出的不同姿态,有时是自信开放,有时是保守封闭,这种动态的演变,让“经略海洋”这个概念不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鲜活的历史进程。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到,中国人与海洋的关系,是一部持续演进、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宏大叙事。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中华海洋文明的独特理解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上的海洋,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海洋文明”。作者巧妙地将“山海抒怀”的浪漫主义情怀与“经略海洋”的现实主义策略相结合,勾勒出了一种既有诗意栖居,又有开拓进取的中华海洋文明特质。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既有文学艺术中对海洋的描绘,也有科学技术中对海洋的探索,更有社会经济中对海洋的利用。通过这些多角度的呈现,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中华海洋文明形象。它不像某些文明那样,将海洋视为单纯的资源或战场,而是将海洋融入了哲学、艺术、生活方式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将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海洋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过往的辉煌,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中国在海洋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失误。他深入分析了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为什么会“失落”于海洋,这种反思并非为了指责,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书中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以及对当下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探讨,都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华海洋文明,既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在汲取历史智慧的同时,也要吸取历史教训。作者对于未来中国海洋发展的建议,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开放、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期盼,让我对中国未来的海洋事业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通过追溯“从山海抒怀到经略海洋”的漫长历史,将我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明视野中去审视当下。他描绘了从对海洋的敬畏与想象,到主动认识与利用海洋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书中,我看到了历史的连续性,也看到了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作者在阐述“经略海洋”时,所融入的现代海洋科技、国际海洋法、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与早期对海洋的“抒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展现了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继承传统,如何面对未来,如何在新时代重塑中华海洋文明的思考,它的启示意义是深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