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中华海洋文明——从山海抒怀到经略海洋

重识中华海洋文明——从山海抒怀到经略海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楠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文明
  • 中华文明
  • 海洋历史
  • 山海经
  • 经略
  • 文化史
  • 历史
  • 地理
  • 中国文化
  • 海洋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3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3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华海洋文明的论著,从“观念和准则”对中华海洋文明的山海抒怀、海上丝路、经略海洋三种典型模式进行还原,试图恢复其本来面貌。这三种模式都从中华海洋文明的沃壤里土生土长出来,经作者含英咀华提炼而出,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与西方海洋文明迥别。这三种文明模式,共同凝聚成中华海洋文明的精魂,支撑起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的海洋梦想。




作者简介

肖楠,海军潜艇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在军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多项并多次获奖。




重识中华海洋文明——从山海抒怀到经略海洋 内容简介 浩瀚的东海,奔腾的黄河,雄伟的山脉,幽深的峡谷,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画卷。在这片广袤而多样的土地上,先民们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其中,海洋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本书《重识中华海洋文明——从山海抒怀到经略海洋》正是为了填补这一认知空白,旨在深入挖掘并系统梳理中华民族与海洋的深厚渊源,揭示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在当下和未来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海洋史事,而是以一种宏观而又细致的视角,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置于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我们从“山海抒怀”出发,追溯先民们对海洋最初的认知、想象与情感寄托。在早期,海洋在人们心中更多的是一种神秘、敬畏甚至恐惧的对象。神话传说中,巨鲸、海怪、神灵的形象,反映了先民们试图理解和解释浩瀚大海的努力。那些关于海神、海龙王的祭祀,关于海岛仙境的向往,不仅是朴素的信仰,更是人类早期与自然搏斗、寻求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华民族并未止步于对海洋的单纯抒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与海洋的接触和互动从未间断,并逐渐孕育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海洋文化与实践。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一转变过程。 一、 山海抒怀:早期认知与文化想象 在早期文明阶段,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内陆的黄河、长江流域。山脉、河流、平原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的奇异生物、神秘地域,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却也折射出先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以及对海洋边缘的模糊认知。他们可能通过沿海渔猎,或是与近海居民的间接交流,了解到海洋的广阔与神秘。 神话传说与精神寄托: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等神话,虽然与海洋关联不大,但其塑造的宇宙观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为后来对海洋神灵的想象奠定了基础。在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故事中,也能看到人与自然力量抗争的主题,这种抗争精神也延伸到了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洋。对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的追求,更是将海洋描绘成神秘而充满诱惑的未知领域。 早期渔猎与沿海生活: 尽管缺乏详实的史料,但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沿海地区就已经存在渔猎采集的社会。这些活动使得先民们对潮汐、鱼类迁徙、海风变化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沿海环境的生存技能。 二、 经验积累与技术革新:走向经略海洋的开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华民族对海洋的认知逐渐从感性转向理性,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经验积累,为“经略海洋”奠定了物质基础。 航海技术的进步: 从简单的木筏、独木舟,到后来的帆船、桨船,中华民族在造船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帆的出现,使得船只能够借助风力远航,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对罗盘的早期应用(尽管其在航海上的精确应用可能稍晚),也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导航手段。书中将重点考察不同时期造船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如何支撑起早期海上贸易和交通。 渔业与海洋资源利用: 沿海居民不断总结渔猎经验,掌握了更有效的捕捞方法、工具和季节性规律。渔业不仅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也促进了沿海聚落的发展,并催生了以海产品为主要商品的区域性贸易。盐业的发展,也与海洋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海上交通与贸易的萌芽: 沿海港口的出现,以及连接沿海地区和内陆腹地的交通线路的形成,标志着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初步发展。早期的海上贸易可能以易货为主,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但已为后来的更大规模的海上活动埋下伏笔。 三、 辉煌成就与历史节点:海洋文明的黄金时代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多次迎来与海洋相关的辉煌时期,其中尤以宋元明清为甚。这一时期,中国的海洋活动空前活跃,技术、贸易、文化交流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代的海外贸易繁荣: 宋代是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海外贸易也随之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泉州、广州、明州(宁波)等港口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与东南亚、印度洋乃至非洲东岸都有贸易往来。宋代政府设立市舶司,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和征税,显示出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本书将深入剖析宋代海外贸易的商品结构、贸易路线、中外商人活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元代的海洋战略与郑和下西洋: 元朝幅员辽阔,对海上通道的需求更为迫切。其建立的庞大海军,不仅用于战争,也支撑了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而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中华海洋文明史上的壮举。大规模的船队,先进的航海技术,以及远达非洲东海岸的航程,展示了当时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外交雄心。本书将详细解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组织运作、航海路线、科学技术含量及其深远影响,并对比当时其他国家的航海活动,凸显其独特性和历史意义。 明清时期的海洋管理与商业发展: 尽管明清两代实行过海禁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海洋活动的停滞。走私贸易、民间海外移民以及有限的官方贸易,依然在维系着中国与海洋的联系。同时,沿海地区的商业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某些领域,仍保持着活力。本书也将探讨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以及其对海洋文明发展的双重影响。 四、 海洋文化的多元性与区域特色 中华海洋文明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文化多元性。 沿海地区的民俗风情: 不同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地区、山东半岛等,因其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经济活动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渔歌、海神祭祀、海洋节日、海产烹饪、海上建筑等,都蕴含着浓厚的地域色彩。本书将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展示这些鲜活的海洋文化。 海洋与文学艺术的交融: 海洋不仅是生活场景,更是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愤,到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再到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诗歌中对山海的描绘,已然蕴含着对海洋的深刻体悟。本书将探讨海洋元素在古代诗词、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中的体现。 海洋智慧与哲学思想: 面对大海的无常与力量,中华先民也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海洋环境的智慧和哲学观。例如,“以柔克刚”、“顺势而为”的思想,在航海活动中得以体现。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与海洋和谐共处。 五、 历史反思与面向未来:经略海洋的新时代 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屈辱与挑战后,重拾和发展海洋文明,对于当代的中国而言,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本书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为理解当下和未来的海洋战略提供深刻的洞见。 近代以来海洋权益的丧失与反思: 通过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回顾,本书将分析中国近代以来在海洋领域遭受的巨大损失,以及这些教训对我们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启示。 新时代中国海洋战略的演进: 从“向海而兴”、“海洋强国”的愿景,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蓝色经济带建设,本书将梳理新时代中国海洋战略的发展脉络,并探讨其目标、重点和面临的挑战。 海洋科技、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挑战,本书将强调科技创新在海洋开发中的关键作用,包括深海探测、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同时,也将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如何将海洋文化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家软实力。 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海洋治理日益重要化的当下,本书也将探讨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与贡献,倡导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海洋发展理念。 《重识中华海洋文明——从山海抒怀到经略海洋》是一部集历史、文化、经济、战略于一体的力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先民们对海洋的最初好奇与崇拜,到古老航海技术的不断突破,再到辉煌的海上贸易与探索,直至今日重塑海洋大国的雄心。本书旨在唤醒国人对自身海洋文明的认知,理解海洋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性意义,并为我们面向未来、经略海洋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战略启示。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深邃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翻开这本书的封面,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先民们对海洋的朦胧认知与无限遐想,从那些古老的诗篇、神话传说中,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依水而居,日出而作,对那片蔚蓝充满敬畏与渴望的景象。书中对“山海经”等早期典籍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早期地理观念、宇宙观乃至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入挖掘。那些生动的山川神兽,那些神秘的海域描绘,都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早期中华文明与自然,尤其是与广阔海洋互动、对话的生动图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并非始于近代,而是早已深深根植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作者没有回避早期认知中的迷信与局限,反而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去理解和解读这些历史遗留下的痕迹,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有对古老智慧的赞叹,又不乏理性的审视,可谓是一家之言,发人深省。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探讨“经略海洋”这一部分,展现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角。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上的军事行动或经济活动,而是将“经略”提升到了文明战略的高度。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再到近代以来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与探索,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这些分散的事件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经略”内涵的深入剖析,分析了每一次海洋战略的兴衰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技术乃至文化动因。它揭示了中国在不同时代,面对海洋所展现出的不同姿态,有时是自信开放,有时是保守封闭,这种动态的演变,让“经略海洋”这个概念不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鲜活的历史进程。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到,中国人与海洋的关系,是一部持续演进、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宏大叙事。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中华海洋文明的独特理解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上的海洋,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海洋文明”。作者巧妙地将“山海抒怀”的浪漫主义情怀与“经略海洋”的现实主义策略相结合,勾勒出了一种既有诗意栖居,又有开拓进取的中华海洋文明特质。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既有文学艺术中对海洋的描绘,也有科学技术中对海洋的探索,更有社会经济中对海洋的利用。通过这些多角度的呈现,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中华海洋文明形象。它不像某些文明那样,将海洋视为单纯的资源或战场,而是将海洋融入了哲学、艺术、生活方式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将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海洋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过往的辉煌,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中国在海洋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失误。他深入分析了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为什么会“失落”于海洋,这种反思并非为了指责,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书中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以及对当下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探讨,都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华海洋文明,既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在汲取历史智慧的同时,也要吸取历史教训。作者对于未来中国海洋发展的建议,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开放、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期盼,让我对中国未来的海洋事业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通过追溯“从山海抒怀到经略海洋”的漫长历史,将我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明视野中去审视当下。他描绘了从对海洋的敬畏与想象,到主动认识与利用海洋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书中,我看到了历史的连续性,也看到了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作者在阐述“经略海洋”时,所融入的现代海洋科技、国际海洋法、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与早期对海洋的“抒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展现了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继承传统,如何面对未来,如何在新时代重塑中华海洋文明的思考,它的启示意义是深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