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意识形态问题,我们的经济总量节节攀升,跃至世界第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将成为世界diyi。但与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相比,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却相形见绌。
张刚强,男,法学博士,1983年出生,浙江台州人,主要研究法哲学、政治哲学。
当今世界,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竞争激烈。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掌握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主导权,利用自己的话语权不断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则陷入低潮,社会主义总体处于被动防守态势。从国内看,自由主义亦声势浩大、追随者众,其理论根基本来就深,加之经常将中国问题批评为体制问题,容易契合民众的浮躁和不满情绪,从而占领道德制高点,一时间,马克思主义反而易陷入被边缘化的危险境地。
自由主义理论渊源颇深,从古希腊,到近现代,再到当代,多少西方先哲为自由主义奠定根基。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动辄全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不仅与中国的现状不符,而且也只能导致“贫穷的社会主义”,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说服力,从而在自由主义面前节节败退。
更甚至,这两种理论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双方各说各话、缺少交流。社会主义批评自由主义仅为资本服务,最终导致贫富差距、经济危机;自由主义批评社会主义不民主、不讲人权,容易导致民众权利的缺失。左、右翼相互攻讦、严重对立,长此以往,社会分化将越来越严重,社会整合将越来越困难,对国家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但只要是理论,总可以打通关节、相互沟通。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地考察,就会发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建立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道德基础上。自由主义坚持“自我所有论”,认为既然每个人都占有自己的身体和财富,就当然有权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财富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认定只有劳动创造的才叫“价值”,物化劳动(资本)创造的不叫“价值”!它否定雇佣劳动的合法性,否定“钱生钱”的正当性!它要求不把工人当作商品看待,而当作人看待!在它看来,只有工人占有了剩余价值,才是没把工人当作商品看待,才真正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正是在这个道德基础上,我们才说社会主义远比资本主义文明,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人道的制度,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再次写上康德的命题——“人是目的”!也正是在这个角度,我们才说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种种制度,如多党民主、司法独立、言论自由、消极人权等,都只不过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已,从来不会承认劳动者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权!而社会主义,则追求经济平等、直接民主、人民司法、积极人权,是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
自由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竞争中占尽了便宜。它非常讨巧,因为它契合并纵容着人性中消极的一面。由于每个人都根深蒂固地认为,拥有自己的身体和能力是无可置疑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财富去创造新的财富也是无可置疑的。这种观念是如此的直观,符合人的一般观念,迎合人的恶性,迁就人的惰性,以致于要人们接受起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倒一时难以转过弯来。再加上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社会主义总体处于守势,面对自由主义的进攻难以进行有力的还击,使得一时之间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甚嚣尘上。但也正因此,才更需要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悉心呵护,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国家的政权、军权、司法权、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产阶级在与强大的资本斗争中不败下阵来,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色!
只要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就能清楚地发现自由主义的局限,发现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局限。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种价值观、世界观!拥有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就能改变很多对世界、对社会乃至对人生的看法。这种价值观、世界观,从根本的意义上就是在拷问——当你看到很多贫苦的人民靠着流血流汗才勉强维持生存,而另一些人靠着吃利息、炒房产等“不劳而获”的方式轻易就过上好日子,你认为这个世界公平吗?只要你的直觉对这问题有一丝的否定回答,就意味着你的心中潜藏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种子,意味着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按劳分配理论,都能在人们的心目中找到深层的道德根据。而按劳分配,正是要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从而体现对人的劳动的充分尊重,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充分尊重!
诚然,这个世界上存在普世价值,但这不是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而是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这种普世价值追求经济平等,保障积极人权,实行人民司法,维护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从而体现对zuida多数人的尊严的尊重!这是一种比自由主义更高层次的价值,比自由主义更高层次的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天下大势,浩浩汤汤,终有一天要取代自由主义!
但社会主义的实现也绝非一蹴而就,它受到效率的制约。一步到位的社会主义,最终只能导致“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渐进地实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实行无产阶级执政,实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实行有限的按劳分配,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调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工人占有剩余价值的比例越来越大,直至最终完全地实现社会主义。这种渐进的社会主义,是一种zui现实的、zui能实现阶级调和的、zui保护多数人利益的社会主义!
本书,就是站在这种立场,以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视角,对自由主义的种种局限进行全面地审视,批判其所谓的多党民主、言论自由、司法独立、消极人权等等观念,从而进一步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必须打破“民主——专制”的话语霸权,代之以“经济平等——资本专制”的新的话语!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必将在世界上重新闪耀强烈的光芒!
本书仅代表个人的学术旨趣和观点,文责自负。无奈本书命题宏大,作者能力有限,即使力求逻辑严密、论证严谨,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诸位多批评指正。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为崎岖却又令人着迷的。它在文本的密度上做到了极致,每一页都仿佛塞满了密集的概念和历史脚注。那种感觉就像是攀登一座知识的峭壁,每向上移动一尺,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去消化脚下的基石。作者在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矛盾时,采用了多线叙事的复杂结构,时而聚焦于微观的个体经验,时而又迅速拉升到宏观的经济基础分析,这种跳跃性要求读者拥有极强的思维灵活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异化”主题的现代演绎,它不再局限于古典哲学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嫁接到了信息时代和全球资本运作的语境之中,使得这一古老的概念焕发出令人警醒的现实意义。坦白说,如果不是对相关历史背景有相当的了解,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只要坚持下去,那种“豁然开朗”的智力愉悦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摆脱了那种僵硬的教条主义腔调。它不是在提供一个现成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哲学辩论会”。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拆解了所有乌托邦的脆弱性,同时又保持着对人类追求更美好生活这一内在驱动力的深切同情。读到关于制度设计中“制衡与效率”悖论的探讨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建筑师在试图用柔软的泥土搭建一座永恒的灯塔。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接纳,远比那些过于简化的口号来得更有力量。它没有给我们廉价的安慰,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迫使我们直面人性的局限性与制度的内在张力。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答案,而在于它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更高级的提问层面,让讨论本身成为了进步的动力。
评分我将这本书视为一份对当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度体检报告。作者的叙事线索清晰流畅,虽然涵盖的领域极为广阔——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后结构主义社会学——但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进行辐射和收束。它没有回避不同理论流派间的激烈冲突,反而将这些冲突视为思想进步的必要阵痛。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过渡期”的论述,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从旧秩序瓦解到新结构成型之间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间隙地带”,并警示了在这一时期最容易滋生的机会主义和权力真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警示性”,它提醒我们,任何宏伟的社会工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潜藏的风险需要我们保持永恒的警惕。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新闻报道中那些关于社会改革的术语,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辨识能力。
评分这本巨著,初读时便被其宏大叙事和深刻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仿佛搭建了一个精密的思想迷宫,引导我们穿梭于人类社会变迁的无数个断点。书中的核心议题,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公平、消除结构性压迫的社会形态,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勇气与学识深度。它并非简单地复述既有理论,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历史上所有试图实现“大同”的实践与失败。尤其是在探讨权力结构如何自我再生和固化这一部分,作者的分析入木三分,揭示了许多隐藏在意识形态之下的运作机制。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理想的蓝图与冰冷的现实之间,那条横亘的鸿沟究竟有多么难以逾越。这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于“进步”二字的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默认值,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亟待解构的靶子。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对我们当前世界观的彻底清算与重塑。它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因为每一个论证链条都紧密相扣,错漏一环,便可能失却作者想要传达的整体意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具个人色彩的,它时而如同冷静的法庭陈述,逻辑严密,不留余地;时而又像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充满了对现状的控诉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风格的交织,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富有戏剧张力。特别是当作者回顾某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那种对历史人物决策背后动机的深度剖析,简直如同在观看一场精彩的内心戏。我尤其赞叹其对“象征性暴力”的阐释,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剥削视角,深入到文化和认知层面,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塑造我们的“常识”来维持自身的合法性。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吸收,不如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不断地推翻我过去建立起来的认知框架,然后邀请我用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建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