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從新的角度認識中華海洋文明的論著,從“觀念和準則”對中華海洋文明的山海抒懷、海上絲路、經略海洋三種典型模式進行還原,試圖恢復其本來麵貌。這三種模式都從中華海洋文明的沃壤裏土生土長齣來,經作者含英咀華提煉而齣,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與西方海洋文明迥彆。這三種文明模式,共同凝聚成中華海洋文明的精魂,支撐起中華民族承前啓後的海洋夢想。
肖楠,海軍潛艇學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在軍內外核心期刊發錶文章多篇,參與重大課題研究多項並多次獲奬。
當翻開這本書的封麵,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先民們對海洋的朦朧認知與無限遐想,從那些古老的詩篇、神話傳說中,我仿佛看到瞭先輩們依水而居,日齣而作,對那片蔚藍充滿敬畏與渴望的景象。書中對“山海經”等早期典籍的解讀,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梳理,更是對中華民族早期地理觀念、宇宙觀乃至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入挖掘。那些生動的山川神獸,那些神秘的海域描繪,都不僅僅是文字上的堆砌,而是構建瞭一個早期中華文明與自然,尤其是與廣闊海洋互動、對話的生動圖景。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海洋的認知,並非始於近代,而是早已深深根植於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作者沒有迴避早期認知中的迷信與局限,反而以一種包容的姿態,去理解和解讀這些曆史遺留下的痕跡,這使得整本書的基調既有對古老智慧的贊嘆,又不乏理性的審視,可謂是一傢之言,發人深省。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中華民族與海洋關係的深刻反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歌頌過往的輝煌,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瞭中國在海洋發展曆程中的麯摺與失誤。他深入分析瞭在某些曆史時期,中國為什麼會“失落”於海洋,這種反思並非為瞭指責,而是為瞭更好地前行。書中對曆史教訓的總結,以及對當下中國海洋發展戰略的探討,都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中華海洋文明,既要嚮前看,也要嚮後看,在汲取曆史智慧的同時,也要吸取曆史教訓。作者對於未來中國海洋發展的建議,雖然沒有直接點明,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對開放、閤作、可持續發展的期盼,讓我對中國未來的海洋事業充滿瞭信心。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對中華海洋文明的獨特理解深深吸引。它不僅僅局限於地理上的海洋,更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海洋文明”。作者巧妙地將“山海抒懷”的浪漫主義情懷與“經略海洋”的現實主義策略相結閤,勾勒齣瞭一種既有詩意棲居,又有開拓進取的中華海洋文明特質。書中的例子非常豐富,既有文學藝術中對海洋的描繪,也有科學技術中對海洋的探索,更有社會經濟中對海洋的利用。通過這些多角度的呈現,我看到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中華海洋文明形象。它不像某些文明那樣,將海洋視為單純的資源或戰場,而是將海洋融入瞭哲學、藝術、生活方式之中,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文化底蘊。這種將物質與精神、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解讀方式,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海洋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我之所以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是因為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通過追溯“從山海抒懷到經略海洋”的漫長曆史,將我們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明視野中去審視當下。他描繪瞭從對海洋的敬畏與想象,到主動認識與利用海洋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書中,我看到瞭曆史的連續性,也看到瞭時代變遷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作者在闡述“經略海洋”時,所融入的現代海洋科技、國際海洋法、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與早期對海洋的“抒懷”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也展現瞭中華文明與時俱進的強大生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繼承傳統,如何麵對未來,如何在新時代重塑中華海洋文明的思考,它的啓示意義是深遠的。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在探討“經略海洋”這一部分,展現齣瞭令人眼前一亮的視角。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上的軍事行動或經濟活動,而是將“經略”提升到瞭文明戰略的高度。從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到古代海上貿易的繁榮,再到近代以來中國海洋意識的覺醒與探索,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將這些分散的事件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經略”內涵的深入剖析,分析瞭每一次海洋戰略的興衰背後所蘊含的政治、經濟、技術乃至文化動因。它揭示瞭中國在不同時代,麵對海洋所展現齣的不同姿態,有時是自信開放,有時是保守封閉,這種動態的演變,讓“經略海洋”這個概念不再是冰冷的政策條文,而是鮮活的曆史進程。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到,中國人與海洋的關係,是一部持續演進、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宏大敘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