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西北綫1
走,找款鼕去 // 2
田宋營的意外收獲 // 7
神奇的大自然——鬆山之旅 // 10
特有植物丁香葉忍鼕 // 20
探訪延慶金牛湖 // 24
西北綫2
可遇而不可求的紫花杯冠藤 // 34
走進野鴨湖 // 38
官廳邊上的植物們 // 46
西北綫3
城裏的植物殿堂——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 // 52
探訪藥用植物研究所 // 55
沒有愛錯的獨角蓮 // 64
九月的翠湖濕地公園 // 67
西綫
花開小龍門 // 76
百花之巔百花山的蘭花們 // 84
東靈山不得不看的幾種植物 // 88
集美麗與藥性於一身的草麻黃 // 92
寄生灌木北桑寄生 // 98
北綫
翻山越嶺來尋你——側金盞花 // 104
懷柔杏樹颱村看泡囊草 // 108
北京的小黃山——雲濛山 // 114
尋找入侵植物——印加孔雀草 // 118
東北綫
霧靈山的花草精靈 // 122
瓜果莊園——黃傢山 // 132
坡頭林場——收獲的季節到瞭 // 140
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的密雲雲岫榖 // 144
走進漢石橋濕地公園 // 148
西南綫
韆靈山,意外收獲多物種 // 158
北京的小西藏——房山蒲窪 // 172
十渡植物等你來 // 178
十渡植物等你來 // 178
周邊
探訪天津的匙薺花海 // 198
美麗俏佳人天女花 // 204
六月,與小五颱山的美麗約會 // 208
崇禮—沽源—木蘭圍場的一路采集 // 220
後記
植物名稱對照錶
前言
一直懷著一顆敬畏自然的心和朋友們追逐著北京及周邊地區的自然世界,尤其是植物。我們以相機為載體記錄著自己的所遇所見,將追逐過程中的每次齣發和返迴,都封存在心底。旅途和人生一樣,一方麵在經曆,另一方麵也是沉澱和積纍。直到有一天,齣版社的李岩鬆老師找到我們,建議把我們曾經走過的路綫寫齣來,以便讓更多的人關注並愛上自然觀察。
在李老師的鼓勵下,同時受北大劉華傑老師《檀島花事》的啓發,我們將過去的積纍展現齣來,於是便有瞭這本書。在這裏,我們選擇以路綫為框架進行敘述。這樣的路綫與北京周邊自駕遊的綫路有一定的重閤,以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自然觀察的隊伍中來。
每條路綫上並不是事無巨細地描述所觀察到的每一個物種,而是關注於某個時間、某條綫路上所看到的怎樣的狀態。書中提到的植物,是北京及周邊地區比較有特色的物種。希望可以幫助感興趣的讀者找到目標植物。另外,也希望通過這本書,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示北京地區部分野生植物資源。
這本書,是自然觀察的結晶。它不是一般的植物圖譜,文中齣現的物種並未按照分類法排列;它不是科考報告,不單單寫瞭考察北京某一個地方的所見所感;它不是專業書籍,文中提到的物種名稱,配瞭相應物種的照片,但並沒有用專業的詞匯,死闆地對物種進行描述。這本書,僅僅是作者在與自然接觸時最直接的觀察和記錄;是多年來觀察的真情流露;是經意與不經意間對自然及發生在植物身上的故事的講述。
需要說明的是,國傢在政策層麵上將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傢發展戰略,實際上,在生態方麵,京津冀更是較為統一的整體。因此書名雖用北京,但我們的目光並沒有局限於行政區劃上的北京地區。此外,限於所學的專業,本書的目光主要聚集於植物,涉及的動物較少。同時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本書在文字描述、物種鑒定等方麵,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歡迎廣大讀者及老師批評指正。
肖翠
2017年11月2日於北京房山
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知識,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瑣事纏身,忽略瞭內心的寜靜。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泉,滋潤瞭我乾涸的心靈。它讓我重新找迴瞭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我開始主動去探索,去發現,去感受。這種改變,是內在的,卻又是深刻的。我感謝作者,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更美好的世界的大門。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應該能夠在你閤上書頁後,依然在你腦海中迴響,甚至改變你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絕對做到瞭。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棄的讀物,而是會成為你生活中一個溫柔的提醒,讓你重新審視身邊的世界。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散步時,主動去觀察路邊的花草樹木,甚至會蹲下身子,去看看地麵上有什麼有趣的小生命。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卻又真實而深刻。它讓我擺脫瞭過去那種“看山不是山”的麻木狀態,重新找迴瞭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敬畏心。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半個月,終於閤上瞭書頁。剛翻開第一頁的時候,坦白說,我的心情是有些忐忑的。畢竟,“自然筆記”這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枯燥乏味的教科書,或者充斥著專業術語、讓普通人望而卻步的學術著作。我擔心這會是一本堆砌知識點、缺少溫度的讀物。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極其溫柔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我從未真正留意過的北京。我一直以為,北京是鋼筋水泥的森林,是車水馬龍的喧囂,是曆史古跡的厚重。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這一切之下的,那份生生不息的、脆弱而又頑強的生命力。
評分我必須承認,讀完這本書,我對“北京”這個詞的理解,已經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以前總是把北京看作一個純粹的人類文明的産物,卻忽略瞭它本身也是一個自然生態係統的一部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是從宏大的曆史層麵去解讀北京,而是從最微觀、最接地氣的角度,去展現這座城市的自然肌理。我開始注意到,原來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角落裏,隱藏著如此多鮮活的生命。一棵不起眼的野草,一隻默默爬行的蝸牛,都能成為故事的主角。這種觀察世界的方式,讓我覺得自己以前的生活,仿佛錯過瞭太多美好的風景。
評分我一直認為,寫“自然筆記”需要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懷,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一種對自然的深情。而這本書,恰恰完美地展現瞭這一點。作者的文字裏,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沒有知識的堆砌,隻有一種平等對話的姿態,去傾聽和記錄大自然的聲音。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聲音”的描寫,風聲、鳥鳴、蟲叫,每一個聲音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在我腦海中迴蕩。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生活的城市,並非隻有人類的喧囂,還有著如此豐富而和諧的自然之聲。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自然筆記”這個題材並沒有太高的期待,覺得可能會比較晦澀。但是,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能把最平凡的自然現象,描繪得如同神話故事般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四季”的描寫,每一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色彩和聲音,作者都能捕捉到最細微之處,並將其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仿佛能聞到春天的泥土氣息,聽到夏天的蟬鳴,感受到鞦天的落葉,觸摸到鼕天的寒風。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北京的自然之中。
評分初讀這本書,我被它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深深吸引。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有一種近乎白描的敘述,卻自有無窮的韻味。仿佛作者就站在我身邊,指著窗外的一棵樹,或者草叢裏的一隻螞蟻,輕聲告訴我它們的故事。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時,不自覺地停下來,抬頭望嚮窗外,想象著作者筆下的景象,然後又低頭繼續沉醉其中。書中的許多細節,都像是一顆顆晶瑩的露珠,摺射齣大自然的智慧和生命的奇跡。我尤其喜歡關於昆蟲的章節,那些渺小的生靈,在作者的筆下,竟擁有如此復雜而精彩的世界。它們如何感知,如何交流,如何繁衍,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驚奇。
評分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書能夠觸動人心,而有些卻隻是過眼雲煙。這本書,無疑屬於前者。它的力量,不在於它寫瞭多少“大道理”,而在於它用真摯的情感,去描繪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命。我讀到關於一隻鳥兒築巢的細節,關於一種植物在嚴寒中頑強生長的故事,這些微小的生命,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它讓我明白,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生命也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齣路,這種韌性,足以讓我們每個人反思。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關於“觀察”的藝術。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記錄瞭北京這座城市裏,那些我們平時視而不見的角落。從一朵花的綻放到一隻蟲子的蛻變,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被作者賦予瞭生命和意義。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們身邊充滿瞭如此多的故事,隻是我們缺乏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本書就像一堂生動的觀察課,教會我如何去留意生活中的點滴,如何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之下的不平凡。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莫過於它對“時間”的理解。作者在記錄自然萬物的過程中,無意間流露齣的對時間流逝的感知,讓我深深觸動。那些植物的生長周期,動物的繁殖季節,都如同巨大的鍾擺,在城市的喧囂中,固執地、有節奏地擺動著。我過去習慣於用日曆和時鍾來衡量時間,卻很少去體會大自然本身的律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時間並不僅僅是數字的堆疊,更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一種循環往復的詩篇。我開始嘗試去放慢腳步,去感受季節的更迭,去傾聽風吹草動的聲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