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文库002:焦土:苏德战争 1943-1944

东线文库002:焦土:苏德战争 1943-19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保罗·卡雷尔(Paul Carell) 著,小小冰人 译
图书标签:
  • 苏德战争
  • 二战史
  • 东线战场
  • 1943-1944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苏联
  • 德国
  • 历史
  • 焦土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艺术科学电子出版社
ISBN:97878942924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9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线文库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法逾越的经典,被91家出版社译成65国文字流传至今。东线战场开山巨作,苏德战争全景史诗,第三帝国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保罗·卡雷尔亲笔讲述,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永恒的经典之作。

海报:

内容简介

《东进》与《焦土》两部著作创新性地将二战的重要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为《东进》的续篇,《焦土》从1942年底的作战行动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焦土:苏德战争 1943-1944》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难能可贵的佳作。西方对这两部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 Time Classic——永恒的经典之作。
从19世纪60年代至今,这套书不仅一直大卖特卖,许多大型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该著作的经典性。

作者简介

[德]保罗·卡雷尔(Paul Carell),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二战德国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后化名保罗·卡雷尔从事写作。

小小冰人,从事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装备动向研究十余年,翻译有《东线狙击手》、《黑色雪绒花》、《地狱之门》、《东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994年版前言

第一部:库尔斯克战役
第一章:希特勒孤注一掷
第二章:铁钳
第三章:普罗霍罗夫卡的坦克战
第四章:战役被终止
第五章:元首大本营里的泄密

第二部:曼施泰因
第一章:斯大林想要的不只是斯大林格勒
第二章:黑海上的警报
第三章: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三部:北翼的战斗
第一章:列宁格勒:一座城市的悲剧
第二章:拉多加湖南岸
第三章:沃尔霍夫与施吕瑟尔堡之间
第四章:杰米扬斯克
第五章:水牛行动
第六章:大卢基

第四部:最后的机会
第一章:下一步?
第二章:库尔斯克的后遗症

第五部:奔向第聂伯河
第一章: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二章:米乌斯河上的战斗
第三章:东方壁垒
第四章:奔向第聂伯河
第五章:布克林桥头堡

第六部:基辅与梅利托波尔之间
第一章:柳捷日村
第二章:目标,基辅!
第三章:扎波罗热
第四章:沃坦防线之战
第五章:尼科波尔以西
第六章:第聂伯河中游的冬季战事

第七部:南翼的灾难
第一章:切尔卡瑟
第二章:胡贝包围圈
第三章:克里木战役

第八部:中央集团军群的坎尼
第一章:部署
第二章:进攻
第三章:突破

附录

精彩书摘

罗马尼亚夏季的热浪笼罩着布加勒斯特。瓦拉其亚下午的空气闷热无比,盘踞在城市上方,沉重地笼罩着庞大的城堡、白色的教堂和空荡荡的酒店。维克托·伊曼纽尔大街冷冷清清。这条大街上的第一座建筑便是德国大使馆。
“这么热的天,却要穿戴得一丝不苟”,冯·克林格先生抱怨着。他穿着外交制服,站在自己的办公桌旁。百叶窗已被放下,硕大的房间里一片阴暗。电风扇发出轻微的声响,推动着凉爽、不新鲜的空气在室内萦绕。
三个小时前,柏林发来的电报已经到达。“仅限大使阅览。”他将密码电报解译,随即要求与安东内斯库元帅会面。时间约定在下午四点,元帅先生此刻应该在郊外的小别墅里。该动身了。
下午四点,克林格的车准时驶入守卫严密的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官邸。
安东内斯库在一楼的客厅迎接了这位德国大使。一如既往,这位身材矮小、瘦弱结实的元帅穿着一身军装。
“那么,大使先生,是元首给了冯·曼施泰因元帅假期,让他访问我们吗?”他笑着问道。
克林格从口袋里掏出电报,用一种故作庄重的语气读道:“请您立即打电话给国家元首,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将于明天下午抵达布加勒斯特,值此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一周年之际,他将代表元首向安东内斯库元帅颁发金质克里木盾章。”
安东内斯库笑了,礼貌地表示感谢。但他开口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大使先生,克里木盾章是一个极大的荣誉,但对我来说,有机会与冯·曼施泰因元帅探讨军事形势,这一点更为重要。罗马尼亚已将她全部的军事力量投入战场,我为此承担着责任。在斯大林格勒,我损失了18个罗马尼亚师。我无法承担这种灾难再次上演的后果。我必须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Nous sommes alliés(我们是盟友),大使先生,但在腊斯登堡,不时有种将它忘却的倾向。三个月前,我曾在克莱斯海姆堡亲自向元首表达过这个看法。”
这句不祥的话语不能错过。幸亏曼施泰因将亲自赶来,克林格这样想着。但在表面上,他不露声色,平静地接受了罗马尼亚领导人坦率的言论。另外,这位来自萨克森的前海军军官,曾担任过自由军团的领导,也曾率领过“执政官”组织①,不是个轻易会被吓倒的人。他们商讨了与曼施泰因来访相关的礼仪和组织事宜,随后,德国大使起身告辞。
刚刚过去两个小时,天台上的麻雀们便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将于1943年7月1日到访数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布加勒斯特。
东西方情报机构的消息传播者和情报收集员,大大小小的间谍都匆忙跑向他们的发报机,将这个引人关注的消息发送给各自的总部。
莫斯科,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第四局的收报机也活跃起来:曼施泰因将于明天抵达布加勒斯特!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人员点了点头:如果“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赶去罗马尼亚首都喝几杯香槟,而不是待在他位于扎波罗热的指挥部里,就表明东线战场不会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发生。俄国人肯定是这么想的,这就是他们的看法。
二十四小时后,曼施泰因做好了赶赴布加勒斯特的一切准备。就在这时,一名值班军官带着希特勒总部发来的电文跑了过来:立即赶往腊斯登堡,而不是布加勒斯特。
“元首希望您出席在‘狼穴’召开的绝密会议。布加勒斯特方面已被告知,由于气候恶劣,您已推迟起飞。”
就这样,曼施泰因去会见希特勒,而不是安东内斯库。这并非因为糟糕的组织工作,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的一部分。在元首总部,曼施泰因惊讶地看到了一大群高级将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鲁格元帅;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大将;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大将;装甲兵上将肯普夫;第24装甲军军长,装甲兵上将内林;第6航空队司令冯·格赖姆大将以及第4航空队的代表,高射炮兵上将德斯洛赫。
东普鲁士也处在高气压系统所带来的晴朗的夏日气候下。元首总部的混凝土小屋,屋顶上覆盖着植物和树叶构成的伪装网,看上去神秘莫测。
希特勒在他的茶室迎接了这些将领。他非常热情地问候他们,请他们坐下,随即以一番演讲开始了会议。
他的第一句话便揭示出一个大秘密:“我已决定将‘堡垒’行动的发起日期修改为7月5日。”

前言/序言

《东进》一书结束于斯大林格勒。但是,与人们普遍的看法不同的是,第6集团军在伏尔加河上的灾难并不是德国败亡的起点。斯大林格勒是德国征服战的终点;但从另一方面看,东线战事的关键转折点是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这就是我将这场战役作为《焦土》开场的原因,这样,东线战事的两大阶段就能清晰地显现出来。德国的胜利提前结束在斯大林格勒,而德国的失败始于库尔斯克。
1942年底至1943年7月间的作战行动,将以回叙的方式加以描述。诚然,这种做法会打乱时间顺序,但却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所发生的情况,以及从斯大林格勒至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作战行动的重要性和戏剧化特点。斯大林打算在顿河与顿涅茨河之间的战役中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但面对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杰出的将才,他失败了。德军统帅部再次获得一个挽救形势的机会:将进攻战转为消耗战。
但希特勒拒绝接受战地指挥官们一直迫切地向他解释,并展示给他看的事实。他继续着这场赌博,他孤注一掷,他指望“堡垒”行动(这是库尔斯克战役的代号)会带来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就这样,东线战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走向高潮。双方庞大的军事行动狭路相逢——德军英勇的进攻撞上苏军有力的防御。最新的装备,必胜的决心,娴熟的指挥,计谋与欺骗,这一切在这场大战中达到了顶峰。因此,苏联军事历史学家们正确地将“堡垒”行动称为整个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
在资料处理的问题上,我继续沿用了在《东进》一书中被证明相当成功的方式——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种问卷调查技术被开发出来,这使那些非常忙碌的人得以将他们掌握的情况转达给我,这些人在战争期间担任过指挥工作,或是参加过某些关键地段的战斗。大批交给我使用的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或专著中包含许多极其珍贵的资料,很多饶有趣味、迄今为止尚不为人所知的军事信息丰富了现有的记述。
尤为重要的一个事实是,我得以使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方面出版的军事专著,以及苏军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个人回忆录。同样重要的一点是,我还查阅了保存于美国档案馆的德军战时日志的微缩胶片。
在这本书里,我再次省略了涉及资料来源的脚注,但我想指出,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每一个事实和描述都来自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东线文库002:焦土:苏德战争 1943-1944》 内容梗概 《东线文库002:焦土:苏德战争 1943-1944》是一部深度剖析苏德战争转折点,聚焦1943年至1944年间东线战场激烈残酷斗争的史诗巨著。该书以其宏大的视角、详实的史料考证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带领读者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直击那段决定二战命运的关键时期。作者以“焦土”为喻,形象地刻画了东西方两大军事力量在此期间为争夺战略主动权而展开的殊死搏斗,以及战场上留下的满目疮痍与不屈精神。 本书的核心内容涵盖了1943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开始的战略反攻,以及1944年苏军在东线发起的多次大规模攻势,逐步将德军驱逐出苏联领土,并向东欧腹地推进的过程。书中深入细致地描写了这场战争中一些最为标志性的战役,包括库尔斯克会战——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其结果彻底粉碎了德军在东线的最后战略反攻企图;第聂伯河战役,苏军以巨大的代价强渡第聂伯河,为收复乌克兰奠定了基础;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在白俄罗斯发起的毁灭性攻势,重创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成为苏军战略反攻的巅峰之作;以及1944年末至1945年初的维斯瓦-奥德河攻势,为解放波兰和攻入德国本土拉开了序幕。 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战役层面的宏观描写,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细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书中穿插了对基层士兵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恐惧与勇气、家国情怀与兄弟情谊的细腻描绘。读者将有机会了解普通士兵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面对死亡的威胁,以及他们在目睹战友牺牲时的绝望与愤怒。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战争对平民造成的巨大苦难,那些被迫流离失所、在炮火下苟延残喘的生命,以及战争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创伤。 《东线文库002:焦土:苏德战争 1943-1944》在史料运用上力求严谨,作者广泛查阅了俄国、德国及盟国保存的军事档案、回忆录、日记、信件以及幸存者的口述历史,并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书中对双方的军事战略、战术部署、武器装备的发展与运用、后勤保障体系的运作,以及战争对政治、经济、社会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如何吸取教训,改进战术,提升指挥能力,以及其工业生产如何支撑起庞大的战争机器。同时,也分析了德军在战略上的失误、资源上的困境,以及其军事机器在不断失血中走向衰竭的过程。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其对战争残酷性的毫不回避。作者将“焦土”这一意象贯穿始终,描绘了战前欣欣向荣的土地如何被战争的铁蹄践踏,村庄化为瓦砾,城市化为废墟。无论是苏联的乌克兰、白俄罗斯,还是波兰的土地,都承受了无情的洗礼。书中对战后重建的艰辛,以及战争遗留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的勾勒,为理解战后欧洲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此外,作者还关注了战争中的国际因素,如盟国在开辟第二战场上的努力,以及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会议等重要政治舞台上的博弈,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东线战场的进程。 总而言之,《东线文库002:焦土:苏德战争 1943-1944》不仅是一部关于军事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生存、关于民族韧性的史诗。它以一种深刻的、全景式的视野,重现了苏德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两年,展现了那段在焦土之上,无数生命在抗争、在牺牲、在孕育着新生的壮丽画卷。本书适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军事史、俄国历史以及近代欧洲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本书阅读价值 《东线文库002:焦土:苏德战争 1943-1944》的出版,对于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其最终结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填补了当前中文世界关于苏德战争这一关键时期的研究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学术价值: 本书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性与深入性,使其具备了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挖掘与辨析,不仅为研究苏德战争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对一些传统的历史观点进行了修正与深化。对于历史学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著作,能够启发新的研究思路,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向前发展。 历史教育价值: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真相的绝佳窗口。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宏大的历史事件置于普通人的视角下,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论调,而是充满了情感与温度的真实故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人文关怀价值: “焦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破坏,更是精神上的创伤。本书通过对士兵和平民命运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心灵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人类在极端困境下的坚韧与抗争。这种人文关怀,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史叙述,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引发读者对生命、死亡、苦难与希望的深刻思考。 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价值: 本书对1943-1944年间苏德双方军事战略与战术的详细剖析,为军事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素材。从斯大林格勒的转折到白俄罗斯的毁灭性打击,再到深入东欧腹地,本书展现了苏军在战略指挥、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以及德军在面对巨大压力下的困境与挣扎。这种深度的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现代战争的演变规律,以及战略与战术决策对战争走向的关键影响。 国际关系洞察价值: 战争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它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紧密相连。本书在叙述东线战场的同时,也穿插了对盟国合作、大国博弈等方面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二战的复杂格局。这有助于培养读者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国际关系,认识到地缘政治、军事力量与外交手腕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结 《东线文库002:焦土:苏德战争 1943-1944》是一部集学术性、教育性、人文性与军事洞察力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它以其宏大的视野、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苏德战争转折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阅读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对人性、对战争、对和平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它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段黑暗岁月中,人类所经历的苦难与不屈,以及那段在焦土之上孕育出的,决定世界走向的关键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此书的结构设计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绝。它似乎放弃了传统意义上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做法,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交响乐的“回响与渐进”的模式。在描述某一场大规模会战的开局时,作者会先通过几个关键人物的视角快速切入,营造出紧张感,然后迅速拉远,从战略层面剖析其深层原因和背景铺垫,最后再聚焦到战役高潮的细节描绘。这种非线性的叙事节奏,有效地避免了枯燥,使得那些复杂的军事行动序列得以清晰呈现。而且,每当历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作者总会穿插一些关于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影响的侧面描写,平衡了纯粹的军事描写可能带来的阅读疲劳。这种对叙事节奏和信息密度的精准控制,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的美感,让你既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又不会被冗余信息压垮。阅读完毕后,感觉像看完了一部结构精巧的史诗电影,回味无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印象,那就是“资料的饕餮盛宴”。我惊喜地发现,作者似乎挖掘了大量之前未曾广泛公开或整合的档案资料,无论是来自东西双方的战地报告、指挥官往来电报,还是战后的官方调查,都被有机地编织进了叙事主线中。这种严谨的史料运用,让整本书的论证具有了无可置疑的说服力。尤其是在讨论关键转折点,例如对某一特定兵种投入与产出的评估时,作者会毫不犹豫地抛出原始数据,让读者自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这种“以证立论”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我需要不断地对照地图和附录中的表格,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论点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对于致力于学术研究的读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整理精良的参考工具书,其扎实的注释和广博的引文索引,本身就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战争史著作的叙事张力实在令人窒息,作者以近乎冷酷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意志与毁灭性力量的交织。阅读过程中,仿佛能闻到硝烟弥漫的腐臭气息,耳边充斥着坦克履带碾过泥泞土地的轰鸣。它没有落入歌颂英雄主义的窠臼,反而深刻揭示了战争机器对个体生命的碾压,以及那些在漫长战线上被磨损殆尽的灵魂。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复杂战役细节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克制,他没有用过多的形容词去渲染惨烈,而是通过精确到位的军事部署、后勤补给的枯燥记录,反衬出前线士兵日复一日面对的死亡概率。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更具穿透力,让人在阅读后久久无法平静,它迫使你去思考,在那种非人道的环境下,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数百万人的持续作战。那种从骨髓里渗出来的寒意,比任何夸张的描写都要真实和震撼。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复述历史事件,更在于对人性在极度压力下状态的深刻剖析,每一个转折都像一把冰冷的刀子,切开历史的表皮,直抵核心的疼痛。

评分

从纯粹的军事战略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宏观视野和对战局演变的精准把握。作者似乎拥有上帝视角,将整个东线战场视为一张巨大的、不断移动的棋盘,棋子上是数以万计的师团和集团军。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战略收缩和苏军反攻部署的章节,那种步步为营、蚕食殆尽的态势描绘得极为清晰。高层决策的失误、情报工作的滞后,乃至天气对战局的微妙影响,都被作者纳入了考量,使得整个叙事逻辑严密无懈可击。这本书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它不只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战略上如何可以避免或优化”。那些关于防御纵深的设计、反突击的预案,以及对关键地理节点的争夺,都被解析得头头是道,展现了那个时代最高军事智慧的碰撞与较量。读完后,我对那个阶段的战略博弈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远超一般通俗历史读物的肤浅介绍。

评分

这本厚重的史料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且略带压抑的,它像是一部慢镜头播放的纪录片,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士兵的命运。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在阅读某个段落后停下来,点燃一支烟,才能重新整理思绪。作者在描绘被围歼的部队、战俘的困境以及后方征兵的恐慌时,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能力令人动容。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逝去的敬畏,却比任何抒情文字都更具力量。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后勤补给线被切断后,士兵们如何应对饥饿、严寒和疾病的部分,那份在绝望中求生的韧性,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冰冷的数字和日期,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挣扎,让我们得以窥见那场战争中,每一个微小单元所承受的巨大重量。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部宏大的历史著作拥有了温暖而沉重的底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