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

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迅,老舍,周作人 等 著,钱理群 编,领读文化朗诵团队 朗读
图书标签:
  • 文化
  • 人生
  • 成长
  • 情感
  • 阅历
  • 世故
  • 感悟
  • 有声书
  • 朗诵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234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77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139000
正文语种:汉语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云集海内外两岸三地22位名家大师的46篇经典文章,以散文为经,讲述读书、卖书、藏书。名家名作荟萃,尽显人文之美。读文章就是读生活、读文化,就是读人生。

2.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独具影响力学者之一钱理群为万千读者度身甄选;既囊括常见的名作,也选采了许多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专业眼光,菁华品质。

3. 选文内容广泛,重描述不重概括;文章挥洒自如,妙趣横生;篇幅适中,随读随止。用更少的时间阅读更经典的文字,过更从容的生活。

4. 特别邀请专业主播为全部文章录制朗诵音频,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上下班途中、散步休息……随时随地,视听结合,拉近你与经典的距离。

5. 书中作者大都浸淫汉语写作数十年乃至一生,他们通晓汉语音韵节律,精通遣词造句。阅读这些文字,对提升美学鉴赏、提高写作都大有益处。

6. 书中尚在版权期内的文章,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所选文章均获得作者或版权继承人的合法授权,从而保证了选文完整性、quan wei性。

7. 不仅适合成人、本专科院校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素养阅读,更可作为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之用,更可作为馈赠礼品。

8. 全书风格明快,富于变化;内外双封设计,采用烫、印、专色多种工艺;排版考究、舒阔; 147×210mm小开本,方便携带;内文选取80g高阶米白胶板纸,字迹清晰,不伤眼。


内容简介

《世故人情》是一本由钱理群选编的文集,所谓“世故人情”主要是一种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全书节选了22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大家如鲁迅、老舍、聂绀弩、郁达夫、叶圣陶等人的散文和小品文,通过选入的这46篇文章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充满情趣的精神世界。选文短小精炼,意旨深远,语言幽默,是诸多大家人生经验的凝练总结,是他们长时期的思考琢磨融铸成的智慧隽语,给人启发。真诚,不做作。


作者简介

钱理群

1939-

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学界的重视与尊重,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

代表作品丨《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


目录

目 录

|再 记|

| 序 |

|附 记|

|导 读|

小杂感 ◎ 鲁迅| 001

反“漫谈” ◎ 鲁迅| 006

查旧帐 ◎ 鲁迅| 009

说“面子” ◎ 鲁迅| 011

牺牲谟 ◎ 鲁迅| 015

世故三昧 ◎ 鲁迅| 019

爬和撞 ◎ 鲁迅| 023

几乎无事的悲剧 ◎ 鲁迅| 025

“混” ◎ 唐弢| 028

凑热闹 ◎ 柯灵| 030

论拍马 ◎ 聂绀弩| 032

谈妒 ◎ 孙犁| 035

贪婪生下的一群儿女 ◎ 秦牧| 039

写信 ◎ 老舍| 046

小病 ◎ 老舍| 048

相片 ◎ 老舍| 051

作客者言 ◎ 丰子恺| 056

劝菜 ◎ 王力| 066

忙 ◎ 王力| 070

说话 ◎ 王力| 074

客 ◎ 梁实秋| 077

握手 ◎ 梁实秋| 081

冬至之晨杀人记 ◎ 林语堂| 084

送礼 ◎ 李健吾| 089

骨牌声 ◎ 叶圣陶| 092

命相家 ◎ 夏丏尊| 096

“作揖主义” ◎ 刘半农| 101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 郁达夫| 107

与友人论性道德书 ◎ 周作人| 114

中年 ◎ 周作人| 118

三礼赞 ◎ 周作人| 122

沉默 ◎ 周作人| 132

沉默 ◎ 朱自清| 135

祝土匪 ◎ 林语堂| 139

新年醉话 ◎ 老舍| 143

乡下人的风趣 ◎ 聂绀弩| 146

幽默的叫卖声 ◎ 夏丏尊| 150

谦让 ◎ 梁实秋| 153

送行 ◎ 梁实秋| 156

口中剿匪记 ◎ 丰子恺| 160

有声电影 ◎ 老舍| 163

五味巷 ◎ 贾平凹| 167

学圃记闲 ◎ 杨绛| 173

谈迂 ◎ 孙犁| 183

座位 ◎ 萧乾| 186

小狗包弟 ◎ 巴金| 189

|编辑附记| ◎ 194


精彩书摘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有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有许多伟人也是这样;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答答之声特别响亮而已。要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本来她对电影就不大热心,每当电人巨吻,她总是用手遮上眼的。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起初还不相信,可是各方面的报告都是这样,她才想开开眼。

二姥姥等也没开过此眼,而二姐又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二姥姥是天一黑就睡,所以决不能去看夜场;大家决定午时出发,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看电影本是为开心解闷,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要是上车站接个人什么的,二姐总是早去七八小时的。那年二姐夫上天津,二姐在三天前就催他到车站去,恐怕临时找不到座位。

早动身可不见得必定早到;要不怎么越早越好呢。总是十二点走哇,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这还总算顺当;往常一个脸得至少洗四十多分钟,还得有门外的巡警给帮忙。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大家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是更重要的。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巷外有的是洋车,反正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现洋换一百二十个铜子时的规矩,多一个不要。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老觉得烧饼卖三个大铜子一个不是件事实,而是大家欺骗她。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也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这一挂劲可有些“憧憬”: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假装过去搀着二姥姥,其实是为自己找个靠头。不过大家看得很清楚,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四狗子和小秃们急得直打蹦。

总算不离,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难道不晓得二姥姥今天来么?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怕黑,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要是不为二姥姥,二姐还想不起请客呢。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好办,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前呼后应,在暗中摸索,虽然有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的“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打到了座。不过,还不能这么马马虎虎的坐下。大家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二姥姥当着四姨怎肯以老卖老,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又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甚至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好容易大家觉得让的已够上相当的程度,一齐坐下。可是小顺的糖还没有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一桩套着一桩,一件联着一件,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得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大家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三舅妈:“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她说她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电影是怎样作的,多么巧妙哇,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选自《老舍幽默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送 礼

李健吾

送礼是一种艺术。和别的艺术一样,它有时代、民族和性灵的种种意义。比较而言,它离诗离音乐最远,虽说它有时候表现诗或者音乐的境界,不下于诗或者音乐的涵蓄。张三送来一把湘妃摺扇,噢!雅人雅事,只有张三做得到,李四远巴巴从家乡送来一斤枇杷,打开一看,烂了,丢了拉倒,但是,他的愚騃多近乎诗意呀!诗或者音乐要的是朦胧,或者混沌,从混沌到白痴是一条捷径。不过,送礼的姊妹艺术不是诗或者音乐,而是小说。

它要的是观察。理智是明澈的,世故是熟练的,应用是圆到的。送礼如若表现送者的个性,个性却在反映对象的认识。张三结婚,请我去做收发。看着一件一件贺礼,我认识物品后面藏着的心情,和发生这种心情的性格。送银盾,送喜帐,送贺金,是一等人,送花篮,又是一等人。两样都送,又是一等人。送文房四宝,送厨房用具,送洞房摆设,送男女装饰,又是一等人。因为礼物的轻重大小珍凡,我可以看出双方友谊的距离。把这些不同的友谊聚在一起。我可以立时明白(假如平时我不大清楚)张三的历史,和造成这种历史的环境与为人。做他一次收发,我决定了我和他来往与否的犹疑。

但是,我做收发的未尝不也遇到例外。拿我自己来说,我和朋友的交情是深的,他遭了患难总是我抢先营救,然而轮到送礼,我就懒散了。第一,我不晓得送什么好,因为世上没有东西表达我的衷情。第二,我不愿意落俗,以为朋友一样和俗无缘。然而我这种疏忽替我回绝了多少友谊!说到临了,送礼不仅是社交的礼貌,而且是,做成骄傲的无上凭证。是人就有虚荣。看着一厅的礼物,张三站在当中,觉得世上只有他没有白活一趟。“这是钱大人送的一对玻璃花瓶,别瞧礼轻,是钱大人送的,唉!礼轻人重。这是——什么!叫化子头儿刘五也送礼来了!你明白,他巴结我,因为,总之,我张家积的德。”是的。他心满意足,这一切是他活着没有被人遗忘的真凭实据,不仅遗忘,简直是他为人推重的理由。送礼是成全别人的虚荣。此其所以往往办白事、办红事,会把人办穷了,都是贪那点儿小便宜的毛病。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乎送礼,当掉纺绸大衫,卖掉北乡的水田。

送礼要适中,过犹不及。最聪明是不破分文,去拿别人送礼,别人存在咱们家的东西,管他别人不别人,只要目前合算。有话将来再说。牺牲无辜的第三者,为了达到自己的方便。这种应酬的实例最显明的是东挖西补的政治家。他们打着信义招牌,铺子也就是一样货色出卖:信义。现今生意最兴隆的,是张伯伦做掌柜的英吉利。

(选自《李健吾散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前言/序言

|导 读|

钱理群

《世故人情》这个题目是从朱自清先生那儿“偷”来的:据朱先生在《语文影及其他》序言里说,他原先计划着将“及其他”这部分写成一本书,就想命名为《世情书》。所谓“世情”,顾名思义,就是“世故人情”的意思。讲“世故人情”而能变成“及其他”,这本身就很有点“意思”。记得在“文革”中,报纸上在报道出席会议的一大堆要人显贵名单之后,往往带上“还有某某某”这样一句;这“还有”就是“及其他”,大概含有“附带”、“不入流”、“排不上座次”之类的意思。如此说来,“世故人情”恐怕就是“不入”正经(正式)文章之“流”的,但因此也获得了一种特殊价值:它可是“侃大山”的好材料。细细想来,也确乎如此,三五好友,难得一聚,天南海北,胡吹乱侃一通,除了“聊天(气)”之外,可不就要“谈世情”。这类话题,于人生阅历之外,往往透着几分智慧,还能逗人忍俊不禁,——就像人们一听到“还有”或“及其他”,就不免微微一笑。按朱自清先生的说法,这背后,甚至还暗含着“冷眼”看“人生”的“玩世的味儿”。这就进入了一种“境界”,我们不妨把它叫作“散文的境界”或“小品文的境界”——实在说,散文(小品)本来就是“侃大山”的产物;闲谈絮语中的智慧、风趣,连同那轻松自如的心态,都构成了散文(小品)的基本要素,并且是显示其本质的。五四时期,人们给深受英国随笔影响的小品文下定义时,即是强调“小品文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梁遇春:《小品文选·序》)。把这层意思化为正儿八经的学术语言,我们可以说,“对于中国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世故人情’的发微,开掘,剖析,构成了中国现代小品文与作家所生活的现实人生的基本联系方式之一;自然,这是一种艺术的联系:不仅决定着艺术表现的内容,而且决定着艺术表现的形式”。——您瞧,经过这一番学术化处理,“世情书”竟成了散文(小品)的“正宗”,“不入流”转化为“入流”:两者之间,本也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世故人情”主要是一种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这可是咱们中国人的“特长”。有人说,中国这个民族不长于思辨,艺术想象力也不发达,却最懂世故人情,这大概是有道理的。我们通常对人的评价,很少论及有否哲学头脑,想象力如何,而说某甲“不通世故”,某乙“洞达人情”,都是以对“世情”的把握与应对能力,也即人生智慧、政治智慧的高低作为标准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孔孟儒学,还是法家、道家,对“世故人情”体察之精微、独到,都足以使世人心折。郭沫若在《十批判书》里,就曾经赞叹韩非《说难》、《难言》那些文章“对于人情世故的心理分析是怎样的精密”,以为“他那样的分析手腕,出现在二千多年前,总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异”。鲁迅在研究中国小说史时,也从中国明、清两代小说中,发掘出了“人情小说”这一种小说类型(流派)。他评价说,这类小说常“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朱自清先生所谓“世情书”或许就源出于鲁迅也说不定。当然,也不妨说,这是“英雄所见略同”:整整一代人都同时注意到(或者说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与人生智慧,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发人深思的。先哲早已说过,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相斫史”,由此而结晶出传统文化中的“世故人情”;历史进入本世纪,急剧的社会改革导致人心大变,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更是逼得人们必须深谙人情世故。天真幼稚,思维方式的简单化,直线化,认识与现实的脱节,甚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著名散文家孙犁在收入本书的《谈迂》一文中,就说到“文化革命”中由于“不谙世情”怎样备受磨难。这是一个毋庸回避的事实:中华民族是在血的浸泡中学会懂得“世故人情”的。因此,如果有人因为中国人富有政治智慧、人生智慧而洋洋自得,无妨请他先想一想我们民族为此付出的代价:“世情书”背后的血的惊心与泪的沉重是不应该忘记的。

但如果因此而走向极端:时时、处处念念不忘,沾滞于兹,无以解脱,也不会有“世情书”的产生。朱自清先生曾说,《左传》、《战国策》与《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中“三部说话的经典”。应该说,《左传》与《战国策》里都包含有十分丰富的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但它们“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都不是我们所说的“世情书”。真正称得上的只有表现了魏晋“清谈”风的《世说新语》。这里的关键显然在“说话人”(作者)主体的胸怀,气质,心态,观照态度。鲁迅尝说“魏晋风度”于“清峻”之外尚有“通脱”的一面。“通脱”即是“随便”;如果说“玩世”嫌不好听,那么也可以说是“豁达”。所谓“豁达”,就是“看透”以后的“彻悟”。这既是彻底的清醒,又是一种超越,另有一番清明、洒脱的气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幽默”——这是更高层次的智慧,也是更高层次的人生的,审美的境界。在我看来,真正达到了这一境界的,魏晋文人之外,唯有五四那一代。当然,两者文化背景的不同是自不待言的: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深受西方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科学民主的现代观念已经内化为自身的生存要求,但他们却又身处于中国传统习俗的包围之中,内心要求与现实环境的强烈反差,使他们不仅在感情、心理上不能适应,觉得像穿一件潮湿的内衣一样,浑身不自在;而且时时、处处都会产生荒诞感。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自我(及民族)生存方式的荒诞性的清醒的自觉意识,因此,它是刻骨铭心的;说出来时又是尽量轻松的。但敏感的读者自会从那哭笑不得、无可奈何的语气中体会到,作者一面在嘲笑,甚至鞭挞中国文化与中国国民性的某些弱点,一面却又在进行着自我调侃:而恰恰是后者,使这类散文的“批判”不似青年人的火气十足,锋芒毕露,而别具“婉而多讽”的风致,这又在另一面与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相接近了。读者只要读一读收入本集的丰子恺的《作客者言》,林语堂的《冬至之晨杀人记》,梁实秋的《客》,就不难体味到,五四这一代作家笔下的“世情书”中的幽默感,产生于现代“理性之光”对中国传统“世相”的映照,其“现代性”是十分明显的。

“幽默”里本来也多少含有点“玩世”的味道——在参悟人情世故之后,似乎也必然如此。但这里好像也有个“线”,“玩世”过了头,就会变成“帮闲”以至“帮凶”。这在中国,倒也是有“传统”的;鲁迅早就指出过,只讲金圣叹的“幽默”,未免将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从血泊中寻出闲适”,是根本不足取的。也还是鲁迅说得对,“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入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世情书”中的幽默,正在于恰到好处地掌握了“世故”“不可不通,亦不可太通”之间的“分寸”,也即是“适度”。从人生态度上说,则是既看透人生,不抱一切不合实际的幻想,又积极进取认真,保存一颗赤子之心。在“玩世不恭”的调侃语调底下内蕴着几分愤激与执著,形成了这类现代“世情书”丰厚的韵味,其耐读处也在于此。读这样的散文,不管作者怎样放冷箭,说俏皮话,你都能触摸到那颗热烈的心,感受着那股“叫真”劲儿,这也是构成了本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学的时代“个性”的。

一九八九年一月十日初稿

一九九〇年一月十四日修改



《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一、 书籍概述: 《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是一部深度挖掘人心百态,洞察社会运行法则的文化散文集。它并非一味地描绘世间的冷漠与圆滑,而是以一种温情而睿智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岁月的洪流,审视那些构成人情冷暖的细微之处。本书以“世故人情”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人性的真实模样,以及如何在历经世事变迁后,依然保有内心的纯真与热忱。“归来仍是少年”则是一种理想的升华,它寓意着即使饱尝人生的风霜雨雪,也能够以一颗不被侵蚀的童心去感受世界,去爱,去生活。 本书的“漫说文化”系列定位,决定了它在内容上的广度和深度。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与当代社会的人生哲理巧妙融合。从古老的诗词歌赋中品味人情冷暖,到民间谚语里领悟处世之道;从文人墨客的 epistolary 的书信往来,到市井小民的日常对话,作者信手拈来,将文化的脉络与人情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有声朗诵系列更是为本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让文字在声音的律动中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讲故事的场景,与作者一同品味人生的甘苦。 二、 内容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浅尝辄止地谈论“世故”的技巧,而是深入探究“世故”背后的人性动机和行为逻辑。作者不回避人际交往中的复杂与矛盾,例如: 人情交往的微妙平衡: 探讨如何在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职场关系中,找到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是疏远易生误会,还是亲近易失分寸?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不同关系模式下的得失,以及如何把握尺度,维系健康的人际网络。例如,作者可能会分析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策略,或是通过对日常对话的细腻描摹,揭示出那些不易察觉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暗流。 利益与情感的纠葛: 现代社会,利益纠葛与情感羁绊常常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情往来的复杂图景。本书将触及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如何处理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以及情感在利益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作者或许会引用一些寓言故事,例如《狼来了》式的警示,来分析信任的建立与破坏;也可能通过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观察,例如人情消费的本质,来引人深思。 社会的潜规则与生存智慧: 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些不成文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影响着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本书将以一种不批判、不煽动的态度,客观地展现这些“潜规则”,并从中提炼出值得借鉴的生存智慧。例如,在职场中,如何理解“会做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因为“不会做人”而错失良机。作者不会直接教授“如何拍马屁”,而是通过分析那些在社会中游刃有余的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沟通技巧、人际敏感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性的光辉与阴影: 在洞察世故人情的同时,本书更不会忽视人性的光辉。作者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时,始终保持着一份对真善美的追求。书中会穿插一些感人的故事,展现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互助,以及在困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芒。例如,在描述某个社会的冷漠现象时,作者可能会紧接着讲述一个陌生人之间的善举,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多样性。 三、 “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深层意蕴: “归来仍是少年”并非是一种对世俗的逃避,而是对人生更高境界的追求。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生命状态,一种不被外界喧嚣所染的纯净心灵。本书将从多个维度阐释这一主题: 保持好奇与探索精神: 少年时的世界总是充满新奇,对未知充满渴望。即使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也应保持这份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让生命保持鲜活的动力。作者可能会分享一些自己或他人在晚年依然保持学习热情的故事,或者引用一些古籍中关于“活到老学到老”的哲学思考。 不失纯真与善良: 少年时的心灵往往是纯粹而善良的,不带功利和算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守护这份纯真,避免被世故所侵蚀,是本书探讨的重要议题。作者会分析一些社会现象,例如孩子纯真的笑容为何会渐渐消失,以及成年人应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品质。 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少年时期对生活总是充满着热情和感激。经历风雨后,更应懂得珍惜眼前,感恩所拥有的一切,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本书会通过一些描绘生活细节的文字,例如晨曦的微光,一杯热茶的温暖,来唤醒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坚守自我,不忘初心: 无论走多远,都应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价值。少年时的理想与追求,应成为人生旅途中指引方向的灯塔。作者会引用一些关于“初心”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传言,来激励读者在迷茫时找回自我。 四、 “漫说文化”的独特视角: 本书的“漫说文化”定位,赋予了它独特的解读方式: 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塑: 作者将从中国丰富的文化符号出发,例如节气、习俗、文学经典、历史人物的轶事等,去解读人情世故的变迁和人性的发展。例如,可能会从“立秋”这个节气,联想到人们在秋收时节的情感变化,以及人情往来中的“收获”与“付出”。 古今智慧的碰撞与融合: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慈悲为怀”,都被融入到对现代社会人情交往的分析中。作者会探讨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当下社会是否依然适用,以及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文学艺术的浸润: 书中会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甚至经典的影视片段,来佐证或阐释作者的观点。这些艺术化的语言,能够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人情世故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例如,可能会通过分析一句古诗,来解读其中蕴含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意,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疏离感联系起来。 五、 有声朗诵系列的价值: 作为“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的一员,《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更增添了其独特的魅力: 情感的传递与共鸣: 声音具有传递情感的独特力量。专业的朗诵者能够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作者笔下的情感,无论是无奈、喜悦、感伤还是豁达,都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听众,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文化底蕴的渲染: 朗诵者在演绎过程中,会通过语调、语速、节奏的把握,将中国文化的韵味和意境展现出来。诗词的吟诵、文言文的疏通,都将在声音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听众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有声读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学习和娱乐方式。无论是通勤途中、家务劳动时,还是睡前放松时,都可以通过聆听本书,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 多感官的体验: 结合文字与声音,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文字的深度思考与声音的情感传递相互补充,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 六、 结语: 《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如同人生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曾经的青涩、现在的挣扎,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它鼓励我们在看透世情的复杂后,依然能够以一颗赤子之心去感受世界,去拥抱生活,去爱,去创造。它是一次关于人生、关于文化、关于自我的深度对话,一次在风雨兼程后,对内心那片净土的回归与坚守。

用户评价

评分

《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似乎每个人都需要修炼一套“世故人情”的生存法则。但更吸引我的是后面那句“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境界。它意味着,即便经历了很多,看透了很多,但内心的那份纯真、好奇、热情,却丝毫未减。这让我联想到一些长者,他们阅历丰富,却依然对生活保持着孩童般的赤诚,让人心生敬佩。书中“漫说文化”的字样,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猜想,作者不会用生硬的理论来灌输,而是会以一种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的方式,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人情世故的奥秘。或许会讲述一些古代文人的趣事,或者从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中提炼出关于人情交往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也能让我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到内心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少年感。

评分

《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这个书名,实在太有吸引力了!“世故人情”这四个字,点出了现实的复杂性,而“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则传递了一种美好的希冀。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意义,恰恰在于如何在看透了世间的种种之后,依然能够保持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那份纯粹和热情,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充满生命力。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书名中的“漫说文化”也让我对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会以一种更具叙事性、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与人情世故的解读巧妙地结合起来。或许会从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挖掘人情冷暖的感悟;或许会从市井生活的故事里,提炼出为人处世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我内心深处那份对纯真的向往,让我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后,依旧能保持一颗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的“少年”之心。

评分

这套《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悠长的韵味,如同陈年的佳酿,需要细细品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洞察人心、又能在复杂人际中保持自我的人充满了好奇。我们身处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规则和潜规则,理解这些“世故人情”,无疑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功课。然而,比之更重要的,是即便看透了这一切,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澄澈与纯粹,不被世俗的尘埃所玷污,这便是“归来仍是少年”的珍贵之处。从“漫说文化”这个标签来看,我预感这本书的内容将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生存法则,更会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出发,去审视人情世故的演变,去挖掘那些流传千古的智慧。它或许会引用大量的历史典故、文学作品,甚至民间传说,来佐证作者的观点,让阅读的过程充满趣味和启迪。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同时又不失本心,真正做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却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自己。

评分

“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我们都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前行,经历着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这些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就是所谓的“千帆”。而“世故人情”,则是这趟旅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它关乎为人处世,关乎人际交往,关乎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便走过了千山万水,看透了世间百态,依然能够保持那颗“少年”的心,不忘初心,不失纯真。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漫说文化”这个副标题,则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非泛泛之辈,它很可能将历史、哲学、文学、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融会贯通,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来探讨人情世故的深层含义。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从中汲取经验,获得启发。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更懂得“世故”,更能找回那份久违的“少年感”,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能稳健前行,又能保持内心的光芒。

评分

初翻开这本《世故人情: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幅画面:一位饱经风霜却眼神清澈的旅人,站在人生的渡口,回望来路,前方是朦胧的远方。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在人情世故的洪流中起伏跌宕,最终却初心不改的生命旅程。我一直觉得,看透世事人情,并非意味着变得圆滑世故、老于世故,而是能在看透之后,依然选择保留一份纯真,一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归来仍是少年”的状态,是一种何等高远的境界!书名中“漫说文化”的副标题,也让我对内容充满期待,我想,它不应只是冰冷的道理堆砌,而更会是穿梭于历史长河、融合了诸多文化元素的智慧结晶。它或许会以一种轻松、散漫却又深刻的方式,解读那些隐藏在俗世表面下的真谛,让我们在笑谈中感悟人生的玄机,在故事里体味世情的冷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些“千帆”的经历,又将如何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回那份失落的少年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