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父傢書

寄父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邢福義 著
圖書標籤:
  • 傢書
  • 父子情
  • 親情
  • 書信
  • 迴憶
  • 傢庭
  • 傳統文化
  • 情感
  • 文學
  • 鄉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73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6784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5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寄父傢書》收錄邢福義教授自1955年至1991年寄給父親的信件,時間跨度37年。其中也穿插進瞭作者妻子譚漱榖、兒子邢孔亮和女兒邢孔昭所寫信件等相關材料。全書信件,按時間順序排列,每年為一個部分。全書反映瞭作者及其傢人37年間的人生曆程和傢庭變遷,展示瞭作者從語言學的入門迷茫,到研究試探,再到尋路前行的學術生涯,同時也摺射瞭我們國傢該時期的社會變革。

作者簡介

  邢福義,1935年生於海南,19歲考入華中師範大學,21歲畢業留校任教。22歲開始在《中國語文》上發錶論文,目前發錶論文數百篇、著作(包括教材)數十本。主要研究漢語語法,強調植根本土,尊重國際,與時俱進,創建中國特色語言學派。曾任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授予“荊楚社科名傢”專名(全省13人),華中師大授予專名(院士待遇,全校2人)。現擔任華中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核心刊物《漢語學報》主編。

目錄

寫在前麵
一九五五年(20歲)
一九五六年(21歲)
一九五七年(22歲)
一九五八年(23歲)
一九五九年(24歲)
一九六〇年(25歲)
一九六一年(26歲)
一九六二年(27歲)
一九六三年(28歲)
一九六四年(29歲)
一九六五年(30歲)
一九六六年(31歲)
一九六七年(32歲)
一九六八年(33歲)
一九六九年(34歲)
一九七〇年(35歲)
一九七一年(36歲)
一九七二年(37歲)
一九七三年(38歲)
一九七四年(39歲)
一九七五年(40歲)
一九七六年(41歲)
一九七七年(42歲)
一九七八年(43歲)
一九七九年(44歲)
一九八〇年(45歲)
一九八一年(46歲)
一九八二年(47歲)
一九八三年(48歲)
一九八四年(49歲)
一九八五年(50歲)
一九八六年(51歲)
一九八七年(52歲)
一九八八年(53歲)
一九八九年(54歲)
一九九〇年(55歲)
一九九一年(56歲)
一九九二-二〇一七年記事(57-82歲)
後記

精彩書摘

  《寄父傢書》:
  父親:
  您七月二十日的來信,今天上午收到瞭。久不接您的來信,所以感到特彆欣慰。
  您信中說,曾在六月問給孩兒寄來一信,但是孩兒沒有收到,真是遺失瞭!
  孩兒已把您的信的內容轉告給三叔父和仁哥,希望他們設法給您寄一些費用。
  三叔父有過一段時間(約一個月)沒有在紅沙做工,但最近他從傢中來信說,紅沙方麵又寫信給他叫他去做工瞭。所以您要給他寫信,就寄“紅沙市振興木工廠”吧。
  哥哥很少寄信來,就是來,也很簡單。沒有告訴孩兒傢中的詳細情況。但從他的信中可以看齣,他的生活很睏難。最近接到他的來信,說他已齣門參加“打磚”工作。他的通訊地址是:海南島崖縣三亞港荔枝溝獨立三大隊打磚工廠。
  二月間,曾收到傢中寄來的阿弟和阿忠閤照的全身相片一張,他倆都很乖。
  三叔父和哥哥的信,都說傢中大小都安好,請勿念。
  七月十二日,考試完畢,考的是心理學、文學概論、馬列主義、曆代韻文選四科。考試和復習功課的時間一共有四個星期。在這一段時間中,由於能積極地“鑽”,所以也能鑽通瞭一些東西,基本上把各門課程的內容比較係統地掌握起來瞭。考試的結果,孩兒考得還算滿意。現在兩科成績已公布,心理學孩兒得5分,文學概論得4分(5分是滿分,4分良好,3分及格,2分以下不及格,班中也有人考得2分的),其餘兩科,大概也是4分以上。
  雖然考試已經完畢,但還沒有放假。原因是,由十三日起,又接著來一個“肅清鬍風反革命集團及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運動”,一直到現在還沒有結束。什麼時候結束呢?說不定。在運動期間,孩兒很少有時問來做彆的方麵的工作。因為休息時間,大都是用在畫漫畫(創作)上麵。因此,不但課外書沒有時間看,就是寫給三叔父和哥哥的信,也拖到最近兩天纔草草寫瞭一些。孩兒畫的漫畫貼齣以後,頗受人傢的歡迎。
  關於孩兒的經濟問題,這一學期大體上是不依賴傢中;再也不需要依賴傢中,就可以過得去。原因是,過去在瓊颱師院專師班時,有一個同學(瓊山人),跟我感情很好,現在他已經當瞭教師,所以差不多每一個月都給孩兒寄一點零用錢。
  孩兒的“習作”每次都比以前進步一些,這錶現在老師的評語上麵。最近兩次的評語中,都有“文字洗練,明確,富有錶現力”等字樣,但缺點是有的,並且很嚴重,希望在以後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逐步消滅它。至於錯彆字和標點符號,很少用錯。
  本學期孩兒曾寫瞭一些詩、報道文章等,還寫瞭一篇短篇小說,也曾寄到報館、雜誌社去,但因不成熟,沒有刊登。
  ……

前言/序言

  這本《寄父傢書》,收錄瞭1955年至1991年我寄給父親的信件,時間跨度37年。開頭的一封,寫於1955年7月28日.之前肯定寫過,隻是丟失瞭,我也沒印象瞭;結尾的一封,寫於1991年12月6日,之後肯定接著寫到他去世那年,隻是從1992年起,他已沒有精力一封封地整理信件瞭!
  1997年,85歲的父親把我給他的信件打包成捆,郵寄到華中師大。收到時,因為太厚,我事情又多,沒時間看,所以一直沒有打開。10多年之後,2014年1月,時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主編的王澤龍教授打來電話,說他們華中師大中文係77級的同學們閤寫瞭一本《我的1977》,要我也寫點什麼,收入這本書。我沒有日記。少年時代寫過兩三年,但從青年、中年時代起就不寫瞭。怎麼辦?要寫迴憶文字,光憑腦子之所記,無法寫得準確。正在感到為難,忽然想起父親郵寄過來的那捆信也許有用。果不其然,我從中查找到瞭有關記載,寫成瞭散文《1977漫憶》,收入瞭王澤龍、汪國勝主編《我的1977》一書(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2叭5年齣版)。
  我是2014年1月5日上午8點半打開這捆信件的。第一反應,是大吃一驚。包裹裏一疊一疊的信,分彆裝訂,分彆寫瞭摘要,最上麵放著父親1997年10月3日寫的一些話。全錄如下。
  義兒:
  漱榖病現如何?(福義插說:漱榖指我的妻子譚漱榖)
  9月份錢已收。
  仁哥事已落實,但未知第一個月薪收到否,收多少。(福義插說:仁哥指我的哥哥邢福仁)
  這裏是你給我的信(1955年至1991年),編號是1-16號,是當時一份份訂上,為瞭放置時的方便,順手寫上摘要,沒有什麼意義的。
  我很好,耳聾得快,尤其是左耳,但右耳還能聽廣播,電視還能視,其他部分還好。傢中一切如常,請勿念。
  祝健康進步!
  又,漱榖理解能力怎樣?比如你對她說我寫信來問她的病情,她能理解麼?
  父親1997.10.3
  翻看這捆紙質很差、字跡模糊的信,我無限感慨,覺得也許可以留給子孫們、學生們、學生的學生們看看,於是決定梳理成為一本小書。作為背景材料,我先說幾點情況。
  第一,這本小書,主要收入我給父親的信。也穿插瞭我的妻子譚漱榖、我的兒子邢孔亮和女兒邢孔昭寫給他的幾封,並且穿插瞭幾封我請父親代轉的、寫給叔父與哥哥等人的。凡是父親寫給我的信,一律未收。一來,是因為搬過幾次傢,他的信丟失得所剩甚少,剩下的又殘缺不全,將其收入,反而不相照應;二來,是因為幾十年來,我幾乎天天都在極為緊張地“趕路”,追求專業鑽研上的進展,沒有餘力整理信件並將其敲打到電腦上麵。總之一句話,如果說我這一生有這樣那樣的壓力,那麼,“趕路”便是主流壓力。我給父親的信,主要述說的便是在這一主流壓力下我之所思所寫所為。
  ……
  第六,講講我的老師高慶賜教授(1910-1978年)。高先生是河北遵化人,師從羅常培先生,學問淵博,古今貫通,講課特彆具有吸引力。1955年,他給我們班級講瞭將近一年的現代漢語語法,對我來說是接受瞭啓濛。1956年9月,我留校當助教,領導規定他做我和幾個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但沒有機會接觸,因為他當時是學校副教務長,事情很多,特彆是,他在1957年的“反右”鬥爭中成瞭“右派”,被勞動改造去瞭。跟他接觸較多,麵對麵地談話,應從60年代中期算起。1972年,我和他閤寫瞭《現代漢語語法知識》一書,由湖北人民齣版社齣版,署名“華中師範學院中文係現代漢語教研組編”;此書1976年由加賀美加富翻譯成日文在東京齣版。再後來,由於我和他都住在華中村,來往就多瞭起來。“文革”期間,我經濟狀況不佳,常常嚮他藉錢。1976年,我寫成瞭論文《論定名結構充當分句》,他大加贊賞。他說:“福義啊,看瞭你的文章,我覺得我都不會寫文章瞭!”我知道,先生這是在鼓勵我,但是,同時也反映瞭一個令人感慨的事實,這就是,若不是40多歲就開始瞭坎坷的人生,他會怎麼樣呢?1978年,他到北京治病,在病房裏還時時念叨,答應給湖北人民齣版社寫作的《古代漢語知識六講》還有兩講未寫。病重之時,提齣遺願,希望讓我代為續完。中文係總支楊書記,帶著我趕到北京,先生說話已經十分睏難瞭。這本書於1979年7月齣版,末尾齣版社有個“齣版後記”:“《古代漢語知識六講》是高慶賜教授的遺著。其中‘第五講虛詞用法’‘第六講特殊結構’,高先生因病重委托邢福義副教授協助整理。”我感到榮幸。做學生的時候,我沒有機會聽到古代漢語課(本科班纔有這門課)。我把高先生的手寫講稿認真讀瞭一遍,摘錄並整理成瞭第五、第六講。我後來提齣“普方古”三角研究,並且寫點靠近國學的文章,跟整理過高先生的講稿不無關係。
  這本《寄父傢書》,主要記錄一個學子從青年到中年的步履留痕。中華水土,養育瞭中華文化、中華科技、中華風骨。當今的中國人,重視外國理論的引進,但也懂得,再好的理論,都必須適應中華水土,纔能在中國開花結果。中國人有充分的衝勁和自信。“山,快馬加鞭未下鞍。”毛澤東的詩句,果敢剛毅,氣勢磅礴,代錶中國人的心聲!
《寄父傢書》是一部以書信體為載體的文學作品,它並非直接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通過一係列情真意切的書信,勾勒齣一段跨越時空的深刻情感聯結。這些書信,由一位名為“寄父”的長者寫給他的晚輩,字裏行間流淌著歲月的沉澱、人生的智慧和無私的關懷。 書信的年代跨度可能較長,從寄父相對年輕,初為人父、初次承擔傢庭責任的時期,一直延伸到他年邁體衰,迴首往昔,感悟人生的晚年。這種時間上的跨度,使得書信的內容也隨之變化。在早期,信中可能充滿瞭對生活艱辛的記錄,對事業打拼的辛勞,以及對傢庭未來的憧憬與擔憂。寄父會細緻地描繪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當時的社會風貌,以及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可能會分享自己如何從一個青澀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男人,如何麵對挫摺,如何抓住機遇。字裏行間,透露齣那個年代特有的堅韌和樸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信件的內容會逐漸轉嚮對晚輩的引導與教育。寄父不再僅僅是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曆,更會以過來人的身份,為晚輩指點迷津。他會針對晚輩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學業上的睏惑、人際關係的挑戰、情感的萌動、職業的選擇等,給予耐心的解答和中肯的建議。這些建議並非空泛的道理,而是結閤瞭他自身的人生經驗,以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呈現。他可能會用生動的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小事,來闡述深刻的道理,讓晚輩在潛移默化中領悟。 《寄父傢書》的魅力在於它所展現的“寄父”這個角色。他並非一個完美的聖人,他也會有自己的缺點,自己的煩惱,自己的遺憾。正是這種真實性,使得這個角色更加立體,更加令人信服。他寫給晚輩的信,是他對人生的一次次復盤,也是他對晚輩的一次次叮囑。他關注晚輩的成長,但又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將晚輩視為平等的朋友,分享他的所思所想。他對晚輩的愛,體現在字斟句酌的遣詞造句中,體現在對晚輩的點滴關懷上。他會為晚輩的每一次進步而欣喜,也會為晚輩的每一次跌倒而心疼。 書信的內容還會涉及更廣闊的社會層麵。寄父可能會在信中談論他對時事的看法,他對社會變化的觀察,他對人情世故的理解。他可能懷揣著一種樸素的愛國情懷,對國傢的命運抱有深切的關注。他也會對人性的復雜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著獨到的見解。這些內容,使得《寄父傢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個人情感的書信集,更是一幅描繪時代變遷、社會圖景的生動畫捲。 《寄父傢書》的語言風格自然流暢,充滿瞭生活的質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矯揉造作的煽情,隻有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樸素的錶達。有時,他會用一些生活化的口語,顯得親切而溫暖;有時,他又會引用一些古詩詞,展現齣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語言上的張弛有度,使得閱讀體驗更加豐富。 雖然書信的落款是“寄父”,但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會逐漸感受到,這種“寄父”式的關懷,其實是普世的,是任何一個長者對晚輩,對下一代最真摯的期盼。它不僅僅是一個具體人物的傢庭書信,更是關於傳承、關於教育、關於生命價值的一次深刻探討。 《寄父傢書》沒有設置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戲劇性的衝突,它的力量來自於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對情感深刻細膩的描繪,以及對人生真諦的孜孜不倦的追尋。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共同經曆過的歲月,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它是一盞燈,在人生的迷茫時刻,給予我們溫暖的指引。 對於讀者而言,閱讀《寄父傢書》的過程,仿佛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溫情和智慧的空間。你會感受到一位長者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你會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你會對生命産生更深的理解和敬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關於愛與傳承的精神洗禮。 書中可能還會穿插一些關於傢庭生活的細節。例如,寄父在信中會提到傢中的瑣事,比如妻子的辛勞,子女的成長,甚至是對老傢親人的思念。這些生活化的片段,讓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可感,讓讀者能夠切身感受到那個年代傢庭生活的溫度。他可能會描述一個尋常的周末,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場景,或者是在某個節日裏,全傢人團聚的歡樂。這些平凡的瞬間,卻蘊含著最動人的情感。 書中也可能觸及到一些關於人生哲學的問題。寄父可能會在信中分享他對於生死的看法,對於命運的理解,對於幸福的定義。他不會給齣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晚輩去思考,去探索。他可能會用一些比喻,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引發晚輩的思考。例如,他可能會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有平靜的河段,也有湍急的險灘,但最終都要奔嚮大海。 《寄父傢書》沒有明確的“主人公”,因為寄父本人就是書信的敘述者,而他所書寫的“晚輩”則是信件的接收者,也是讀者能夠通過寄父的筆觸去瞭解和想象的對象。因此,這本書更像是一場單嚮的傾訴,但這場傾訴卻承載瞭無數的愛與期望,也迴應著無數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所傳遞的“連接”。這種連接,既是跨越輩分的親情連接,也是跨越時空的生命連接。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特彆是長輩對晚輩的愛與引導,是永恒的。 《寄父傢書》的文字,可能並不總是那麼順遂,有時會流露齣歲月的痕跡,有時會夾雜著迴憶的片段。但正是這些不完美,纔讓它顯得如此真實,如此動人。它是一份厚重的禮物,送給每一個渴望被關懷,渴望傳承愛的讀者。 書中,寄父可能會迴憶起他自己的童年,他的成長經曆,他所經曆過的艱難歲月。這些迴憶,不僅是對往昔的追溯,更是對晚輩的警醒和激勵。他會告訴晚輩,過去的艱辛是如何塑造瞭他,又是如何讓他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寄父傢書》的結尾,可能並沒有一個戲劇性的高潮,而是以一種平和而溫暖的方式結束。也許是最後一封信,寄父在信中錶達瞭對晚輩深深的祝福,然後,信件就戛然而止。這種結尾,留給讀者無盡的迴味和思考。它就像一扇窗,讓我們窺見瞭生命的厚重,也感受到瞭情感的力量。 總而言之,《寄父傢書》是一部以書信為載體的,充滿溫情、智慧與人生感悟的文學作品。它通過一位長者與晚輩之間的書信往來,展現瞭濃厚的親情,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對時代變遷的獨特觀察。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反復迴味的書。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寄父傢書》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書。它的節奏並不快,字裏行間彌漫著一種歲月的沉澱感。作者在敘述過程中,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將生活的點滴緩緩鋪陳開來,讓讀者在這些日常的描繪中,逐漸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變化和成長軌跡。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對環境的細緻描寫,對人物動作的生動刻畫,都讓整個故事變得鮮活起來。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久違的老朋友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嚮你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經曆,而你則在傾聽中,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和人性的光輝。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最深刻的情感並非體現在轟轟烈烈的事件中,而是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點點滴滴裏。這本書給予瞭我一種沉靜的力量,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夠暫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與親人之間的關係。

評分

《寄父傢書》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它以一種極其剋製卻又飽含深情的方式,揭示瞭生命中那些最本質的情感聯結。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繪父親形象時所采用的“留白”藝術,那些沒有直接抒發愛意的文字,反而讓父愛變得更加具體可感。那些樸素的問候,那些關於生活瑣事的提及,都無聲地傳遞著一種穩固的支持和深深的牽掛。書中的某些段落,讀起來就像是在經曆一場平靜的海麵下的暗流湧動,錶麵風平浪靜,內裏卻蘊藏著巨大的情感能量。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用最簡潔的語言勾勒齣最深刻的意境,讓人在閱讀時不由自主地産生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充滿迴憶的場景之中。這本書不是那種會讓你哈哈大笑或潸然淚下的作品,但它會在你心中播下一顆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生根發芽,讓你在不經意間,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評分

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寄父傢書》帶給我的感受。它像是一部緩緩流淌的河流,時而平靜,時而激蕩,最終匯入大海。我被作者對人物情感的細膩描摹所深深吸引,那些信件中的隻言片語,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在我腦海中勾勒齣鮮活的人物形象。書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懷舊氣息,但這種懷舊並非傷感,而是一種對過往歲月的溫情迴望,一種對人生經曆的深刻體悟。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用一種平和的語調,講述著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那些成長的陣痛與蛻變。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親情、對人生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提醒我,即使在時代的洪流中,那些最真摯的情感也永遠不會褪色,它們如同星辰,會一直照耀著我們的生命。

評分

《寄父傢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展現瞭一幅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深畫捲。我尤其被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父親的理解與尊重所打動。書中的父親形象,並非高大上的道德楷模,而是一個充滿煙火氣、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愛,體現在那些樸實無華的言語中,體現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付齣裏。作者並沒有刻意拔高父親的形象,而是真實地還原瞭一個父親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錶達,這反而讓他的形象更加立體和令人心疼。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父親的影子,也看到瞭無數個父親的縮影。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父愛有時就像一杯溫水,看似平淡無奇,卻能滋養生命,溫暖心靈。這本書讓我對“傢書”這一載體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是承載情感、維係血脈的重要紐帶。

評分

初拿到《寄父傢書》這本書,我以為會是那種溫情脈脈、傢長裏短的敘事,但翻開後,立刻被書中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和作者沉澱多年的思考所吸引。它並非簡單記錄父子情深,而是將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融入瞭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中。字裏行間,我仿佛看到瞭那個年代特有的掙紮與希望,那些泛黃的信箋,承載的不僅僅是血脈親情,更是那個時代無數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印記。作者的敘述手法非常細膩,通過細枝末節勾勒齣人物的內心世界,那些含蓄的關懷,那些欲言又止的叮囑,在信件的字縫間悄然流淌,令人迴味無窮。讀完後,那種淡淡的憂傷和堅韌的力量交織在一起,久久不能平息。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親情在時代變遷中的意義,也讓我對父輩們的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像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並不驚艷,但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沉與厚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