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2辑) [Journal of the Silk Road Studies]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2辑) [Journal of the Silk Road Stud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考古
  • 中亚
  • 亚洲
  • 研究
  • 学术
  • 辑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70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83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Journal of the Silk Road Stud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大型学术年刊,主要刊发围绕丝绸之路历史、考古、民族、宗教、语言、文字、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文章,收入论文均为作者发表,突出本刊以丝绸之路文物、考古资料、图像资料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宗旨。此为第二辑,《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2辑)》旨在彰显学术,打造学术精品,弘扬丝绸之路文化,从文化建设和历史推介方面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2辑)》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关注考古和艺术史领域的图像资料,倡导“以图证史”的研究方法,于可观可感的“艺术”与“图像”中探寻丝绸之路的“形象历史”,从经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全面彰显丝绸之路研究的成果。

目录

丝绸之路研究永远在路上
太原金胜村唐墓再研究
森木鹿:一种有翼兽头神禽传播、流变与融合轨迹与文化蕴意再探讨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石雕释迦牟尼降服外道造像”再探讨
入华粟特人墓葬所见人首鸟身形象述论
唐西州银钱的使用与流通
“五胡”时期西北地区汉人族群之传播与迁徙——以出土资料为中心
唐京兆府属县乡里考
瓜州榆林窟题记所见大理国与西夏关系研究
汉传净土信仰在龟兹地区的流传——以龟兹石窟为中心
麦积山石窟西魏时期维摩诘图像研究
米罗:贵霜钱币所见的密特拉
祆教美术中的火坛
唐代官方写经及其传播——以《宝雨经》为线索
敦煌莫高窟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再研究
甘肃境内的元代墓葬
新疆切木尔切克墓地出土双联器初步研究
延安宋金石窟工匠及其开窟造像活动考察——以题记所见工匠题名为核心
青海海西新发现彩绘木棺板画初步观察与研究
从长安到原州——丝路东段北线初唐、盛唐佛教遗迹考察札记
何正璜、王子云1941—1943年莫高窟考察成果校勘与评述——莫高窟考察历史文献解读
丽象开图三光不掩——从西安地区出土文物看魏晋南北朝的长安乐象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新发现汉文写本《大藏经》残卷探析
莫高窟第217窟壁画中的唐长安因素
敦煌建筑画卷中的大唐长安影像——以慈恩寺大雁塔为例
向达先生给“罗、顾二先生”信札释实
阿克·贝希姆遗址考古学的研究历史
英文摘要
英文目录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征稿启事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稿件格式规范
《中亚史地探索:古代文明的交汇与融合》 导言:丝绸之路的时代回响与中亚腹地的多维视角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这一宏大历史跨度内,中亚地区作为欧亚大陆枢纽地带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深入考察了丝绸之路沿线生态环境、政治变迁、宗教传播与物质文化交流的复杂网络,旨在超越传统的贸易路线叙事,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注重地方特性的历史地理学图景。本书的撰写,基于对中亚地区(包括但不限于河中地区、焉耆、龟兹、吐鲁番、粟特聚落群)考古发现、出土文献和相关区域史籍的细致梳理与比较研究,力求还原一个动态演变中的古代中亚社会。 第一部分:地理基石与早期文明的勃发 第一章:干旱环境下的生存智慧——绿洲、草原与水利工程 本章系统分析了中亚腹地极端气候条件对人类聚居模式的影响。我们详细探讨了河流(如阿姆河、锡尔河及内陆水系)对绿洲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考察了坎儿井(地下引水渠)等关键水利技术的起源、传播与区域变异。重点分析了古代文明如何通过适应性工程设计,在半干旱地带建立起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 第二章: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的社会转型 考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年中亚的社会结构演进。通过对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考古学文化(BMAC)遗址群的深入解读,我们探讨了城市化萌芽、冶金技术(特别是铜和青铜的冶炼与贸易)的早期发展,以及早期游牧文化与定居农业文明之间的互动模式。本章特别关注了早期“萨卡”(Scythian-Saka)群体的形成及其对周边定居点的渗透与影响。 第二部分:希腊化余晖与帝国间的博弈(公元前3世纪 – 公元3世纪) 第三章:亚历山大遗产的在地化——希腊化王国的文化叠加 本书细致剖析了塞琉古王朝撤离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Bactria)在南亚北部的统治遗产。我们不再将该王国视为纯粹的希腊殖民地,而是着重研究希腊文化元素如何与本土波斯(阿契美尼德传统)及印度文化相融合,催生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实践,如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早期形态。 第四章:贵霜帝国:横跨欧亚的物流节点 贵霜帝国的兴衰是理解早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关键。本章通过分析钱币学证据和碑刻资料,重构了贵霜王朝的统治疆域、军事组织及其在连接印度次大陆与中亚的物流枢纽地位。重点讨论了其对粟特地区商路的控制,以及佛教艺术和哲学在中亚地区的“大爆炸式”传播。 第三部分:粟特世界的崛起与多宗教共存(公元4世纪 – 公元9世纪) 第五章:粟特:中亚的“商业中介” 本章将核心焦点置于粟特语族群(Sogdians)的商业活动。通过对吐鲁番文书、碎叶城及周边遗址发现的商业信函、契约和家族档案的翻译与分析,我们描绘了粟特商团的组织结构、跨区域信贷网络、以及他们如何系统性地将中原的丝绸、漆器与西域的香料、宝石进行对流。粟特语在贸易中的通用地位被提升到核心研究层面。 第六章:从琐罗亚斯德教到摩尼教——宗教的流变与适应 中亚是古代世界重要的宗教试验场。本章系统梳理了在粟特社会中,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如何从核心信仰演变为适应城市生活的形态;同时,摩尼教(Manichaeism)如何借由粟特商道迅速传播至东部地区,并在不同文化间进行教义的“翻译”与调整。我们探讨了这些外来信仰如何与本土的萨满或泛灵信仰产生张力与融合。 第四部分:突厥化浪潮与伊斯兰化前夜(公元7世纪 – 公元10世纪) 第七章: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定居点的冲击——突厥汗国的整合效应 本书详细分析了突厥汗国(特别是后突厥汗国)对中亚政治格局的重塑。我们考察了游牧政治结构如何与绿洲城市(如碎叶、昭武九城)的传统行政体系进行互动、冲突与整合。突厥语系语言和文字(如鄂尔浑碑铭)的出现,标志着中亚书写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向。 第八章:怛罗斯之战的深层意涵与河中地区的文化再塑 聚焦于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本章旨在超越简单的唐朝与阿拔斯王朝的军事对决叙事。我们分析了此战对中亚知识分子流动的影响,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向东扩张时,与既有的波斯萨珊文化残余、粟特文化及佛教残存势力的复杂接触过程。尤其关注了伊斯兰化在初期并非强制性的,而是一个漫长的、依赖于经济和法律吸引力的过程。 结论:中亚——一个未完成的文化熔炉 本书总结认为,中亚的历史并非简单的“通道”历史,而是一个具有高度能动性的文明中心。它在地理的约束下,吸收了来自印度、波斯、中国和草原的文化要素,并以其独特的商业组织能力和文化包容性,深刻地塑造了欧亚大陆的物质文明与精神面貌。对中亚的研究,是理解全球化早期形态的必要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集刊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米黄色纸张,触感细腻温润,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那些古老驼队留下的风沙印记。封面那幅水墨晕染的敦煌壁画局部,线条简练却意蕴无穷,即便是初次接触“丝绸之路”主题的读者,也能立刻被那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张力所吸引。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选择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舒适度,字距、行距的微调都显示出编者对读者体验的尊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插图和地图的质量非常高,那些精细勾勒的路线图和文物照片,清晰度足以媲美原件,对于地理空间感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让我仿佛能跟随图上的标记,真切地在想象中丈量那段漫长而辉煌的贸易通道。整体而言,从物质层面来说,这本集刊在设计上的用心程度,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出版物,达到了艺术品的级别,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心生敬意,期待接下来的文字内容能与之匹配。

评分

最后,一篇关于佛教艺术东传路径中,犍陀罗雕塑风格对中国早期造像影响的综述性文章,展现了作者对图像学和艺术史脉络的全局掌控力。文章以清晰的脉络梳理了从希腊化影响到笈多王朝再到河西走廊的艺术流变,其高明之处在于,作者并未简单地罗列风格的相似点,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地化”的适应过程。他敏锐地指出了某些异域元素在中国本土匠人手中是如何被“驯化”和“重塑”的,比如佛陀面部特征的东方化趋势,或是衣褶处理上更趋向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飘逸感。这种对文化转译过程的精微捕捉,避免了将丝路上的文化交流视为单向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强调了双方在碰撞中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读完此文,我对丝绸之路上艺术品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舶来品”,而是经历了漫长旅程后,融合了多重文化基因的独特产物,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艺术史的认识深度。

评分

关于那篇探讨唐代长安城内胡商居住区的文化适应与变迁的文章,叙述风格显得尤为细腻和生活化,颇有散文随笔的韵味,与前述的硬核学术论文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作者似乎是一位对生活细节有着近乎苛刻关注的观察者,他不仅仅关注胡商的财富积累,更侧重于他们如何在异乡的日常饮食、服饰、婚丧嫁娶中,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我”的文化认同,同时又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和融合本地的习俗。文章中描绘的场景,比如波斯人在长安城里开设的特色酒肆,或是中亚乐师在宫廷宴会上的即兴表演,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千年之前,不同文明在同一座城市里呼吸、碰撞、融合的真实气息,仿佛能闻到那交织的香料味和听见不同语言的交谈声。这种充满温情和人本关怀的叙述视角,使得冰冷的历史立刻变得鲜活可感。

评分

集刊中收录的一组关于丝路沿线出土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对比研究,其研究方法论的创新性令人印象深刻。以往对这些物质遗存的关注多集中于断代和鉴定,但这次的研究明显提升了维度,试图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货币含金量变化以及标准器皿的细微差异的量化分析,来反推区域经济的整合程度和潜在的政治干预。作者运用了复杂的统计模型,对大量的出土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可视化呈现,那些图表和回归分析,虽然初看略显复杂,但一旦领会其内在逻辑,便能清晰地看到丝绸之路在不同朝代“经济一体化”的波动曲线。这种扎实的、依赖数据支撑的分析路径,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它将那些模糊的“贸易繁荣”概念,转化成了可被量化的指标,为我们理解古代世界的经济运作提供了全新的、更具科学性的视角。这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论述,而是深挖到古代经济肌理的硬核学术探索。

评分

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其中一篇关于粟特商人社会网络构建的论文,作者的论证逻辑之严密,简直像在编织一张无懈可击的巨网。他并没有停留在传统史学对商业活动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引入了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细致入微地剖析了粟特语系社区如何在异域文化环境中,通过宗教信仰、血缘关系和共同的语言构建起一种高效率的、自我维护的商业生态系统。特别是他对那些散落在中亚各国语境下的契约文书和信件的解读,那种层层剥笋般的细致,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他成功地将冷冰冰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碎片,重构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古代商业共同体,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历史观被悄然拓宽了,不再仅仅将丝路视为商品交换的线索,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类互动网络。这种将跨学科理论与一手史料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是真正学术研究的典范,让人读得酣畅淋漓,思维也随之被极大地激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