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泰史学萃编》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一)《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二)《史学与民族精神》;(三)《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四)《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五)《梁启超评传》;(六)《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七)《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八)《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九)《学术史沉思录》。汇集了陈其泰教授三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史学和文化作了深入发掘和阐释,在多个学科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是《陈其泰史学萃编》的第一卷。此书1992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初版,1999年由学苑出版社再版。与书目文献版相比,学苑版增补了三篇内容:《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钱大昕治史的特色》《黄遵宪与儒学》。本次收入《萃编》,即以学苑版的增订本为准,并由作者重新撰写自序和跋语。该书是对史学与文化双向考察的尝试,作者所注重的是中国史学演进过程中史学思想活跃、史学风格变化明显的两头;采用了个案研究与总括论述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写在书中的是总论在前,而按实际研究过程说,自然只能是先作个案研究,最后作归纳概括。作者写出了对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珍品的热爱,写出了对实现振兴中华文化宏伟目标的渴求。
陈其泰,广东丰顺人,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著作有:《陈其泰史学萃编》(九卷)、《中国史学史?近代卷》、《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历史学新视野——展现民族文化非凡创造力》。主编《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分获北京市第九届、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发表论文、文章约三百篇。
叙篇 文化视角·比较研究
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 3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13
传统史学确立期和转变期比较………………………………… 25
上篇 传统史学的确立与文化问题
孔子与中国史学传统…………………………………………… 39
《左传》的史学成就和民本思想………………………………… 52
“过秦” 和“宣汉”: 两汉时代精神之体现…………………… 63
司马迁和孔子: 两位文化巨人的学术关联…………………… 81
《史记》久远生命力的奥蕴…………………………………… 100
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129
《春秋》与西汉社会生活……………………………………… 144
《汉书》历史地位再评价……………………………………… 159
公羊历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181
下篇 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与文化问题
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 197
全祖望对清代学术的贡献……………………………………… 211
王鸣盛史学: 朴学家的理性探求……………………………… 225
钱大昕治史的特色……………………………………………… 253
《文史通义》: 传统史学后期的理论探索…………………… 267
崔述古史新说及其价值观……………………………………… 287
龚自珍与传统文化的转折……………………………………… 304
近代史开端时期史坛的新风气………………………………… 319
《日本国志》的时代价值……………………………………… 345
黄遵宪与儒学…………………………………………………… 364
进化论传播与近代史学的产生………………………………… 374
1992 年初版后记………………………………………… 395
1999 年增订本跋………………………………………… 397
跋语……………………………………………………………… 402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内敛和学术化的,几乎没有矫饰的辞藻,更像是精心打磨的法律文书或哲学论证,以逻辑的精确性取胜,而非叙事的感染力。我注意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似乎对某些特定时期的文献有着特别的偏爱,大量引用了早期档案和官方记录,这些材料的运用使得他的论点具有极强的实证基础。这种基于一手资料的深挖,使得他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显得异常扎实可靠。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潜在的挑战,那就是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面对这些密集的引文和脚注,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书中对于某些文化现象的追溯,往往要横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读者需要时刻在时间线上保持清醒的定位。这更像是一本供研究者使用的工具书或深入研究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适合在午后咖啡时光轻松阅读的休闲读物。它要求读者主动投入精力去解码,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去钻研的读者,它所提供的学术深度和细致入微的考证,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是高度内化的,它几乎完全聚焦于中国文化体系内部的自我循环、自我修正与自我延续的机制,很少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全球或区域历史背景下进行比较审视。作者似乎坚信,要理解中国文化传统,必须首先彻底理解其内部的精妙结构和运作规律。这种专注于“内部逻辑”的论述方式,使得全书在阐释中国史学精神的独立性和内在一致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书中对中国“家国同构”观念的起源和演变脉络的梳理,就展现了一种深刻的系统性思维,它将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层面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文化共同体。然而,也正因为这种高度的内部聚焦,使得一些外部的参照系被有意地淡化了。对于希望看到不同文明在互动中如何激发或限制中国文化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略显不足。它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传统文化的内在纹理,但要了解这面镜子是如何被其他文明的光线所折射和改变的,可能还需要借助其他书籍的视角。总而言之,它是一部致力于深入理解“是什么”的杰出著作,而非着眼于“为什么会这样”的比较性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长江的某个深水河段,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传统”的解读部分,那不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符号,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塑和挪用的动态过程。作者似乎在小心翼翼地剥开那些被后世标签化的文化元素,试图还原它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原初意义。比如,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哲学流派间的细微差异的剖析,就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细致。他没有用一概而论的笔调去概括这种宏大的哲学观,而是将其拆解为无数个微小的论点,考察它们在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乃至晚清变法思潮中是如何被重新激活和援引的。这种对思想史的梳理,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考古发掘,你需要忍受大量的引文和艰涩的术语。但一旦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便会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人观念,其实是深深嵌在现代文化肌理之中的。它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绘制一张思想的复杂地图,告诉你每一个文化节点是如何互相连接、互相影响的,这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文化基因,有着重要的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实,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手抄本。我最初翻开它,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这个组合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叙事野心。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它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历史普及读物,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搭建的学术迷宫。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他似乎更热衷于梳理概念的源流和范畴的界定,而不是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用生动的细节去描摹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例如,在探讨“史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构建时,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辨析不同朝代对“史官”角色的定义变迁,以及这种定义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历史的记载方式。这种严谨性固然保证了论述的深度,但也无形中提高了读者的理解门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它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思考“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历史结论。这种学术性的挖掘,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自身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历史的工具箱”,而非直接的“历史答案”。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细细品味的著作,初读时,我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峭壁,眼前的视野被局限在作者划定的专业领域内,有些地方感到呼吸困难。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严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榫卯结构,少了一个环节,整体的支撑力就会减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极少使用绝对化的词汇,而是倾向于呈现多重证据和对立观点,然后引导读者进行审慎的权衡。例如,在讨论儒家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合法性危机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外在的政治压力,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内部逻辑在面对新的社会形态时所产生的内在张力。这种“求同存异、尊重复杂性”的治学态度,在我看来,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它教会我,历史研究的魅力不在于给出简明的答案,而在于拥抱历史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虽然阅读过程不乏艰涩,但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这远非阅读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所能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