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评历史评论”微信公号,拥有30万中国精英人群订户,是深度历史阅读领域知名新媒体。
2、《东方历史评论》主编许知远,是中国具号召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单向街书店创办人,多次获得《南方人物周刊》、《新周刊》年度中国青年领袖等。2017年,许知远与腾讯合作推出视频专栏《十三邀》,对话国内外各界名人,获得亿级点击播放,成为现象级视频节目。
3、《东方历史评论》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编委和学者队伍,如朱学勤、许小年、马勇、沈志华、许章润、史景迁、孔飞力、入江昭等,保证了每期图书内容的高品质。
4、《东方历史评论》编辑团队长期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东方历史沙龙,对公众免费开放,已达140场,国内外近百名知名学者参与沙龙,并通过新媒体直播,拥有大批粉丝。每年东方历史评论评选的年度历史图书奖,凭借良好公信力,在业内拥有良好口碑。1870年代之后的日本,在脱亚入欧道路上飞奔的人们竞相抛弃着过去,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获取西方知识和技术的队列中。用红砖建筑、马车和高顶礼帽装扮起来的东京,在“日本的灵魂和西方的文化”的感召之下,成为亚洲全新的混血城市,这里弥漫着新的时代精神,链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以及无数的亚洲失败者与野心家。
许知远
中国具号召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单向街书店创办人,多次获得《南方人物周刊》、《新周刊》年度中国青年领袖等,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并被翻译为英文版、韩文版出版。
2017年,许知远与腾讯合作推出视频专栏《十三邀》,对话国内外各界名人,获得亿级点击播放,成为现象级视频节目。
『专题』
明治帝国下的东京都
撰文:史蒂芬.曼斯菲尔德 翻译:张舒
梁启超、明治日本与西方
—许知远对话狭间直树
采访:许知远 整理:王文沁、李睿毅
三个流亡理想家
撰文:黄宇和 翻译:孙微
来自东南亚的流亡者们
撰文:黎又嘉、方曌
章太炎,被放逐的异议分子
撰文:李礼
鲁迅在东京(外一篇)
撰文:谭璐美 翻译:唐辛子
『访谈』
将中国带进世界—彭慕兰教授访谈
采访:陈黄蕊 整理:黎又嘉
思考现代的方式—王国斌访谈
采访:方曌、王君妍 整理:阮汉樑、陈冕
『影像』
你属于哪里?
摄影:李弋迪 撰文:朱津京
『随笔』
托克维尔之后的魏斐德
撰文:向珂
莎士比亚在德黑兰
撰文:斯蒂芬.格林贝特 翻译:刘庆龙
历史的法则
—《大宪章》《权利法案》及时代影响
作者:吉尔.莱波雷 翻译:朱丽娟
犹太人之墓
撰文:菲利普.欧奇耶勒 翻译:孙微
一个剽窃者的自白
撰文:凯文.科派尔森 翻译:Jacqueline Wann
『书评』
艺术摧毁了沉默
撰文:洪子诚
大航海时代以来最惊心动魄的大国博弈
撰文:陈铁健
阿列克谢耶维奇:倾听被历史“骗走”的一代
撰文:奥兰多.费吉斯 翻译:陶小路
自由主义的宗教渊源
撰文:大卫.马昆德 翻译:张舒
三个流亡理想家
撰文:黄宇和 翻译:孙微
显然,清政府认为即便是在外流亡,容闳、康有为和孙逸仙这三个人都是危险分子。 然而,根据悬赏人头的价格,人们也不能断定他们“异常危险”。
首先,大多数人认为孙逸仙1895年在广州的起义谋划是不切实际的。当时孙逸仙的目标是:让广州这个重要城市作为对清政府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基地。但是,不论是他个人和同僚的领导力,还是他拥趸者们的水平和层次能否取得成功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即便他成功成了总统,由于完全缺乏军事训练和经验,他能否在省级驻军的反击下生存,也是令人怀疑的。
一年后,孙逸仙在伦敦被绑架似乎并没有减少他的幻想。相反,英国政府对他的怜悯更助长了他的理想,而这也是他发起广州起义的基本前提之一。出于对英国政府不切实际的期待,他公开要求英国政府采取“善意的中立”。事实上他并没有意识到,英国政府对待绑架案的愤怒仅仅是因为绑架案违反了伦敦的法律。当然这并不是要去否认公众对东方专制政府受害者的关注。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指出的,“孙逸仙这期间只是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回到香港的权利”,而这是1895年广州起义之后他所不被允许的。然而,在英国首相索兹柏瑞正式将孙逸仙从中国使馆营救出来后,他便向中国大使保证,英国政府将“依法阻止任何反对中国政府的人利用英国领土进行谋反”。另外,他还给港督寄去了说明,要求他“继续密切关注任何嫌疑人士的谋反举动,并在辖区内尽最大可能预见和挫败任何反对中国政府的革命企图”。
显然,孙逸仙在1896年10月27日—1897年2月4日期间,频繁去摄政公园阿尔伯特路12号访问埃德温·柯林斯先生、并与他起草请求“英国善意的中立”的举动,只是为他在英国外交部赢得了“空想家”的名号。虽然在广州起义中,这一空想成真了,但即便英国政策制定者认可了孙逸仙所宣称的终极目的,他们也不会冒险支持这样“一匹黑马”。
如果说“请求英国保持善意的中立”的发表带来了事与愿违的效果,那么此前孙逸仙写的另一部作品《伦敦蒙难记》则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群有影响力的日本人,当时正在寻求以为可以合作的中国“英雄”,共同为全亚洲的自由事业努力。甚至他还在伦敦期间,就和Marquis Tokugawa Yorinori的随行人员,尤其是南方熊楠(Minakata Kumagusu)比较熟悉了。显然,这些日本人因伦敦绑架事件知道了孙逸仙。孙逸仙把《伦敦蒙难记》送给了这些朋友,而他们则写信将孙逸仙介绍给了日本国内的高层。很难判断这些信件多大程度上帮到了孙逸仙,因为在这些信件产生效果之前,他的好朋友陈少白就已经把《伦敦蒙难记》给前武士宫崎寅藏(Miyazaki Torazo)看了,后者被比做拜仁和拉法耶。因此,当孙逸仙1897年从伦敦经由加拿大抵达日本时,宫崎寅藏很快就去拜访了他。两位用纸笔交流,到最后宫崎寅藏完全“被征服”。因此,孙逸仙被提供了住处和各种所需,他也得以尽快学习了日文。
在日本,孙逸仙目睹了康有为1898年促成的“百日维新”。
很少人质疑中国变革的必要。当康有为在创办三年的新闻报刊上系统阐述变革需要之时,即便是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Nicholas O'Conor)也表达了支持。毫无疑问,1898年康有为的建议中有一些“幻想”,然而大多数都不现实,连康有为自己都不一定认可。因为当北京发生政变后,康有为在抵达上海后仍然满嘴的“无稽之谈”,英国领事直接叫他“空想家”。另外,英国使馆费尽周折帮助康有为逃亡香港,进一步助长了康有为并没有保障的“自负”。因此,当一年前就和孙逸仙示好的宫崎寅藏在香港见到康有为,并有意促成康有为和孙逸仙建立联盟时,康有为立刻拒绝了。
康有为和孙逸仙结盟产生的能量将是巨大的,日本高层决意“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康有为最得意的弟子梁启超,正在天津的日本领馆寻求庇护,没多久他便乘坐日本炮舰抵达了日本。香港的日本领事随即劝说康有为同赴日本。然而即便是在日本,康有为也拒绝与孙逸仙见面,也拒绝了孙逸仙的拜访请求。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极其开阔,它跳脱了传统史学研究中常见的地域或断代限制,展现出一种跨文化、多维度的历史观照。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构建其论述框架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不同文明之间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被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历史图景。这种宏观的视野,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历史认知地图,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历史因果链条,在作者的梳理下,露出了复杂而微妙的关联。尤其是在探讨社会结构变迁的部分,作者援引了大量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工具,使分析维度更为丰富,避免了单一历史唯物论的局限性。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批判性思维。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每翻一页,都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与拓展,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新的信息,更是新的思考范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尽管其内容深度毋庸置疑,但作者在文字表达上却保持了一种克制而优雅的风格,没有使用过多的晦涩术语,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核心论点。这种“不故作高深”的表达智慧,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没有为了彰显学问而牺牲清晰度,反而是在清晰的表达中自然地传递了复杂的历史逻辑。这种平衡感,使得它不仅适合在象牙塔内被引用和讨论,更适合在更广阔的知识社群中传播。它让人感觉,历史研究并非遥不可及的精英活动,而是可以与普通求知者进行真诚对话的领域。读完之后,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敬畏感和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这比记住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都更加宝贵。
评分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引人入胜的,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有宏大历史叙事的磅礴气势,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手法,极大地避免了纯粹的史料堆砌可能带来的枯燥感。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关键历史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对多方史料的审慎权衡和深入剖析,让人感到其观点的形成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在那些关键的论断处,作者往往会引入一些非常生活化、极具画面感的细节,这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当时人们的呼吸和心跳。这种将“大历史”与“小切口”完美结合的叙事技巧,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之一,它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同时又不失其深刻性。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许久,思考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文献引用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扎实且专业,这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每一处引述的来源都清晰可查,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我特意去查阅了几个关键论点背后的原始资料,发现作者在转述和诠释时,保持了高度的忠实性,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独到的洞察力,并未陷入简单的文献复述的窠臼。这种对史料的敬畏与驾驭能力,是区分优秀历史著作和普通读物的关键。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附录和参考文献部分,简直就是一座宝库,提供了通往更深层研究的路径指引。它不是一座终点站,而是一个装备精良的出发点,鼓励着每一个感兴趣的读者,去进行自己的探寻和辩驳。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知识的敬意。
评分这本《东方历史评论10:东京时光》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股沉稳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那种封面材质的触感,让我在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虽然我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于其内部的学术深度,但不得不说,优秀的外观设计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它摆在书架上,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精致的坐标点,每一次目光的触及,都引人遐想。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考究,字体大小的选取,行间距的把握,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这在如今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清晰的图表和引文标注,极大地便利了对复杂历史脉络的梳理,使得即便是涉及较为深奥的学术议题,也能保持清晰的逻辑线索。我总觉得,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仅要提供知识,更要引导思考,而这本书在形式上的用心,无疑是这种引导的有力开端。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古老气息,仿佛穿越时空,让我沉浸其中,期待着与作者共同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
评分东方历史评论的新书,买下
评分简易包装就是个坑啊,这是换货的,依旧破损
评分品质不错,值得珍藏的书
评分很可爱的小东西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挺好的,搞活动买的,推荐哟。
评分物流快。。。。。。。。。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