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边疆新政(上下册) [New Policy Reforms in Provinces and Frontiers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Late Qing]

清末新政与边疆新政(上下册) [New Policy Reforms in Provinces and Frontiers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Late Q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著
图书标签:
  • 清末史
  • 新政
  • 边疆
  • 民族关系
  • 近代中国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改革
  • 清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4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1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晚清史学科
外文名称:New Policy Reforms in Provinces and Frontiers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Late Qing
开本:16开
出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末新政是继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发动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改革运动,其力度远远超出前两次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及边疆地区的改革。本论文集是2014年7月17~18日在兰州召开的第六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辑集,共收录论文40篇,内容涉及新政各项改革及清末边政思想、边防政策、新政在边疆、边疆民族关系及边疆新政与近代化等议题,对推动晚清史和清末新政史、清末边疆史和清末民族关系史的研究,都不无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正式组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所主持的“中国近代史组”,主要任务是研究晚清和民国初年(1840~1919)的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1999年,因学科调整,原中国通史研究室并入,本研究室的研究范围也相应有所扩大,即包含了整个明清史(主要是清史)在内,但重点仍在晚清和民初。本研究室在刘大年、罗尔纲、张海鹏等知名学者的带领下,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既重视晚清断代史研究又兼顾中国近代通史的研究特色,在诸多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晚清史学科于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本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4人(博导3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1人。研究室现任主任为崔志海研究员。

目录

上 册
早期全球化背景下清代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
  ——以《皇朝文献通考》若干问题为中心【〔美〕赵 刚】
介绍西方学术界的新政改革研究状况【〔美〕麦金农】
“在乎山水之间”——《清史·地理志》审改札记【姜 涛】
从民间传说看近代中国穆斯林的皇帝观
  ——以《回回原来》为中心【〔日〕山崎典子】
清廷国史《章学诚传》的编纂:章氏学说实际境遇之补证【戚学民】
长生、济世及一统:郑观应与近代道教【马平安】
清末边疆危机应对与边疆观念变化【郭丽萍】
晚清变革中史学观念的变化【刘俐娜】
1901~1905年清末政治改革述论【崔志海】
清末法制习惯调查再探讨
  ——基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脉络的历史梳理【邱志红】
“乙全本”不是“李汪宪草”【彭 剑】
汪荣宝与资政院速开国会案【章 博】
伍廷芳与中国法律近代化【张礼恒】
清末铁良南下再研究【彭贺超】
清末革命团体和秘密会党
  ——以同盟会武装起义为主【〔韩〕李平秀】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学术史认知【段金生】
略论同光之际铁路问题的复杂性【熊月之】
地方性外交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以东三省总督锡良铁路交涉为例【马陵合】
张荫桓与英德续借款【马忠文】

下 册
光宣之交清理财政前夕的设局与派官【刘增合】
清末各省财政监理官人员考【任智勇】
A Coin for China? Emergent Nationalism,Technology Transfer and Minting Silver
  Coins in the Guangxu Period (1887-1899)【〔美〕Austin Dean】
晚清北京的学堂创办与白话报
  ——以宗室女教育家继识一和葆淑舫郡主为例【〔日〕阿部由美子】
道光帝与旗人书院【顾建娣】
光绪癸卯年经济特科考述【张海荣】
袁世凯与地方统治、官员教育
  ——以法政学堂与日本人教习为中心【〔日〕水盛凉一】
浅论清末新政对上海近代法学教育的推动【袁 哲】
光绪朝泰州单毓年以荷据爪哇之施政于治藏方略之考量【朱悦梅】
联豫奏请裁撤驻藏帮办大臣改设左右参赞的动机与背景【朱恩泽】
晚清新政与滇东南土司【范德伟】
凤全“筹边新政”与晚清川边统治【李德英 张 杨】
承前启后:锡良督川时期筹瞻川属考【潘 崇】
晚清东三省巡边制度研究【王宏斌】
清末新政时期东三省治蒙机构的新置【詹 夺】
关于袁世凯与东三省改制的几个问题【廖大伟 张 昊】
局部与整体:清末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的改革及其历史意涵【廖大伟 张华明】
清末“开蒙智”探微——以代表性蒙旗为中心【柳岳武】
升允与清末陕甘新政【张华腾】
清末新政期间在宁夏采取的措施【张天政】
逆势的博弈——西北危局与秦州独立【严斌林】

后 记
近代中国边疆治理的转型与挑战: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清末至民国初年,这一阶段国家权力如何从传统的“羁縻”体系逐步转向现代意义上的“有效治理”,尤其聚焦于中国广袤的边疆地带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互动。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清廷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如何试图通过一系列制度、军事和文化上的“新政”来重塑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认同。我们摒弃了将边疆视为被动“客体”的传统史学视角,而是着力于展现边疆内部社会力量、地方精英与中央政策之间的动态博弈与相互塑造过程。 第一部分:帝国黄昏与“边患”的重塑 这一部分首先对清朝中叶的边疆治理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们考察了传统的“理藩”制度,即通过册封、和亲、驻防和土司制度构建的松散但富有弹性的宗藩关系网络。重点分析了乾隆盛世后,随着内陆人口压力增加和西方列强势力渗透,这一模式如何逐渐显露出其结构性缺陷。 核心议题之一是“边患”概念的演变。本书追踪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边疆”概念如何被卷入全球地缘政治的竞争中。无论是沙俄向西的扩张,英国对印度的巩固并觊觎缅甸、西藏,还是日本在东北的活动,都迫使清廷认识到,过去赖以维系的缓冲带正在迅速“前沿化”。这种外部压力,直接催生了内部的“重构”需求。我们详细分析了甲午战后,中国丧失藩属国(如朝鲜、越南)后,边疆地区从“外部缓冲区”转变为“国家核心领土”的心理与行政上的巨大转变。 第二部分:制度的移植与行政的渗透:从“改土归流”到“行省建制” 本书的核心分析集中在清末推行的具体改革措施上。我们认为,这些“新政”并非简单的制度移植,而是带着强烈的现代化、中央集权化的意图,试图将原先由军事或世袭领主控制的区域,纳入由中央任命的文官系统之下。 西南地区(云贵、四川):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对土司制度的全面改造。我们对比了不同省份在“改土归流”执行上的差异,分析了地方士绅、汉族移民与被改造的少数民族上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权力转移路径。改革的初衷在于统一税制、征兵和推行新式教育,但其短期效果往往是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平衡,为后来的地方武装割据埋下了伏笔。 东北地区(关外三省): 东北的治理模式因其特殊的“满蒙”背景和俄日势力的直接干预而独树一帜。本书着重分析了“新政”中“开发东北”的政策——修筑铁路、鼓励移民屯垦(“柳条边”的瓦解)如何实质上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土地所有权模式。我们探讨了这种人口迁移如何加速了对当地蒙古族和满族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地方官员在执行“新政”时如何利用政策为自身谋利。 西北地区(新疆、蒙古): 新疆的改革,特别是光绪末年设立行省,被视为中央试图加强对遥远绿洲城市的控制。我们审视了清廷如何试图平衡对维吾尔、哈萨克等族群的宗教和部落管理,与引入汉族官员和建立新式军队之间的矛盾。在蒙古地区,本书侧重于分析“盟旗制度”在面对俄国渗透和内部王公“西化”倾向时的艰难维系,以及新政对盟旗世袭权力带来的潜在侵蚀。 第三部分:国家认同的构建与地方的抵抗 “新政”的深层目标是塑造统一的“国民”身份,而非仅仅是管理“藩属”或“羁縻”之众。 教育与文化: 本书细致考察了新式学堂在边疆地区的建立情况,以及这些学堂如何成为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如“五族共和”的雏形)、教授标准汉语和“国史”的工具。我们分析了地方知识分子和传统宗教精英对这种文化同化的反应,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地方性的文化资源来诠释或抵制中央的文化政策。 军事化与经济整合: 边疆的新政往往与军事行动(如平叛、清剿地方武装)紧密相连。我们研究了新式练军(如新军的组建)在边疆的部署,以及这些军事力量如何成为地方行政权力的延伸。同时,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征收新税——是如何从上而下地将边疆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及其对地方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体系造成的冲击。 第四部分:清末新政的遗留与民国初年的延续 本书的终点落在辛亥革命之后。我们探讨了清末的边疆新政(特别是新式行政区划和文官体系的建立)如何被民国初年的中央政府继承和利用。革命的爆发并未立即中止边疆的“现代化”进程,反而因中央权力的真空化,使得地方军阀和新式精英得以更激进地推行旨在巩固其地方统治的“边疆改造”。这一时期的研究揭示了清末改革的长期效应:它为现代中国的疆域概念奠定了基础,但也制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成为日后民族关系紧张的伏笔。 总体而言,本书的贡献在于将清末的中央“新政”置于边疆的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国家权力在试图渗透和重塑一个复杂多样的地理与族群空间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妥协性与内在的内在张力。它不仅关乎中央的意图,更关乎地方精英的适应、抵抗与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的佳作。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清末改革细节的翔实记录,更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转型期的全新视角。尤其是对新政中财政和司法改革的批判性审视,揭示了许多“进步”措施背后隐藏的结构性困境与未竟的理想。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每每在看似无懈可击的分析中,又会抛出一个新的、令人不安的历史悖论。我合上书卷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系列关于权力、现代化与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这部作品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从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过渡的复杂路径,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

作者对档案史料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整部著作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实证力量。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未陷于史料的堆砌,而是用非常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将冰冷的数据和文书,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军事改革与地方团练转化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关注了新军的编制和装备,更深入探讨了士兵的招募、地方社会对新式军事力量的接纳程度,以及这种转变对传统宗族和乡村权力结构产生的冲击。读罢此部分,我仿佛能听到军鼓声声,感受到那种从旧式武备向现代军队过渡时的阵痛与混乱。这种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写作风格,在历史学著作中实属罕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虽然材料详实,但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行政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于“新政”在不同地域实施差异性的深入挖掘。比如,沿海通商口岸与内陆省份在推行新式教育、改革税收制度时所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阻力与成效,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极富启发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包含了对地方治理逻辑的深刻洞察。它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的背景下,地方的能动性是如何被激活或压制的。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对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简直是结构主义历史学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实在令人沉醉,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洪流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清末官场的复杂生态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他对地方精英如何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既要周旋于中央的威权,又要应对地方固有的势力盘根错节的复杂博弈的刻画。那些鲜活的个案研究,如同透过历史的放大镜,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如何在制度的变革与传统的惯性之间艰难求生。特别是关于新式警察的建立与地方士绅阶层的抵触与合作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读完后,我对晚清权力结构的变迁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将新政视为自上而下的强行推入,而是看到了多方力量拉锯、妥协与重构的动态过程。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深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对“边疆”概念的重新界定与考察的深度。很多研究往往将焦点集中于内地省份,而本书则大胆地将视野投向了那些在清末被重新纳入“国家视野”的边疆地带。作者对于内亚边疆在面对新政冲击时,其原有的民族和地方治理体系所作出的反应,提供了极其细致的描摹。比如,满蒙地区的行政改革与经济开发政策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到当地的社会阶层结构,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述。这使得我对清朝后期“一体化”的努力及其内在的紧张关系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提醒我们,近代中国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线性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多中心互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