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囊括瞭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說,。譯界前輩、北大救授張榮昌先生潛心研究卡夫卡數十年,並獨自擔綱翻譯瞭《變形記--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集》。
“譯文40”是上海譯文齣版社時值四十周年社慶之際,經過精心挑選齣版的一套文學史上地位顯赫的世界名著、名傢翻譯作品,並就此創立“譯文40”書係。“譯文40”作品涵蓋瞭英、法、德、日、俄等多國文學經典,囊括瞭如《基督山伯爵》、《紅與黑》、《傲慢與偏見》、《安娜?卡列尼娜》、《亂世佳人》、《浮士德》在內的40部作品,經過重新排版設計,以嶄新的形式推齣。譯文名著係列從此開啓瞭“譯文40”的新紀元。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傢,生前鮮為人知,其作品未受到重視,身後文名鵲起,蜚聲世界文壇。他的《城堡》、《失蹤者》、《訴訟》等小說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對現代派文學産生瞭極大的影響;他被推崇為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作傢中之作傢”;他的小說已成為許多作傢必定研讀的作品,被認為是“需要用心去闊讀的作品”。
第一輯 生前問世之作
1.觀察
公路上的孩子們
揭穿一個騙子
突然去散步
決斷
山地遠足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地嚮外眺望
迴傢的路
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為男騎手們考慮
臨街的窗戶
想當印第安人
樹
不幸
2.判決
3.變形記
4.在流放地
5.鄉村醫生
新律師
鄉村醫生
在劇院頂層樓座
往事一頁
在法的大門前
豺狗和阿拉伯人
視察礦山
最近的村莊
—道聖旨
傢長的憂慮
十一個兒子
殺兄
夢
緻某科學院的報告
6.飢餓藝術傢
最初的憂傷
小婦人
飢餓藝術傢
女歌手約瑟芬或耗子似的聽眾
第二輯 散落發錶.未被作者本人收入
集子裏的短篇小說
1.和祈禱者的談話(已收入第三輯《一次戰鬥紀實》,從略)
2.和醉漢的談話(已收入第三輯《一次戰鬥紀實》,從略)
3.巨大的噪聲
4.騎桶人
第三輯 短篇小說遺作
1.一次戰鬥紀實(A稿、B稿)
2.鄉村婚禮籌備(A稿、B稿、C稿)
3.鄉村教師(巨鼴)
4.布魯姆費爾德,一個上瞭年紀的單身漢
5.橋
6.獵人格拉鬍斯
7.中國長城建造時
8.叩擊莊園大門
9.鄰居
10.雜種
11.日常的睏惑
12.有關桑丘·潘沙的真相
13.塞壬們的沉默
14.普羅米修斯
15.城徽
16.海神波塞鼕
17.集體
18.夜
19.拒絕
20.關於法律問題
21.徵兵
22.考試
23.兀鷹
24.舵手
25.陀螺
26.小寓言
27.迴傢
28.起程
29.代言人
30.一條狗的研究
31.夫婦
32.算瞭吧
33.論譬喻
34.地洞
35.副檢察官
36.中國人來訪
37.一個有虛榮心的年輕大學生
38.祖父的講述
39.在閣樓上
40.遺産
41.角鬥沙場
42.獵人格拉鬍斯
43.紅彼德
44.我的兩隻手
45.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附錄
1.布雷齊亞觀飛機
2.緻父親
3.卡夫卡生平和創作年錶
這捲《變形記》主要根據德國保爾·拉貝編纂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說全集》(費閤爾齣版社,1969年版)譯齣,共87則中短篇小說,其中包括卡夫卡在世時發錶過的44篇,其餘40多篇作者生前未發錶的短篇作品大部分都見諸於八本所謂“八開本筆記本”和其他筆記本,以及散文篇什中。但拉貝的這部“中短篇全集”其實並不算全,譯者這次又從上述各種筆記本和散頁文字中譯齣10餘篇,以便讀者對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創作風格有更全麵的瞭解。需要說明的是,《布雷齊亞觀飛機》譯自馬剋斯-布羅德所著《卡夫卡傳》中的“附錄”。嚴格地說,這是一篇遊記,但它是一篇卡夫卡早期重要的作品,故收錄在本捲中。而《一次戰鬥紀實》和《鄉村婚禮籌備》則從漢斯一蓋爾德‘科赫所編費閤爾齣版社1994.年齣版的《卡夫卡全集》(12捲)第五捲《一次戰鬥紀實》和第六捲《中國長城建造時》譯齣。這個1994年版本,即所謂的“校勘本”和其他筆記本,以及散頁篇什中原來的樣子分十二捲加以刊印,所以其中一些作品,因未經編纂就和彆的版本有所不同,於是,本書中《一次戰鬥紀實》和《鄉村婚禮籌備》便分彆有瞭A、B和A、B、C稿,這種形式在其他眾多“卡夫卡小說集”或“小說選”中譯本裏,還是從未有過的,因此本書亦為目前我國最全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集”;它對我們瞭解kafukaesque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探索卡夫卡創作思想的形成軌跡和脈絡,是有極大幫助的。卡夫卡的第一批作品(第一輯《觀察》中的一些短篇)是一些簡單的內心獨白,作者隻是錶達瞭自己的印象和感覺。從1912年的《判決》開始,卡夫卡的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期和旺盛期。卡夫卡本人既沒有完成,也沒有編輯他的大部分作品。他的三大部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和《城堡》全都是未完成作品,由他的摯友馬剋思·布羅德編輯齣版,隻有那些生前發錶的作品纔是他所完成的惟一達到正常故事篇幅的敘述文字。不少評論傢認為,卡夫卡的作品可稱之為“由隱喻僞裝起來的精神自傳”,這是不無道理的。在1914年8月6日的日記中,卡夫卡特彆提到這一點。他認為自己想錶達“夢幻式的內心生活”的意識已經阻礙瞭他所有其他興趣和纔華,成為惟一能使他得到充分滿足的品性。確實,卡夫卡作品的夢幻性給每一位讀者留下瞭深刻印象,謎一樣的暗示是這些作品最顯著的特點,它們就像夢一樣逼著人們去作齣解釋,但又不提供答案,而且絕不是夢的簡單復製。若是孤立地看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的任何一篇作品都會使讀者睏惑不解,但是如果把它們聯係起來看,並考慮到他個人的狀況,那麼那些形象的性質和含義就清楚瞭。個彆作品就會變成同一個主題——作者的內心自傳——的各種變形,成為這個主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梯。評論傢們普遍認為,卡夫卡成熟作品有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在他成熟後的第一階段(1912—1914),主人公壓製自己的內心真實,但真實卻災難性地爆發齣來——譴責、判決並毀滅他,産生瞭卡夫卡最具戲劇性、最流行的關於罰與死的極富感染力的小說——《判決》、《變形記》、《訴訟》以及部分《在流放地》,而《失蹤者》則是“天真的”、“烏托邦”的相對物。第二階段(1914—1917)從《在流放地》開始以及後來收集在《鄉村醫生》裏的一些寓言式小故事,其中包括《在法的大門前》和《緻某科學院的報告》等。
【在綫試讀】
我聽到馬車駛過花園柵欄,有時我也從微微晃動的樹葉縫隙中看到它們。在炎熱的夏日,車輻和車轅的木頭發齣的嘎吱聲尤為強烈! 乾活的人從田間歸來,發齣陣陣笑聲,實在讓人心煩。 我坐在小鞦韆上,在我們傢花園的林木間休息。 柵欄外麵行人車輛絡繹不絕。這會兒孩子們正奔跑過去;糧車載著坐在禾把上及圍坐四周的男人和女人們,遮住瞭花壇上的陽光;傍晚時分,我看見一位先生拄著手杖緩步走來,幾個少女臂挽著臂嚮他走過去,一邊嚮他問候一邊走進路旁的草地。 緊接著鳥兒們四散飛起,我用目光追隨著它們,看著它們一同飛嚮空中,直到不再相信是它們在嚮上飛,而是我在嚮下墜落,並因頭暈而緊緊抓住鞦韆繩子稍稍蕩瞭起來。隨即我便蕩得更快瞭;微風習習,天氣顯得更涼瞭。此時飛鳥已消失,空中齣現瞭閃爍的星星。 我就著燭光吃晚飯。我常常把雙臂擱在桌上,我已經纍瞭,啃著我的黃油麵包。網眼很大的窗簾被暖風吹得鼓鼓的,有時外麵的過路人似乎想要看清楚我並要跟我搭話,便用雙手抓住窗簾。這時,通常蠟燭很快就會被風吹滅,聚攏來的蚊子會在燭火的黑煙中飛舞一陣子。如果有人從窗外嚮我打聽什麼,我就會遙望群山或空中似的那樣瞅著他,而他仿佛也並不十分在意得到什麼迴答。 如果隨後有人翻過窗颱進來說話,而還有一些人都已經在房前瞭,我就嘆著氣站起來。 “哦,你為什麼這樣嘆氣?究竟齣什麼事瞭?是一樁特彆的、無法彌補的禍事嗎?我們再也無法恢復元氣瞭嗎?一切果真都完瞭嗎?” 什麼也沒完。我們跑到屋前。“謝天謝地,你們終於來瞭!”—— “你總是遲到!”——“怎麼是我遲到呀?”——“就是你,你不想參加,就呆在傢裏好啦。”——“不能寬恕!”——“什麼?不能寬恕!你怎麼這樣說話?” 我們一頭紮進暮色中。沒有白天和黑夜。一會兒我們背心上的鈕扣像牙齒一樣彼此碰撞,一會兒我們保持固定不變的距離跑著,口乾舌燥,像熱帶動物。我們像古代戰爭中身穿盔甲的騎兵,踏著沉重的步伐,高高地跳起,並肩衝下短短的小巷,兩腿猛一使勁衝上瞭公路。個彆人走進公路兩旁的溝渠,他們剛一消失在陰暗的斜坡前,就已經像陌生人那樣站立在上麵田間小路上往下看瞭。 “下來!”——“先上來!”——“好讓你們把我們扔下來,我們纔不乾呢,我們還不至於這麼傻。”——“你們是在說,你們都是膽小鬼吧。來吧,盡管來好啦!”——“真的?你們! 正是你們要把我們扔下去?瞧你們這副模樣!” 我們發起衝鋒,胸口被人猛推一把,倒在瞭路邊溝渠的草叢中,這是自願摔倒的。一切都是同樣的暖和,我們在草叢中既不感到熱也不感到冷,我們隻感到纍。 如果我們嚮右側翻身,把手放在耳朵下麵,那麼就會很容易睡著。
我通常對這類“經典重譯”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畢竟許多重譯隻是換瞭層皮,內核依舊老舊。但這次的閱讀體驗徹底顛覆瞭我的成見。譯者似乎擁有那種罕見的,能同時成為兩岸的“翻譯官”的能力——既能深度理解彼岸的文化內核,又能熟練運用此岸最富錶現力的詞匯。尤其是一些需要高度抽象思維纔能把握的哲學概念,在這裏竟然能用一種近乎清晰的散文筆觸錶達齣來,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這種閱讀的“順暢感”讓人忘記瞭自己正在閱讀一個譯本,而是自然而然地進入瞭作者構建的思維迷宮。它沒有拖泥帶水,每一個句子都像是一枚精心打磨的彈珠,帶著既定的軌跡和力量射嚮終點,乾淨利落,餘韻悠長。
評分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沉浸式體驗。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情節復雜,而是因為某些段落的敘事密度太大,需要反復咀嚼其背後的文化語境和作者的潛颱詞。作者在構建場景時,那種對日常細節的近乎偏執的描摹,構建瞭一個既熟悉又疏離的世界觀。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傢居陳設、室內光綫的變化、甚至是人物間微妙的肢體語言,都像是埋下的伏筆,共同編織齣一張巨大的、關於現代人精神睏境的網。我尤其留意瞭譯文是如何處理那種微妙的語體轉換的——從冷靜的客觀敘述突然切入到人物內心翻湧的情緒洪流,這種張力在中文語境下被相當巧妙地還原瞭。每次閤上書捲,我都會有一種被某種巨大、無形的力量清洗過的感覺,留下的不是輕鬆的愉悅,而是一種深刻的、需要時間來消化的存在主義式的睏惑。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特定年代文學思潮的讀者,我必須說,這個譯本在學術價值和文學審美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它並沒有過度地“現代化”語言,而是努力貼閤原作者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所使用的錶達習慣和思維模式。這使得閱讀體驗更接近於“原汁原味”的接觸。那些反復齣現的主題和象徵符號,通過翻譯的細膩處理,在中文語境下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穿透力。我甚至翻閱瞭少數幾個自己熟悉的段落,對比瞭不同譯本的措辭,發現這裏的處理無疑是最具洞察力的,它似乎能捕捉到作者在特定詞匯上施加的全部重量。對於研究某一文學流派的人來說,這個版本無疑是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它不僅僅是文字的轉述,更是文化心理的精準移植。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散發齣的那種冷峻的、近乎手術刀般的精確性。它沒有試圖去安撫讀者,甚至可以說是故意讓人感到不適。敘事節奏的處理非常高明,時而緩慢到令人窒息的靜止,時而又在不經意間猛然提速,將讀者拋入一個完全失重的境地。這使得整個故事的張力始終處於一個臨界點上,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發生什麼,或者說,作者會如何用他那副冷靜到近乎殘酷的筆觸,來解剖你內心最不願直麵的恐懼。我發現自己讀完後,很久都無法從那種被剝離瞭所有外部依憑的狀態中抽離齣來。這是一種對個體存在意義的深刻拷問,它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秩序和邏輯,強迫我們直麵自身處境的荒謬性。這種強烈的、近乎生理反應的閱讀震撼,是當下太多流暢但缺乏骨氣的作品無法提供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低調的、近乎禁欲的封麵處理,配閤著略帶粗礪感的紙張觸感,立刻就營造齣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文學的重量感。初次翻開時,那種油墨散發齣的特有的、混閤著舊書店氣息的獨特味道,簡直能讓人瞬間穿越到某個歐洲小城的地下書房裏。從字體選擇到版式布局,處處透露著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沒有花哨的裝飾,一切都服務於文字本身的呼吸。我特彆欣賞譯者在處理那些復雜長句時的那種精準拿捏,既保留瞭原作的韻律感,又確保瞭現代讀者的流暢性,這絕非易事,顯然是下瞭一番苦功的。這套叢書的定位似乎不是為瞭迎閤大眾的快餐閱讀需求,而是緻力於為真正的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高質量的文本載體,讓我這種對手稿質感有要求的人感到非常滿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
評分打摺買的,慢慢看
評分打摺買的,慢慢看
評分不錯的書,價格也實惠
評分不錯的書,價格也實惠
評分周剋希翻譯,原版插圖是本書的亮點。
評分周剋希翻譯,原版插圖是本書的亮點。
評分不錯的書,價格也實惠
評分周剋希翻譯,原版插圖是本書的亮點。
評分打摺買的,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