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译界前辈、北大救授张荣昌先生潜心研究卡夫卡数十年,并独自担纲翻译了《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
“译文40”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时值四十周年社庆之际,经过精心挑选出版的一套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世界名著、名家翻译作品,并就此创立“译文40”书系。“译文40”作品涵盖了英、法、德、日、俄等多国文学经典,囊括了如《基督山伯爵》、《红与黑》、《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乱世佳人》、《浮士德》在内的40部作品,经过重新排版设计,以崭新的形式推出。译文名著系列从此开启了“译文40”的新纪元。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鲜为人知,其作品未受到重视,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城堡》、《失踪者》、《诉讼》等小说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小说已成为许多作家必定研读的作品,被认为是“需要用心去阔读的作品”。
第一辑 生前问世之作
1.观察
公路上的孩子们
揭穿一个骗子
突然去散步
决断
山地远足
单身汉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地向外眺望
回家的路
过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绝
为男骑手们考虑
临街的窗户
想当印第安人
树
不幸
2.判决
3.变形记
4.在流放地
5.乡村医生
新律师
乡村医生
在剧院顶层楼座
往事一页
在法的大门前
豺狗和阿拉伯人
视察矿山
最近的村庄
—道圣旨
家长的忧虑
十一个儿子
杀兄
梦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6.饥饿艺术家
最初的忧伤
小妇人
饥饿艺术家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
第二辑 散落发表.未被作者本人收入
集子里的短篇小说
1.和祈祷者的谈话(已收入第三辑《一次战斗纪实》,从略)
2.和醉汉的谈话(已收入第三辑《一次战斗纪实》,从略)
3.巨大的噪声
4.骑桶人
第三辑 短篇小说遗作
1.一次战斗纪实(A稿、B稿)
2.乡村婚礼筹备(A稿、B稿、C稿)
3.乡村教师(巨鼹)
4.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
5.桥
6.猎人格拉胡斯
7.中国长城建造时
8.叩击庄园大门
9.邻居
10.杂种
11.日常的困惑
12.有关桑丘·潘沙的真相
13.塞壬们的沉默
14.普罗米修斯
15.城徽
16.海神波塞冬
17.集体
18.夜
19.拒绝
20.关于法律问题
21.征兵
22.考试
23.兀鹰
24.舵手
25.陀螺
26.小寓言
27.回家
28.起程
29.代言人
30.一条狗的研究
31.夫妇
32.算了吧
33.论譬喻
34.地洞
35.副检察官
36.中国人来访
37.一个有虚荣心的年轻大学生
38.祖父的讲述
39.在阁楼上
40.遗产
41.角斗沙场
42.猎人格拉胡斯
43.红彼德
44.我的两只手
45.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附录
1.布雷齐亚观飞机
2.致父亲
3.卡夫卡生平和创作年表
这卷《变形记》主要根据德国保尔·拉贝编纂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费合尔出版社,1969年版)译出,共87则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卡夫卡在世时发表过的44篇,其余40多篇作者生前未发表的短篇作品大部分都见诸于八本所谓“八开本笔记本”和其他笔记本,以及散文篇什中。但拉贝的这部“中短篇全集”其实并不算全,译者这次又从上述各种笔记本和散页文字中译出10余篇,以便读者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创作风格有更全面的了解。需要说明的是,《布雷齐亚观飞机》译自马克斯-布罗德所著《卡夫卡传》中的“附录”。严格地说,这是一篇游记,但它是一篇卡夫卡早期重要的作品,故收录在本卷中。而《一次战斗纪实》和《乡村婚礼筹备》则从汉斯一盖尔德‘科赫所编费合尔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卡夫卡全集》(12卷)第五卷《一次战斗纪实》和第六卷《中国长城建造时》译出。这个1994年版本,即所谓的“校勘本”和其他笔记本,以及散页篇什中原来的样子分十二卷加以刊印,所以其中一些作品,因未经编纂就和别的版本有所不同,于是,本书中《一次战斗纪实》和《乡村婚礼筹备》便分别有了A、B和A、B、C稿,这种形式在其他众多“卡夫卡小说集”或“小说选”中译本里,还是从未有过的,因此本书亦为目前我国最全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它对我们了解kafukaesque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探索卡夫卡创作思想的形成轨迹和脉络,是有极大帮助的。卡夫卡的第一批作品(第一辑《观察》中的一些短篇)是一些简单的内心独白,作者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印象和感觉。从1912年的《判决》开始,卡夫卡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期和旺盛期。卡夫卡本人既没有完成,也没有编辑他的大部分作品。他的三大部长篇小说《失踪者》、《诉讼》和《城堡》全都是未完成作品,由他的挚友马克思·布罗德编辑出版,只有那些生前发表的作品才是他所完成的惟一达到正常故事篇幅的叙述文字。不少评论家认为,卡夫卡的作品可称之为“由隐喻伪装起来的精神自传”,这是不无道理的。在1914年8月6日的日记中,卡夫卡特别提到这一点。他认为自己想表达“梦幻式的内心生活”的意识已经阻碍了他所有其他兴趣和才华,成为惟一能使他得到充分满足的品性。确实,卡夫卡作品的梦幻性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谜一样的暗示是这些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它们就像梦一样逼着人们去作出解释,但又不提供答案,而且绝不是梦的简单复制。若是孤立地看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的任何一篇作品都会使读者困惑不解,但是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并考虑到他个人的状况,那么那些形象的性质和含义就清楚了。个别作品就会变成同一个主题——作者的内心自传——的各种变形,成为这个主题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梯。评论家们普遍认为,卡夫卡成熟作品有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在他成熟后的第一阶段(1912—1914),主人公压制自己的内心真实,但真实却灾难性地爆发出来——谴责、判决并毁灭他,产生了卡夫卡最具戏剧性、最流行的关于罚与死的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判决》、《变形记》、《诉讼》以及部分《在流放地》,而《失踪者》则是“天真的”、“乌托邦”的相对物。第二阶段(1914—1917)从《在流放地》开始以及后来收集在《乡村医生》里的一些寓言式小故事,其中包括《在法的大门前》和《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
【在线试读】
我听到马车驶过花园栅栏,有时我也从微微晃动的树叶缝隙中看到它们。在炎热的夏日,车辐和车辕的木头发出的嘎吱声尤为强烈! 干活的人从田间归来,发出阵阵笑声,实在让人心烦。 我坐在小秋千上,在我们家花园的林木间休息。 栅栏外面行人车辆络绎不绝。这会儿孩子们正奔跑过去;粮车载着坐在禾把上及围坐四周的男人和女人们,遮住了花坛上的阳光;傍晚时分,我看见一位先生拄着手杖缓步走来,几个少女臂挽着臂向他走过去,一边向他问候一边走进路旁的草地。 紧接着鸟儿们四散飞起,我用目光追随着它们,看着它们一同飞向空中,直到不再相信是它们在向上飞,而是我在向下坠落,并因头晕而紧紧抓住秋千绳子稍稍荡了起来。随即我便荡得更快了;微风习习,天气显得更凉了。此时飞鸟已消失,空中出现了闪烁的星星。 我就着烛光吃晚饭。我常常把双臂搁在桌上,我已经累了,啃着我的黄油面包。网眼很大的窗帘被暖风吹得鼓鼓的,有时外面的过路人似乎想要看清楚我并要跟我搭话,便用双手抓住窗帘。这时,通常蜡烛很快就会被风吹灭,聚拢来的蚊子会在烛火的黑烟中飞舞一阵子。如果有人从窗外向我打听什么,我就会遥望群山或空中似的那样瞅着他,而他仿佛也并不十分在意得到什么回答。 如果随后有人翻过窗台进来说话,而还有一些人都已经在房前了,我就叹着气站起来。 “哦,你为什么这样叹气?究竟出什么事了?是一桩特别的、无法弥补的祸事吗?我们再也无法恢复元气了吗?一切果真都完了吗?” 什么也没完。我们跑到屋前。“谢天谢地,你们终于来了!”—— “你总是迟到!”——“怎么是我迟到呀?”——“就是你,你不想参加,就呆在家里好啦。”——“不能宽恕!”——“什么?不能宽恕!你怎么这样说话?” 我们一头扎进暮色中。没有白天和黑夜。一会儿我们背心上的钮扣像牙齿一样彼此碰撞,一会儿我们保持固定不变的距离跑着,口干舌燥,像热带动物。我们像古代战争中身穿盔甲的骑兵,踏着沉重的步伐,高高地跳起,并肩冲下短短的小巷,两腿猛一使劲冲上了公路。个别人走进公路两旁的沟渠,他们刚一消失在阴暗的斜坡前,就已经像陌生人那样站立在上面田间小路上往下看了。 “下来!”——“先上来!”——“好让你们把我们扔下来,我们才不干呢,我们还不至于这么傻。”——“你们是在说,你们都是胆小鬼吧。来吧,尽管来好啦!”——“真的?你们! 正是你们要把我们扔下去?瞧你们这副模样!” 我们发起冲锋,胸口被人猛推一把,倒在了路边沟渠的草丛中,这是自愿摔倒的。一切都是同样的暖和,我们在草丛中既不感到热也不感到冷,我们只感到累。 如果我们向右侧翻身,把手放在耳朵下面,那么就会很容易睡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特定年代文学思潮的读者,我必须说,这个译本在学术价值和文学审美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并没有过度地“现代化”语言,而是努力贴合原作者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使用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这使得阅读体验更接近于“原汁原味”的接触。那些反复出现的主题和象征符号,通过翻译的细腻处理,在中文语境下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穿透力。我甚至翻阅了少数几个自己熟悉的段落,对比了不同译本的措辞,发现这里的处理无疑是最具洞察力的,它似乎能捕捉到作者在特定词汇上施加的全部重量。对于研究某一文学流派的人来说,这个版本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转述,更是文化心理的精准移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低调的、近乎禁欲的封面处理,配合着略带粗砺感的纸张触感,立刻就营造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文学的重量感。初次翻开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特有的、混合着旧书店气息的独特味道,简直能让人瞬间穿越到某个欧洲小城的地下书房里。从字体选择到版式布局,处处透露着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没有花哨的装饰,一切都服务于文字本身的呼吸。我特别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复杂长句时的那种精准拿捏,既保留了原作的韵律感,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流畅性,这绝非易事,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的。这套丛书的定位似乎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快餐阅读需求,而是致力于为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文本载体,让我这种对手稿质感有要求的人感到非常满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评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时间对话的沉浸式体验。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复杂,而是因为某些段落的叙事密度太大,需要反复咀嚼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作者的潜台词。作者在构建场景时,那种对日常细节的近乎偏执的描摹,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疏离的世界观。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家居陈设、室内光线的变化、甚至是人物间微妙的肢体语言,都像是埋下的伏笔,共同编织出一张巨大的、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网。我尤其留意了译文是如何处理那种微妙的语体转换的——从冷静的客观叙述突然切入到人物内心翻涌的情绪洪流,这种张力在中文语境下被相当巧妙地还原了。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有一种被某种巨大、无形的力量清洗过的感觉,留下的不是轻松的愉悦,而是一种深刻的、需要时间来消化的存在主义式的困惑。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经典重译”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许多重译只是换了层皮,内核依旧老旧。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成见。译者似乎拥有那种罕见的,能同时成为两岸的“翻译官”的能力——既能深度理解彼岸的文化内核,又能熟练运用此岸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尤其是一些需要高度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哲学概念,在这里竟然能用一种近乎清晰的散文笔触表达出来,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这种阅读的“顺畅感”让人忘记了自己正在阅读一个译本,而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者构建的思维迷宫。它没有拖泥带水,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枚精心打磨的弹珠,带着既定的轨迹和力量射向终点,干净利落,余韵悠长。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冷峻的、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性。它没有试图去安抚读者,甚至可以说是故意让人感到不适。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高明,时而缓慢到令人窒息的静止,时而又在不经意间猛然提速,将读者抛入一个完全失重的境地。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始终处于一个临界点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发生什么,或者说,作者会如何用他那副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笔触,来解剖你内心最不愿直面的恐惧。我发现自己读完后,很久都无法从那种被剥离了所有外部依凭的状态中抽离出来。这是一种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深刻拷问,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秩序和逻辑,强迫我们直面自身处境的荒谬性。这种强烈的、近乎生理反应的阅读震撼,是当下太多流畅但缺乏骨气的作品无法提供的。
评分不错的书,价格也实惠
评分不错的书,价格也实惠
评分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不错的书,价格也实惠
评分打折买的,慢慢看
评分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打折买的,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