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互证说六朝

诗史互证说六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承宗 著
图书标签:
  • 六朝史
  • 诗歌研究
  • 史学研究
  • 文本考证
  • 互证法
  • 史诗关系
  • 文学史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中古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7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927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诗史互证说六朝》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研究六朝史,文史相通,相得益彰。所收29篇文稿内容涉及魏晋南北朝时的人物、地理、朝代、文化及风俗诸多方面。作者用史家的眼光阅读古诗,以诗人的心态感悟历史,让逝去的历史生动起来,治学严谨而富有趣味,言之有据而可信可读。

作者简介

  张承宗,1943年生,江苏苏州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史学史专业。曾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教授,2004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著有《吴门探史录》、《江南文化与经济生活研究》、《六朝民俗》、《六朝妇女》、《魏晋南北朝风俗》、《中国妇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等书。发表论文150余篇。

目录

唐诗中的曹操形象
——读《丹青引》、《邺城引》及《铜雀台》诗
诸葛二题
天下打拼说孙权
唐诗咏史说孙吴
陆机二十作《文赋》
再赋《三都》谈何易
唐人登岘山诗
唐人咏王溶诗
石崇金谷园与家妓绿珠
阅史读诗说陶侃
唐诗咏史说金陵
唐诗咏史说建业
咏史说建业沧桑怀六朝
唐诗咏史说建康
唐诗咏史说江宁
吕温咏六朝诗
李商隐咏北齐及南朝诗
胡曾咏六朝诗疏证
徐夤咏三国两晋南朝诗疏证
周昙咏三国两晋六朝诗疏证
孙元晏咏六朝诗史事钩沉
唐诗中的“凤凰台”
唐宋诗词中的黄鹤楼及鹦鹉洲
《桃花源记》对唐诗的影响
《襄阳乐》与唐诗
《莫愁乐》与唐诗
唐人咏苏小小及真娘诗
唐人咏重阳节风俗诗
李杜二题
后记
校后补记

精彩书摘

  《诗史互证说六朝》: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这座高峰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六朝诗歌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不仅从六朝诗歌吸取营养,而且大量借用六朝历史典故来做比喻,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内涵。解读这些诗歌的典故,用来研究六朝历史,可以以诗证史,开展文史交叉研究。
  一、唐人咏吴主孙权及其兄孙策诗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唐代名润州。罗隐《题润州妙善前石羊》(《全唐诗》卷六六二)诗前小序:“吴主孙权与刘备尝此置会云。”二人置酒高会,把酒言欢,以共同对付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诗云:“紫髯桑盖此沉吟,很石犹存事可寻。汉鼎未安聊把手,楚醪虽满肯同心。英雄已往时难问,苔藓何知日渐深。还有市廛沽酒客,雀喧鸠聚话蹄涔。”
  韦庄《润州显济阁晓望》(《全唐诗》卷六九七)诗云:“清晓水如镜,隔江人似鸥。远烟藏海岛,初日照扬州。地壮孙权气,云凝庾信愁。一篷何处客,吟凭钓鱼舟。”孙吴时期扬州的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建安十七年(212),孙权由京口迁都秣陵,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秣陵为建业,并筑石头城,这是南京城市史上建都的开始。东晋南朝时改称建康,扬州的治所仍设于此,故建康又称“扬都”。隋朝平陈,统一南北,改建康为蒋州。扬州的治所移到江北的江都。隋唐时京口改名为润州,才形成润州与扬州隔江相望的景观。
  孙吴江东政权最初的首邑是吴(今江苏苏州),故皎然《访陆处士羽》(《全唐诗》卷八一六)诗云:“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唐代陆羽著《茶经》,记载了我国古代茶叶栽种与饮用的历程。孙吴境内产茶,并形成了饮茶及以茶代酒的习俗。如《三国志》卷六五《吴书·韦曜传》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藓以当酒,至于宠衰,更见逼强,辄以为罪。”今日苏州太湖的东山、西山,仍产茗茶。
  三国时期人们普遍习武,田猎之风很盛。孙策、孙权兄弟在吴地居住时喜好射猎,《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载:“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正是这种“轻佻果躁”的性格,使其“陨身致败”,在射猎之时被许贡的奴客刺杀:
  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吴会人多事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即催斩之,县
  首于市。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注引《搜神记》日:策欲渡江袭许,与吉俱行。……见将吏多在吉许,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于吉邪,而先趋务之?”便使收吉。至,呵问之日:“天旱不雨,道涂艰涩,不时得过,故自早出,而卿不同忧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态,败吾部伍,今当相除。”令人缚置地上暴之,使请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当原赦,不尔行诛。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将士喜悦,以为吉必见原,并往庆慰,策遂杀之。将士哀
  惜,共藏其尸。天夜,忽更兴云覆之。明旦往视,不知所在。裴松之案:“《江表传》、《搜神记》于吉事不同,未详孰是。”①笔者据以上不同记载推测,当时刺杀孙策的许贡奴客,可能是道教首领于吉的信徒。
  罗隐《吴门晚泊寄句曲道友》(《全唐诗》卷六六三)诗云:“采香径在人不留,采香径下停叶舟。桃花李花斗红白,山鸟水鸟自献酬。十万梅锅空寸土,三分孙策竟荒丘。未知到了关身否,笑杀雷平许远游。”
  ……

前言/序言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人们常把武汉大学的唐长孺教授与山东大学的王仲荦教授并称为“南唐北王”。其实唐长孺先生是苏州吴江平望人,王仲荦先生是浙江余姚人。他们的家乡相距不远。唐长孺早年治学,受金松岑、吕思勉的影响。王仲荦是章太炎的弟子,其挚友朱季海与他同出太炎先生门下,长期隐居于苏州,著有《南齐书校议》等书,二人生前诗词唱和不断。
  金松岑故居在苏州濂溪坊,就在今姑苏区干将东路与凤凰街的交界处。近年来城市拆迁之风盛行,拓宽干将路,把金松岑的故居拆掉了,在路中的小河边,面向北立了一个很不起眼的矮屋模样的碑。碑的斜面上方,从右至左,横刻“金松岑先生故居遗址”九个大字;下方竖分二十行,每行八字,镌刻《金松岑先生故居遗址碑记》,钱仲联撰:“先生名天羽,又名天翮,字鹤望,号松岑(一八七四至一九四七),江苏吴江人。甲午战败,痛清廷不足以图存,创雪耻会,入兴中会。邹容入狱,力图营救。兴学校,开新式教育之先河。民国后历任吴江教育局长、江南水利局长、光华大学教授。与章太炎、李根源等办国学会。长期寓苏,诗文号大家。刊《孤根集》、《天放楼文言》、《红鹤词》行世。故居在濂溪坊,己废。今拓路者立碑为记。”
  吕思勉是常州武进人,从1925年起任上海沪江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唐长孺1940年任光华大学讲师,当时的历史系主任就是吕思勉。章太炎晚年在苏州讲学,故居还保存完好,在今苏州姑苏区体育场路与锦帆路的交界处。
  我的业师祁龙威先生,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物理系。课余常到金松岑先生家请教,研习国学;并与太炎弟子王仲荦、朱季海交游,切磋学问。他们继承先贤之爱国情操,发扬光大。国学之学术功底,则可追溯到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宗旨。
  195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仲荦的学术著作《曹操》。1959年郭沫若替曹操翻案,史学界纷纷响应,文章很多,后来汇编成《曹操论集》。在这种风气下,196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打算再版此书,嘱王仲荦先生加以修订。在1960年写的《续后记》中,王仲荦先生写道:“替曹操翻案,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使历史真面目还原。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拥护这一新说法,而把曹操那种残酷的性格完全抹掉,如果把曹操从属的那个生活烙痕抹掉,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本书描述曹操封建专制残酷性格的一些部分,再版时仍旧把它保存了下来,是不是对,还请同志们批评。”①仲荦先生的话,说得很谦虚,但坚持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却是一以贯之。
六朝风云:一部重塑历史视角的文学史纲 图书名称: 盛世烟云:从魏晋风流到南北对峙的文学嬗变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王鹤松) 字数预估: 约 1500 字 --- 内容提要: 本书《盛世烟云:从魏晋风流到南北对峙的文学嬗变》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文学理论的建构或对某一狭窄领域内文本的深度剖析,而是力图以宏阔的史学视野和细腻的文化观察,勾勒出六朝时期(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前)中国文学在社会、政治、思想多重压力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全书以时间为轴,结构清晰地梳理了文学如何从汉代质朴、教化为主的基调中挣脱,一步步迈向个体精神的觉醒、审美趣味的提升,以及地域文化间的复杂张力。它详尽考察了魏晋士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索,玄学思潮对诗歌意境的渗透,以及南北文化在战乱与融合中催生的不同文学面貌。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等既有标签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造成这些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变化——士族阶层的崛起与固化、佛教与道教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传播、以及南方文学传统的逐步成熟。作者以兼具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评论家的敏锐,试图还原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与创造力的六朝文学生态。 第一编:汉末余响与士族之声 (约 300 字) 本篇开篇追溯了东汉末年政治衰微与文学的首次自觉。重点分析了建安文坛“三曹”的创作如何体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既渴望“济苍生”的儒家理想,又不得不直面个人生命脆弱的悲剧性。此处的文学,兼具慷慨激昂的社会责任感与深沉的生命哀歌。我们详细辨析了曹植诗歌中“失意”主题的复杂性,它既是政治失势的反映,更是早期个体意识觉醒的先声。此外,本编还关注了建安末期,文学风格开始向更精微、更重个人情志的方向过渡的早期迹象,为后续玄学文学的兴起埋下伏笔。我们探讨了汉赋的残存影响与文人对文体革新的初步尝试。 第二编:玄远与清逸:玄学思潮下的审美转向 (约 450 字) 进入西晋,玄学思潮达到顶峰,对文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篇的核心在于解析“竹林七贤”及其后继者的思想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文学风格。我们不再将“清谈”视为空泛的言辞游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在高度压抑的政治环境下,士人维护精神独立和人格尊严的独特方式。文学成为承载这种“不合作”姿态的载体。 详细分析了“山涛化”的审美取向如何从注重辞藻的华丽转向追求意境的空灵与自然。重点辨析了“幽远”、“简淡”、“冲和”等审美范畴的形成过程。这部分还将深入考察佛教传入后对六朝知识分子审美观的微妙冲击,尤其体现在对“无常”、“空寂”主题的接受上,以及这种接受如何与本土的道家思想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六朝文学特有的迷离而富于哲理的底色。 第三编:衣冠南渡与南北文学的张力 (约 450 字) 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士族南迁,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大迁徙。本篇侧重于探讨这一历史事件对文学地理格局的重塑。 在南方,文人阶层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将精力更多地投向了精致化的审美追求。我们详尽考察了永明体等格律的成熟与定型,以及南方诗歌中对园林、山水、闲适生活的细致描摹,这是一种在政治动荡中寻求精神庇护的文化策略。 与此同时,本篇也关注了在北方长期战乱与异族统治下,文学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北朝文学的“朴拙”与“雄浑”并非是简单的落后,而是特定历史情境下,对民族性、对生命力的呼唤。作者对比了南北文学在题材选择、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上的显著差异,论证了这种南北对峙的文学景观,恰恰是六朝文化生命力旺盛的最佳体现。 第四编:诗赋的成熟与文体革新的遗产 (约 300 字) 本书最后一部分对六朝文学的整体成就进行了总结性的评述。着重分析了骈文在形式美学上的巅峰,并辩证地看待其在内容上可能带来的束缚。我们探讨了永明体对唐代近体诗的直接影响,揭示了六朝文人如何通过对音律、对仗的极致打磨,为后世诗歌的定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技艺基础。 此外,本书还对六朝的志怪小说、笔记(如《世说新语》等)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些非主流文本,恰恰是最生动反映士人日常生活、价值取向和民间信仰的“活化石”。它们共同构成了六朝文学丰富而复杂的肌理,为后世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深远的遗产。 本书特色: 1.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不仅关注大家名篇,更挖掘边缘文本和文化现象,力求构建一个全景式的六朝文学图谱。 2. 史论交融: 将文学现象置于具体的政治史、思想史(玄学、佛学)脉络中考察,避免空泛的唯美主义评判。 3. 重估“风格”的成因: 强调六朝文学的审美转向并非偶然的审美风尚,而是特定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群体“自救”与“自塑”的结果。 本书适合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思想史及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作为研究该时期文学转向的进阶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书架时,又看到了这本书的侧面,它那种微微泛黄的书页边缘,总能唤起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我印象中,六朝的文化总是带有一种既颓废又绚烂的复杂气质,是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这本书的选材似乎非常注重细节的考据,从那些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去重建历史的肌理,这是一种非常费力的工作。我尤其欣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考证,它们往往是理解宏大叙事的基石。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有时候会觉得那些细枝末节的辩驳略显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推演。如果能有更多的图表或者时间轴来辅助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那阅读体验可能会更上一层楼。它更像是一部专为深研者准备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学术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古朴的色调和手绘的插图,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记得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眼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气息吸引住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内文,但光凭这份装帧和排版,就已经能看出作者在呈现这份“史料”时的用心良苦。那种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阅读体验的尝试,本身就值得称赞。不过,纯粹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如果能有一些更清晰的导读或者章节简介,或许能帮助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历史爱好者更快地进入状态。毕竟,面对浩瀚的六朝史料,没有一个好的向导,很容易迷失在细节之中。期待这本书能在内容上给我带来更深入的启发,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梳理,而是能真正触及到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闪光点。整体感觉,这本书在视觉上传达出了一种严谨与情怀并存的气质。

评分

翻开书页,最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对史料的极度尊重和细致入微的求证态度。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那种喜欢“放飞自我”地进行历史推测的学者,而是脚踏实地的考据派。我注意到,凡是涉及到关键人物的生平或重大转折点,似乎都有大量的旁证被引用进来,力求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证据链。这种严谨性是学术作品的生命线,也是最能让人信服的地方。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抽丝剥茧”的阅读体验——每一步都必须确认无误,节奏相对缓慢。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纷繁复杂的六朝史料中,提炼出几个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新观点,而不是仅仅对既有研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印证。总之,这是一部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投入,才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作品。

评分

我喜欢从诗歌中窥见历史的幽微之处,那里面藏着最真实的情感波动。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联想到文学与史实的交织对话。我个人认为,六朝的文学成就,尤其是那些抒发怀古伤今、寄托乱世之感的作品,是理解当时社会心理的绝佳窗口。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精力去比对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诗歌作品中的不同侧面反映。这种“互证”的方法,比单方面依赖官方史书来得鲜活得多。只是,如果作者在引用诗句后,能提供更深入的背景解析,比如解释某句诗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可能蕴含的言外之意,那该有多好。毕竟,隔着千年的时光,我们很容易错会那些微妙的指涉和双关的讽刺。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教我们如何“读懂”那些沉默的文字背后的历史回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给我一种很强的“文人雅玩”的感觉,但其内容似乎又极其侧重于史实的硬核梳理,这种反差很有趣。我通常是通过历史地理或者制度变迁来理解一个朝代,而这本书似乎选择了另一条路径——聚焦于文化产物和具体事件的交叉验证。这种方法论本身就很有启发性,它挑战了我们习惯于从“大历史”角度审视六朝的惯性思维。不过,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专注,因为它不像那些通史那样有明确的叙事主线,更像是一个由无数证据点编织而成的细密网络。对于追求一目了然、快速获取结论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但对于喜欢“拆解”历史、探究其构建过程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丰厚的知识宝藏,需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