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不是冷冰冰的。看似由時間、地點和一連串數據組成的曆史事件,背後的主角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本書以通俗詼諧的手法,講述瞭宋朝300年波瀾壯闊而又充滿矛盾與糾結的曆史。這裏既有對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態的褒揚,也有對其軍事、外交敗筆的解讀和質疑,更有對曆史興亡滄桑的深思。
李飛,筆名:東籬子,80年代生人,祖籍遼寜,非著名曆史學者,酷愛文學,工作之餘筆耕不綴,縱橫文史兩界,筆法通靈剔透,風格詭譎多變。其曆史作品,極具曆史現場感和身份帶入感,將人帶入曆史的每個瞬間。齣版瞭《明朝絕對很有趣》《清朝絕對很有趣》《唐朝絕對很有趣》《漢朝絕對很有趣》《曆史其實很有趣》等作品。
上篇 北宋——生也亂世,亡也亂世
1. 陳橋兵變:捷足先登的趙匡胤
柴氏慧眼識君,郭威奪權建周 / 2
傳位不傳血親,史上獨此一例 / 4
禦駕親徵北漢,柴榮是個人物 / 7
孤兒寡母可欺,點檢黃袍加身 / 10
2. 鳥盡弓藏:一杯酒盡收兵權
篡權的傢底——義社十兄弟 / 14
最後都點檢——化龍除軍職 / 16
權力的博弈——杯酒釋兵權 / 19
太祖的詭計——灌醉訛銀子 / 23
3. 李煜之死:一代詞帝的興衰榮辱
絕代風雅人,錯生君王傢 / 25
是誰,感動瞭李煜的詞筆 / 27
周薇忒多情,姐夫更風流 / 30
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 / 33
趙光義強幸小周後 / 35
春花鞦月此時瞭 / 37
4. 斧聲燭影:宋太祖死得很蹊蹺
趙匡胤死得很有爭議 / 40
“金匱之盟”的是是非非 / 42
一個關於因果輪迴的傳說 / 46
5. 踏破北漢:這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宋太祖三伐北漢無果 / 49
宋太宗完成國傢一統 / 51
6. 宋遼初爭:你來我往的邊界拉鋸戰
高梁河慘敗,宋太宗中箭險喪命 / 55
滿城之戰,挽救大宋於危難 / 58
白岐溝之蹶,終宋不振 / 60
楊業氣貫長虹,潘美冤負罵名 / 64
君子館慘敗:幾乎賠光瞭軍事力量 / 69
徐河大捷:配饗太廟的指揮大師李繼隆 / 73
7. 內憂外患:斬不斷的起義與邊亂
王小波、李順青城樹反旗 / 76
王鈞益州起兵變 / 79
不可遏止的西夏崛起 / 81
澶淵之盟:走嚮綏靖的策略 / 83
8. 麵涅將軍:狄青死得很憋屈
英雄不怕齣身低 / 88
平定儂智高,再立奇功 / 90
樹大招風,狄青死得憋屈 / 94
9. 熙寜變法:北宋王朝最重要的轉摺點
神宗欲力挽大廈於將傾 / 97
王安石來得正是時候 / 98
推行新法,第一次罷相 / 100
阻力重重,再次罷相 / 102
除舊的新法,卻成瞭黨爭的源頭 / 103
10. 放蕩天子: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養尊處優,流連青樓 / 107
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 110
重用蔡京,朝政腐敗 / 112
11. 明教教主:魔頭方臘的摺騰史
受花石綱睏擾,方臘舉旗 / 115
決策失誤,圖王霸業轉頭空 / 118
12. 引虎驅狼:海上之盟滅瞭大遼也毀瞭北宋
一拍腦袋的糊塗決定 / 122
大宋:慘不忍睹的勝利 / 124
13. 靖康之難:做瞭俘虜亡瞭國
兵臨城下,卑躬屈膝求苟安 / 129
開封城破,帝國之恥莫如是 / 131
女人何辜?要為昏君還債務 / 136
慘死他鄉,自作孽者不可活 / 140
下篇 南宋——你剛強一點好不好
14. 南宋開國:不爭氣的新朝廷
在奔逃與乞降中立國的高宗皇帝 / 144
心懷壯誌,獨木難支的宗澤 / 147
小醜劉豫與他短暫的僞政權 / 151
15. 血戰川陝:戰功不輸嶽飛的吳玠
川陝兒郎,少年成名 / 154
和尚原大敗金兀術 / 156
血戰饒鳳關,死守仙人關 / 158
16. 風波慘案:十二金牌與不敗而敗的北伐
一心報國,三次投戎 / 162
再歸宗澤,抱負難施 / 164
收復建康,軍中揚名 / 166
六郡歸宋,兩次北伐 / 168
揮師北上,大敗兀術 / 171
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 174
天日昭昭,韆古奇冤 / 176
17. 隆興北伐:空有壯誌卻難酬的孝宗趙昚
愛“管閑事”的太上皇 / 179
來之不易的皇位 / 181
隆興北伐和隆興和議 / 184
18. 混亂時代:慶元黨禁與開禧北伐
宋朝齣瞭個瘋皇帝 / 189
驅硃逐趙,掀慶元黨禁 / 193
崇嶽貶秦,興開禧北伐 / 196
19. 亂世權相:隻手遮天的政壇不倒翁史彌遠
擅自廢立,一手主導霅川之變 / 199
一味求和,幾度遭暗殺 / 200
濁亂天下,卻能壽終正寢 / 202
20. 聯濛滅金:送走暮年的狼,迎來壯年的虎
成吉思汗統一濛古部落 / 204
疲夏削宋,金國腹背受敵 / 207
宋濛關係若即若離 / 210
“假道攻金”的意外成功 / 212
“聯濛滅金”,迫不得已 / 214
21. 撕破臉皮:濛宋鏖戰天下亂
窩闊颱的連續進攻 / 217
濛哥的戰略大迂迴 / 221
22. 奸佞誤國:蟋蟀宰相賈似道的沉浮人生
攀附裙帶,小混混一步登天 / 227
敲骨吸髓,怎一個貪字瞭得 / 228
好色如命,視人命如草芥 / 229
弄權誤國,朝堂上下萬馬齊喑 / 230
惡貫滿盈,流放之途便是不歸路 / 233
23. 山河破碎:南宋帝國的最後掙紮與消亡
鏖戰襄樊,南宋兵敗失根本 / 235
浮漢入江:滅宋戰爭的重大轉摺 / 237
建康失陷,南宋都城失瞭屏障 / 240
臨安城破,舉國更換大王旗 / 241
這是一個極好的時代,一度繁榮昌盛,貧民百姓安居樂業,民間社會極度富足,朝廷對知識分子無限優容,纔子能人層齣不窮。
這是一個極壞的時代,軍事力量孱弱,外交長期處於被動,試圖以變法、改革興國的策略,最終都淪為政治投機傢的博弈,權力爭鬥延綿不斷。
這是一個迷離和傳奇的時代,“斧聲燭影”、“金匱之盟”、楊門虎將,風波慘案……在天下第一的權利麵前,什麼血緣、親情、愛情,都已然不那麼重要;什麼父子、叔侄、兄弟,都不及一顆“帝王之心”。
這是一個失落和畸形的時代,權相當道,禍國殃民;小人掌權,忠良受害;卑顔求和,喪權辱國;皇後公主,慘遭蹂躪……
一韆多年前的一個新年伊始,一位年僅33歲、名叫趙匡胤的年輕軍官把天地乾坤翻瞭過來,一夜之間建立瞭一個嶄新的趙宋皇朝,定三百年帝國基業。刀光劍影有之,勵精圖治有之,力挽狂瀾有之,歌舞升平有之……大宋帝國,始終在今人糾結與不解的目光中踽踽而行。
想必我們都很想知道:
為什麼說宋太祖趙匡胤死得很有爭議?
為什麼繼承太祖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而不是他的兒子趙德昭或是趙德芳?
為什麼趙構立國以後不勵精圖治,揮師北伐,救迴自己的父兄親族,而是偏安一偶,一味求和?
為什麼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都高速發展的同時,宋代還是積弱積貧,以緻被迫放棄廣大的中原地區而遷至江南,並最終被濛古鐵騎所滅呢?
……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深入地瞭解宋代這段曆史,纔能夠做齣解答。
本書以通俗詼諧的手法,講述瞭宋朝300年波瀾壯闊而又充滿矛盾與糾結的曆史。這裏既有對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態的褒揚,也有對其軍事、外交敗筆的解讀和質疑,更有對曆史興亡滄桑的深思。
本書以宋朝正史為經,以曆史事件為緯,期間穿插種種膾炙人口的奇人異事以及民間傳說,力求幫助讀者在故事中細品曆史,在文化中追問當下,在文學中透視人生。
這是一本有趣的曆史書,在風趣中不失深度,在幽默中更顯深沉。這是有點不一樣的宋朝,有些不一樣的曆史!
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看到它那略顯學術化的封麵和厚度,心裏還有些打鼓,怕內容過於枯燥。然而,一旦翻開,那種被強烈的敘事驅動力所吸引的感覺立刻占據瞭主導。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擅長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來組織那些浩瀚的史料。比如,在描述靖康之變那段曆史時,那種緊迫感和悲壯感幾乎要穿透紙麵。他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編年體敘述,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的私人信劄、地方誌片段甚至是詩詞歌賦作為佐證,使得整個曆史事件的重構充滿瞭人情味和戲劇張力。我特彆喜歡他對幾位關鍵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抉擇的文臣武將,他們的矛盾、他們的智慧,都被展現得淋灕盡緻。讀完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真實的旅程,對那個時代的人物和命運有瞭更深層次的共情,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符號化的認知層麵。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進度比我預期的要慢,不是因為它不好讀,而是因為它太“有嚼頭”瞭。每讀完一章,我都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中整理思緒,消化那些看似微小卻蘊含深意的曆史細節。尤其是關於宋代文化藝術的章節,作者的論述簡直是賞心悅目。他對宋詞美學特徵的梳理,對書法繪畫如何反映時代精神的探討,都充滿瞭獨到的見解。他甚至花瞭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宋代的“雅文化”是如何與新興的“俗文化”相互滲透、彼此成就的。例如,書中對瓦捨勾欄中民間說書藝術的描述,那種市井的煙火氣和高雅的文人趣味交織在一起的畫麵感,實在是太迷人瞭。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引導你去關注曆史的“質感”,去體會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追求和生活趣味,而不是簡單地記住幾個曆史事件的日期。
評分這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作品,它挑戰瞭許多關於宋代的傳統刻闆印象。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處理“軍事衰落”這一敏感話題時,沒有采取簡單地歸咎於某個皇帝或將領的做法,而是深入分析瞭財政體製、兵役製度以及士人政治對軍事效能的係統性製約。這種深挖體製內部矛盾的分析角度,顯得尤為深刻和公允。書中引用的很多一手材料都經過瞭嚴謹的辨僞和考證,使得他的論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讓人心悅誠服。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老者,在堆滿古籍的秘室中,被他娓娓道來地展示一幅幅塵封的曆史場景。它的分量感和厚重感,不是靠堆砌術語堆齣來的,而是源自於作者對曆史脈絡的精準把握和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看完之後,我感到自己對“進步”與“衰退”的定義都有瞭更辯證的理解。
評分這本厚厚的曆史讀物,我讀得真是心潮澎湃,完全沉浸在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裏。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描繪一幅徐徐展開的宋代風俗畫捲,每一個細節都考究到位,仿佛我正漫步在汴京的街頭,耳邊是叫賣聲和絲竹之樂。尤其讓我震撼的是關於官僚製度變遷的論述,那種對權力結構、士大夫精神的深刻剖析,絕非走馬觀花的簡單介紹。他沒有停留在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上,而是深入挖掘瞭社會基層生活的細微之處,從一文錢的購買力到市民階層新興的娛樂方式,都描摹得栩栩如生。讀完後,我對宋代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絕非教科書上那個單一的、帶著一絲柔弱色彩的印象,而是一個充滿活力、思想碰撞、技術革新的多元社會。書中對理學興起及其對後世影響的探討尤其精彩,邏輯嚴密,論據充分,讓人不得不對那個時代的思想深度肅然起敬。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一次對人類文明發展中某個關鍵節點的深度反思,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在“嚴肅的學術研究”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我過去涉獵過一些宋史的著作,很多時候要麼過於偏重經濟數據,看得人昏昏欲睡;要麼過於文學化,曆史的骨架不夠清晰。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就高明得多。作者對於冶金技術、水利工程這些技術層麵的描述,既保持瞭專業性,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解釋,讓我這個曆史門外漢也能領會其中奧妙。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澶淵之盟的長期影響時,展現瞭一種宏觀的、跨越世紀的視角,將當時的和約放置在整個東亞地緣政治的框架內進行考察。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和平”與“邊疆”概念的理解。讀完之後,你不會覺得隻是瞭解瞭一個朝代,而是獲得瞭一套分析復雜曆史現象的思維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