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通识

中华文化通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义华,朱子彦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通识教育
  • 历史
  • 哲学
  • 艺术
  • 文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4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4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723
字数:7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通识》:中华文化是知行结合的,我们了解了中华文化,也就具备了一种生活能力、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情怀。掌握了中华文化,我们就能做更好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通识》是一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基本入门书。与《中华文化通志》相呼应,《中国文化通识》应运而生。《中华文化通志》十典百卷,体系宏大,研究精深。本书是专门为大众读者编写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读物,它针对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量身打造,将中华传统文华按专题分门别类,从宏观层面讲解系统知识,资料详实却不引用大段资料,深入浅出,行文生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字可读性性极强,并配有多幅高质量的插图。它以通俗性定位并自成体系,具有知识性、感染性、实用性等特色,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融会,从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培育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创新力的现代人。本书是从大众阅读习惯与实际着手,由学者为大众读者精心写作的,是难得的一本集学术文化性与通俗趣味性为一体的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姜义华,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百年蹒跚》《中华文明的根柢》《史学导论》等多部。
  朱子彦,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东方卫视、湖北卫视主讲历史文化节目。著作有《中国朋党史》《帝国九重天》等多部。

目录

《中华文化通识》

目录


总述

第一章“中华” 词源解析
第二章 文化界说
第三章 文化的结构与属性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编 多元一体

第七章 多元并举,辉煌起步
第八章 四海一统,九州攸同
第九章 北方民族,文化重塑
第十章 天可汗,四海一家
第十一章 兄弟盟誓,分治天下
第十二章 漠北雄风,席卷欧亚
第十三章 中华之人,文化身份


第二编 天人合一

第十四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第十五章 和合会通的精神境界
第十六章 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观
第十七章 中庸之道
第十八章 义利、理欲之辨


第三编 人文化成

第十九章 表情达意的语言
第二十章 意蕴深厚的文字
第二十一章 绚丽多姿的书籍
第二十二章 薪火相传的教育
第二十三章 重教尊师,教学相长
第二十四章 “尊德性” 与 “道问学”


第四编 星汉灿烂

第二十五章 诗歌
第二十六章 散文
第二十七章 小说


第五编 格物成器

第二十八章 敬天授时
第二十九章 《九章算术》
第三十章 《齐民要术》
第三十一章 岐黄之术
第三十二章 四大发明


第六编 礼仪之邦

第三十三章 周孔制礼
第三十四章 礼治教化
第三十五章 祭祀问吉
第三十六章 婚嫁同喜
第三十七章 交际尚宾
第三十八章 丧葬慎终


第七编 东方神韵

第三十九章 气韵生动
第四十章 传神写照
第四十一章 境生象外
第四十二章 意象浑成
第四十三章 山水清音
第四十四章 歌舞曼妙


第八编 四海一家

第四十五章 大漠圣影——张骞通西域
第四十六章 梵音化为唐声——玄奘取经
第四十七章 永恒的使者——鉴真东渡
第四十八章 海风好个大——郑和下西洋
第四十九章 西学东渐——利玛窦来华
第五十章 跨出帝国门槛——严复译书


第九编 诸教会通

第五十一章 概述
第五十二章 分化中的成长
第五十三章 会通态势
第五十四章 诸教合流
第五十五章 古道西风
第五十六章 风雷激荡


第十编 文化遗产

第五十七章 民族精神象征——长城
第五十八章 帝王之尊——故宫
第五十九章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第六十章 皇家祭坛——天坛
第六十一章 东方艺术宝库——三大石窟
第六十二章 雪域明珠——布达拉宫
第六十三章 林泉之致——中国园林
第六十四章 古城风韵——丽江、平遥
第六十五章 真武道场——武当山古建筑群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积极有为、奋进向上的文化精神,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古代文明延续数千年之久而不辍,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必然有其内在的积极性特质。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热衷于从不同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论述。这些学者往往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提出自己对中西文化精神或特征的不同看法,例如他们认为:中国文化重直觉体悟,西方文化重逻辑实证;中国文化重社会群体,西方文化重个人主义;中国文化重义轻利,西方文化重利轻义;中国文化重道德教化,西方文化重宗教伦理;中国文化重礼治人治,西方文化重民主法治;中国文化重精神生活,西方文化重物质生活;中国文化重人文,西方文化重科学;中国文化重传统经验,西方文化重现实理性;中国文化内省、重情,西方化外求、重智等。然中国传统文化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一个范畴,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并具有积极历史意义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构成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相对的稳定形态,可视为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这里谨就中国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覆盖面广泛、统摄性强,能渗透和会通于思想行为、心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精神作一概述。



第一节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常言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重天人之学,循天道尚人文,这种对天人关系的不懈探索,不仅成为中国古代不同思想流派共同关注的主题,而且是一切学术思想之根本。而在这一持续了几千年的“天人之辨”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思想主线。“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含蕴极深、涵盖极广的概念,渊源于上古农业文明中人们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和观天测地之思维方式,成熟于先秦老庄、孔孟等诸子流派的论述。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具其一焉”。庄子《齐物论》则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而《孝经》引孔子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总而论之,“天人合一”的精神特质与根本含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和谐统一、生命价值与伦理道德的和谐统一。而儒道两家哲学思想则构成“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流。道家的思想表现为以人合天,认为一切顺乎自然、顺乎其本性的精神境界、实践境界,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思想则倡导以天合人,其思想原理的体现就是天道即人道,讲求天人相知、契合贯通。“天人合一”观念中“天”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二是义理之天或称道德之天;三是宗教之天或称神性之天。从思维模式而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就是以人道理解和规范天道,反过来又以宇宙终极的天道观诠释和论证人道,追求人与天地自然的协调和谐关系,追求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一个既根本、又独特的思想观念,是崇尚自然、走向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型和深层指南,故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都具有渗透、浸润、贯通与统摄的作用,并对古人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法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哲学家冯友兰指出:“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得道’的境界。佛家的最高境界,是‘证真如’的境界。‘证真如’的境界以及‘得道’的境界,都是所谓同天的境界。”又如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特点就是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屋宇与宇宙的起源观念上相似相通。战国《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而《说文》则曰“宇,屋边也”;《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宙,栋梁也”。清代陈梦雷《周易浅述》谓:“栋,屋脊,承而上者;宇,椽也,垂而下者,故曰上栋下宇。风雨动于上,栋宇覆于下,雷天之象,又取壮固之意。”再言古建筑屋顶、屋檐、翘角向天的张力,把视线引向天穹,都强烈地表现了在天人合一观念意识中展开的建筑思绪。尤其是中国古都建筑设计思想更是充溢着法天象地、“象天设都”的寄喻和比附,宫殿的每一部位可以说都寄托与象征着天地相应、人神一位的观念意识。明清故宫、天坛以及山陵的布局形制中就渗透着天人合一观念的象征艺术和精神,给今人提供了一个充满神秘魅力的天朝帝都典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也可称是中国[BZ(]23[BZ)]审美文化之精魂。如中国古代音乐观就是建立在天人相“和”之思想基础上。《尚书·尧典》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吕氏春秋·大乐篇》则云“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谓也”。中国古代对书画艺术品的最高赞誉,就是其合于天地造化,书画线条流贯着宇宙之气和人性之情。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赞颂绘画祖师史皇:“始善图画,创制垂法,体象天地,功侔造人。”张怀瓘《书议》等对书法美学要求“幽思入于毫端,逸气弥于宇宙”;“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而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则赋诗曰:“放眼空天境始开,烟消一点一尘埃,鸿蒙万古朝元意,要汝聪明会得来。”人必先有其魂,方可言艺术之作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始终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古典文学的核心观念。如刘勰《文心雕龙》主张文“与天地并生”,“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通也”。皮日休曾赞李白诗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翁方纲推崇杜甫的诗曰:“诗至杜而天地之元气畅泄于此”。由此可见,正是“天人合一”的精神观照,为古代士人创造了一个自由思想的文化空间,使生命意识与天地自然、宇宙意识融契时,获得提炼、升华和超越,如此士人才会有涵盖天人之意、吞吐宇宙之象、包容乾坤之情怀的不朽之作传世。中国古代著名的岳麓书院讲堂匾额上书写着四个大字“学达性天”。宋代理学家邵雍指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元代学者认为:“士为学,当笼络宇宙,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宜皆知之。”(元刘敏中《安南志略·序》)这正是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博学精神。正是这种“笼络宇宙”的博学精神,促使中国古代士人在天地之间追求一[BZ(]24[BZ)]种坚忍达道的精神,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综而论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凡是精神的升华、思想的超越、情操的高拔、气质的陶冶、真理的感悟等等,无不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无不以天人合一为最终依据。



第二节

重民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


重民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重民思想源于先秦,《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夏代太康兄弟述大禹训诫曰:“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中《盘庚》《无逸》《康诰》《酒诰》《召诰》等篇章中还记载有商周统治阶级提出的“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重我民”“施实德于民”以及要“慎刑民罚”等以民为本的思想。周初的统治者在总结小邦周之所以能取代大邦殷的统治原因时,认为这是殷商对人民实行暴虐无道统治而激起反抗的结果。故周武王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将天意归结为民意;而周公施政则提出了“敬德保民”的观念。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重民思想迭兴高潮,诸子思想从多角度论证君主治国应“以德配天”,民是国家兴亡、事业成功的决定力量及社会财富的源泉。这一时期重民思潮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从神本到人本,在天人关系中突显人的地位。如《周易·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将天道和人道相提并论。《左传》载,子产谓:“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申曰:“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又云:“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从这几段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在春秋战国社会变迁时期,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根源的思考已从神本转向人本。而这种重人、重民的人本观念意识在儒家思想中也得到集中体现,如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谓:“仁者,人也。”《荀子·王制》曰:“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儒家五经之一《礼经》云:“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气也。”这种人本观念的抬头,正反映了从信仰社会向理性社会的跨越。
二是从君本到民本,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彰扬民为国本和民为君本的思想。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为此,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而荀子则将民众看成是社会与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荀子·王制》云:“《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霸》谓:“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有民众支持,得民心者就能够王天下的观念,在战国的许多[BZ(]25[BZ)]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如《管子·五辅》中道:“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些民为君本、民为国本的思想观念,是先秦诸子思想家们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此后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大多接受了这一思想观念,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
三是民无不本,突出民众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力量。儒学思想家孟子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这就是说,在任何事物中同自然天地相比,民众的作用和力量是根本的。在经济方面,诸子思想家们认识到民众是社会财富的来源,《论语·颜渊》记载孔子所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慎子·威德》谓:“百姓之于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在军事方面,诸子思想家们认识到民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荀子·议兵》曰:“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管子·重令》则云:“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民众是国家与社会的最广大基础,是政治与经济、军事及各项事业的决定性力量。西汉初政治思想家贾谊在《新书·大政》中总结道:“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贾谊的论述,正是一代又一代士子坚持“德主刑辅”以德治国、为民请命的思想动力之所在。
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中国历代的贤明君主都懂得的重要道理,是每一盛世皇朝的主要经验总结,凡重民思想能行其道,社会上下津津乐道,那必定是一个朝代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西汉文、景二帝与“文景之治”、唐代的李世民与“贞观之治”以及清代康熙、乾隆与“康乾盛世”,就是开明君主能够从主观上体恤民情、关心民瘼、重视重民思想并加以实践的典范。
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是历代贤臣良相和进步思想家为维护整个社会与国家利益去制约王权的理论,具有积极的思想价值。但是传统的重民思想并非民主思想,它是巩固君主政体长治久安的一种手段,一种有远见的治国策略。重民的主体仍是君主,还是属于人治的范畴。其人本意识突出的是肯定人性的作用,注重的是人生伦理道德的意义。而民主思想的基本含义则是民众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人民直接参政,推行法治,这与王权至上政体是背道而驰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权,突显的是个性的自由、平等和个体的独立发展。其与人本观念虽有一些内在的相通之处,但是这两种思想毕竟是不同历史时代条件下的产物。



第三节

和合中庸——以“和”为贵、为美的精神


“和合”可称中国文化精神之元,贯通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合”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源于阴阳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周易·系辞下》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和合”的本体义体现在《周易》乾卦卦辞:元、亨、利、贞。这四字在《周易·乾文言》称之为“君子四德”,释曰“元者,善之长者;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又《周易·彖传·乾卦》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会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由此可见,“和合”作为一种价值观,在《周易》思想中已基本确立。《周易》中的和合思想,已将“阴阳合德”原理推演到社会政治关系以及君臣、夫妻、父子等关系的方方面面。
在先秦哲学思想中,从《周易》的“阴阳合德”“君子以厚德载物”到《道德经》的“阴阳和谐”、墨家的“兼相爱”以及孔子“中庸之道”的和谐精神,依据对阴阳关系的辩证定位,展示了民族文化中贵和尚合持中的普遍社会心理。先秦至西汉典籍中对“和合”的阐论范围极为广泛,如“和实生物”“天物合而成”“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天地合气,人偶自生”“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等,体现了对天地间生命的普遍关怀,孕育了中国文化对普遍生命价值的尊重,对社会和谐理想的追求。《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同世界理想,就是社会和谐太平的形象体现。和合思想在孔子和谐理论中表现为“中庸”。在《广韵》《广雅》等书中,“庸”有“和”的意义,“中庸”实即“中和”之义。如《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以礼为标准,以中、和为范畴。如《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以礼为标准的和谐,又突出了“和为贵”作为思想原则。中庸之道的“和”指的是矛盾事物的统一、和谐。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行”“中正之道”等就是这种哲理的运用。从先秦以来产生的和合思想,使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的精神底蕴,它已逐渐泛化为普遍的民族和社会心理习惯。在政治上“大一统”观念中,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就揉合进“中和”内容,其谓:“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诗》云:不刚则柔,布政优优。此非中和之谓欤!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在经济上“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文化审美上的“以和为美”的情趣,人际关系上“温”“良”“恭”“俭”“让”“以和为贵”的准则,夫妻关系上“琴瑟之和”的观念以及家庭关系上“家和万事兴”,人体养生上“顺应四时”,人生观上“知足常乐”和君子“安贫乐道”,君臣关系上“君仁臣敬”,民族关系上“协和万邦”,思想流派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教派关系上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治国思想上“为国以礼”“为政以德”“揖让而天下治”等,皆是和谐精神浸润会通的体现。
贵和尚合持中庸思想观念的历史积淀,使注重于社会协调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一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观念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其不偏不倚、允当适度、过犹不及等理念,使中国文化在竞争、进取与创造精神方面存在保守与不足之处,从而在面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时相当一段时间中应对不力。正确地、科学地理解与弘扬中国文化“和合”精神,至今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烟雨江南:一部写尽六朝风韵的史诗》 江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不绝的胜境。从六朝金粉的繁华,到明清文人的雅趣,再到近代革命的风云激荡,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本书《烟雨江南》便是一部试图以细腻笔触,深入描绘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故事,展现其独特的风韵与精神。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地理介绍,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江南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与社会生活。我们将一同走进六朝时期,感受建康城内的权谋斗争与文人雅士的清谈风流。从东晋的衣冠南渡,到南朝的宫廷秘闻,再到佛教文化的兴盛与士族阶层的崛起,本书将生动再现那个时代文脉传承与社会变迁的脉络。作者将细致描摹当时士族的宅邸风貌,他们如何欣赏书画,如何在园林中游宴,又如何通过诗歌与文章抒发情怀,借此勾勒出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追求。 随后的篇章将把读者带入繁盛的宋朝,特别是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江南地区。我们将看到市井的喧嚣,商业的繁荣,以及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市民文化。宋朝的江南,不仅是丝绸、茶叶的重要产地,更是印刷术、瓷器制造的中心。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产业的发展如何影响了社会结构,以及在此背景下文人的生活方式。从范成荫的《临江仙》到苏轼的《念奴娇》,那些传诵千古的词句,在书中将与它们诞生的具体场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相结合,显得更加鲜活。同时,书中也会触及宋朝的科举制度,以及江南士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书并未止步于古代,还将目光投向明清时期,江南的文人画派、园林艺术、戏剧表演等 akan dengan detail 展开。我们将看到,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背景下,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富商与士大夫,他们既是文化的赞助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从苏州的园林艺术,到徽州的商业经营,再到昆曲的雅韵,本书将勾勒出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在江南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面貌。我们会深入分析明清时期江南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他们如何品茶论道,如何进行书画创作,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的面貌。 此外,本书还将审视江南地区在近代历史转型中的角色。当西方文明的冲击到来,江南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经历了怎样的阵痛与变革?从洋务运动的兴起,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到革命思潮的涌动,本书将呈现江南地区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多元面貌。我们将探讨江南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他们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以及他们如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烟雨江南》试图通过对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面内容的深入挖掘与细致描绘,展现江南文化多层次、多维度的魅力。书中不乏对历史事件的考证,对人物命运的唏嘘,对风土人情的描摹,力求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江南那如烟似雨般迷人的风韵。它是一部关于土地的故事,关于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中华文化在特定地域独特演进的故事。本书旨在通过对江南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让读者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文化通识》这套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有段时间了,总体感觉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里寻宝,每翻开一页,都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它不像那种教你死记硬背的工具书,更多的是一种引路,让你在广袤的中华文化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比如,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部分,它没有直接抛出一堆艰涩的概念,而是通过讲述诸子百家的人物故事,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困顿,老子骑牛出关的神秘,屈原投江前的哀叹,让我对这些古圣先贤的智慧有了更直观的体悟。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这些思想时,会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这样就不是孤立地去理解一个概念,而是能看到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影响。而且,它还会将这些古代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有趣的对比,比如关于“无为而治”的讨论,放在今天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语境下,读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我曾经以为自己对中国历史只是略知一二,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深深地根植于那些古老的故事和智慧之中。它就像一个温和的向导,带领我去探索,去感受,去思考,而不是强行塞给我知识。

评分

《中华文化通识》在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章节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以为汉服只是古装剧里的戏服,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礼仪、哲学和审美。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不同朝代的服饰特点,比如唐朝的雍容华贵,宋朝的简洁雅致,更重要的是解析了服饰在古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书中提到,“衣冠文物”不仅仅是外在的装扮,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我特别喜欢它对“交领右衽”的解释,以及为什么古代服饰讲究“宽袍大袖”,这背后都蕴含着中国人对天地、对自然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一件衣服,不只是遮体保暖,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而且,它还会将古代服饰与现代时尚进行一些有趣的对比,让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如何保留和传承那些经典的审美元素。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认识,从单纯的视觉欣赏,上升到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感觉自己仿佛触碰到了那个古老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评分

我最近对《中华文化通识》中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生智慧部分非常着迷。书里并没有直接灌输“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讲述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时的选择和思考,来启发读者。比如,在讲到陶渊明时,它不是简单地把他描绘成一个隐居诗人,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精神坚守,以及他选择回归田园所体现的对内心自由的追求。这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到平衡。还有关于诸葛亮的《诫子书》,书中对其中“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解读,不仅仅是写给儿子的,更是对所有追求人生价值的人的启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对名利和欲望的超脱之中。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巧妙,它让你感觉像是在听故事,但故事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地渗透到你的思想里。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物质追求,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平和与充实。

评分

《中华文化通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过节,总觉得是例行公事,吃吃喝喝,放放鞭炮。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比如春节,它不仅仅是辞旧迎新,更是承载着家庭团聚、祈福纳祥的深层愿望。书中对“年兽”传说的解读,以及“贴春联”、“放鞭炮”这些习俗的由来,都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它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人们会在门上贴红色的对联,以及为什么会用响声来驱赶不祥。还有中秋节,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吃月饼赏月,还深入探讨了“团圆”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嫦娥奔月”的神话背后所寄托的思念之情。阅读这些关于节日的章节,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参与一个活动,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意义。这本书让我觉得,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日子,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民族情感的纽带。它让我对过节有了更深的仪式感,也让我更愿意去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习俗。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中华文化通识》中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章节,尤其是对书法和绘画的介绍。我一直觉得书法和绘画不仅仅是写写画画,它背后蕴含着一种精神和哲学。书中对历代书法大家,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解读,不仅仅是分析笔画的结构和章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作者当时的情感和心境。读到对颜真卿笔墨中的家国情怀的阐释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悲愤与坚毅交织的情感,这让我对“字如其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在绘画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画派和名作,而是侧重于讲解中国画的“意境”和“留白”。作者用很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意境之美,以及“虚实相生”的哲学。它让我明白,为什么中国画不是追求事物的精确复刻,而是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这种“写意”的精神,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共鸣,比如我们说话做事,有时不必说得太满,留有余地,反而更显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我曾经以为只是“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发现它们原来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