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战争的无常与恐怖,实属罕见。——《图书馆杂志》
残酷真实的优美叙述。——《纽约时报》
近20年来,*令军迷震惊的发现。——《时代周刊》
《雪白血红》是一本个人记述,描绘了1942—1945年间一名普通德军士兵在东线的经历。这本书与戈特洛布·比尔德曼的著作《致命打击》(In Deadly Combat)一样,都应该获得高度评价。研究东线的爱好者不应错过这部出色之作。——《出版商周刊》
京特·K.科朔雷克的这本著作远比我曾读过的其他二战回忆录更加出色……他在书中描述了一名德军普通士兵的命运,与《被遗忘的士兵》等著作交相辉映,展示出德军士兵面对苏军压力时不断后撤的悲惨遭遇……这是一本出色的一手历史。——《书单杂志》
这本回忆录是二战期间服役于东线的一名德军士兵的自述。作者并未着眼于对战争原因或战术使用的审视。相反,他通过记录日记着手呈现出德军士兵日复一日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通常横死战场的命运。科朔雷克的许多战友被苏军坦克碾死,或被炮弹炸成碎片。作为一本毫无保留地捕捉到战争的无常和恐怖的著作,强烈推介给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杂志》罗伯特·J·安德鲁斯
将二战中的经历从你的记忆中拽出,并按照时间顺序做一个准确的描述,这可不是件易事:要么艰难地挑选出一些偶发事件让自己感到满意,要么干脆用生动的幻想填补你记忆的空白。许多业已出版的书籍混合使用了这两种方式,不是通过讲述那种无可置疑的英雄主义行为来美化战争,就是用“恶意讣告”的方式来诠释战争,从而说服读者将普通的士兵们视为嗜血的凶手。上述的这两种方式我都不想采用,我既不愿美化战争,也不想对其作出裁决。我要讲述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士兵,我是如何亲身经历和感知俄国前线的这场血战,从1942年秋季直到*后,其间只因为负伤而偶尔中断。
这本书是一份真实可靠的记录,描述了我个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印象和看法——这是一个普通前线士兵的观点,用当时的俚语来说,是以一个Landser的身份。与许多依赖当时的文件资料的书籍不同,本书没有从负责指挥这场战争的高层人员的角度去讨论责任问题(或者可以说缺乏),甚至也没有以那些接受过特别训练、为自己的部下做出榜样的军官们的观点着眼(通常说来,这些军官与我们在前线并肩作战)。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向无数无名战士致敬,他们所经历的战争主要是在俄国土地上肮脏的散兵坑内度过——无论是顶着夏季滚烫的阳光,还是雨季浸泡在齐膝深的泥泞中,或是冒着冬季的暴风雪与冻得坚硬无比的土地及深深的积雪打交道——只有在需要对敌人发起直接的交火时,他们才会放弃散兵坑。这些士兵唯*的愿望是获得批准,跟随后方补给车队得到短暂的休整。但是,在获得休整前,他们就扎根于前线的战壕或散兵坑内——在这条主战线上,他们日复一日地为自己的生存提心吊胆,为了自己不被杀而杀掉敌人;在这里,每个士兵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战斗,但*终不得不依靠自己;在这里,他们身边的土地经常会变成一片燃烧的地狱;在这里,滚烫的弹片或呼啸的子弹搜寻着他们鲜活的躯体,他们会感觉到死亡冰冷的触摸;在这里,敌人被撕裂的尸体在他们面前堆积如山;这里,伤员的惨叫声混合着垂死者奄奄一息、低不可闻的呻吟,灌入这些紧紧蜷伏在地上的士兵们的耳中,并在噩梦中继续折磨着他们。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后,依然存活的那些老兵中,仍能述说他们在俄国前线血腥的杀戮中生还的故事,或是在战后经历了非人道的监禁后存活的人寥寥*几。但可以肯定地说,出于某种奇迹,有些人从地狱般的恐怖中生还,而且,由于在那段时期里记录的笔记,使得现在将其还原出来成为可能。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成为了一名重机枪手。上级安排我从事这一专业,在前线服役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一个重机枪小组的领*。我不想否认的是,使用这种射速极快的武器——安装在机枪架上,并配有光学瞄准镜——我在东线战场上打死了许多敌人。
在此期间,我做了一些笔记,为的是战斗结束后可以撰写一份真实的作战报告。起初,我还写日记,尽管这对一个普通士兵来说是违规的。日记的*一篇,我记录了我们那支刚刚受训完毕、满是年轻人的单位,作为补充部队赶往斯大林格勒的情形。到达目的地之前,我们*须背负重物,走上好几天,穿过无尽的卡尔梅克草原上波光粼粼的热气。
1942年12月13日,苏军坦克发起了庞大的攻势,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外缘,我们的补给车队以及私人物品落入了俄国人之手。倒霉的是,我的日记本也在那些战利品中。我对此并不太担心,因为我只在那里面写了些个人的感受,对俄国人来说意义不大。日记里没写我的名字,也没有提及我所在部队的番号,尽管根据所获得的资料,俄国人实际上已经弄清了我所在的部队。
后来,等我从*一次负伤中恢复过来后,我再次写下这一重要时期内自己的经历——连着数天、数周,我们这些近乎疯狂的德国人试图逃离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冒着百余辆苏军坦克逼近时射出的铺天盖地的炮火,冲过冰封的顿河,*终得以逃离。这一行动结束了一段*生难忘的经历——炮弹爆炸时震耳欲聋的轰鸣,坦克履带持续不断的咯咯声,紧贴在我们身后让人头晕目眩的闪烁。瘦弱憔悴的尸体和负伤的战友堆积如山,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地面上的白雪,我们*终*全地到达了顿河对岸,就在1天前,那里还覆盖在一片皑皑白雪下,一*都显得那么平静。
丢失了自己的日记本后,我便用碰巧能找到的任何一张纸片做记录。然后,我把这些纸折叠起来,塞进军大衣内衬的窄缝里。在军医院短暂停留的期间,我曾有过两次机会将这些记录交与我的母亲妥善保存。我相信,除了我之外,没人能破译我的信手涂鸦,其中的部分文字是速记。
军大衣内衬里的缝隙,作为藏匿地显然达到了目的,因此,在我接下来休假回家期间,我再次把*新的记录藏在了同一个地方。唯*的不同是,这次我穿的是一件新配发的军大衣,而我上一件大衣是1940年年底时配发的,当时我被召集到伊策霍,在*家社会主义汽车团的机动车驾驶学校培训了一年(这是初步的军事训练,以便获得几种不同的军用驾驶执照)。总有*天我会按照时间顺序来整理这些记录,并将这其中的观点阐述出来。写一本书,成了我*热切的期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梦想注定一直无法实现。时间就这样慢慢流逝,尽管希望的火焰时常会被点燃。
后来,我记不起自己的笔记放在了什么地方:我认为是在一次搬家的过程中莫名其妙地丢失了这些记录,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经历了与妻子离婚的伤痛,但过了很久我才发现,那些记录被我遗忘在我们的公寓里。离婚后,我的妻子迅速做了她很期望的事情——嫁给了一名美军士兵,他带着她和我的女儿,还有个将来的孩子,一同返回了美*。
这本书的书名《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本身就构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仿佛将我瞬间拉扯到那个寒冷而残酷的战场。我一直对那些来自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抱有特殊的偏情,因为它们所承载的,往往是宏大历史叙事中难以捕捉的细节和真实情感。特别是德军士兵的视角,在关于苏德战争的众多叙述中,往往是比较少被直接呈现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他在严酷的东线战场上的经历。是冰天雪地里的生存挣扎,是与战友的情感羁绊,还是在战争的残酷面前,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反思?“雪白”可以象征纯净、希望,也可以象征严寒、绝望;“血红”则直接指向了战争的暴力和生命的消逝。这种强烈的对比,预示着书中或许会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以及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复杂表现的深刻挖掘。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更希望能够透过作者的文字,看到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命运。这本书的名字,已经成功地激起了我探索其背后故事的强烈欲望。
评分《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这个书名,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它直接而有力地勾勒出了战争最残酷的底色——漫天飞雪的严寒与战场上触目惊心的血泊,暗示着一个关于生存与死亡、人性考验的宏大叙事。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二战历史,特别是东线战场的读者,我一直深信,最真实、最触动人心的历史,往往隐藏在普通士兵的亲身经历之中。而德军士兵在苏德战争中的视角,则提供了一个更为独特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切入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冰封的战场,去感受那个时代下,一个鲜活的生命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如何在极端环境中挣扎求生。书名中的“雪白”或许象征着希望、纯洁,甚至是某种不被玷污的记忆;而“血红”则无疑是战争最直接、最血腥的写照。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预感到书中可能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以及在绝境中,个体如何寻找意义和救赎。我渴望通过作者的笔触,去理解战争对个体的深刻烙印,以及那些在历史尘埃下,被遗忘或被忽视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片纯净的雪白背景上,跃动着几抹鲜红,仿佛暗示着一场关于生存与死亡、纯洁与罪恶的宏大叙事。我一直对二战东线战场的描写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从普通士兵视角出发的回忆录,它们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述更触动人心。这本书的名字《雪白血红》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不仅概括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也可能隐喻着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纠葛。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描绘那种冰天雪地下的绝望,以及在生死关头,普通士兵内心的挣扎与转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战役的地图和指挥官的战略,但一个士兵的眼眸里,所映照出的战争,其细节和情感浓度才是最真实的。我好奇的是,作者的笔触是冷峻写实,还是带着一丝人文的关怀?他是否会回避那些难以启齿的残酷,还是会直面战争的脓疮,让我们窥探人性最脆弱也最坚韧的一面?“德军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这个标签,也让我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被时代裹挟,又如何试图在其中寻找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遥远的战场,感受士兵们真实的呼吸和心跳,理解他们在那段扭曲的岁月里,所经历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共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个浓缩的意象,将严酷的自然环境与战争的血腥暴力并置,营造出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感。我一直对那些来自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个体灵魂深处,展现战争对普通人命运影响的作品。德军士兵在苏德战场上的经历,在历史叙述中往往带有争议性,因此,一本以这个视角出发的回忆录,对我来说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冰天雪地般的严酷环境下,描绘出生命的颜色,又如何在血腥厮杀的战场上,寻找人性的微光。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战役细节的描述,更希望能够感受到作者作为个体,在那段扭曲而沉重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内心挣扎、情感变化,以及他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这本书的名字,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经历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阿尔卑斯山脉的皑皑白雪,以及战场上染红的土地。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名字,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名字。它让我联想到,在极端的严寒与残酷的厮杀之中,人性中的某些纯洁与美好,是否也能够如同雪花般短暂地存在,又如鲜血般不可磨灭地烙印在记忆深处?作为一名对历史,尤其是二战东线战场的历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最动人的故事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士兵的经历中。他们的视角,没有政治的宏大叙事,没有战役的战略布局,只有最直接的生存体验、战友的情谊、对家园的思念,以及在绝望边缘的挣扎。这本书以“德军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为定位,无疑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尝试理解一个本应站在对立面的士兵,是如何度过那段炼狱般的岁月。我非常好奇,作者的笔调是怎样的?他是否会带着某种赎罪的心情,还是仅仅客观地记录所见所闻?他如何处理那些战争带来的道德困境,以及个体在集体罪恶中的角色?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超越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去触及战争对每一个灵魂的侵蚀和扭曲,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所能展现出的复杂而矛盾的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