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之子、现代音乐大师芥川也寸志,写给大家的音乐入门书
音乐评论家、《爱乐》前主编曹利群老师审校并热情推荐
音乐到底是什么?一本小书给你全部的解答。畅销日本四十余年,至今仍雄踞各大音乐书籍排行榜
作者是日本电影配乐的一代大师,曾跟众多知名导演合作,更受到黑柳彻子等人喜爱
比同系列热卖作品《如何听懂音乐》《极简音乐史》更好读,更清晰,更贴近现代
兼具大众和专业特色,设计清新优美
海报:
本书是音乐大师芥川也寸志写给大家的音乐入门书。
人们欣赏音乐,演奏音乐,以不同的方式享受着它带来的乐趣。但要深入音乐的世界,首先应该了解音乐是什么。
音乐像一座城堡。节奏是基底,带来基础和生命;和声是外部设计,勾勒出轮廓;音程是一砖一瓦,构筑出纵向高度;对位法是内部构造,决定了城堡的复杂程度;曲式则是室内设计,与音乐的时间和空间有着紧密联系。
音乐是万物的语言。地平线的跃动、夏夜此起彼伏的虫鸣、绿荫深处的清风、恋人间的絮语……一刹那,一种感动满溢而出,音乐由此诞生。
本书以风趣易懂的语言,带你进入音乐的世界。只有完全沉浸其中的人,才会有美的发现。
芥川也寸志(1925-1989)
日本作曲家、指挥家,作家芥川龙之介之子,毕业于东京音乐学校。1954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是日本战后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多次担任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评委。
创作上深受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影响。代表作有《埃洛拉交响曲》《弦乐三章——三折画》、声乐曲《车尘集》、歌剧《广岛的俄耳甫斯》等。著有《音乐是什么》《关于音乐的讲话》《音乐之旅》等。为纪念其在作曲方面的成就,三得利基金会特设立“芥川作曲奖”。
芥川也寸志先生为电影所谱写的音乐,是日本战后电影音乐的高峰。
——《日刊工业新闻》
芥川也寸志先生一生致力于将音乐传达给大众,为电视、电影配乐超过一百首,而且并不断致力于维护音乐人的权益,为日本音乐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雅马哈音乐
第1章音乐的素材
第2章音乐的原则
第3章音乐的形成
第4章音乐的结构
寂静
相对安静的环境是音乐存在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在钟声(或其他类似的声响)非常响亮的环境下,就没法演奏以“钟声”为素材的音乐。因为就算演奏了,乐声也会融入环境音,听不出来,仿佛是用红色的蜡笔在红色的纸上涂画。
然而,过度的安静—真正的寂静与连续不断的轰鸣一样,都会给人的精神带来异常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有这样的体验,但如果被关进测试音响设备的消音室,你会发现所有声音都被墙壁、地板和天花板吸收殆尽,连自己的说话声都听不分明。这时,你会产生极其强烈、近乎恐惧的孤独感。据说忍受这样的环境是非常痛苦的,一旦超过身体的承受极限,甚至可能造成精神失常。
夜幕笼罩下的辽阔的沙漠,有时会被彻底的寂静支配。这样的环境会带来与消音室相似的恐惧,让人感觉自己仿佛要被寂静吞没一般。
真正的寂静的确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环境,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不过这个事实正暗示着“无声”在音乐领域的意义,或者说是逐渐变弱、趋向休止的音具有一定积极的含义。在某些情况下,休止能发挥出超越最强音的强烈效果。
我们平时所谓的“寂静”,指的其实是有一点声响的空间。这样的寂静能起到抚平心绪的作用,带给人美的感受。我们甚至可以说,音乐始于“承认寂静是美的”。
作曲家如果对自己写下的某段旋律不满意,会立刻把它删去。“删除已经写下的音符”就等于“回归寂静”。这个举动意味着,他承认原来的寂静比自己的旋律要美。
音乐站在寂静之美的对立面,是与寂静对决的产物。创造音乐的过程,便是针对寂静之美,追寻以声音为素材的全新美感的过程。
声音在它诞生的那一瞬间就走上了通往寂静的道路。虽然途中的变化视声音的种类而定,但所有的声音都具有这种性质。即便是潺潺的流水声、汹涌的波涛声这样具有连续性的声音,也是由“刚诞生便立刻衰减”的声音组成的集合。声音到头来还是敌不过寂静。
欣赏交响曲的听众,在演奏结束的那一刻,才能真正把握这部作品的全貌。就“鉴赏音乐”而言,最关键的时刻正是演奏结束的那一瞬间,也就是寂静最初造访的时刻。因此音乐作品的价值也是由寂静决定的。现代的演奏会带上了越来越浓厚的娱乐色彩,导致人们还没等到演奏结束,就急不可耐地开始欢呼鼓掌。对鉴赏者来说,最重要的瞬间就这样被生生打断了。这实在是一种不幸的习惯。
从上面所说的角度来看,寂静正是音乐的基础。
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宝箱,里面陈列着我对音乐最初的、最纯粹的想象。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听到一首触动心弦的旋律,那种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像是灵魂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轻轻抚摸。这本书仿佛在唤醒我内心深处对音乐的这种最初悸动,它没有上来就剖析复杂的乐理,也没有探讨高深的音乐史,而是用一种极其温柔、甚至可以说是抒情的方式,引领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司空见惯的音乐片段。 它让我思考,为什么有些旋律会让我们不自觉地跟着哼唱,为什么有些节奏能让我们手舞足蹈,又为什么有些歌声能让我们潸然泪下?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知心的朋友,鼓励我去感受,去体验。它描绘了音乐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清晨窗外鸟儿的歌唱,午后阳光下吉他弹奏的慵懒,夜晚星空下低沉的小提琴独奏。这些场景的勾勒,让音乐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鲜活、生动,仿佛就回荡在我的耳边。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描述音乐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个人的感受和经历。读着这些片段,我仿佛看到作者自己在那一刻的情感流露,他/她是如何被音乐所打动,又如何将这份感动转化为文字。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人情味。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一次灵魂的共鸣。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眼中闪烁的光芒,感受到他/她对音乐那份深沉的热爱。 它让我想起很多曾经的片段:第一次在音乐会上被交响乐的宏大所震撼,第一次跟着朋友在 KTV 放声高歌,第一次在某个深夜里,因为一首老歌而思绪万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让那些与音乐相关的回忆重新鲜活起来。它提醒我,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锚点,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给“音乐是什么”下一个绝对的定义,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思考空间。它鼓励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音乐答案。我读完之后,并没有觉得我“懂”了音乐,而是觉得我对音乐的“感受”变得更加敏锐了。我开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声音,更加享受音乐带来的各种体验,无论是开心的、悲伤的,还是平静的。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与音乐之间,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联系。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个如此平凡的词语——“音乐”——成为一本书的主题。我带着这种略带怀疑但又充满好奇的心情,翻开了它。不得不说,这本书一开始就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音乐的伟大,也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去吸引读者,而是用一种极其朴素、甚至可以说是“家常”的笔触,展开了它关于音乐的叙事。 作者似乎对音乐的“日常性”有着特别的关注。他/她没有只关注那些宏大、庄严的音乐场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音乐瞬间:早晨醒来时,脑海中不自觉哼唱的片段;下班路上,耳机里播放的熟悉旋律;甚至是孩童无意识的歌唱。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活中的音乐,原来它们一直都在,只是我之前没有留意。 书中关于“记忆与音乐”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非常生动的例子,阐述了音乐是如何成为我们记忆的“载体”。一首老歌,就能勾起一段尘封的往事;一段旋律,就能将我们带回某个特定的时刻。这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储存器,一种时光的见证者。我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找那些与音乐紧密相连的记忆碎片。 而且,作者在探讨音乐的“互动性”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她不仅仅是描述了音乐是如何被创作和演奏,更关注了音乐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产生连接的。比如,一起合唱,一起跳舞,或者仅仅是分享同一首歌曲,都能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这让我觉得,音乐不仅仅是关乎个人情感,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连接方式。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以一种极其“慢”的节奏,引导我去感受音乐。它不追求速度,不追求效率,而是鼓励我停下来,去倾听,去体会。它让我明白,理解音乐,有时候需要的是耐心,是沉浸,而不是简单的“知道”。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体验性的。我开始更加享受音乐的陪伴,并且从中汲取了更多的力量和慰藉。
评分我承认,我之前对音乐的理解,可能仅限于“好听”或者“不好听”的层面。对于那些更为深层次的东西,我一直觉得很模糊,甚至有些望而却步。所以,当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到了《音乐是什么》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去阅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反而用一种极其诗意、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音乐的奇妙世界。 作者仿佛是一位情感的翻译家,他/她能够将那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通过音乐的维度去展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寂静”与“声音”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认为,音乐的魅力,有时恰恰在于那些“未被发出”的声音,在于那些留白之处。这种观点让我眼前一亮,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认为“空洞”的时刻,发现它们也可能蕴含着某种微妙的音乐性。 书中对于“聆听”的描写,也让我深受启发。作者鼓励我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感受,去体味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他/她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段旋律的不同解读。这让我明白,音乐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者的个体体验和情感投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音乐的创造者,不仅仅是作曲家和演奏家,每一个倾听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和赋予音乐生命。 而且,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关于音乐与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作者将音乐比作“流动的色彩”,比作“无声的诗歌”,将它与绘画、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类比。这种跨领域的联想,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的理解边界。我开始觉得,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声音艺术,它更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够连接万事万物的“能量”。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引领我走向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音乐世界。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力”被大大提升了,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捕捉生活中的旋律,更加细致地去品味每一首歌曲。这本书让我明白,音乐的美,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又如此触及灵魂。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音乐是什么”这个命题,听起来就有些过于宏大和哲学化,我担心它会是一本充满晦涩理论的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扑面而来的某种“轻盈感”所吸引。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没有冰冷的乐谱,没有枯燥的术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仿佛带着温度的叙述。 作者似乎对音乐有着一种极为细腻的体察,他/她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音乐细节,并且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比如,书中关于一段简单的旋律是如何唤起一种“怀旧情绪”的描写,就让我感同身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熟悉的旋律,以及伴随着这些旋律而来的,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场景和人物。这种描绘,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共振。 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带领我游览音乐的各种“可能”。它不强制你接受某种观点,而是引导你去看,去听,去感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节奏”的探讨。我一直以为节奏就是简单地跟着打拍子,但作者却把它形容成一种“生命的脉搏”,一种“宇宙的呼吸”。这样的比喻,让我重新认识了节奏的深度和广度。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种节奏,从行人的脚步声,到车流的涌动,再到内心的跳动,似乎都蕴含着某种音乐的韵律。 而且,作者在行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让抽象的音乐概念变得形象化。比如,他/她用“色彩斑斓的画卷”来形容交响乐的丰富层次,用“涓涓细流”来描绘一首温柔的歌曲。这些比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理解音乐,并不一定需要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开放的心,和一份敏锐的感知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了。我开始主动去探索不同类型的音乐,去关注那些我以前可能忽略的细节。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它给了我一个“出发的理由”,一个“继续探索的方向”。它让我明白,音乐不是一个固定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生命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它的一部分。
评分我一直对各种“是什么”的问题很着迷,总是忍不住去探究事物的本质。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音乐是什么》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瞬间就被点燃了。我抱着一种“看看作者会怎么解读”的心态,买下了它。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理论性很强的书,但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充满了个人化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并没有上来就讲授音乐史或者乐理知识,而是用一种非常随性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他/她会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比如在雨天里听到的一段旋律,或者在聚会中哼唱的一首老歌,然后从这些片段出发,引申出对音乐的思考。这种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她讲述关于音乐的故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章节,描述了不同情绪如何与特定的音乐形式相对应。比如,为什么悲伤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被缓慢、低沉的音乐所打动;为什么快乐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要跟着轻快、明朗的旋律跳舞。作者并没有给出科学的解释,而是从一种感性的角度,去描绘这种情感与音乐之间的微妙联系。这让我觉得,原来音乐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更是用来表达和宣泄情感的。 而且,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多样性。他/她并没有局限于某种特定的音乐风格,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各地,去展现音乐的包容性和普适性。这让我意识到,音乐的美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分,去拓展我们对音乐的认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音乐超越语言、超越国界的魅力。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给“音乐是什么”下定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它更像是一本“启发之书”,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音乐感知。我读完之后,并没有觉得自己对音乐有了多么深刻的“知识”,但我的“耳朵”和“心”似乎都被打开了。我开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声音,更加享受音乐带来的各种感受,无论是微小的喜悦,还是深刻的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