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黄楠森 978704006354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黄楠森 97870400635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楠森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哲学史
  • 黄楠森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理论
  • 历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著作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诺华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063547
商品编码:12398042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8-06-01

具体描述

  图书信息

书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作者:   黄楠森
ISBN:   9787040063547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   35.00元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1998-06-01   版次:1
  页码:433   字数:5300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教委在“八五”期间组织编写的,后又作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立项。它的作者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知名教授,其中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的主要作者。本书是在总结我国理论界近2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叙述和评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包括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大约150年。本书把这150年大体分为三个50年加以评述:第一、二、三章为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第四、五、六章为20世纪上半叶在俄国、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第七、八、九、十章为20世纪下半叶在苏联、西方国家和中国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框架同国家教委1993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基本一致,不同的是20世纪下半叶部分中国占了两章,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贡献。本书材料丰富,观点全面,说理透彻,行文流畅,除供哲学专业本科生使用外,亦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内容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
  

  文摘|序言
  

  作者介绍
  

《人类思想的探索者:追寻理性与解放的足迹》 一、 思想的起源:从古希腊的理性曙光到启蒙时代的理性之光 人类思想的长河,奔腾不息,其源头可追溯至古老的智慧之地。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文明的黎明,古希腊哲学家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试图理解世界的本质、人类的道德以及社会的结构。他们提出的概念,如“理念论”、“形而上学”、“伦理学”,不仅为后世哲学奠定了基础,更开启了人类理性探索的伟大征程。从苏格拉底的诘问到柏拉图的对话,再到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构建,理性思维的火种在古希腊的土壤中悄然点燃,预示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觉醒。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中世纪的漫长沉寂之后,文艺复兴的阳光重新照亮了欧洲大陆。人性的光辉得以复苏,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挑战教条的束缚,回归经典的智慧。而启蒙运动,更是将理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伏尔泰、卢梭、康德等思想巨匠,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专制,倡导自由、平等、人权,他们的思想如同一道道闪电,划破了旧时代的黑暗,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播下了革命性的种子。从“天赋人权”的观念到“社会契约”的理论,从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到对国家起源的追溯,启蒙思想家们用他们的智慧,为人类指明了通往更美好社会的道路,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 实践与变革的时代:从经济危机到社会革命的浪潮 然而,人类的探索并非止于理论的构建。当资本主义的巨轮开始转动,新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也随之而来。工业革命的轰鸣声,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却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催生了工人阶级的痛苦与呐喊。资本的逐利性,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残酷的剥削与不公。经济危机如同周期性的阴影,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之上,不断揭示其内在的矛盾与不稳定性。 面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人类的目光不得不转向实践与变革。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到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入,思想的演进与现实的挑战紧密相连。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如同一场席卷全球的风暴,试图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巴黎公社的短暂辉煌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革命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旧世界的根基,也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一时期,思想家们不仅要分析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更要探索实现社会公正与解放的现实路径,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三、 理论的深化与发展:认识世界的复杂性与能动性 当历史的舞台进入20世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进入了更加深化和多元的阶段。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宇宙和物质世界的理解。这些科学发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牛顿力学体系,也对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人们反思知识的本质、实在的结构以及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 与此同时,社会科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兴起,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会互动以及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意识、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的分析,都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更加精细和多维度的视角。 在这样的背景下,哲学理论本身也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面貌。从存在主义对个体自由与责任的强调,到结构主义对深层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再到后结构主义对权力、话语和文本的解构,不同的哲学流派在试图把握时代脉搏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知识生产和社会现实提出了新的思考。这些理论探讨,有的侧重于个体的精神世界,有的则关注宏观的社会力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而迷人的思想图景,展示了人类在不同维度上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不懈努力。 四、 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未来展望 纵观人类思想史,我们不难发现,伟大的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传承、对话与创新,不断向前发展。古老的智慧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基石,现实的挑战激发了理论的创新,而理论的深化又反过来指导着实践的变革。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不能脱离其产生的历史土壤和现实语境。对过往思想的深刻理解,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更是为了面向未来。在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使得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全球性的视野下,理解不同文明的思想精髓?如何在借鉴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如何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同时,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人类思想的探索者》系列,正是致力于梳理人类思想发展的脉络,展现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们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它不仅是一部思想的编年史,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通过回溯理性与解放的足迹,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人类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理解那些曾经激励了无数人的伟大理念,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去应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带来的挑战,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自由、美好的未来,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这并非简单的理论复述,而是对人类智慧结晶的致敬,是对思想力量的颂扬,更是对人类不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永恒精神的礼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读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确实是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以来一系列重要的发展脉络和思想流派,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出发,到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再到列宁主义的创新,乃至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分支,都试图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图景。黄楠森教授的论述,在一些关键的理论节点上,能够抓住其精髓,并给出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回应资本主义的早期危机时,书中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就显得尤为扎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而是通过历史事件和思想家的辩论,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解释力。读到这部分,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理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然而,说它“恨”,也在于这种宏大的叙事,有时候会让人感觉有些“高高在上”,尤其是当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的辩证法阐述时,对于非哲学专业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相当的门槛。书中大量的理论术语和复杂的哲学思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否则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迷失。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想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读者,这本书依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只是需要耐心和反复咀嚼。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渐入佳境”的过程。最初的几章,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核心概念时,虽然信息量巨大,但整体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进入到对第二代、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探讨时,理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开始显现。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和发展路径。书中对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卢卡奇的“复辟”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等内容,都有比较细致的介绍。这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些时候,书中对某个理论的阐释,会让我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然后我再去书中寻找理论的解释,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有收获。尽管书中某些段落的哲学思辨略显晦涩,但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并演变成如此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的。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略显沉重的心理。毕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个标题本身就预示着一场艰深的智力挑战。然而,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黄楠森教授的写作风格,虽然严谨,却也并非冰冷。他试图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结合,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发展并产生影响的。书中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从哲学角度解读当时的社会矛盾,以及后来者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理论,都给予了详实的梳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代表性著作的引用和分析,这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够听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在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辩论。当然,书中涉及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依然是相当可观的,有些段落需要我反复阅读,甚至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但如果你愿意,它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梳理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对话。作者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单地视为线性的发展,而是着重展现了其内部的张力和批判性。例如,书中对于“正统马克思主义”与“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理论分歧,有着深刻的剖析,通过对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论述,揭示了他们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历史观上的差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打破了我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它在面对当代社会复杂性时所进行的持续的自我反思和理论革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跳出书本,去与我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和思考。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追溯,比如“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或者“异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表现,都激发了我对现实问题的更深层思考。它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让我能够审视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运作。虽然有些章节的分析略显密集,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适应和回应不同时代挑战的宏观框架。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理论的梳理,更是试图揭示这些理论如何与现实世界发生深刻的互动。黄楠森教授在书中,并没有将哲学史割裂开来,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回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如何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都有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探讨部分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套哲学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书中对一些哲学概念的阐释,比如“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侧重点,或者“辩证法的普遍性”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应用,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某些章节的理论深度对我来说仍有挑战,但它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以及其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巨大潜力,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

评分

评分

商品真的很不错,虽说快递慢了一点点,但应该也是因为路程比较远,O(∩_∩)O~ 收到时快递员服务态度很不错,所以点赞~~~~~收到的书本包装很整齐,打开后书本平整,再点个赞!~~~~~~ 五颗星好评O(∩_∩)O~

评分

评分

评分

商品真的很不错,虽说快递慢了一点点,但应该也是因为路程比较远,O(∩_∩)O~ 收到时快递员服务态度很不错,所以点赞~~~~~收到的书本包装很整齐,打开后书本平整,再点个赞!~~~~~~ 五颗星好评O(∩_∩)O~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商品真的很不错,虽说快递慢了一点点,但应该也是因为路程比较远,O(∩_∩)O~ 收到时快递员服务态度很不错,所以点赞~~~~~收到的书本包装很整齐,打开后书本平整,再点个赞!~~~~~~ 五颗星好评O(∩_∩)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