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 作者: | 黄楠森 |
| ISBN: | 9787040063547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定价: | 35.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1998-06-01 | 版次:1 |
| 页码:433 | 字数:530000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国家教委在“八五”期间组织编写的,后又作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立项。它的作者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知名教授,其中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的主要作者。本书是在总结我国理论界近2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叙述和评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包括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大约150年。本书把这150年大体分为三个50年加以评述:第一、二、三章为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第四、五、六章为20世纪上半叶在俄国、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第七、八、九、十章为20世纪下半叶在苏联、西方国家和中国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框架同国家教委1993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基本一致,不同的是20世纪下半叶部分中国占了两章,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贡献。本书材料丰富,观点全面,说理透彻,行文流畅,除供哲学专业本科生使用外,亦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内容的参考书。 |
| 图书目录 |
| 文摘|序言 |
| 作者介绍 |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读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确实是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以来一系列重要的发展脉络和思想流派,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出发,到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再到列宁主义的创新,乃至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分支,都试图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图景。黄楠森教授的论述,在一些关键的理论节点上,能够抓住其精髓,并给出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回应资本主义的早期危机时,书中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就显得尤为扎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而是通过历史事件和思想家的辩论,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解释力。读到这部分,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理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然而,说它“恨”,也在于这种宏大的叙事,有时候会让人感觉有些“高高在上”,尤其是当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的辩证法阐述时,对于非哲学专业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相当的门槛。书中大量的理论术语和复杂的哲学思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否则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迷失。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想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读者,这本书依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只是需要耐心和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渐入佳境”的过程。最初的几章,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核心概念时,虽然信息量巨大,但整体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进入到对第二代、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探讨时,理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开始显现。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和发展路径。书中对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卢卡奇的“复辟”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等内容,都有比较细致的介绍。这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些时候,书中对某个理论的阐释,会让我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然后我再去书中寻找理论的解释,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有收获。尽管书中某些段落的哲学思辨略显晦涩,但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并演变成如此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的。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略显沉重的心理。毕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个标题本身就预示着一场艰深的智力挑战。然而,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黄楠森教授的写作风格,虽然严谨,却也并非冰冷。他试图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结合,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发展并产生影响的。书中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从哲学角度解读当时的社会矛盾,以及后来者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理论,都给予了详实的梳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代表性著作的引用和分析,这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够听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在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辩论。当然,书中涉及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依然是相当可观的,有些段落需要我反复阅读,甚至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但如果你愿意,它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梳理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对话。作者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单地视为线性的发展,而是着重展现了其内部的张力和批判性。例如,书中对于“正统马克思主义”与“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理论分歧,有着深刻的剖析,通过对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论述,揭示了他们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历史观上的差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打破了我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它在面对当代社会复杂性时所进行的持续的自我反思和理论革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跳出书本,去与我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和思考。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追溯,比如“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或者“异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表现,都激发了我对现实问题的更深层思考。它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让我能够审视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运作。虽然有些章节的分析略显密集,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适应和回应不同时代挑战的宏观框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理论的梳理,更是试图揭示这些理论如何与现实世界发生深刻的互动。黄楠森教授在书中,并没有将哲学史割裂开来,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回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如何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都有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探讨部分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套哲学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书中对一些哲学概念的阐释,比如“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侧重点,或者“辩证法的普遍性”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应用,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某些章节的理论深度对我来说仍有挑战,但它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以及其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巨大潜力,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
评分好
评分商品真的很不错,虽说快递慢了一点点,但应该也是因为路程比较远,O(∩_∩)O~ 收到时快递员服务态度很不错,所以点赞~~~~~收到的书本包装很整齐,打开后书本平整,再点个赞!~~~~~~ 五颗星好评O(∩_∩)O~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商品真的很不错,虽说快递慢了一点点,但应该也是因为路程比较远,O(∩_∩)O~ 收到时快递员服务态度很不错,所以点赞~~~~~收到的书本包装很整齐,打开后书本平整,再点个赞!~~~~~~ 五颗星好评O(∩_∩)O~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商品真的很不错,虽说快递慢了一点点,但应该也是因为路程比较远,O(∩_∩)O~ 收到时快递员服务态度很不错,所以点赞~~~~~收到的书本包装很整齐,打开后书本平整,再点个赞!~~~~~~ 五颗星好评O(∩_∩)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