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三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定价:36.20元
作者:袁行霈,莫砺锋,黄天骥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040309447
字数:
页码:351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三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又是学术研究著作。全书的编写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观点:各卷之后又有研修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全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在出版后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三版)》在2005年修订过一次。此次修订,是在2005年第二版的基础之上,在保留原书篇幅及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等特色的前提之下,对原书进行的一个中等规模的修订。主要是对第二版的一些缺失之处予以修正,并审慎地加入了新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保持《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三版)》的内容前沿性。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三版)》适台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通用教材。亦可以供古代文学爱好者。
目录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 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辽金诗文的成就
章 宋初文学
节宋初的古文和复古思潮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
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王禹傅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林逋等隐逸诗人 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盛行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的文坛地位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 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王令的诗
第四章 苏轼
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九章 元代诗文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作者介绍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家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有着特别的情感,尤其是在夜晚,捧着一本好书,细细品味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字,总能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当我看到这本[二手]中国文学史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那些诗词的意境,光是读诗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一本好的文学史,恰恰能提供这样的深度解读。我所期待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点,更是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二手]属性,更让我觉得它是一个有故事的书,或许它曾经被一位同样热爱文学的读者珍藏,或许它记录了一位学子的求学之路。我希望通过它,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散文和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故事和描写,比任何理论都更能打动人心。所以,当我在浏览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二手]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三版)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部作品,或者一个文学流派,必须将其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去考察。而一本全面而深入的文学史,正是搭建这个桥梁的关键。我特别好奇,第三卷的具体内容会涵盖哪些时期和哪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是侧重于某个特定朝代的文学成就,还是某个体裁的演变过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标签,让我觉得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注重了知识的传播和理解的便捷性,这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学习文学史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看到是[二手]的版本,我反而觉得它多了一份历史的温度,仿佛它承载着前一位读者的求知热情,也见证了知识的传递。
评分这本书我关注了好久了,尤其是[二手]中国文学史这个标签,让我对它的历史沉淀和使用痕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看过不少名著,但总觉得对整个文学史脉络的把握还不够清晰。市面上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书籍很多,但很多人推荐这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说是体系完整,讲解深入浅出,特别适合梳理和学习。这次看到[二手]的版本,价格也比较合适,就想着买来好好研读一番。拿到书的时候,纸张泛黄,边角也有些磨损,但这恰恰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它本身就承载着无数读者的求知热情。我特别期待里面的批注,不知道前主人在阅读过程中留下了哪些独到的见解,或者对哪些地方感到困惑,这些痕迹或许能为我提供新的视角。我计划从第一章开始,一点一点地啃,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中国文学史图景,理解不同时期文学流派的演变,以及那些伟大作家的人生轨迹与创作背景。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意的爱好者,我一直想系统地学习一下中国文学史。市面上确实不乏相关的书籍,但很多都显得过于学术化,或者不够全面。这次偶然看到[二手]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这个选项,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只是一部分的卷册,但“中国文学史”这几个字就足够吸引我了,而且“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定位,又让我觉得它在学术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特别好奇第三卷会涵盖哪些内容,是重点讲解某个特定的时期,还是某个文学体裁?了解到它是一本[二手]书,我更加期待了,因为我总觉得,二手书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它可能承载着前一位读者的学习痕迹,或许还会有一些被划重点的句子,或者是一些不经意间的笔记,这些都会为我的阅读增添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最近迷上了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因此,一本详尽的中国文学史,成为了我眼中的“必读之书”。当我看到[二手]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时,虽然只是一部分的卷册,但“中国文学史”本身就足够让我心动了。我一直觉得,文学史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通过了解文学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和传承的。这本书的“第三版”说明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学界的认可,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定位,又让它显得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需求。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并从中获得启发,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