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著 者:[美] 马克?史蒂文?博斯科(Mark Steven Bosko)
译 者:王 洋
字 数:200千
书 号:978-7-5502-9273-4
页 数:336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21
尺 寸:165毫米×23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7年6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6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9.80元
正文用纸:书纸
编辑推荐
一本助力微电影、网剧、处女作的营销发行策略手册,一本制片老手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心得集,一本充满创意、机关和策略的电影推广生意经……如果没有营销发行,还开机干什么?这本《小制作,大市场:低预算的电影营销之路》写给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有野心的你。
教你分析影片概念、卖点,找到营销突破口
介绍营销物料包、媒体工具包的制作方法,做出专业范的文件
列举合同里的重点与陷阱,提升谈判中的沟通效率
详解电影节、媒体开放日的游戏规则,用创意带来好机会
推荐语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一部电影,渴望卖掉它的话,就读一读这本书吧!这本书里满满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意、机关和策略,它能帮助一部微不足道的小电影名声大噪。我多希望我们当年做《女巫布莱尔》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本书。
——爱德华多?桑切斯 《女巫布莱尔》联合编剧、导演、剪辑师
有许多独立电影人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自己做出了好电影,那么全世界都会蜂拥而至,登门拜访。事实并不是这样。博斯科这本关于电影营销的书事无巨细地展示了如何将你的电影推向全世界。在电影开拍前就读读这本书吧,这有助于你发掘电影里能吸引观众的创意亮点。电影制作人,如果你是认真地希望自己的作品为世人所知,这就是你的必读书目。
——迈克尔?威斯 电影人,《影视营销》作者
著者简介
马克?史蒂文?博斯科 (Mark Steven Bosko) 是一名编剧、制片人、导演,也是一名富有经验的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专家。他的电影作品包括恐怖喜剧片《杀手书呆子》(Killer Nerd)、《杀手书呆子的新娘》(Bride of Killer Nerd),犯罪喜剧片《女友们》(Girlfriends),伪纪录片《猪》(Pig)等。与此同时,博斯科为多部独立电影的营销工作提供协助,致力于帮助独立电影人实现他们的推广、发行和销售目标。
译者简介
王洋, 高级工程师,曾参与多家影视类杂志和相关媒体的选题策划及翻译工作,致力于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中国的影视工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为影视制作者和营销新手打造的一部影片推广指南。作者以小见大,为读者详尽介绍营销、发行和销售一部影片所需的步骤和相关技巧,指导读者整合资源,扬长避短,在低预算下为小制作影片量身定做营销策略。结合行业数据和自己多年来独立发行影片的经验,作者深入介绍了寻找影片卖点的详细思路,详细罗列了发行商、媒体、电影节等电影营销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指出这一过程中的无形投入和潜在风险。无论你经验如何,影片处于怎样的制作阶段,都可以从本书介绍的通用型营销技巧中获益。
目录
推荐序
前 言 一章 推广独立制作
第二章 你拥有什么?
第三章 谁想要你的产品?
第四章 你的钩子在哪里?
第五章 你的目标是什么?
第六章 对限制的反思
第七章 找到观众、发行和销售渠道
第八章 发行商的作用
第九章 你怎样确定发行商?
第十章 那些能帮助你的人和事
第十一章 向发行商进行推销
第十二章 用于展示的营销物料包
第十三章 联系的次序
第十四章 一次交易的开始
第十五章 面对现实
第十六章 下一步怎么做?
第十七章 自主发行
第十八章 好好利用媒体
第十九章 寻找、确认和联系合适的买方
第二十章 调整你的展示物料包
第二十一章 探索其他的推广方式
第二十二章 定 价
第二十三章 邮 寄
第二十四章 电话回访及达成销售
第二十五章 合 同
第二十六章 开始着手做生意——跟进和完成
第二十七章 使用互联网
结 语
出版后记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商业书籍那种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一次深夜的行业聚会后,拉着你的衣领,带着一丝狡黠的微笑,告诉你那些圈子里流传的“潜规则”和“非官方流程”。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如何与影展的协调人员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方法,这些细节往往是那些官方指南里绝不会透露的。我尤其关注了它关于“口碑发酵”阶段的论述,作者将其比喻为“播种与守望”,强调了在上映初期如何精确地筛选和维护那些“种子用户”。这部分内容非常细腻,它不是教你如何购买评论,而是教你如何通过组织小范围的、高粘性的试映活动,让早期观众真正产生“为之辩护”的冲动。这种“以人为本”的营销思路,在如今充斥着机器算法推荐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也为那些预算不足的新人指明了一条依靠“人情连接”突破重围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营销”仅仅局限在“推广”层面,而是将其视为电影生命周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书中关于“周边产品与体验经济”的讨论,对于小制作团队而言,提供了新的盈利和宣传结合点。它没有停留在设计T恤或海报这种基础层面,而是探讨了如何将电影中一个极具辨识度的道具或场景,通过极低成本的互动装置,转化为线下活动的“打卡点”。这种“内容即营销,营销即体验”的理念,非常契合当下观众追求沉浸式互动的趋势。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意识到,低预算营销的成功,并非意味着营销做得少,而是意味着每一次投放的“密度”和“精准度”要极高。它教会我们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产生最大“话题涟漪”的最小切口上,是一种精打细算的艺术,而非粗犷的撒网。
评分这部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在探讨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一部电影被看见。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理论模型和复杂图表的营销教科书,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本实战经验的倾囊相授。作者似乎深谙独立制片人或初入行者那种“钱少事多”的窘境,因此,书中呈现的策略并非那些需要天价预算才能实施的宏大计划。相反,我惊喜地发现其中许多案例都是关于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的细微差别的互动,或者如何通过巧妙的社区关系建立口碑。它没有过多纠结于那些已经被讨论烂了的“流量密码”,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需要耐心、细致观察和真正理解目标受众心理的“匠人精神”。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书里提到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技巧,比如如何设计一个能引发观众“想转发”的预告片配文,或者如何与特定的小众KOL进行低成本互助合作,应用到我正在筹备的短片上。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营销”这个听起来高高在上的词汇,解构成了无数个普通人也能着手完成的具体步骤,极大地降低了新人的实践门槛。
评分我一直以为低成本营销就是“多发帖、多互动”,直到我翻阅了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才意识到自己对“效率”的理解太过肤浅。作者对“时间投入产出比”的分析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他清晰地划分了电影营销的不同阶段(筹备期、制作中、后期制作、上映前夕、上映后)中,哪些营销动作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可以不做”的。这种结构化的时间管理和任务优先级设定,对于一个新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因为它解决了“什么都想做但精力有限”的无力感。书中展示了多个“时间截点危机”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在宣布定档与实际放映之间这段真空期内,用最少的物料来保持热度,而不是盲目地提前消耗所有宣传资源。这种对营销节奏的精妙掌控,显示出作者不仅懂策略,更懂人性中对于“期待管理”的敏感性。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小制作”如何闯入“大市场”的书,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振奋的。它没有提供任何保证成功的灵丹妙药——事实上,作者非常坦诚地指出,低预算营销的本质就是一场高风险的创意博弈。然而,正是这份坦诚,让这本书显得无比可靠。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故事的二次包装”——即电影本身的内容如何被提炼成易于传播的“梗”或“观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绪锚点”的讨论,作者举例说明了某个独立纪录片如何通过聚焦于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社会议题,成功地将自己从众多同类作品中剥离出来。这种深入到文本肌理去寻找营销切入点的做法,远比那些浮于表面的公关套路要深刻得多。它强迫读者必须先成为自己作品最忠实的、最挑剔的“第一个观众”,然后才能找到那个能击中人心的角度。对于那些已经厌倦了空洞的市场分析报告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营销的起点永远是电影本身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