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著 者:(美)拉约什 埃格里(Lajos Egri)
译 者:高远 ISBN: 978-7-5502-1333-3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 本:690×960毫米 1/16
印 张:16 插页 4 字 数:220千
版 次:2013年06月第1版
印 次:2013年06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5.00元
著者简介
(美)拉约什 埃格里(Lajos Egri,1888-1967)生于原奥匈帝国的埃格(今匈牙利境内),十岁就写出了一部三幕剧。1908年,埃格里移民美国。一战期间,他加入纽约的左派戏剧组织,成为导演和剧作家,后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写作学校。埃格里同时也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并曾撰写过电视剧本。 高 远, 200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专职编剧,作品有电视剧《大汉口》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同其他一些剧作法书籍不同,它是从戏剧的基本要素出发,深层剖析了戏剧结构的秘密。在作者埃格里看来,一部成功的戏剧必须具有一个逻辑清晰的前提,发源于具有三个维度的人物,并且拥有预示和升级的冲突。全书引用大量经典戏剧剧本如《玩偶之家》《伪君子》《悲悼》《推销员之死》等,对人物性格、冲突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探讨其成功或失败的深层原因。 全书结构严谨、例证鲜明,并有一些针对编剧创作中常见问题的答疑解惑,其文风既旁征博引,又平实易懂,本身便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本书,对深入理解从易卜生到奥尼尔的编剧创作,对戏剧、电影电视、新闻、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写作均能有所裨益。
目 录
推荐序
作者序
引人注目的重要性
前言
前提
第二章 人物
2.1 基本结构
2.2环境
2.3 辩证的方法
2.4 人物的发展
2.5 人物的意志力
2.6 情节还是人物?
2.7 人物生发剧情
2.8 主使人物
2.9 对立人物
2.10 编排
2.11 对立统一 第三章 冲突
3.1 行动的起源
3.2 原因与结果
3.3 静态冲突
3.4 跳跃冲突
3.5 升级冲突
3.6 运动
3.7 预示冲突
3.8 切入点
3.9 转变
3.10危机、高潮和结局
第四章 总论
4.1 必备场景
4.2 展示
4.3 对话
4.4 试验
4.5 戏剧的时效性
4.6 上场和下场
4.7 为什么糟糕的戏也能成功
4.8 情节剧
4.9 论天才
4.10 关于“什么是艺术”的对话
4.11 当你写戏时
4.12 怎样获得想法
4.13 为电视写作
4.14 结论
附一 剧本分析
附二 怎样行销你的剧本
译名对照表
出版后记
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重量感。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像市面上很多编剧指南那样局限于好莱坞的公式,而是尝试构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故事逻辑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对“人物弧光”的解构,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角色在经历事件后的本质性转变,并配以大量跨文化、跨媒介的作品案例进行佐证。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优秀的故事内核是共通的,但表达方式却可以千变万化。有一章专门讲到如何处理“信息碎片化”的叙事,如何在不拖沓的情况下,将背景信息自然地融入对话和场景之中,这个部分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秘籍。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并能不断从中汲取灵感的工具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对这类书籍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艺术这东西是讲感觉和天赋的,硬性的指导会不会扼杀创造力?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身边,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跟你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创作心法。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关于“场景设计”的章节,不再是干巴巴的动作描述,而是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场景的调度来映射人物的情绪和潜意识。比如,一个简单的雨天场景,可以承载多少层含义?作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检查清单,帮助你审视自己场景的密度和有效性。而且,书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精英主义腔调,反而充满了对初学者友好的鼓励和对失败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犯错是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学会从错误中提炼出教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其对“节奏感”的极致追求。我们常常把节奏简单地理解为场景的长短或动作的快慢,但这本书把它提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分析时间感在不同类型片中的处理方式,从慢节奏的心理惊悚到快节奏的动作片,它们如何利用声音、剪辑点和留白来操控观众的情绪曲线,简直像在听一堂大师级的音乐课。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构建一个“不可预测但又合乎情理”的转折点,它提供的结构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埋设伏笔,又不至于让观众感到突兀。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重构了一个我卡住很久的桥段,结果戏剧张力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这本书,与其说是教你写故事,不如说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敏锐的“情绪建筑师”。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电影制作的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剧本结构到高阶的叙事技巧,无所不包。我记得它花了大量篇幅来解析经典电影的片段,比如那种教科书式的开场,是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建立起人物动机和世界观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观众的接受习惯被讲得透彻明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冲突”的论述,不再是简单地将冲突视为情节的推动力,而是将其拆解为内在、外在、人与人之间的多层次对立,并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场景设计范例。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故事的骨架有了更坚实的把握,以往那些模糊的想法,突然间都有了清晰的逻辑可以遵循和打磨。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指导,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找到可以立即应用到自己写作中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敢于直面编剧创作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让你的剧本“被看见”。它不仅关注文本的内部逻辑,更触及到了剧本的“市场语言”。其中关于“人物小传”和“故事梗概”的撰写技巧,简直是点石成金。作者强调,即便是最先锋的艺术片,也需要一个清晰、有力的“钩子”来吸引制片人或读者的注意力。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教你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在一页纸之内就抓住核心卖点,同时又不失作品的艺术格调。这种对行业生态的洞察,是很多纯学院派教材所缺乏的。读完之后,我不仅对自己故事的打磨更有信心,也对如何有效地推介自己的作品有了清晰的规划。这是一本兼顾艺术追求与现实操作的实战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