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中国神话史》袁珂中国神话传说文学史

【后浪直营】《中国神话史》袁珂中国神话传说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珂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神话
  • 神话传说
  • 袁珂
  • 文学史
  • 历史
  • 文化
  • 后浪
  • 经典
  • 中国文化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5609
商品编码:12457255988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国内一部神话史,《中国神话史》是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对中国神话进行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他秉持广义神话学理论对中国神话的发展进行梳理,构建出中国神话相对完整的系统。

袁珂先生以严谨的文献考据为基础,旁征博引,追溯神话的源头和演变,寻找、分析神话形象的流传、衍化,带我们把握中国古神话的发展脉络。

本书延续了袁珂先生的一贯文风,以清晰透彻的语言、开阔的学术视野,让读者体会到中国神话的丰富多彩、枝繁叶茂。

内容简介

本书是袁珂先生阐述广义神话思想以解决神话研究考察对象范围问题,是作为研究中国神话基础理论的一部神话研究开山之作。

袁珂先生在数十年整理和研究中国神话的过程中,逐渐认为中国神话的范围要从狭隘的圈子里跳出来,扩大视野,才能见到中国神话的真正丰美。在本书中,他以广义神话思想为基本认识,引经据典,考察了中国神话在流传中的演变,和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历代神话整理者、研究者在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是对中国神话发展形成整体概念的必读经典。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1946年,任职台湾省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到1949年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1978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4年担任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袁珂先生的多数著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重印,并且被翻译成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语言。其作品还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目录

序 言 1 
前 言 10 
第一章 原始社会前期的神话 1 
一、神话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 3 
二、萌芽状态神话的产生时期 6 
三、前万物有灵论:活物论时期的神话 9 
四、活物论时期神话的遗迹 12 
第二章 《山海经》的神话(上) 17 
一、《山海经》神话的上下限 19 
二、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神话 21 
三、女性开辟神的神话 25 
四、构成《山海经》神话的主要部分 28 
第三章 《山海经》的神话(下) 33 
一、天帝的出现和天地通路的隔绝 35 
二、帝俊在《山海经》中的地位 38 
三、诸神子孙的创造发明和怪物异人 41 
四、西王母神话的演变 45 
五、从朴野到文明的昆仑山 50 
第四章 先秦及汉初文献中的神话 55 
一、《穆天子传》、《诗经》与《楚辞》 57 
二、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 61 
三、古史中的神话(上) 65 
四、古史中的神话(下) 68 
五、诸子中的神话(上) 72 
六、诸子中的神话(下) 76 
七、《世本》、《尔雅》与《说文》 82 
第五章 汉代的感生神话及其他 89 
一、纬书所记的感生神话 91 
二、纬书所记的其他神话 94 
三、《吴越春秋》、《越绝书》、《蜀王本纪》 98 
四、《六韬》、《太公金匮》、《论衡》 102 
五、《风俗通义》、《三五历纪》 105 
六、《神异经》、《十洲记》、《洞冥记》 110 
第六章 仙话及佛典中的神话 117 
一、《山海经》中的不死思想 119 
二、《列仙传》与《神仙传》 124 
三、六朝以后的仙话 128 
四、佛典中的神话 134 
第七章 历史人物的神话 139 
一、成汤、伊尹、傅说、姜太公 141 
二、周穆王、徐偃王、伍子胥 145 
三、孔子及其门徒 149 
第八章 魏晋六朝的神话(上) 161 
一、《古小说钩沉》中的神话(一) 163 
二、《古小说钩沉》中的神话(二) 167 
三、《搜神记》与《搜神后记》 171 
四、《博物志》、《异苑》、《述异记》 178 
第九章 魏晋六朝的神话(下) 183 
一、闪烁神话光影的《拾遗记》 185 
二、《列子》、《西京杂记》、《古今注》 189 
三、《华阳国志》、《续齐谐记》、《金楼子》 195 
四、《水经注》及其他 198 
第十章 唐五代的神话 203 
一、《古镜记》、《枕中记》、《定婚店》 205 
二、《柳毅》与《古岳渎经》 209 
三、《朝野佥载》、《酉阳杂俎》、《宣室志》 216 
四、《琱玉集》、《独异志》 222 
五、《广汉魏丛书·搜神记》与句道兴《搜神记》 227 
六、几部地理书中的神话 231 
七、《录异记》及其他 235 
第十一章 宋元的神话 241 
一、宋代初年的神话 243 
二、《梦溪笔谈》与《龙城录》等 247 
三、《吴船录》、《入蜀记》与《夷坚志》等 252 
四、《续夷坚志》与《搜神广记》等 258 
第十二章 明清的神话 263 
一、《琅嬛记》与《开辟衍绎》等 265 
二、神话小说《西游记》 270 
三、《封神演义》与《四游记》 275 
四、清东轩主人《述异记》与褚人穫《坚瓠集》等 279 
五、《聊斋志异》及其他 285 
第十三章 民间流传的神话 291 
一、牛郎织女 293 
二、董永、沉香 298 
三、二郎 304 
四、“白蛇传” 308 
五、刘海戏蟾、和合二仙 312 
六、鲁班、德庆龙母 316 
第十四章 中国神话研究史(上) 321 
一、传说中古代神话早的搜集者和整理者 323 
二、从孔子到刘向、刘歆(秀)父子 327 
三、王充《论衡》、王逸《楚辞章句》、应劭《风俗通义》 332 
四、郭璞《山海经注》 336 
五、陶潜《读山海经》、刘勰《文心雕龙》 340 
第十五章 中国神话研究史(下) 345 
一、罗泌《路史》 347 
二、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352 
三、杨慎《山海经补注》、王崇庆《山海经释义》、吴任臣《山海经广注》 357 
四、汪绂《山海经存》、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361 
五、从俞正燮到吴承志 367 
第十六章 少数民族的神话(上) 373 
一、《山海经》中少数民族神话的遗迹 375 
二、开天辟地神话 381 
三、创造人类神话 385 
四、始祖诞生神话 389 
五、活物论神话 393 
第十七章 少数民族的神话(下) 399 
一、解释自然现象神话 401 
二、推原神话 406 
三、风俗神话 409 
四、征服自然神话 413 
五、民间传述的神话 418 
六、融入史诗和叙事诗中的神话 424 
第十八章 中国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431 
一、汉赋与魏晋六朝诗歌小说 433 
二、唐代小说与诗歌 437 
三、宋以后小说、戏曲等 441 
四、现代少数民族口头传述的神话 446 
引用书目举要 451 
出版后记 455

序言

数十年来整理和研究中国神话,在脑子里逐渐形成一种概念,就是认为中国神话的范围,不是先前所理解的那么狭隘,需要从狭隘的圈子里跳出来,扩大视野,才能见到中国神话的真正丰美。这种认识起初还是模模糊糊的,到一九七二年初尝试编写《中国神话词典》(后更名为《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时候,由于搜集到的材料日益丰富,所写的词条逐渐增多,先前模糊的认识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因而有《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一文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二年)和《民间文学论坛》(一九八三年)上发表,初步阐述了我的广义神话思想。但那原本是我为《中国神话词典》写的一篇序,处处就词典立论,没有说得十分明白、透彻。文章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热烈的讨论。有表示赞成的,有表示反对的,也有虽表示赞成而又持有某些疑点的。针对这些情况,我又相继写成《再论广义神话》和《前万物有灵论时期的神话》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五年的《民间文学论坛》上,两篇文章仍都是阐述广义神话思想的。广义神话的中心思想,就是不仅初产生神话的原始社会有神话,就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有神话。旧有的神话在发展,在演变,新的神话也随着历史的进展在不断地产生。直到今天,旧的神话没有消失,新的神话还在产生。
有了这种基本认识,就觉得眼光较以往明亮了,心思也较以往开阔了,许多东西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纳入中国神话的园苑来进行考察。中国神话并不是贫乏苍白,而是丰富多彩;并不是残破凋零,而是枝繁叶茂。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以来,民间文学的工作是卓有成绩的,但成绩却多半表现在搜集整理上,对理论研究则有所忽视。这一点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提出今后要加强民间文学理论的研究,同志们一致表示支持和拥护。神话研究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学者们做了不少,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时间中,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处于停滞状态。直到近几年,才逐渐兴旺发达起来,以至于呈现风起云涌的趋势。这固然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工作似乎还不很牢固、扎实,因为大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论述中国神话的专著出现。茅盾先生早年写了《中国神话研究ABC》,后更名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收在《茅盾评论文集》中,但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用作参考,是很有价值的,对当前的研究工作,却未必能起到充分指导的作用。因此我想,要能聚集同志,集体编写出一部《中国神话概论》来才好,因为有了此书,中国神话的基础理论才大概可以建立起来。而如果要写好概论,还必须要有一部阐述广义神话思想的书先编写出来,以解决神话研究考察对象范围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概论也是不大容易编写得好的。
事有凑巧,偶然从某同志编写的一本叫做《曾朴研究》的小册子里,发现附载的《曾朴所叙全目》中,有《中国神话史》四卷。这个发现,对我说来,其惊喜的程度,似乎不亚于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中国神话史》这个题目,“神话”而有“史”,自然便是基于广义神话观点的设想;如果是狭义的,这部书就无论如何也写不起来。这个题目太好了!想不到《孽海花》小说的作者,清末民初的一位老先生,竟有这样的识力,写出了皇皇四卷《中国神话史》的大文!惜其书已佚亡,作者亦早去世,不可得访询其究竟。不过单从这个题目看,就足以将中国神话研究考察范围的问题比较圆满地予以解决了。由此使我产生一个想法:当踵先辈的足迹,自勉自励,奋勇行去,写成此书,使将来“史”、“论”结合,为中国神话研究打下一点基础。
然而,说到要写《中国神话史》,真是谈何容易!千头万绪,不知话从何起。想纠集同志共同来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同志们又都散处四方,我一个普通科研人员,何能有此需要充分财力、物力、人力作后盾的组织力量。自己肩负起来吧,担子又实在太沉,唯恐力有未逮。正在彷徨未定的时候,适逢先后有两个单位都在号召订立理论研究规划和科研规划,我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只好硬着头皮,让这部设想中的《中国神话史》列上了规划的光荣榜。心想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能做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吧。路总是需要有人去走才能成为路,不能期待在荆棘丛芜中忽然展现一条路来。
榜上既然有名,便确实不敢懈怠,赶紧想法搜集材料,拟定提纲,认真动手写作起来。我像《水浒传》里描绘的发配孟州的武都头一样,宁肯吃杀威棒,不肯吃寄库棒,原因是寄库棒牵肠挂肚的痛苦,尤甚于眼下皮开肉绽的痛苦。所以从去年春初至入冬,一直写作未停。种种艰难困苦,什么老年疾病,家事纷扰,搜集材料大为不易等,都不必细说了。经过为时将近一年的努力,我才将这部虽然粗糙简陋,但却是前此所无、连题目也是如今始有的《中国神话史》的初稿大体完成。
前面不是说曾朴曾经撰写过《中国神话史》四卷吗?怎么又说这书是“前此所无、连题目也是如今始有”的呢?原来那是一个误会,是一个“郢书燕说”的误会。经查询证实的结果,曾朴撰写的乃是《中国神代史》,不是《中国神话史》,是《曾朴研究》的作者把书名弄错了。对于写作《曾朴研究》专著的作者来说,他不该有这样的错误(书中曾两处提到《中国神话史》),但是对我说来,我确实要感谢他的这个小小的错误,因为它促使我一鼓作气完成了这部本来早就应该写出的《中国神话史》。
这部书的成就,虽然带点“郢书燕说”的喜剧意味,然而它实在是我多年来从心底发出的愿望和要求。“神代史”而误为“神话史”,不过是个契机。通过这个契机,却使我潜藏的愿望得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了。
希腊有丰美的神话,却没有听说有什么神话史,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以我的孤陋寡闻,也没有听说有什么神话史;而我们这个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还被有些人认为是没有神话或神话贫乏的国家,现在居然有了一部神话史。这部神话史尽管还处于简陋粗糙的阶段,但是它也用了大量材料和事实来向你说明:中国不但有神话,而且中国神话的丰富、宏伟和美丽,并不亚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
书是属于草创性质,自然免不了还有许多毛病,甚至是千疮百孔。是否能够站住脚,还要看将来时间的检验。不过总算是起步了。婴儿的蹒跚,将无碍于壮夫的健步,我相信未来的学者定会使它有成长的机会的。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二日袁珂于成都

后记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积淀了代代传承的中国神话、仙话。这些神话传说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不同的传承方式广泛而持久地流传着,且呈现碎片式分布,零零散散。目前,古籍中记述神话较多的仅有《山海经》、《楚辞》等,不过《国语》、《左传》及《论衡》等书中也保存有片段材料,诸神故事早已支离破碎,难得其详。如此贫乏的神话资料,尤以创世神话为甚,以致国内外学术界长期存在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创世神话的争论。杜维明先生就认为,缺乏创世神话是“中国哲学的基调之一”。这样的论断,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国来说,难免是一种缺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神话进人垦荒时代。这一时期,以鲁迅、茅盾、顾颉刚、闻一多、凌纯声、芮逸夫等为代表的学者才借助西方神话学的概念和范畴,在中国文献中发现和圈定了可视为神话的素材,并把它们从古代文献中“抽离”出来,迈出了重建中国神话殿堂的第一步。
中国神话学史上杰出的第三代神话学家袁珂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从这些零碎的材料中,通过收集、整理、梳理、分析,并构建出神话的轮廓,使那些在时代的流变中因被误认为圣君,或被误认为凶神,或被拔高为创世神而彻底失去了本来面目的神话人物各归各位,用简练、流畅、平实的文字将中国神话、仙话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陈述,搭建出中国神话传说系谱的相对完整性和清晰性,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
自2012年以来,后浪出版公司先后出版了《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山海经校注》《中国民间传说》等一系列经典著作。这一部部著作引导对中国神话传说感兴趣的读者进入了一个神奇绚烂的世界,循着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瑰丽幻想、顽强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迹,亲近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现场,帝俊、帝喾和舜,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
在这一系列著作中,《中国神话史》作为第一部中国神话史著作,早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相信读者必能通过此书对中国神话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将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勾连起来,形成纵贯系统的概览。
后浪出版公司
2015年6月

文摘


一、神话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
整个原始社会,包含从猿人到古人的原始群居生活和新人出现以后从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到原始社会解体两大阶段。在母系氏族公社形成以前的这一阶段,时间是漫长的,大约经历了从200万年到公元前4万年之久,我们叫它原始社会前期,相当于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里所说的蒙昧时期的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
这段时期的历史,古代人们早已有所猜想和推测。庄周是早一个在这方面作推想者。《庄子?胠箧》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他从远古推想到伏戏(羲)、神农的时代,正是相当于早期母系氏族公社之时,所记诸古帝的名称,大概也有当时所传的一点古书作凭依,非纯出杜撰。但是,他把这段漫长的充满为生存与生活而斗争的原始人类群居生活的景象,描写得这样和平、丰足、安谧,则是道家清静无为而致天下太平思想的有色眼镜造成的错觉,是不可靠的。
《庄子》另一篇文章《盗跖》中,对原始社会的初期情景的推想,才比较接近实际:“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对此又有所补充,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又说:“民食果蓏蜯蛤,腥燥臭恶,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躁,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从“构木为巢”到“钻燧取火”,概括了原始社会前期(相当于摩尔根分期法的蒙味期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社会生活的大略情景。可见古代人们对这段时期的原始社会仍是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的。
也有纯出于神话性质推想的,如《汉唐地理书钞》所辑《荣氏遁甲开山图》便是。此书早佚,不知何代人所作,我估计大概也是汉代的纬书之一。《隋书?经籍志》有著录,列入子部的五行类,作“《遁甲开山图》三卷,荣氏撰”,其实该作“荣氏解”才更符合实际情况。《汉唐地理书钞》的辑者王谋说:“《荣氏遁甲开山图解》皆记天下名山古先神圣帝皇发迹之处,故以开山名书,即可以为地理书开宗第一章。”但观其辑存的关于三皇、伏羲、女娲等条目,实在也可算是古代的历史书,是将一些虚构的神人填充了原始社会早时期的空白。例如关于三皇,书中就这么记载着——

五龙见教,天皇被迹望,在无外柱洲昆仑山上。解曰:五龙治在五方,为行神。五龙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为十二部,法五龙之迹,行无为之化。天下仙圣,治在柱洲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东南一万二千里。五龙天皇,皆出此中,为十二时神也。五龙皇,后君也,昆弟四人,皆人面而龙身,长曰角龙,木仙也;次曰徵龙,火仙也;次曰商龙,金仙也;次曰羽龙,水仙也;父曰金龙,与诸子同得仙,治在五方。
地皇兴于龙门熊耳山。解曰:地皇兄弟九人,面貌皆如女子,貌皆相类,蛇身兽足,生于龙门山中。
人皇起于刑马山。解曰:人皇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身有九色。


《中国神话史:寻迹远古中国的创世神话与英雄史诗》 一部梳理中国神话谱系的宏大史诗,一次探寻民族文化基因的溯源之旅。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洪荒之初,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的惊心动魄,再到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的波澜壮阔,中国神话,如同一条贯穿古今的璀璨星河,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黎明。它不仅仅是瑰丽的传说,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是塑造我们文化认同的基因密码。然而,这些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形成、演变,又如何被记录、解读,最终汇聚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神话体系”?它们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又有着怎样深刻的联系? 《中国神话史:寻迹远古中国的创世神话与英雄史诗》是一部力求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神话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内涵与意义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对零散神话故事的简单堆砌,而是以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结合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史等多元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探寻中国神话的起源、发展、传播与变迁,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神话史画卷。 追溯源头:混沌初开,万物有灵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混沌未开、神灵主宰的远古时代。我们将审视那些最古老的创世神话,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萌芽,以及盘古开辟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宏大叙事。这些故事,不仅解释了世界的诞生,也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起源的追问。 我们将深入探讨早期人类的宇宙观,分析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神话形成中的作用。从北方的“巨人神”到南方的“蛇神”,从西北的“天帝”到西南的“地母”,本书将通过梳理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神话遗迹,揭示中国神话多源头、多元融合的特点,理解早期中国社会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痕迹。本书还将审视与早期神话密切相关的原始宗教实践,如萨满教、巫术等,以及这些实践如何为神话的产生和流传提供了土壤。 英雄史诗:涤荡洪荒,文明初启 当人类开始走出洪荒,面对更为复杂的生存挑战,神话的叙事重心便逐渐转向了那些带领部族战胜困难、奠定文明基石的英雄人物。本书将重点剖析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早期历史神话。 我们将详细解读炎帝与黄帝的部落联盟史,分析“播五谷,造舟车,养牲畜”等神话传说背后所蕴含的农业、手工业、交通等文明要素的发展。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逐鹿之战”等神话叙事,分析其可能映射的古代政治格局与权力斗争。 治水神话,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英雄史诗之一,本书将给予特别的关注。我们将细致梳理从鲧的“息壤”筑堤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疏导治水过程。这一系列神话,不仅展现了早期人类与自然灾害的顽强斗争,更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的民族品格,以及政治组织与国家形态的萌芽。本书还将审视其他治水神话,如“共工与祝融之战”等,理解这些传说可能反映的古代地理变迁与不同神话体系的冲突。 神祇谱系:从自然崇拜到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神话中的神祇也日益丰富和复杂。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国神话中的主要神祇谱系,分析其演变过程。 我们将探讨自然神(如日神、月神、风神、雨神)如何逐渐人格化,并被赋予更为复杂的属性。同时,本书也将深入研究作为“天帝”的玉皇大帝、作为“地母”的后土等核心神祇的起源与演变,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政治、宗教与社会功能。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神祇。从掌握火种的燧人氏,到教会人类医学的医神,从发明文字的仓颉,到掌管法律的皋陶,这些神话人物的传说,反映了早期人类对知识、技术、智慧的崇拜,以及对社会秩序建立的渴望。 神话与思想文化:互为表里,交融共生 中国神话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等,形成了深刻的互动与融合。本书将致力于揭示神话与这些文化母体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探讨神话如何为道家、儒家等早期哲学思想提供思想资源和形象载体。例如,道家的“道”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对某种更古老、更根本的创世理念的哲学升华。而儒家所强调的“天命观”、“德政”,也与古代神话中的天命、神谕等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还将审视神话在中国古代宗教发展中的作用。从早期萨满教、巫术仪式,到后来的道教、佛教的本土化,神话故事和神祇形象,为宗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叙事。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神话的融合,也催生了新的神祇和传说,丰富了中国神话的内涵。 在文学艺术领域,神话更是源源不绝的创作宝库。《诗经》、《楚辞》中的神话诗篇,提供了早期神话文学的珍贵文本;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也常常引用神话来阐释思想;后来的小说、戏剧,更是将神话人物和故事进行了更为生动和丰富的演绎。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展示神话的文学价值及其在不同时代被如何解读和传承。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严谨求证,重塑认知 《中国神话史:寻迹远古中国的创世神话与英雄史诗》并非一本通俗读物,而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一手史料为基础,广泛借鉴国内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将审视包括《山海经》、《淮南子》、《搜神记》、《太平广记》等重要文献,对其进行考证和辨析,力求还原神话的原貌。同时,本书也将结合考古发现,如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岩画等,来佐证和补充文献记载,为神话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证据。 本书还将关注神话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如神话学大师的神话原型理论、结构主义神话分析法等,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 通过对中国神话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中国神话史:寻迹远古中国的创世神话与英雄史诗》旨在: 重塑对中国神话的整体认知: 打破对神话零散、碎片化的印象,展现其作为一个完整、动态发展体系的面貌。 揭示中国神话的文化基因: 深入理解神话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 阐明神话与历史、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 揭示神话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深远影响。 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深入理解自身文化根源,对于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照亮未来的灯塔。《中国神话史:寻迹远古中国的创世神话与英雄史诗》是一次对这段宝贵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与系统呈现。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想象、智慧与力量的远古世界,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理解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走向未来。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文化探索者,还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根源的读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错过的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了解中国神话的书,终于找到了《中国神话史》。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的开本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这感觉就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书。读进去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袁珂先生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对于神话的考证和梳理,如同一个考古学家在挖掘埋藏在地下的珍宝。他会引用大量的古籍文献,从《山海经》到《楚辞》,再到一些零散的史料,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出一条清晰的神话演变脉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神话体系的比较和分析,比如,他如何区分不同地域的神话特点,以及这些神话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改造和融入新的文化元素。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神话故事,更是在上一堂生动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民俗史的课程。他对一些神话人物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所反映出的古代社会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想象。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非常震撼,它让我对中国神话有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了解它的神话。而《中国神话史》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袁珂先生用他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国神话世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宏大的叙事,又有细致的考证。他不仅仅是罗列神话故事,更是深入挖掘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基因,探究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社会生活。我记得他对“创世神话”的分析,从盘古到女娲,他追溯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演变,以及这些神话如何反映了古人对世界起源的朴素认知和对生命的理解。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他对一些神话人物的“多重身份”的梳理,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梦境,在那里,神灵与凡人共舞,英雄与妖魔争斗,而这一切,都折射出中华民族深邃的智慧和不朽的精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神话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源头和精神内涵的深刻解读。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中国神话史》,我主要是出于对神话故事的兴趣,想着能重温一下那些童年时听过的“大禹治水”、“嫦娥奔月”之类的故事。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书的格局远不止于此。袁珂先生的视角非常宏大,他不仅讲述了神话故事本身,更将这些故事置于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神话与宗教、哲学、甚至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论述。他会追溯某些神话的起源,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和意义,比如,一些神话如何被统治者用来巩固政权,或者如何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眼前一亮,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认知。例如,他对于“牺牲”主题在神话中的反复出现,以及这种主题如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紧密相连的阐释,就让我觉得非常深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神话的窗口,更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化根源的视角。它让我明白,神话并非仅仅是虚构的故事,而是承载着一个民族集体记忆、情感和智慧的活态文化。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中国神话史》这本书的,当时只是被“袁珂”这个名字吸引,总觉得这是一个在传统文化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前辈。拿到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一本“有分量”的书,从装帧到内容,都透露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袁珂先生的文字,与其说是叙述,不如说是“考据”与“梳理”。他对神话的来源、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差异、以及与历史的交织,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神话体系形成过程的分析,比如,他如何将零散的民间传说,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等方式,逐渐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神话谱系。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自己曾经听过的那些故事,才发现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桥段,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演变。他对一些神话人物的解读,也充满了新意,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揭示这些故事所反映的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享受故事,不如说是一场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最近终于读完了这本《中国神话史》,袁珂先生的这部作品,简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洪荒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充满好奇,但总是零散地接触,不成体系。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将那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从起源、演变到内涵,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读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盘古开天辟地的磅礴景象,听到女娲补天的慈悲回响,感受到夸父逐日的执着与悲壮。袁珂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并没有照搬那些神话文本,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故事赋予新的生命力,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韵味和深度。他对于神话的解读,也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背景以及古人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对“龙”的起源和象征意义的阐述,就让我对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图腾有了全新的认识。整本书的知识量巨大,但袁珂先生的叙述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即使是对神话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他的思路,遨游在神话的世界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神话故事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情感和信仰的史诗。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要好好读它。

评分

不错。。。。。。。。。。。。。

评分

价格便宜,很划算,满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

评分

后浪出版社的图书搞活动了,质量信得过

评分

相信京东,相应快好省,一直京东购物还会再来慢慢买。

评分

书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