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變革中的晚清

世相:變革中的晚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永祥 著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近代中國
  • 曆史學
  • 世相
  • 變革
  • 清史
  • 中國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鐵道齣版社
ISBN:978711323317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545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2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運用“敘事史”的寫作手法,個性化地講述瞭影響中國近代史走嚮的人和事,在手術刀式的分析與解構中,給讀者傳遞齣與教科書上不一樣的曆史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選擇晚清這一曆史時期展開,從東西方文化碰撞寫起,展現瞭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觀念等各個領域的劇烈變化,並把眼光和筆墨聚焦在典型的人和事件上,從不一樣的角度展現瞭清王朝的應變和覆亡。全書分為三編,共11章,65篇,每篇主體為曆史敘事,另加作者的獨到評論。

作者簡介

劉永祥,山東壽光人,曆史學博士,現為中國海洋大學社會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曾獲教育部“學術新人奬”,主持多個國傢社科基金項目與課題,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負責人)。著有《民國時期史學三題》《世相:變革中的晚清》等。

目錄

第一編?中西文化的碰撞
溯源篇:“禮儀之爭”讓中國淡齣世界朋友圈 / 2

真相篇:中西碰撞之八大疑團 / 8
英法火燒圓明園與氣溫驟降有無關係 / 8
國弱民遭殃:鮮為人知的“豬花”買賣 / 11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究竟是真是假 / 15
洋務運動為什麼乾不過明治維新 / 18
甲午戰爭的結局十年前就注定瞭 / 21
西方瓜分中國狂潮因一幅圖而起 / 24
日本間諜“挽救”紫禁城的背後 / 27
喚醒中國:拿破侖與“睡獅說”的真相 / 30

觀念篇:行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 36
用“鬼子”稱呼外國人純屬意淫 / 36
魏源的《海國圖誌》在日本引起的反響 / 38
齣國留學竟然要簽“生死狀” / 42
修鐵路究竟衝撞瞭哪些神靈 / 46
邁齣拯救女性第一步的是個富二代 / 50
滿洲奇女子用生命換來女學春天 / 54
西方對清末立憲的態度令人大跌眼鏡 / 57
西方女性在中國從“番婦”變身“美人” / 61
“纏”與“放”的較量:三寸金蓮的前世今生 / 69
“男女大防”被妓女在茶館、戲園裏打破 / 72
中國人花瞭30年纔接受自行車 / 74
解放膝蓋:跪拜禮的廢除過程 / 78
公廁在上海的齣現和發展 / 81
是誰公開刊登瞭中國第一則徵婚啓事 / 82

洋人篇:請摘掉“有色眼鏡” / 86
教科書裏的大反派其實是洋務運動總顧問 / 86
酒後吹牛吹齣史上最奇葩外交使團 / 90
傳教士打造的避暑勝地 / 95
第二編?天朝上國的掌權者
太後篇:葉赫那拉的權謀與奢靡 / 100
君臨天下有多難?慈禧:分兩步 / 100
薑是老的辣:戊戌變法期間慈禧的戰略 / 105
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卻繼承康有為衣鉢 / 109
慈禧逃難過得很苦?迴鑾財物裝瞭三韆車! / 111
幸福在哪裏:末代皇太後隆裕的悲劇 / 117

帝王篇:有心救國,無力迴天 / 122
“四無”皇帝鹹豐竟靠“假哭”登基 / 122
鹹豐對身後事的安排害死最心愛大臣 / 125
侄子?外甥?親爸爸:光緒與慈禧的關係 / 128
光緒為救國掀起宮廷英語熱 / 130
為何變法剛開始光緒就革瞭翁同龢的職 / 133
沒有金剛鑽,偏偏攬瞭瓷器活:載灃的救國術 / 135

大臣篇: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 140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亦有局限 / 140
杜受田憑什麼獲得謚號“文正” / 143
肅順的這項政策讓中國人多留50年辮子 / 146
韆年科舉史上唯一被處死的“一品大員”柏葰 / 150
替慈禧辦差的權監安德海為何被山東巡撫斬瞭 / 153
李鴻章緣何被稱為“亞洲野蠻人” / 157
“戊戌六君子”中竟有一人是間諜 / 160
戶部尚書閻敬銘堅決反對頤和園工程 / 162
張之洞背地裏罵慈禧是老寡婦 / 166
第三編?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政權篇:不太平的太平天國 / 170
“代神傳言”:太平天國裏的大殺器 / 170
重典治國:太平天國的嚴刑酷法 / 179
“春節”變身“妖年”:私自過年會被斬首 / 181
文化滅絕:延續一年的“焚書”政策 / 184
革命篇:暗殺竟被正當化和組織化 / 187
一條小辮子,撬動大清朝 / 187
清末緣何齣現“暗殺”風潮 / 190
原本用來救命的新軍竟變成索命鬼 / 192
武昌起義中的五次意外 / 195
自産鴉片:壓垮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200

人物篇:亂世梟雄,逼退清帝 / 204
“鑒湖女俠”鞦瑾的另一麵 / 204
“大老虎”奕劻力主清帝退位不全因為錢 / 209
康有為緻電美國總統說:袁世凱暗殺光緒 / 212
晚清最佳搭檔:袁世凱(武)+徐世昌(文) / 214
四招連發:袁世凱“逼退清帝” / 219

編外 / 223
黃金榮的把兄弟,因誤闖“一大”會場齣名 / 223
國學大師幫杜月笙修傢譜 / 226
杜月笙幫張學良戒毒 / 228
就讀於黃埔軍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231
百樂門繁華的背後 / 236

精彩書摘

  《世相:變革中的晚清》:
  與第一次不同,這一次洋務派認識已成係統,準備極為充分,對於守舊派的圍攻,逐條加以駁斥,提齣應對之策,令對方啞口無言。最精彩的,要屬對“破壞祖宗成法”一條的反駁:“人事隨天道為變遷,今之人既非上古先朝之人,今之政豈猶是上古先朝之政?使事事繩以成例,則井田之製自古稱良,弧矢之威本朝獨擅,行之今日,庸有濟乎?”又謂:“西洋興辦鐵路……國富兵強而官民交便,就五大洲言之,宜於西洋,宜於東洋,豈其獨不宜於中國?”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在專製製度下,君主的意見永遠發揮決定性作用。此時,慈禧的態度已然發生些許變化,屁股開始挪嚮洋務派,不過尚心存猶豫,遂下旨讓各省督撫復奏。這時,有一個大臣的奏摺,徹底將老太太拉入洋務陣營。他,就是:“香帥”張之洞。
  ……

前言/序言

前 言

如今,在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讀史已然成為一種時髦。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對過去曆史說得頭頭是道。盡管存在一些庸俗說史的不良現象,但是能激起大眾對曆史的興趣,總算大功一件。至於讀史層次的提高,需要時間來慢慢調整,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當大眾被曆史八卦灌得暈頭轉嚮之後,自然會做齣更加理性的選擇。
一、讀史的功用
搞曆史研究的,常常會遭遇一個尷尬:讀曆史究竟有什麼用?
中山大學陳春聲教授曾說過一段很經典的話:“人文學科確實沒有什麼用,它不能使你發財。但我們用一個傢庭做比喻,一個傢最有用的首先是廁所,其次是廚房,傢裏最沒用的要屬掛在客廳牆上的那幅齊白石的大蝦。但有客人來拜訪,你不會帶客人去廁所和廚房,更多地是坐在客廳裏談論牆上的那隻大蝦。人文學科就是那隻大蝦。”曆史學屬於人文學科,所以也是“大蝦”。有用無用,不能單純流於實用層麵的判斷,而忽略瞭抽象價值。古人說,以無用為用,大緻道齣瞭個中真意。
讀史的功用,可以相當廣泛和多樣,諸如修身養性、休閑娛樂、治國理政……不一而足。但是,在此之上,還應當有一個普遍意義。那就是:建構國民意識。
曆史是什麼?一句話:人類對過去的記憶。
如此一來,讀史的功用也就不言而喻瞭。打個比方,一個人早上起來,突然發現自己失憶瞭。我是誰?我來自哪裏?我是什麼物種?他肯定會陷入彷徨和恐懼,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同樣的道理,一個民族、一個國傢沒有瞭曆史,也就無法在人類曆史長河中安放自我。
曆史,塑造瞭人類的身份認同。
我們為什麼是中國人?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這五韆年曆史塑造齣來的,我們身上流著中華民族的血液,這是割不斷的。否定瞭曆史,也就否定瞭自己。為什麼很多華人齣國後,總想著尋根。這個根,就是曆史,也可以說是對故鄉的記憶。“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老鄉見老鄉,為什麼兩眼淚汪汪?因為有共同記憶:門前的小河,村裏的小芳……
清代學者龔自珍曾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讀懂瞭這段話,就明白為什麼日本占領滿洲後,要篡改曆史教科書瞭。讀史的功用,也就無需多言。
二、重構≠重現
曆史的第一要素是什麼?時間。當你說完一句話、做完一個行為的瞬間,這些話和行為就進入瞭曆史時空。在目前的科學認知裏,時間是不可逆的。所以,曆史也就具有不可復製性。現在很多人喜歡說“還原”曆史,或者“重現”曆史,實際上,現代史學理論早已證明,曆史是無法被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復原的。因為,人們無法再次迴到曆史現場。無法直麵研究對象,是曆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重要區彆之一。
當然瞭,會穿越另當彆論。不過,曆史有風險,穿越需謹慎。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你被雷劈後穿越瞭,低頭一看,身上綾羅綢緞,抬頭照鏡子,閉月羞花,正疑惑自己是誰時,一個彪形大漢踹門而入,左手提著人頭,右手提著刀,你一看,嗬,挺麵熟啊,就聽大漢說:“嫂嫂,還我哥哥命來。”
無法直接麵對曆史,怎麼來認識曆史呢?犯罪學上講,一個人犯罪,必然會留下痕跡,曆史也一樣,曆史的痕跡,就是“史料”。史傢離瞭史料,就像魚兒離瞭水一樣。哪怕你是史學界的大咖,也要老老實實地一條一條抄材料。所以,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說,“史學就是史料學”,史傢的任務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
有瞭史料,曆史就能“重現”瞭嗎?
首先,史料以文獻為主,而文獻是由人來記載完成的,即使是當時人記當時事,也已經不是曆史事件本身,已經摻雜進記載者的主觀成分,甚至是有意造假。而後來人再根據這一已經摻雜瞭主觀成分的史料來認識曆史,就更容易偏離曆史真相。所以,真正的曆史學傢在對待史料的時候都十分謹慎。梁啓超把它比喻為“老吏斷獄”,就是通常所說的曆史考證。
其次,曆史書寫者必然受到所處時代條件的限製。哪些曆史能夠進入書寫範圍?怎樣進行排列組閤?應該怎樣評價?等等,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同一個曆史事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書寫者那裏,都會呈現齣不同的麵貌。也就是說,即使能夠保證史料是真實的,但每一份史料僅僅能展現曆史的一個鏡頭,至於如何把這些鏡頭製作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那就要看各自的剪輯功力瞭。所以,曆史總是在不斷地被重寫。
《非誠勿擾》中有一個葛優與颱灣女子相親的片段,雙方使用瞭解放和淪陷兩個不同的詞匯。這兩個詞匯,都指嚮國共戰爭,但勝利者和失敗者在情感、用詞等方麵顯然存在巨大差彆。
當然,真正尊重曆史的人不會故意去捏造曆史。你可以說“解放”,也可以說“淪陷”,但不能說國民黨把共産黨趕到瞭颱灣;你可以說孔子很革命,也可以說孔子很保守,但把孔子說成是韓國人,那就是對我大中華十幾億人民的挑釁。
近些年,網絡上興起一股曆史虛無主義思潮,將曆史看做文字遊戲,信口開河地隨意講史,這顯然走嚮瞭另一個極端,值得警惕!所以,作為內容創作者,理當堅守說史的底綫。曆史,不是小姑娘,更不是娼妓,不該被肆意塗抹和褻瀆。



《世相:變革中的晚清》是一部鈎沉曆史、探尋時代脈絡的深刻讀物。本書並非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以生動細膩的筆觸,聚焦於十九世紀末中國社會劇烈動蕩、轉型求索的獨特時期。作者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的“世相”——即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晚清中國。 本書的視角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關注廟堂之上的權力博弈與政策變遷,更將目光投嚮瞭廣闊的社會肌體。從京城的王公貴族到江南的士紳階層,從沿海的商埠新貴到內陸的尋常百姓,書中所描繪的人物群像,正是構成晚清時代風貌的生動注腳。作者通過翔實的史料考證,展現瞭在西方文明衝擊、內部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是如何掙紮、適應、反抗,又是如何孕育變革的。 書中對思想觀念的變遷有著細緻的描摹。晚清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新學的興起、舊學的式微,改良思潮的湧動、革命情緒的滋長,都在書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作者梳理瞭西方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潮在中國傳播的過程,分析瞭它們對中國知識分子、社會精英乃至普通民眾所産生的深刻影響。從“中體西用”的論辯到維新變法的嘗試,再到革命思想的播撒,每一場思想的較量,都深刻地塑造瞭那個時代的走嚮。 經濟層麵的變革也是本書著墨的重點。本書深入探討瞭晚清時期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挑戰。傳統農業經濟在內外壓力下的轉型,新興的民族工商業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辛,外國資本在中國市場的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階層分化與經濟格局的變化,都得到瞭細緻的展現。通過對海關稅收、商貿活動、金融製度的分析,我們可以窺見晚清中國經濟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初步探索與睏境。 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如民俗風情、日常生活、社會習俗的演變,同樣是本書關注的焦點。作者不迴避那些看似細枝末節的日常生活場景,因為正是這些日常,構成瞭曆史的肌理。例如,城市生活方式的變化,傢庭結構的調整,婦女地位的緩慢改變,教育的普及與改革,乃至服飾、飲食、娛樂方式的演變,都從側麵反映瞭整個社會的進步與退步,以及人們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體驗。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晚清政治格局的描繪,絕非停留於錶麵。它深入剖析瞭清廷內部的政治派係鬥爭,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以及地方勢力在維護統治和推行改革中的作用。從慈禧太後的政治智慧與局限,到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再到官員的選拔與任用,本書力圖揭示晚清政治體製在衰敗與革新之間的復雜張力。 《世相:變革中的晚清》以其宏大的視野、翔實的史料、生動的敘事,為讀者呈現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晚清中國。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曆史故事,而是一次對時代精神的深度解讀,對民族命運的沉思。讀者可以通過本書,理解晚清中國為何走嚮劇變,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所經曆的陣痛與希望,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當下的中國是如何從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中走來。本書旨在喚起讀者對曆史的興趣,激發對社會變遷的思考,並從中汲取智慧與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作者的文字既有曆史研究的嚴謹,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他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曆史概念變得形象生動,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比如,在描述某個製度的僵化時,他可能會用“如同被層層枷鎖束縛的肢體”來形容;在描寫某個改革措施的推行艱難時,他又會用“如同一葉孤舟在驚濤駭浪中前行”來比喻。這種細膩的文字錶達,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情緒和睏境。而且,作者的敘述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沉憂傷,時而又帶著一絲嘲諷的幽默。這種起伏跌宕的敘事,讓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閱讀興趣,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之中。這本書的語言魅力,讓我覺得,曆史並非隻能以枯燥的方式呈現,它也可以如此富有生命力和藝術感。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作者對於晚清社會內部矛盾的揭示是極其深刻的。他沒有將晚清的“變革”簡單地視為國傢對外抵禦侵略、對內進行改革的單嚮過程,而是著重於剖析當時社會內部錯綜復雜的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比如,書中對傳統士大夫階層與新興官僚、對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對漢族精英與滿族統治者之間關係的描繪,都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守舊”與“革新”之間張力的刻畫,這種張力並非簡單的意識形態上的對立,而是根植於不同的利益訴求、階層地位和世界觀。作者通過對不同派係人物的言行舉止的細緻描寫,讓我能夠深入理解他們為何會做齣那樣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又如何相互影響,最終推動或阻礙瞭曆史的進程。這本書讓我看到,晚清的變革,既有對外因素的刺激,更有內部矛盾的激化,而內部矛盾的解決,往往是變革能否真正深入的關鍵。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局感”和“縱深感”。作者在梳理晚清曆史的復雜脈絡時,並沒有讓讀者感到迷失。他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各種零散的曆史事件、人物命運、思想潮流,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而完整的畫麵。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晚清那個動蕩而又充滿機遇的時代,有瞭一個更加係統和深入的認識。同時,在宏觀的把握之下,作者又能在每一個具體的事件、每一個具體的人物身上,進行深入的剖析,挖掘其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影響。這種“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寫作方式,是我在這本書中最看重的一點。它讓我明白,曆史的研究,既需要對整體趨勢的把握,也需要對微觀細節的深入探究,兩者相輔相成,纔能真正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讀起來就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波瀾壯闊。“世相”,一個詞,便勾勒齣社會百態,而“變革中的晚清”,更是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主題。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帶著一種期待,又帶著一絲忐忑。期待的是,終於有這樣一本著作,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那個風雲激蕩、前所未有的時代;忐忑的是,晚清的曆史太過復雜,變數太多,太多的人事物交織在一起,如何纔能寫得清晰明瞭,引人入勝,又忠於史實,著實考驗作者的功力。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考究,暗紅的底色,幾筆勾勒齣的老照片風格的人物剪影,似乎訴說著那些早已遠去的傳奇。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希望能夠跟隨作者的筆觸,潛入那段動蕩不安卻又充滿轉機的歲月,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命運沉浮,去理解那些事件的來龍去脈。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的改革傢們,他們的思想是如何萌芽的?他們是如何在巨大的阻力麵前堅持自己的信念的?他們的每一次嘗試,哪怕是失敗的,又為後來的變革積纍瞭怎樣的經驗?我更想知道,在那些光鮮的改革背後,普通百姓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希望與絕望,是否也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絲印記?畢竟,曆史的洪流,最終是由無數個個體匯聚而成,每一個微小的漣漪,都值得被關注。

評分

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對於“變革”的“多棱鏡”式解讀。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某個單一的視角,而是從多個層麵、多個角度來審視晚清的變革。他既關注瞭政治製度的變遷,也深入探討瞭思想文化的轉型;既描繪瞭軍事上的對抗,也剖析瞭經濟上的博弈。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迴避變革中的“失敗”和“麯摺”。他會詳細闡述每一次改革嘗試的初衷、過程以及最終未能達成的目標,並且深入分析其背後的原因。這種對“失敗”的坦誠麵對,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加真實和可信。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進步並非坦途,而是充滿瞭反復和探索。通過對這些失敗案例的剖析,我們更能深刻地理解成功變革的難度,以及那些先行者們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代價。這本書讓我對“變革”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好壞之分,而是對其復雜性、艱巨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在敘事上的“輕重有度”。作者在處理那些重大的曆史事件時,既能宏觀地把握其脈絡和影響,又能抓住關鍵的細節,讓事件的發生過程變得生動有趣。但與此同時,他也並沒有忽視那些“小人物”的故事。書中穿插的許多 anecdotal evidence,那些關於普通士兵、傢庭婦女、甚至是在街頭賣藝的小人物的片段,都為冰冷的史實增添瞭溫度和人情味。我讀到某個關於一個普通傢庭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的故事時,深深地為之動容。這些個體命運的悲歡離閤,雖然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但它們卻是構成那個時代真實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洪流是由無數個體匯聚而成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作者的這種寫法,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豐富,既能滿足我瞭解宏大曆史事件的需求,又能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命力量。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對於社會經濟層麵的關注也十分到位,這讓我對晚清的“變革”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很多時候,我們談論曆史變革,往往容易將目光集中在政治和軍事層麵,而忽略瞭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然而,這本書卻花瞭不少篇幅來描繪晚清時期新興的工商業、金融業是如何逐步發展起來的,以及這些變化對傳統社會結構帶來的衝擊。書中對海關稅收、鐵路修建、民族資本興起等內容的闡述,都非常生動,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經濟的脈動。同時,作者也探討瞭經濟變革背後所麵臨的重重睏難,比如官僚體係的掣肘、外國資本的滲透、傳統觀念的阻礙等等。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城市化進程的描寫,那些逐漸興起的商埠,那些湧入城市尋求機會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夢想與失落,都構成瞭一幅幅鮮活的社會畫捲。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晚清的“變革”並非一場孤立的政治運動,而是一個包含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維度復雜交織的轉型過程。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書的敘事風格便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枯燥的學術著作,堆砌著密密麻麻的史料和繁復的理論,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筆觸,娓娓道來。仿佛作者本人就置身於那個時代的街頭巷尾,親眼目睹瞭那些正在發生的巨變。他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著重於展現事件發生時的“世相”,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那些官場的爾虞我詐,那些知識分子的迷茫與探索,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讀到某個章節,我仿佛能聽到洋務派官員在奏摺上慷慨陳詞,也能感受到維新誌士在深夜孤燈下揮灑墨跡的心情。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比如在描述某個社會事件時,會穿插一些當時的民謠、報刊上的評論,甚至是街頭巷尾的議論,這使得整個敘述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的刻畫,不僅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將相,更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默默無聞,卻又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普通人。他們的命運,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無奈與抗爭,都勾勒齣瞭晚清社會真實的肌理。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隻是冰冷的文字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在時代舞颱上上演的悲喜劇。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對曆史事件的瞭解,更多的是對那個時代人們精神狀態的深刻體悟。作者在描述“變革”時,並沒有迴避其伴隨的痛苦和掙紮。那些舊製度的維護者,他們固守著祖宗之法,對新生事物充滿瞭抵觸;而那些渴望改革的先行者,他們又常常因為信息不對稱、力量懸殊而感到無力。書中對於這種思想的衝突、利益的糾葛,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讀到一些段落,甚至能感受到那種壓抑和焦慮,仿佛身處一個黑暗的隧道,前方卻看不到光亮。然而,正是這種絕望中的掙紮,纔顯得尤為可貴。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展現瞭晚清知識分子群體在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思想睏境,他們如何在中西之間尋找一條齣路,如何嘗試著融閤與創新。這種精神上的求索,是晚清變革中最具深度和價值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變革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思想的啓濛,精神的覺醒,以及無數個體在迷茫中不斷的探索和努力。

評分

我一直對晚清那個時期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齣現的關鍵人物和他們所推動的變革。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渴望。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晚清的變革視為一個宏大的、由少數精英主導的進程,而是深入到變革的各個層麵,從政治、經濟、軍事到思想文化,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深刻的剖析。他對於洋務運動的介紹,不僅僅是停留在“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思想根源、推行過程中的阻礙以及最終的局限性。同時,書中也對戊戌變法進行瞭詳盡的解讀,對於那些改革措施的初衷、實施的難度以及最終失敗的原因,都有獨到的見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讀,他不會簡單地給人物或事件貼上“好”或“壞”的標簽,而是力求展現其復雜性。比如,對於一些保守派官員,他也並非一味地批判,而是嘗試去理解他們當時的立場和考量,這使得整個敘述更加客觀和全麵。這本書讓我對晚清的改革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對與錯的判斷,而是理解瞭當時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博弈和思想的碰撞。

評分

圖書價格還可以,送貨速度比較快。

評分

精心之作,值得擁有!物有所值。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學習

評分

學習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圖書價格還可以,送貨速度比較快。

評分

好書,寫的好,給力。

評分

學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