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字典:为文化民生而生。
帮助几亿中国人民扫盲识字。《新华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来,成为亿万群众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良师益友,为我国的全民教育、文化普及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周恩来总理“情系民生”,多次关心《新华字典》修订。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关心《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工作,为它的出版时间心急如焚。总理曾亲订《新华字典》的修订原则,甚至亲笔订正字典的词条,关心《新华字典》的定价问题,两次接见《新华字典》修订小组的代表
引领规范,遵守规范。早在1955年中央明确提出语言文字工作“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字规范化”三大任务前,《新华字典》就已经有汉语规范化的目的和意识,并且“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观念”早已在《新华字典》有明确的说明;《新华字典》重视读音规范、字形规范和词汇规范,早年曾为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为汉字的部首、笔顺、字序等规范的制定,做出过重要贡献。
2.小字典:集举国之力编纂
从编纂之日起,这本小字典就蕴藏了一种文化理想:为民族的文化普及和知识传播建功。也正因此,在它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陈原、丁声树、金克木、周祖谟……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加入修订者的行列:王力、游国恩、袁家骅、周一良等等。小字典大学者,《新华字典》的这个特色整整保持了60年。
周恩来总理指示,让参加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分组审阅《新华字典》的修订稿,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方厚枢先生感慨地说:“动员全国力量会审一本小小的字典,这在中国出版史上还是头一次。”
3.小字典:承载大国文化
《新华字典》是小部头的字典,但是却承担着大文化的功能。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新华字典》就是我国的“百科全书”。
查校《新华字典》的不同版本,阅读《新华字典》的编纂故事,感受当年周恩来总理的关心,的确会发现《新华字典》担当的大文化的使命。词条的选取与释义,浓缩着新中国60年来的建设和文化成就,折射着各种理念的更新,比如环保意识,比如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等。
·根据国家语文规范和标准修订,收单字13000多个。 ·以字统词,收带注解的词语3300多个。 ·新增正体字800多个,以姓氏、人名、地名用字和科技术语用字为主 ·根据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意见,对某些繁体字、异体字做了相应处理,增收繁体字1500多个,异体字500多个。 ·酌情删去了个别过于陈旧的异读音;有选择地增收了某些字的读音。 ·对个别释义进行修改,简化或更新了某些词语的释义;适当增补了一些新的义项。对复音词进行了适量的增补和删减。 ·对部分例证进行修改,删改了一些难懂或过时、过长的例证;根据中小学教学的需求,适当增加了一些例证。 ·释义准确,例证精当,内容丰富,简明实用。 目录: 第11版修订说明拿到这本工具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嗯,这排版真是复古到骨子里了。我得承认,我可能对现代排版审美要求太高了,但作为面向小学生的字典,我总觉得可以更活泼、更具引导性一些。这单色版的风格,虽然能保持内容清晰,但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朋友来说,缺乏一些视觉上的抓手。你看那些欧美系的儿童词典,色彩的运用和插图的辅助是多么巧妙,它们能把一个抽象的字词概念瞬间具象化。翻开这本《新华字典》,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细小的符号,虽然信息量巨大,但对于刚开始学习查字典的孩子来说,寻找的效率会不会成为一个障碍?我试着用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视角去操作,发现他们很容易在眼花缭乱的组词和注音中迷失方向,找不到重点。当然,我理解,商务印书馆的风格就是追求信息密度和准确性,他们相信文字本身的力量。但字典毕竟是辅助学习的工具,如果工具本身的使用门槛太高,是不是就辜负了“小学生”这个明确的定位呢?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针对性的设计,比如不同年级适用范围的标记,或者更清晰的字体粗细对比来区分主要释义和次要释义。它像是一位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师傅,手艺是顶级的,但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期待,毕竟是“新华字典”,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感和陪伴感,就像老朋友一样。我当时想着,这次的第11版,应该在收录上有什么大的突破吧?毕竟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新词汇、新概念层出不穷,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到的新知识和新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我特别关注了它对网络新词的处理,以及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是否更加通俗易懂。然而,实际翻阅下来,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个稳健的守门人,而非积极的拓荒者。在基础常用字的解释上,它无疑是无可挑剔的,笔画、结构、组词都标准得像是教科书一样,这对于初学识字的孩子来说是定心丸。但深入到一些略微生僻或者近年才流行起来的词语时,总觉得还是少了一点“与时俱进”的活力。比如,有些描述现代生活场景的词汇,它的例句和释义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语境里,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用字典的年代,那时候的社会图景跟现在完全不同了。也许对于工具书来说,“稳定”比“新潮”更重要,但对于一个正在快速吸收新知识的小学生群体来说,我还是期望它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一些,让学习的桥梁搭建得更顺畅自然。这本字典的印刷质量倒是值得称赞,纸张厚实,单色设计虽然少了一些花哨,但反而让注意力更集中在文字本身,减少了视觉干扰,这一点上,商务印书馆的出品确实有保证。
评分我购买这本字典主要是为了给孩子建立一个权威的语言基石,毕竟“新华字典”这个金字招牌摆在那里。但实际使用中,我发现它在“解释的深度”上做得非常扎实,尤其是在解释一些多义词的时候,它会非常严谨地罗列出不同的含义和使用语境,这对于培养孩子对语言的精确理解是非常有益的。然而,这种严谨有时候也带来了一些“信息过载”的感觉。比如,一个很常见的动词,它会给出好几个非常书面化、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极少出现的古义或引申义,这对于刚刚接触这些词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混淆。他们可能只需要知道这个词在他们能接触到的语境里是怎么用的,过多的分支信息反而成了负担。我个人更倾向于,在基础版本中,应该有一个更明显的区分度:哪些是“核心必知”的,哪些是“拓展了解”的。此外,关于例句的选取,虽然都很标准,但总感觉少了一点“烟火气”。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了电子产品、新的运动方式、新的社交场景,如果例句能稍微融入一些现代生活的元素,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也能让孩子觉得学习的语言和他们的世界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不是被束缚在书本的象牙塔里。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态度是值得尊敬的,它流露出一种对汉字文化深深的敬畏感。从纸张的厚度到油墨的均匀度,都能看出它在制作环节上是精益求精的,这种品质感,是很多追求快速迭代的出版物所不具备的。但正因为这种“精益求精”,使得它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保守了。我注意到,它对于现代汉语中那些快速演变的词汇的处理,显得有些犹豫和滞后。例如,一些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使用的、但尚不被主流权威完全接纳的新词或新用法,在这本字典里是找不到的,或者被置于非常边缘的位置。这造成了一个小小的悖论:孩子们在学校里学着最规范的语言,走出校门却发现他们日常交流的很多词汇在“权威”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对于家长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得准备第二本,或者依赖网络工具来补充这些“活的”语言知识。我期望第11版能够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对语言的“动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字典作为语言的“晴雨表”,如果它总是滞后于社会语言的实际使用,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就会被削弱。
评分坦白说,当我对比了手头其他的一些儿童语文学习材料后,我感觉这本《新华字典》更像是一个精英教育的产物,而非全民普及的友好工具。它的优势在于其无可辩驳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它为汉字的结构和音韵提供了最可靠的标准。然而,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接触拼音和偏旁部首的小学生来说,“查阅的乐趣”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关键。这本书几乎没有为“查阅过程”本身增添任何乐趣或趣味性引导。它假设使用者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字典查找能力,或者说,它期望家长或老师在一旁辅助。如果这本书的目标群体是所有不同背景的小学生,那么它在用户体验(UX)上的设计投入显得不足。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图示来解释复杂的部首结构,或者用更现代的排版方式来区分重音和次要信息,让“找一个字”的过程变成一场小小的探索,而不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力的任务。它的价值在于“标准”,但它的挑战在于“普及”。它是一本优秀的参考书,但也许还不是一本最完美的“入门级学习伙伴”。它的厚重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它难以被“轻松对待”的心理负担。
评分正版字典,使用工具书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查不认识的字吧!
评分买了才听老师说学校会发
评分质量一般,比正版字体颜色浅。
评分东西不错挺好!轻巧孩子发书包里不会太重。
评分儿子很喜欢,满意
评分给孩子买的,这种东西没啥好评价的
评分蛮好的。。。。。。。。
评分是正品'好高兴,有了它,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评分真不错,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