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016-2016 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

TB 10016-2016 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铁路工程
  • 节能设计
  • 规范
  • TB 10016-2016
  • 工程技术
  • 标准
  • 设计规范
  • 交通运输
  • 铁路
  • 节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151134656
商品编码:12994021478
包装:01
开本:04

具体描述




TB 10016-2016 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
定价 12.00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版次 B1
出版时间
开本 04
作者
装帧 01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151134656



商品名称:  TB 10016-2016 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  
ISBN:  151134656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8月
 装帧:  平装
 页字:  49/43千字
定价:  12.00

本规范在《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TB 10016-2006基础上,总结吸纳了近年来铁路工程节能设计实践经验,贯彻了国家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并广泛征求意见,经审查修订而成。 本规范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线路与牵引动力,站场,房屋建筑、暖通空调,机务、车辆、动车组设备与机械动力设备,电气化,电力,给水、排水,通信、信息、信号。

1总 则
2线路与牵引动力
3站 场
3.1 -般规定
3.2车 站
3.3段(所)、车间及工区
4房屋建筑、暖通空调
4.1 -般规定
4.2围护结构
4.3空气调节与供暖系统冷热源
4.4供 暖
4.5通风与空气调节
4.6检测、控制与计量
4.7建筑给水排水
5机务、车辆、动车组设备与机械动力设备
5.1 -般规定
5.2机务、车辆及动车组设备
5.3机械动力设备
6电气化
7电 力
7.1供配电系统和设备
7.2变、配电所
7.3动力和照明
8给水、排水
8.1 -般规定
8.2给 水
8.3排 水
9通信、信息、信号
9.1 -般规定
9.2通信、信息
9.3信 号
本规范用词说明
《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研究进展》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聚焦于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振动与噪声控制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工程应用的高端学术专著。全书系统梳理了近年来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度剖析了高速列车、地铁、有轨电车等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动力学耦合问题,并着重探讨了先进的振动与噪声抑制技术。 第一部分: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基础与建模 本部分奠定了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内容涵盖了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多体动力学建模技术,包括欧拉-拉格朗日法、哈密顿原理在轨道交通系统建模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高精度模型如何准确捕捉轮轨接触的非线性特性,如蠕滑理论(如卡特尔模型、德罗舍模型)在高速和复杂线路(如道岔、桥梁、隧道)条件下的适用性与修正。 1.1 车辆动力学建模: 详细分析了轮对、转向架以及整车系统的自由度和约束条件。讨论了悬挂系统(一系、二系)的非线性特性对车辆平顺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特别关注了轮廓磨耗和轨道不平顺对车辆动力响应的激发机制。 1.2 轨道结构动力学: 深入探讨了扣件系统、扣件-轨条、轨下基础(扣件层、道砟层/无砟轨道结构)的动力学特性。针对无砟轨道结构,阐述了板式扣件、弹条扣件系统的刚度、阻尼参数的动态特性测试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对于传统道床,分析了道砟层的本构模型选择及其对高频振动的耗散作用。 1.3 轮轨耦合动力学: 核心章节之一,剖析了在不同速度和轮轨几何状态下,车辆与轨道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建立了考虑气动效应、离心力、横向激励的轮轨耦合振动模型,用于预测走行稳定性、爬轨失稳的可能性,以及对轨道几何状态变化的敏感性。 第二部分:轨道交通系统振动分析与评估 本部分侧重于对实际运行中产生的振动现象进行量化分析、预测和评估。 2.1 振动源识别与传播路径分析: 阐明了列车运行中主要的振动源(如不平顺激励、轮轨不平顺、制动过程中的冲击等)。详细介绍了振动在结构中的传播机制,包括结构动力响应的模态分析、能量传递路径的识别技术(如频响函数分析)。 2.2 振动与噪声的耦合: 探讨了机械振动如何转化为空气噪声(辐射噪声)和结构噪声。分析了车体辐射噪声、轮轨接触噪声(摩擦声、敲击声)的主要贡献机制。引入了基于有限元法(FEM)和边界元法(BEM)联合分析的噪声预测方法。 2.3 振动环境影响评估: 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如ISO、国家标准),系统介绍了轨道交通沿线地表、地下结构、既有建筑物的振动影响评估指标(如峰值速度、频率加权值)。内容包括现场测试技术、数据采集与后处理方法,以及振动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第三部分:先进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 本书的工程实践导向部分,集中展示了针对不同振动源和传播路径的有效控制策略。 3.1 车辆系统减振降噪技术: 详细介绍了第二代、第三代高速列车为实现更高运行速度和更低噪声排放所采用的主动和被动减振技术。包括新型柔性连接件、液压减振器、先进的空气弹簧调校技术。对于轮缘噪声控制,深入分析了轮缘涂油、轮缘修形(如梯形磨耗控制)的减噪效果。 3.2 轨道系统减振技术: 聚焦于对轨道结构振动和噪声的衰减。详细介绍了道床隔振技术,包括弹性扣件的优化设计(目标是提高中低频段的耗能能力)、各类隔振垫(如橡胶垫、聚氨酯垫)的选择标准与寿命评估。对于无砟轨道,重点讨论了通过优化道砟层/底座层界面刚度来实现振动控制的工程案例与机理分析。 3.3 沿线结构防护与消能: 针对振动对敏感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多种防护措施。包括:轨道结构自身的隔振处理(如在轨道和结构之间设置隔振层)、隧道和桥梁的减振结构设计(如设置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增加结构阻尼),以及考虑地基土壤特性的振动波场控制技术。 第四部分:现代监测、诊断与智能控制 本部分展望了轨道交通动力学研究的未来方向,特别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应用。 4.1 状态监测与健康管理(PHM): 介绍了基于传感器网络(如光纤光栅传感器、加速度计)的列车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技术。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模态参数识别、时频分析技术,实现对车辆部件退化(如轴承磨损、悬挂失效)和轨道几何状态变化的早期诊断。 4.2 智能控制理论应用: 探讨了主动式振动控制策略的应用潜力,如利用电磁作动器进行主动轮轨力控制,以抑制蛇行失稳或减小冲击。分析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动态轨道质量控制策略。 结语: 本书汇集了多位资深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兼备,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声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仅提供了解决当前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挑战的工具箱,也为未来更高速、更平稳、更环境友好的轨道交通系统设计指明了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从事铁路建设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参考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利器。它的内容结构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每一章节都围绕着核心主题层层递进,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书中对材料选择的论述尤为深入,详细介绍了各种新型节能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范围以及经济性分析,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帮助工程师们做出最优化决策。此外,作者在施工技术部分的讲解也十分到位,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节能施工方法,例如优化施工组织,减少不必要的运输,采用低能耗的施工设备等,这些细节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在面对复杂的铁路工程项目时,心中更加有底,能够更自信地进行节能设计和施工管理。

评分

一本内容详实的铁路工程读物,涵盖了从概念设计到具体施工的各个环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节能减排策略。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并将其与铁路工程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满足功能性、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书中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保温隔热措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括材料的选择、构造的设计以及施工工艺的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而可操作的指南。同时,对于能源回收利用的章节,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利用列车运行产生的动能进行发电,以及对车站、隧道等设施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无疑为铁路工程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铁路工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理解了其技术层面的复杂性,更看到了其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原本以为铁路工程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将复杂的工程概念阐释得清晰明了,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到铁路工程的魅力。书中关于人文关怀和社区影响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强调,在进行铁路工程建设时,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的节能,更要考虑工程对周边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并尽可能地减少负面影响,例如通过合理的声屏障设计,减少噪音污染,通过景观设计,提升铁路沿线的环境美感。这些超越技术层面的思考,让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充满了人文关怀,是一本值得广泛阅读的工程类读物。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对未来铁路工程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现有的技术层面,而是前瞻性地探讨了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铁路工程节能中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列车运行,减少能源浪费;利用BIM技术进行精细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以及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能源的最优配置。这些观点,无疑为铁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蓝图。书中对绿色廊道建设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如何在铁路沿线植被恢复、生态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这些环保理念的融入,使得铁路工程不仅仅是交通设施的建设,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的实践。

评分

这本铁路工程方面的著作,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工程知识以一种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生搬硬套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案例分析,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书中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能耗评估做了详尽的阐述,从初期选址、线路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设备能耗、材料运输,再到后期运营维护的能源消耗,都做了周密的考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探讨节能设计时,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资源等特点,提出了差异化的解决方案,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具实用性和指导性,能够帮助工程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找到最适合的节能途径。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沉浸式的铁路工程学习之旅,不仅学习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系统性的工程思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