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日本國民導演 是枝裕和 三十年創作之路 导演传记/影视作品创作 繁体中文

预售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日本國民導演 是枝裕和 三十年創作之路 导演传记/影视作品创作 繁体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 著,張秋明 译
图书标签:
  • 是枝裕和
  • 导演传记
  • 电影创作
  • 日本电影
  • 影视作品
  • 预售
  • 繁体中文
  • 电影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臉譜
ISBN:9789862355862
商品编码:13038144877
开本:13cmx19cm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37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本书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1987年从早稻田毕业开始拍摄纪录片至今将近30年的创作生涯回顾,从纪录片、电视剧到电影,内容也逐渐从对社会议题的关注转移到以日常生活片段探索家庭、回忆对人的意义

    除了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摄时遇到的、让他产生感触的人事物,以及对电视、电影界的建议(包括电视剧的未来、东京影展如何向世界其他影展学会等等)

    是枝裕和前后花了八年才完成这部类自传,这部用文字、手稿、照片等组合而成的自身纪录片,可视为过去创作历程的ending,未来持续创作的另一个起点。





內容簡介

《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
《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


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回顧三十年創作之路
探討所有作品「可以持續表現當今時代」的方法、技術及其可能性
構想八年的「是枝書」決定版,將於電影史上留名的一冊 誕生!

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導演侯孝賢/花樣年華、空氣人形攝影李屏賓專業推薦

以影像溫和直視社會殘酷,透過捕捉日常瞬間呈現普世價值的是枝裕和,
自從1995年以《幻之光》出道、驚艷國際影壇以來,
有人將他視為小津安二郎的傳人;有人稱他是日本的侯孝賢;
有人讚譽他是日本電影新浪潮的大師、中生代zui重要的獨立導演;
但他卻自況是,自成一派的電視製作人之電影導演:
「我所運用的電影語言,顯然跟那些以電影為母語的正統創作人不同,而是有著電視腔的『「自成一派」』?」

相繼推出膾炙人口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橫山家之味》《海街日記》《比海還深》等電影之後,
全球影評人、媒體、影迷們,無不以各種視角詮釋是枝裕和的作品,
有人迷戀他電影裡關於家的日常;有人探究他平淡故事背後的深層叩問;
有人解讀他獨樹一格的電影美學、敘事風格,以及創作思維;
大家都好奇他的追問與思索從何而來,為何能在緩步進行的故事裡,蘊藏如此深重而豐富的內涵。

◆電影並非從自己的內在產生,而是經由和世界的相遇所誕生的
走著拍著一晃近三十年,這一次,敏銳而纖細的是枝裕和,決定現身定格在讀者面前,以一貫的溫柔,娓娓道出這些歲月以來「拍片時思考的事」:

◎幻之光
把電視劇本電影化/資金觸礁怎麼拍/向筱山紀信討救兵/三百張分鏡圖先行的困境/沒有戰略別上影展戰鬥

◎下一站,天國!
完妝拍攝的影像有一種「自然成形」的東西/回憶對一個人來說究竟算什麼/如何拍出「自我表現的慾望」

◎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
先入為主的偏見被現實給推翻的快感/個人的死和公共的死/對話創造出獨白

◎這麼……遠,那麼近
犯罪就像我們生存的社會之膿/自己心中那種青澀的理想主義/不是每個被害者遺族都在詛咒加害者/即興式寫不出來的人的藉口/現場的自由度還是作品的自由度

◎花之武士
拍攝沒有英雄的古裝劇/單口相聲描述的是逃避的那一方/是「志朝」還是「談志」/發現沒有意義但豐富的生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外人無法窺知的富足關係/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用漸層的灰色記述世界/以冷硬派手法引發想像力/借鏡肯.洛區/無關乎道格瑪,屬於自我的真實性

◎橫山家之味
面對母親過世的療傷止痛/早於角色的兩大故事設定/日文片名《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的由來/向田邦子家庭劇教我的事/過程的不自由反讓人物更加立體/家是「無法取代但很麻煩」的存在

◎空氣人形
空虛在與人接觸後得到解放/讓對象「凝視和被人看見」的道具/空虛是可能性的主題/是image還是hommage

◎我的意外爸爸
連結自己和孩子的是「血」還是「時間」/觀察演員的雙重性/在自己腳邊挖洞的劇本創作/讓演員現場導戲的意外收穫/與史蒂芬史匹柏的合作/用轉動的感覺詮釋時間

◎海街日記
見面瞬間就感受到「鈴在這裡」/四姊妹和老家房子是電影的主角/四個季節和三場葬禮/以鈴的視野擴展確認整體架構(從無到有)/《小婦人》的凝視遠方與《麥秋》的無常世界觀
……

◆透過自己的作品探討現在的電影創作,進行一場發自內心的採訪報導
是枝裕和除了分享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攝時遇到的、讓他產生感觸的人事物:如何相中zui年輕的坎城影帝柳樂優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出現的真正契機源自哪裡?裴斗娜是被誰說動接演空氣娃娃的?《人魚公主》《綠野仙蹤》和吉野弘的詩怎麼會跑到《空氣人形》裡?為什麼非阿部寬、樹木希林不可?拍攝《橫山家之味》前重看了誰的作品?完美的自然光裡為什麼還要補上人工光?《比海還深》是我對家庭倫理劇的zuigao敬意……以及他遊走世界各大影展的觀察、對紀錄片的定義、電視帶給他的養分、如父般崇敬的製作人、給未來拍片人的建議,甚至暢談如何籌措資金、票房分帳方法和底片/數位的選擇與保存等等。

這部花了八年時間構想,以文字、手稿、劇照組合而成的類自傳,不只是是枝裕和近三十年的創作全紀錄,也是日本電影史上重要的一頁。已躍升為國際級導演的他卻謙沖的說: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百年歷史長河裡的一顆小水滴。」

目錄
如結語般的前言
di一章
di二章 di1章 用分鏡圖拍的處女作
 《幻之光》 (1995)
 《下一站,天國》 (1998)
di2章 青春期、挫折
 《地球ZIG ZIG》 (1989)
 《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1991)
 《另一種教育~伊那小學春班紀錄》(1991)
di3章 演出與「作假」
 《支撐繁榮的時代——被歧視部落實錄》(1992)
 《想成為日本人……》(1992)
 《心像素描~人們心中的宮澤賢治》(1993)
 《愛之八月天》(1994)
 《紀錄片的定義》(1995)
di4章 非黑,非白
 《這麼……遠,那麼近》(2001)
 《忘卻》(2005)
 《花之武士》(2006)
di5章 面對失親如何存活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
 《橫山家之味》(2008)
 《祝你平安:Cocco的無盡之旅》(2008)
 《空氣人形》(2009)
di6章 遊走世界各大影展
di7章 源自電視的電視論
 《或許只在那時~電視對「我」而言是什麼?~》(2008)
 《錯在每個人都是荻本欽一》(2010)
di8章 電視劇能做到的事及其限度
 《之後的日子後日》(2010)
 《Going My Home》(2012)
di9章 做為大廚
 《奇蹟》(2011)
 《我的意外爸爸》(2013)
 《海街日記》(2015)
 《比海還深》(2016)

終章
給將要「拍片」的人
結語 連鎖

內文試閱
《橫山家之味》

面對母親過世的療傷止痛作業

  《橫山家之味》是描寫長大離家的孩子們和年老雙親共度一個夏日的家庭倫理劇。沒有發生特別事件。頂多只有快到中間才解開「為何那一天家人要團聚」的小小謎題,還有家人之間瑣碎又時而語出驚人的對話而已。

  劇本初稿寫於二〇〇六年秋天,其實同一劇名的大綱早在五年前就有了。但故事設定於一九六九年,內容更偏自傳性。我小學時住在破舊木造的雜院,家裡有癡呆的爺爺、父親成天賭博、母親打工維持家計,當時正好流行石田亞由美唱的(橫濱藍色燈影)。平常在家幾乎不太顯露存在感的父親,因為颱風將至,忙著將屋頂綁上繩子固定避免被掀飛、幫所有窗戶覆蓋上鐵皮等。劇本描寫的就是這樣的一天。

  可是被安田製作人說「這種故事是你六十歲才要拍的,沒有必要急於現在吧」,只好先拍《花之武士》。

  製作《花之武士》期間,母親住進醫院,我只能利用拍攝和剪輯的空檔去看她。可是她在二〇〇五年電影完成前夕過世了。對我是很大的衝擊,就算不是自傳,我有種不趕緊拍下母親的故事就無法前進的感覺。

  母親從病倒到過世將近兩年時間,日常生活中有慢慢走向死亡的人,對於精神的打擊很大。住院當初,因為做過醫療相關的紀錄片,自以為具有相當的知識和人脈,相信靠著自己的力量可以幫助母親恢復健康,自信只要換家更好的醫院,認真做復健,出院後就能回家正常生活吧。結果實際上卻什麼忙也幫不上。

  母親很擔心我的未來。儘管《下一站,天國!》得到好評,我也稍微有了一點知名度,但母親還是一直很擔心電影這行飯無法維生。她看過《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則因為在完成前過世而沒能過目。我曾將參加坎城影展時的相關報章貼在病房牆上,但我想她應該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吧。

  我應該還能做些什麼吧?至少讓她看過《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會更安心吧?如果能晚半年才病倒……。我的懊悔變成了《橫山家之味》的文宣「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我將這句話寫在筆記本的di一頁,開始寫劇本。

  母親絕非溫和良善的人。講話很毒,很會取笑別人出糗,個性很獨特。她認為能夠擔任「徹子的房間」的來賓和「紅白歌唱大賽」的評審是很有價值的事,每次「徹子的房間」有電影導演受訪,她就會錄下來寄給我,並附上一句「希望將來有一天你也能上這個節目」。我手邊還有母親手寫「周防正行導演」的VHS錄影帶。《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優彌上「徹子的房間」時,因為我也陪著一起上電視,所以湊在病床上母親的耳邊說「我上了『徹子的房間』」,也不知她聽進去了沒有。沒能讓母親看到電視畫面,真的很遺憾。

  總之母親就是那樣俗氣的人。就某種意義來說,是很世俗的一個人。因為我是一邊回想她世俗的部分一邊寫進劇本裡,所以電影中的淑子相當貼近我的母親。

  例如「主角跟有小孩的女人再婚,中元節帶著家人回老家」的設定,就是源自母親「〇〇家的△△好像結婚了。聽說對方是再婚。幹嘛娶人家用過的呢」語出驚人的發言。

  還有刷牙那一段。母親自己都病倒住院了,卻總是擔心我的牙齒。儘管自己裝了假牙,躺在病床上老是問我「你有好好刷牙嗎」、「要每天刷牙呀」。所以我寫下樹木希林演的母親要阿部寬演的兒子嘴巴張開「你啊一下給我看」的那場戲。

  如今回想《橫山家之味》是我對母親過世的療傷止痛作業。思考著要如何接受母親過世的事實,想出來的方法是乾脆拍成電影。其中zui重要的是不要沉溺在失去母親的哀痛之中。因為意識到要拍得讓人發笑、不悲情,我認為自己應該拍出了一部乾爽的家庭倫理劇。

  故事的兩大設定

  《橫山家之味》在角色設定前,對於故事先有兩大設定。

  一個是「拍成低喃有點來不及就結束的電影」。另一個是母親和兒子在相處不甚自在的中元節晚上,突然間響起了(橫濱藍色燈影)的歌聲。

  電影日文原名《走著走著》(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是這首(橫濱藍色燈影)的副歌開頭。唱這首歌的石田亞由美當年二十一歲,唱片大賣,銷售量超過一百五十萬張。當時大概是「暢銷曲舞台夜」的音樂節目吧,印象中看到間奏時她穿著水藍色衣服溜冰的畫面。我雖說是住在東京、住在練馬,卻是個到處都是工廠的地區,全家人出遊頂多只是搭公車到池袋。在那種環境下,「橫濱」二字的語感和石田亞由美的形象是那麼的都會,給人極大的衝擊。因為保有那樣的記憶,就先決定好電影名稱。

  之後只要添加各項細節即可。例如播放(橫濱藍色燈影)的唱片,由於母親是不懷好意放的,難道是因為父親有外遇嗎……。還有吃飯的戲,既然要寫乾脆就用我zui愛吃的炸玉米當做菜色。不過吃東西的戲就只有晚上吃鰻魚飯那場而已,其他則是做菜和收拾餐桌的畫面。因為這樣出場人物才好說話。拍攝用餐的戲時,準備和收拾比吃更重要,這是我從向田邦子的家庭倫理劇中學到的。

  和劇本同時考慮的是選角。考慮找誰飾演男主角良多時,剛好看到富士電視台綜藝節目「CHIMPAN NEWS CHANNEL」找來阿部寬演出的那一集。

  該節目是一隻猩猩的脫口秀,猩猩的台詞由搞笑藝人嗶嗶魯大木在副控室配音說出。阿部寬被猩猩騎在頭上、跑步時又被猩猩逼著加快速度、他明明可以用跑的卻只是快步走,動作顯得很可笑,剛好符合良多長得人模人樣卻很落魄的形象。於是隔天就打電話去經紀公司邀約參與拍片。我實在無法說是因為看了「猩猩報新聞」的節目,過了很久以後才跟阿部寬提起此事,他很高興地表示「還好上了那個節目」。

  母親角色從劇本執筆階段就考慮找樹木希林女士來演,所以從初稿起就是量身打造。希林女士真的很深入理解這個母親角色,給了我許多建議。

  例如在浴室拿下假牙的那場戲。因為希林女士說「我只有裝部分的假牙,因為白天拍到擔心牙齒的那場戲,所以如果我是假牙,擔心兒子牙齒才會有說服力吧。我覺得應該把假牙脫下來」,才有那個畫面的誕生。出發掃長子的墓之前微微塗上一層口紅也是希林女士的點子。

  或許一般人以為她應該很喜歡即興演出,其實對於演戲,她是經過非常細密的計算後才肯踏上舞台的人。拍片di一天她就告訴我「台詞會一字一句不變地按照劇本說,絕不會加油添醋」。有想法時也一定會先跑來跟我說「我想這麼做,如果不喜歡剪掉也沒關係」。

  原田芳雄演原本是醫生的父親角色,他之前也參與《花之武士》的演出。在《橫山家之味》中他主動提說「因為我年紀沒那麼老」,建議染成一頭白髮。

  希林女士、夏川結衣和YOU下戲後也不回休息室,總是在一起聊天,每次阿部寬經過她們時就會被調戲一番。由於原田先生演的是「被家人孤立的父親角色」,下戲後便回到休息室裡。拍《花之武士》時他是現場的開心果,一到休息時間,原田先生周遭會坐著遠藤憲一、寺島進,大家一起愉快聊天,沒想到拍《橫山家之味》卻顯得有些寂寞。

  而且這個父親角色還會說老婆壞話、跟兒子對立,是個度量狹小的男人。他雖然覺得有趣而接拍,但畢竟跟本人相去甚遠,我想他應該拍得很辛苦吧。

  zui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晚上一家人吃鰻魚飯的那場戲。孫子指著魚肝湯問「媽,這個能吃嗎?」,儘管媽媽說能吃,孫子還是面有難色地遲遲不敢下箸。這時原田先生演的祖父立刻將筷子伸進孫子的碗中說「那爺爺吃掉了」。而且還先舔過筷子發出一聲「滋」才伸進碗裡,害得孫子連剩下的湯也不敢喝了。可是祖父根本無所謂的一場戲。

  當我跟原田先生交代說「舔筷子時要發出聲音」,他立刻露出厭惡的表情。以原田先生的美學是不可能做出那種事的,可是這個祖父就會做,看到他內心的糾葛,我覺得很好玩。結果因為內心有抗拒感,無法錄到好聲音,只好事後補錄音效。真是懷念的回憶。

《海街日記》

見面的瞬間就感受到「鈴在這裡」

《海街日記》是將吉田秋生同名漫畫拍成電影的作品。描述中學一年級的異母妹來到三姐妹住的鎌倉家中,一起生活的過程中發生許多事加深了家人間的羈絆。

  我一向很喜歡吉田秋生的漫畫,像是《BANANAFISH》、《比河川長且悠緩》、《櫻園》等。二〇〇七年四月上市的《海街日記》單行本di一集,我立刻買來一讀,心想「我想要將這個作品拍成連續劇」。可惜太遲了,連載期間已經有人拿到電影版權,雖然很不甘心也只好放棄。

  出版社通知製作人電影版權回來了是在《我的意外爸爸》拍攝前,應該是二〇一二年吧。因為連續劇處女作《Going My Home》已經拍完,這一次總算能順利進行電影化。

  演員選定長女幸由綾瀬遙、次女佳乃由長澤雅美、三女千佳由夏帆、四女鈴由廣瀨鈴演出。要是二〇〇七年就拍攝的話,這樣的選角就無法實現,凡事還是要靠機緣。

  廣瀨鈴是我剛好看到她演出的進研補習班高中講座廣告,因此請她前來試鏡。那是二〇一三年的秋天,當時的她還沒成名,也沒什麼電影試鏡經驗。看到她穿著有點大的制服和籃球鞋,一副稚氣未脫的模樣,但表情很豐富,聲音一如其名像鈴聲一樣,全身點綴著十五歲的璀璨瞬間,充滿了極大的可能性。幾乎一看到的瞬間,就感到「(四女)鈴就在這裡」,不只是我,在場的所有人也都有同感。

  那種不愛群集、可以一個人獨立和大人對峙的氣氛也很符合鈴的角色。因為要靠演技演出那種特質很難,所以我一直在找那種女孩。實際上在拍攝前,她和同學四人練習完足球一起搭電車時,只有鈴一個人跟其他三人保持距離抓著吊環。倒不是因為感情不好或不合群,她就是很自然會變成自己一個人。

  試鏡時,我請她演三種戲。她幫幸姊調梅酒的那場戲沒有給劇本,而是用口述台詞的方式、練習完足球後在便利商店買肉包回家的那場戲請她自由發揮、「三姊妹吵架後一個人站在橋上時,中學時期的同學剛好經過,兩人一起閒聊」中夾雜方言的台詞則是給劇本。因為廣瀨鈴每一種都演得很好,我問她想用哪種方式演。她決定「大概在其他現場經驗不到,我想不用劇本,用口述台詞的方式演」。拍攝過後她說「因為每一場戲都必須思考應該從姐姐們的台詞、表情中讀取到什麼,得用耳朵仔細聽」,我想對她而言算是很好的經驗吧。

  總之所有工作人員都能享受將廣瀨鈴的十五歲、那一眨眼便稍縱即逝的珍貴瞬間收進影片的幸福感。合演的三人似乎也都想起「自己也有過那樣的作品」,瞇著眼懷念凝望著四女。正因為有那三個姐姐的存在才能帶出鈴的表情光輝璀璨。

  四姐妹和老家房屋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關於四位女演員,因為我認為這個作品是在說如何享受平日堆累的細節,所以應該演出華麗的四姐妹。以意象來說,就像東寶的新春賀歲片《細雪》。若能拍成那樣,讓人知道乍看之下如此平淡的故事也能成為電影該有多好。

  和選角同樣重要的是找出香田家居住的房屋。其實像原作中的兩層木造、有邊廊的樓房,幾乎在鎌倉周邊已找不到了。找得到的多半也都改建成資料館或商店。有一次到極樂寺探勘類似武士古宅的傳統日式民房,有印度人在那裡賣兜擋布,還跟我遊說「日本的兜擋布有多好」,要我「穿看看」。結果就在西服上面纏上兜擋布穿回家,真是不可思議的勘景經驗。想到像這樣乍看之下只覺得毫無用處的經歷,搞不好能和下一個作品產生關聯,我也就樂在其中。

  看來得放棄鎌倉到別的地方找。甚至也有人提議在東寶攝影棚裡搭出只有中庭和邊廊的景,可是內搭景的庭院感受不到風吹,這一次還是敬謝不敏吧。於是請工作人員再努力找找,居然奇蹟似地找到了,就是電影中的那個房子。製作部的那張神奈川縣地圖幾乎都快被塗成紅色一片了。

  當初得到「只拍外觀」的許可,我和製作部一起去勘景後,因為真的是理想中的房屋,結果從起居室到佛龕,乾脆連二樓都整個租下,全部都在這間房子裡拍攝(只有廚房整修翻新過,我們另行搭景)。還在庭院種了梅樹。主演的四人真的很習慣這個房屋,下戲後仍經常坐在邊廊上。

  拍完後發生一件好事。和雜誌合作出《海街日記》的特集號時,拍攝我的訪談也順道造訪久違的老屋,屋主說「梅花開了,請來賞花」。走到中庭一看,樹上開滿美麗的白色花朵。幾個月後收到通知「採收梅子了」和釀好的梅酒。儘管拍片期間,讓屋主家人很不自由,但四姐妹從庭院眺望的梅樹今後每年都將開花結果的話,也算是對屋主一家的小小報恩吧。

  四個季節和三場葬禮

  《海街日記》是至今仍在連載的漫畫,di一集還是中學一年級的鈴,到了di七集即將報考高中。

  我開始寫劇本時才出到di六集。這麼長的故事該裁切掉哪一部分、如何留下原作中吸引我的部分,幾經掙扎完成兩個小時的電影,雖然辛苦卻也是新鮮的初體驗,非常具有挑戰的價值。

  電影中出現三場法事。在山形舉行四姐妹生父的葬禮、祖母的七周年忌日、還有「海貓食堂」老闆娘二宮女士的葬禮。

  zui初寫的劇本開始於父親的葬禮,結束於父親的對年忌日。四姐妹一起出席山形的對年忌日法事,因為父親再婚的妻子不見了,四女鈴一氣之下跑到橋上,zui後一幕戲是四姐妹一起看螢火蟲的畫面。

  可是幾經修改後,因為這是四姐妹今後在鎌倉(海街)生活下去的故事,zui後不應該在山形,得在海街結束才行。

  還有想要描寫法事的理由是原作中的法事都跟金錢扯上關係。人死並非只有悲傷而已,父親過世時遺產要怎麼處理、祖母的七周年忌日則是老家要不要賣掉、海貓食堂老闆娘的喪事背後也有爭奪遺產的問題。我覺得那種描寫方式非常寫實也非常有趣。

  話說得前後顛倒,我對電影又有了一個想法,想透過四女鈴的眼睛逐漸看見海街的全貌。

  zui初的構想是在山形車站目送走姐姐們後,從她坐在搬家公司的卡車上經過鎌倉海邊的秋天開始。鈴來到海街,從奔馳的卡車上看到秋天的祭典、海邊,也就是海街zui初呈現在她眼前的發想。可是原作中也出現的御靈神社面具遊行活動是禁止汽車通行的,無法從搬家公司的卡車上看見。而且這年頭搬家的人似乎也不可以隨卡車坐在副駕駛席,發現自己的想像脫離現實不禁有些愕然,總之此一設定不可行。

  既然電影是追著季節進行,就想說讓視野隨著季節改變。秋天鈴的世界是窩在家中;到了冬天是di一次和次女佳乃一起上學的畫面,可以看見她們所住的街道;春天di一次和朋友們去海邊玩。發想是配合四女鈴的心靈逐漸開放,轉換成視野的逐漸開闊。

  同時一開始父親的葬禮是為「四姐妹」而有的葬禮,接著祖母的七周年忌日是「老屋」的葬禮,食堂老闆娘的葬禮是「海街」的葬禮,搭配四女鈴的視野拓展,改變三場葬禮的位相,就這樣總算確定整體的架構(從無到有時間很長!) 。

作者資料
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
日本電影當代詩人,zui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1962年出生於東京,原本夢想成為小說家。
1978年從早稻田大學di一文學部文藝學科畢業後,加入TV Man Union公司從事電視紀錄片拍攝工作,後來接觸到侯孝賢的電影,更堅定他往拍電影這條路走去。
2016年獲得di八回伊丹十三賞,該獎項意於鼓勵日本國內各領域活躍的創作者,評選的考量重點是「有趣」、「令人出其不意」、「普羅大眾都能領略」。

早期拍攝的紀錄片多關注社會議題,充滿人文主義色彩。他拍日本di一個公開現身的愛滋病患(《愛之八月天》,1994年)、因醫療失誤導致無法擁有任何新記憶的人(《當記憶失去了》,1996年)、福利政策削減導致兩名戰爭遺孤相繼自殺(1991《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他對社會正義的執著,深受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肯.洛區和比利時導演達頓兄弟的影響。

是枝裕和高中時就是宮本輝的書迷,拍劇情片也是他zui想做的事,因此在電視製作人的邀請下,於1995年首次執導改編自宮本輝小說的電影作品《幻之光》。這部探討女性如何從生離死別陰影中重生的故事,獲得di52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金奧薩拉獎,也開啟了是枝裕和劇情片的創作之途。di二部處理人死後若能選擇,哪一段生前記憶值得帶入永生的《下一站,天國!》(1998年),獲得世界各國很高的評價。
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直探生死、記憶等幽深的議題,在如以沙林毒氣事件為主幹的《這麼……遠,那麼近》(2001年)、取材自1988年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年)都可窺見。

其中描述四個被母親遺棄的小孩子們生活風貌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入圍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當時年僅14歲的柳樂優彌獲得zuijia男演員獎,成為坎城影展史上zui年輕的影帝,此片是他風格轉變的開始,也是劇作成熟的標誌。直到2008年拍攝《橫山家之味》,是枝裕和才將拍片焦點轉換到日常生活。

紀念母親、反映自身經驗的家庭倫理劇《橫山家之味》,透露出死去的人並沒有真正離開。除獲得東京影展zuijia導演藍帶獎外,在海外也頗獲好評。
2009年到2016年,是枝裕和來到創作生涯的高峰期,七年之中拍了五部長片及一部日劇,穩定的質量讓他成為日本電影的標竿人物。
2009年以《空氣人形》於di62屆坎城影展獲得「一種注目」單元zuijia影片,因描述官能性愛情與奇想新境界廣受讚揚。2010年於NHK播出的「奇幻文豪怪談」系列中發表由室生犀星短篇小說改拍的《之後的日子》。2011年執導電影《奇蹟》獲得59屆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電影節zuijia劇本獎。2012年自編自導與剪接首部連續劇《Going My Home》(關西電視?富士電視)。2013年秋推出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榮獲2013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亞太影展zuijia影片、zuijia導演。獲得di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2015年電影《海街日記》入選di68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獲得di39屆日本電影金像獎zuijia影片、zuijia導演、zuijia攝影和zuijia燈光獎。

有勇氣成為他人的過去才是成熟的大人。2016年拍攝《比海還深》,描繪那些長大後無法成為小時候想成為理想模樣的大人們,一直徘徊遊走在現實與夢想的掙扎邊緣,難以靠近幸福生活的困頓。這部片子有許多是枝裕和童年對父親隱藏的情感。
拍完此片後他暫時放下家庭式故事,嘗試拍攝法庭懸疑劇《di三次謀殺》,預計2017年秋天在日本上映。

基本資料

作者: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
譯者:張秋明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9862355862
規格:平裝 / 單色 / 372頁 / 13cm×19cm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电影人的思考:一部导演的创作之路》的图书简介,该书探讨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但与您提到的特定书籍内容无关。 --- 图书名称:《电影人的思考:一部导演的创作之路》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电影制作的复杂图景,聚焦于导演在构思、筹备、拍摄直至后期制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这不是一部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是一次对电影艺术内核的深度挖掘,旨在为从业者、电影理论研究者以及对电影创作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 本书以“创作者的视角”为核心,系统梳理了从剧本概念的萌芽到最终剪辑定型的全过程。它拒绝提供僵化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讨那些决定一部作品独特性的核心问题:如何将模糊的灵感转化为清晰的叙事结构?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商业考量?在技术日益精进的时代,导演如何保持其独特的“人本主义”视角?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勾勒出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思想轨迹。 第一部分:灵感的熔炉与叙事的构建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电影语言的起点——剧本的诞生与发展。我们探讨了“故事的起源”:创作者如何从日常观察、历史事件或抽象情感中捕捉到可以被影像化的火花。 核心议题包括: 1. 主题的提炼与情感的锚点: 电影的生命力往往源于其能否触及普世情感。本章分析了如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或哲学思辨,转化为观众可以共鸣的人物动机与情节冲突。探讨了“潜文本”的重要性,即画面之下隐藏的、驱动叙事发展的深层意义。 2. 结构与节奏的雕刻: 电影叙事并非简单的线性展开。本部分详细考察了不同叙事模式(如非线性叙事、多线索结构)的优劣,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情绪目标。节奏的控制被视为导演的“呼吸法”,讨论了如何通过景别、场面调度和声音设计来精准控制观众的心理预期。 3. 角色的生命力: 角色是电影的灵魂。本书超越了简单的角色设定,着重讨论了“角色弧光”的塑造哲学。这包括如何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台词的韵律乃至角色的沉默来构建其内在世界,使其在银幕上拥有真实的、不可替代的“在场感”。 第二部分:视觉的语言与场面的调度 电影本质上是视觉的艺术。本部分将焦点从文字转向影像,详细分析了导演如何将剧本的意图转化为具体的视觉方案。 核心议题包括: 1. 摄影机作为叙事工具: 探讨了镜头选择(广角、长焦)、运动方式(推轨、手持、固定)与叙事意图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特定角度的仰视或俯视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观众对情境的判断。这部分强调,每一次镜头运动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炫技。 2. 光影的哲学: 光线是情绪的载体。本书分析了自然光、人工布光在不同类型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明暗对比(明暗对比法)来隐喻角色的道德困境或环境的压抑感。光影不再是简单的照明,而是叙事环境的一部分。 3. 美术设计与世界观的建立: 场景、服装、道具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电影世界观的无声陈述。本部分审视了美术部门如何与导演的愿景紧密协作,确保场景的美学风格能够无缝地融入到故事的语境之中,而非仅仅是背景装饰。 第三部分:协作的艺术与现场的决策 电影拍摄现场是各种专业力量交汇的复杂熔炉。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导演在现场作为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压力下做出关键决策的能力。 核心议题包括: 1. 与演员的深度连接: 导演与演员之间的关系是创作的核心。本书探讨了不同的排练方法、即兴发挥的空间,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让演员感到安全、能够充分释放潜能的工作环境。成功的表演是导演对人物理解的投射。 2. 技术团队的整合管理: 导演必须是技术语言的翻译者。本章分析了如何高效地与摄影指导、录音师、制片人进行沟通,确保技术方案服务于艺术目标,而非反之。探讨了在有限的预算和时间内,如何做出对最终影像质量影响最大的权衡。 3. “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哲学: 现场总会出现意外。本书提供了一套应对突发状况的思维模型,强调在保持初衷不变的前提下,如何灵活地利用现场条件(天气、突发状况)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价值。 第四部分:后期:声音的重塑与影像的定型 剪辑和声音设计是电影的“二次创作”。本书揭示了导演如何通过后期制作来最终确定作品的呼吸和心跳。 核心议题包括: 1. 剪辑的魔力与不可逆性: 剪辑室是影片真正诞生的地方。本部分深入讨论了“无声的对话”,即通过镜头的并置和序列的安排来重构时间感和因果链。分析了不同剪辑风格(如经典好莱坞式连续剪辑与作者电影的跳切)对观众心理体验的影响。 2. 声音景观的构建: 声音往往被低估,但它对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本书强调了拟音、音效、环境声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可信的听觉空间。探讨了配乐在情绪上的引导作用,以及如何避免音乐对画面叙事的过度干预。 3. 首映与放映的完成: 电影的创作并未在胶片或数字文件上结束。本书简要提及了在电影节、市场试映中收集反馈的技巧,以及导演如何面对观众的最终解读,完成整个创作循环。 《电影人的思考:一部导演的创作之路》是一部邀请读者进入导演内心世界的深度文本。它旨在激发对电影制作的敬畏之心,并鼓励每一位创作者去挑战既有的界限,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影像表达方式。通过对创作流程的详尽解构,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今天的电影生态中,导演的“作者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好在关注一些关于电影创作的书籍,这本《预售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简直像是我心之所向。是枝裕和,这个名字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的作品总能让人在平静中感受到生活的重量,在平凡中发现人性的光辉。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师内心世界的窗户。我特别好奇,他究竟是如何捕捉到那些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情感瞬间?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人物对话,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层含义?他是如何将这些内心的思考,通过镜头转化为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影像?书名中的“预售”二字,也让我产生了一丝联想,或许书中会有一些关于他未来作品的构思,或是他对未来电影行业发展的一些前瞻性思考。而“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这句副标题更是直击核心,它点明了这本书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经历叙述,而是关于创作思维的深度剖析。三十年的创作之路,这三十年里,他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尝试、甚至失败,这些经历汇聚成了他独一无二的电影哲学。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对于“何为好电影”、“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用电影去触动人心”等问题的深入解读,相信这将是我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评分

这本《预售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主要是因为我对是枝裕和这位导演本身就有着极高的敬意。他的电影,比如《小偷家族》、《海街日记》、《步履不停》等等,总是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温暖,那种平静中蕴含的巨大力量,是很多导演穷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这本书以“导演传记/影视作品创作”为定位,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对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幕后故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像他这样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与哲思巧妙融入作品的导演,他的思考方式、创作理念,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他如何构思每一个角色,如何设计每一个场景,如何在看似日常的对话中埋下伏笔,又如何在结尾处留下令人回味无穷的张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导演的个人经历,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生活、如何理解人性、如何将这些理解转化为影像语言”的宝典。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更深入地去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的启示。作为一名对电影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渴望了解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如何从无到有,是如何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的。三十年的创作之路,这其中的跌宕起伏、心路历程,一定充满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华。

评分

这本书《预售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尤其是“是枝裕和”这个名字,已经成为我心中电影品质的保证。他的电影总是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让你在平静中感受到生活的力量,在琐碎中发现人性的温暖。我一直对电影创作的幕后过程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深入探讨了“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这绝对是吸引我的一大亮点。我非常想了解,这位以细腻写实著称的导演,他的创作思维究竟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构思每一个角色的,如何选择每一个镜头,如何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含义?“三十年创作之路”这个副标题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这漫长而丰富的创作生涯,一定充满了各种挑战、灵感和宝贵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独特的电影美学,以及他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我期待书中会分享一些他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难题,以及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去克服它们,最终将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导演的经历,更是一次学习如何用更敏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并最终将这些感悟转化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的契机。

评分

最近真的太想看点有深度、能启发思考的书了,偶然间在书店里看到这本《预售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是枝裕和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导演,更像是一种电影风格的代名词。他那些细腻、不动声色的叙事,总能悄无声息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在看完电影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我还没有开始读,但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在镜头背后,这位总是能捕捉到生活细微之处的导演,他的创作过程中究竟是如何思考的?那些在银幕上呈现出来的,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意味深长的情节,背后是否有着更为复杂的梳理和打磨?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画面:或许是在某个安静的夜晚,他坐在书桌前,灯光打在他沉思的侧脸上,手中握着剧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若有所思。又或者是在嘈杂的片场,他与演员一遍遍沟通,眼神中充满了对角色的理解和引导。这本书的副标题“三十年创作之路”,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三十年,这是怎样漫长而又充实的岁月?里面一定蕴藏着无数的坚持、挫折、灵感迸发和对电影艺术不懈的追求。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中窥见他如何从最初崭露头角,一步步成长为如今享誉国际的国民导演,这其中必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虽然我还未翻开书页,但仅凭对是枝裕和过往作品的喜爱,我就已经预感到这本书将是一场精神上的盛宴,一场与大师深度对话的旅程。

评分

一看到《预售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我的目光就再也无法从它身上移开。是枝裕和,这位日本国民导演,他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也承载了我对电影艺术的太多期待。他的电影,总是能以一种极其自然、不动声色的方式,触碰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种细腻的观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着实令人折服。这本书的副标题“三十年创作之路”,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三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位电影人经历无数的成长、蜕变与沉淀。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条漫长的创作道路上,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那些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创作故事和心路历程?我尤其好奇,在拍摄现场,在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的背后,他脑海中究竟在思考着什么?是关于角色的情感走向,还是关于叙事节奏的把控,亦或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导演传记,更像是一份关于电影创作的“思考秘籍”。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他是如何将对生活的感悟转化为影像艺术的,如何用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传递出深刻而动人的情感力量。我相信,这本书定会为我带来一场关于电影艺术的深度洗礼。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好!一直想买这本

评分

评分

应该挺好的

评分

应该挺好的

评分

超喜欢,原装正版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