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圖書 正版認證 2017外科護理學教程(贈送APP題庫模擬試題)外科護理學副主任護師考試用書 護

京東圖書 正版認證 2017外科護理學教程(贈送APP題庫模擬試題)外科護理學副主任護師考試用書 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人健李秀華 編
圖書標籤:
  • 外科護理學
  • 護理學
  • 教材
  • 考試用書
  • 2017版
  • 正版
  • 京東圖書
  • 副主任護師
  • APP題庫
  • 模擬試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曙光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醫學電子音像齣版社
ISBN:9787830050979
商品編碼:13087546825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具體描述

170.00
價格:170.00
138.00
價格:138.00
140.00
價格:140.00
123.50
價格:123.50
146.00
價格:146.00
186.00
價格:186.00
144.00
價格:144.00
139.00
價格:139.00


商品參數




目錄

-------------------------------------


內容介紹

-------------------------------------

........
《現代外科學基礎與臨床實踐》 第一章 外科疾病概論 本章旨在為讀者建立一個關於外科疾病的宏觀認識框架,深入剖析外科疾病的多樣性、病因學、發病機製以及其對人體係統的影響。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層麵入手,探討細胞、組織、器官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的異常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最終導緻臨床癥狀的齣現。 1.1 外科疾病的定義與分類: 明確外科疾病的範疇,區分與內科疾病的不同之處。介紹按病因、病理過程、纍及器官係統等不同標準對外科疾病進行的分類,例如炎癥性疾病、腫瘤性疾病、創傷性疾病、先天性畸形等,並對各類疾病的特點進行初步闡述。 1.2 外科疾病的病因學: 詳細探討引發外科疾病的常見病因,包括但不限於: 感染: 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以及感染的緻病機製,如毒素産生、組織破壞等。 外傷: 物理性損傷(如鈍挫傷、銳器傷、穿透傷)、化學性損傷、熱損傷(燒傷、凍傷)、放射性損傷等,以及外傷的分類和常見損傷類型。 腫瘤: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機製,細胞的異常增殖、侵襲與轉移等。 缺血與梗死: 血管堵塞、血流動力學改變導緻的組織缺氧和壞死。 先天性畸形: 胚胎發育異常導緻的結構缺陷。 退行性病變: 組織器官隨年齡增長或慢性損傷發生的衰老和功能減退。 變態反應與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係統異常激活導緻的組織損傷。 1.3 外科疾病的發病機製: 深入研究外科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細胞分子機製。 炎癥反應: 詳細闡述炎癥的發生、發展過程,包括血管反應、細胞浸潤、炎癥介質的釋放及其作用,以及炎癥的類型(急性、慢性)和結局。 組織修復與再生: 介紹創傷、感染等損傷後,機體啓動的組織修復過程,包括肉芽組織形成、縴維化、上皮化等,以及影響組織修復的因素。 細胞凋亡與壞死: 區分程序性細胞死亡(凋亡)和非程序性細胞死亡(壞死),以及它們在外傷、缺血、感染等情況下的作用。 腫瘤的發生與發展: 探討基因突變、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激活等遺傳學和錶觀遺傳學改變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以及腫瘤的侵襲、轉移機製。 免疫在外科疾病中的作用: 闡述免疫係統在抵抗感染、排斥異物、識彆腫瘤等方麵的作用,以及免疫抑製或免疫亢進對外科疾病的影響。 1.4 外科疾病對機體的影響: 分析外科疾病對人體的全身和局部係統産生的多方麵影響。 局部癥狀與體徵: 疼痛、腫脹、發熱、紅斑、功能障礙、齣血、分泌物異常等。 全身反應: 感染性休剋、失血性休剋、創傷反應、內分泌紊亂、水電解質失衡、營養不良等。 器官功能損害: 消化係統、呼吸係統、循環係統、泌尿係統、神經係統等功能受損的錶現。 心理與社會影響: 疾病對患者心理狀態、生活質量及社會交往的影響。 1.5 外科診療原則概述: 簡要介紹外科疾病的診斷方法(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學檢查等)和治療原則(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支持治療等),為後續章節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章 常見外科感染 本章聚焦於外科領域最常見且至關重要的疾病類型——外科感染。我們將係統性地介紹各種外科感染的病原體、發病機製、臨床錶現、診斷方法及治療原則,旨在幫助讀者全麵掌握外科感染的防治知識。 2.1 外科感染的病原體: 細菌感染: 詳細介紹常見緻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銅綠假單胞菌、厭氧菌(如脆弱擬杆菌)等,以及它們的藥敏特性和耐藥機製。 病毒感染: 提及與外科相關的病毒,如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 真菌感染: 介紹念珠菌、麯黴菌等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的機會性感染。 寄生蟲感染: 討論如包蟲病等外科相關寄生蟲病。 2.2 外科感染的發生機製: 感染的來源: 外源性感染(手術切口汙染、醫源性感染)與內源性感染(機體內原有菌群失調)。 細菌的侵入途徑: 經皮膚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 細菌的緻病性: 毒力因子(如毒素、酶、莢膜)、侵襲性(如穿透組織的能力)以及細菌對宿主防禦機製的逃避。 宿主的防禦機製: 物理屏障(皮膚、黏膜)、免疫係統(吞噬細胞、淋巴細胞、抗體)、炎癥反應等。 機會性感染: 探討在免疫功能低下、有創操作、長期使用抗生素等情況下,正常菌群或低毒力菌引起的感染。 2.3 常見外科感染的類型與臨床特點: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 毛囊炎、癤、癰: 詳細描述其病因、病理變化、臨床錶現(紅、腫、熱、痛、膿腫形成)及治療原則。 蜂窩織炎: 介紹其廣泛而彌漫的特點,病原體,臨床錶現,及全身癥狀。 壞死性筋膜炎: 重點強調其進展迅速、破壞性強的特點,早診早治的重要性,以及並發癥。 膿毒癥與膿血癥: 討論細菌進入血液循環引起的全身性炎癥反應,臨床錶現(發熱、寒戰、休剋),診斷及治療。 手術切口感染: 探討其發生原因(術中汙染、術後護理不當、患者自身因素)、分類(錶淺、深部、壞死性)、預防及處理。 腹腔感染: 腹膜炎: 區分原發性與繼發性腹膜炎,介紹不同病因(穿孔、炎癥擴散、術後)的腹膜炎的臨床錶現(腹痛、腹肌緊張、反跳痛、腹脹、腸鳴音減弱)、診斷(腹部查體、影像學)及治療(抗生素、手術引流)。 腹腔膿腫: 講解腹腔內感染竈形成的原因、定位診斷的睏難及影像學的重要性,治療方法(穿刺引流、手術切開引流)。 呼吸道感染: 術後肺炎、肺膿腫等。 泌尿道感染: 導尿相關感染、術後尿路感染等。 骨與關節感染: 骨髓炎、關節炎等。 2.4 外科感染的診斷: 病史與體格檢查: 關注疼痛、發熱、腫脹、分泌物、局部壓痛、滲齣等關鍵信息。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及分類)、C反應蛋白(CRP)、血培養、分泌物塗片及細菌培養藥敏試驗。 影像學檢查: X綫、B超、CT、MRI在定位和評估感染範圍中的作用。 病原學診斷: 準確識彆病原體是有效治療的關鍵。 2.5 外科感染的治療: 抗生素的應用: 強調選擇敏感抗生素、足量、足夠療程的原則。根據病原體種類、感染部位、患者情況等選擇閤適的抗生素。討論經驗性用藥與目標性用藥。 手術治療: 引流、清創、切除感染竈是控製感染的關鍵。 支持治療: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糾正貧血、維持生命體徵穩定。 中醫藥輔助治療: 介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中藥在輔助治療中的應用。 2.6 外科感染的預防: 無菌操作: 嚴格執行手術無菌技術、器械消毒、環境控製。 術前準備: 評估患者全身情況,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等,必要時抗生素預防。 術中管理: 減少組織損傷,止血,減少暴露時間。 術後護理: 保持切口清潔乾燥,閤理使用抗生素,鼓勵早期活動。 感染控製: 醫院感染控製體係的建立與執行。 第三章 創傷與燒傷 本章將係統性地探討外科領域另一大類常見病——創傷和燒傷。我們將從創傷的分類、病因、病理生理、臨床錶現、診斷和治療,以及燒傷的嚴重程度評估、全身反應、局部處理和全身支持治療等方麵進行深入闡述。 3.1 創傷外科學基礎: 3.1.1 創傷的定義與分類: 明確創傷的概念,並按病因(鈍性創傷、銳性創傷、穿透性創傷)、損傷程度(輕度、中度、重度)、發生部位(頭麵部、胸腹部、四肢)等進行分類。 3.1.2 創傷的病因學與發病機製: 鈍性創傷: 碰撞、擠壓、跌落等,導緻的挫傷、撕裂傷、骨摺、內髒破裂等。 銳性創傷: 刀、玻璃、金屬碎片等造成的切割傷、刺傷。 穿透性創傷: 槍彈、彈片等造成的貫通傷,其特點是入口和齣口的損傷。 創傷的病理生理: 強調創傷對機體的係統性影響,包括創傷反應(應激反應)、疼痛、齣血、休剋、感染、器官功能衰竭等。 3.1.3 創傷的診斷: 生命體徵評估: ABCDE原則(A-氣道,B-呼吸,C-循環,D-神經係統,E-暴露)。 體格檢查: 詳細的全身及局部檢查,發現齣血點、畸形、創麵等。 影像學檢查: X綫、CT、MRI、超聲在評估骨摺、內髒損傷、齣血等方麵的應用。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凝血功能、血型、生化檢查等。 病情評估與分級: ISS(損傷評分)、RTS(創傷評分)等。 3.1.4 創傷的治療原則: 早期復蘇與穩定生命體徵: 建立通暢氣道,保證呼吸氧閤,維持有效循環,控製齣血。 止血: 局部壓迫、止血帶、手術止血。 清創與縫閤: 清除壞死組織、異物,預防感染,早期關口創麵。 骨摺固定: 內固定、外固定等。 感染預防與治療: 術前預防性抗生素,術後監測感染跡象。 並發癥處理: 創傷後休剋、感染、器官功能衰竭的綜閤管理。 3.1.5 特殊部位創傷: 頭麵部創傷: 顱腦損傷、麵部骨摺、眼部損傷等。 胸部創傷: 氣胸、血胸、心包填塞、肺挫傷等。 腹部創傷: 實質性髒器破裂、空腔髒器穿孔、腹腔內大齣血等。 四肢創傷: 骨摺、關節脫位、血管神經損傷、開放性損傷等。 3.2 燒傷外科學基礎: 3.2.1 燒傷的定義與病因: 明確燒傷的定義,以及熱力、化學、電流、放射等不同病因的燒傷特點。 3.2.2 燒傷的嚴重程度評估: 燒傷麵積的計算: 9的法則、手掌法等。 燒傷深度的分級: 淺二度、深二度、三度、四度燒傷的臨床錶現和組織學特徵。 燒傷程度的判斷: 結閤麵積、深度、部位、年齡、基礎疾病等因素進行綜閤評估。 3.2.3 燒傷的病理生理: 局部病理改變: 組織損傷、水腫、炎癥反應、壞死。 全身反應(燒傷休剋): 早期(休剋期): 血漿漏齣、有效循環血量下降、組織低灌注、多器官功能障礙。 晚期(感染中毒期): 感染、毒素、代謝紊亂。 恢復期: 組織修復、疤痕形成。 3.2.4 燒傷的診斷: 病史采集: 明確燒傷原因、時間、經過。 體格檢查: 評估燒傷麵積、深度、分布,及是否存在閤並傷。 輔助檢查: 血常規、電解質、腎功能、肝功能、血氣分析、心電圖等。 3.2.5 燒傷的治療原則: 早期復蘇與液體復位: 及時補充液體,維持循環穩定,糾正電解質紊亂。 創麵處理: 清創: 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異物、焦痂。 感染控製: 預防性及治療性使用抗生素,局部抗感染藥物。 覆蓋: 覆蓋生物敷料、異體皮、自體皮等。 營養支持: 早期、充足的營養是促進愈閤的關鍵。 並發癥防治: 感染、休剋、呼吸衰竭、腎衰竭、胃腸道齣血、深靜脈血栓等。 後期康復: 疤痕預防與處理、功能鍛煉、心理康復。 3.2.6 特殊部位燒傷: 麵部燒傷: 重點關注氣道、眼部、瘢痕攣縮對外觀的影響。 會陰部燒傷: 易並發感染,影響排尿排便。 四肢燒傷: 警惕環狀燒傷導緻的肢體缺血。 化學燒傷與電流燒傷: 特殊的病因,需要特殊的處理。 第四章 普外科常見疾病 本章將聚焦於普外科領域中臨床常見、發病率高的幾種疾病,涵蓋消化道、膽道、胰腺、肛腸等係統的常見病變。我們將從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臨床錶現、診斷要點、治療方法以及並發癥防治等方麵進行詳細介紹,旨在提升讀者對普外科常見疾病的認識和處理能力。 4.1 胃及十二指腸疾病: 4.1.1 消化性潰瘍: 病因與發病機製: 幽門螺杆菌感染、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濫用、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保護機製減弱。 臨床錶現: 上腹部疼痛(空腹痛、夜間痛)、燒心、反酸、噯氣、惡心、嘔吐。 並發癥: 消化道齣血(嘔血、黑便)、胃穿孔(急性腹痛、腹膜炎)、幽門梗阻(嘔吐、腹脹)。 診斷: 胃鏡檢查、幽門螺杆菌檢測、X綫檢查(對穿孔、梗阻有價值)。 治療: 藥物治療(抑酸藥、根除幽門螺杆菌藥物)、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切除術、迷走神經切斷術等)。 4.1.2 胃癌: 危險因素: 幽門螺杆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高鹽、醃製食品)、吸煙、傢族史。 臨床錶現: 早期多無癥狀,晚期可齣現上腹部脹痛、食欲減退、消瘦、貧血、嘔血、黑便、腹部包塊。 診斷: 胃鏡檢查及活檢是金標準,影像學檢查(CT、MRI)輔助分期。 治療: 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結閤化療、放療、靶嚮治療。 4.2 闌尾炎: 病因與發病機製: 闌尾管腔梗阻(糞石、淋巴組織增生、寄生蟲等),繼發細菌感染。 臨床錶現: 早期轉移性右下腹痛(開始為臍周痛,後轉移至右下腹)、惡心、嘔吐、發熱、右下腹壓痛、反跳痛、肌緊張。 並發癥: 闌尾壞疽、穿孔、腹腔膿腫、彌漫性腹膜炎。 診斷: 典型臨床錶現、腹部查體、血常規、影像學檢查(B超、CT)。 治療: 手術切除闌尾(闌尾切除術)是主要治療方法。 4.3 膽道疾病: 4.3.1 膽囊炎與膽石癥: 病因與發病機製: 膽固醇代謝異常、膽道感染、膽道動力障礙等導緻膽結石形成,結石梗阻膽囊管或膽總管引起膽囊炎或膽管炎。 臨床錶現: 膽絞痛(右上腹陣發性疼痛,可嚮右肩背部放射)、惡心、嘔吐、發熱、黃疸(膽總管結石)。 並發癥: 膽囊壞疽、穿孔、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膽源性肝硬化。 診斷: 腹部查體、腹部B超(診斷率高)、CT、MRCP(磁共振胰膽管成像)。 治療: 藥物治療(消炎利膽、解痙止痛)、手術治療(膽囊切除術,腹腔鏡手術是首選)。 4.3.2 膽管炎: 病因與發病機製: 膽總管結石、膽道蛔蟲、膽道腫瘤等引起的膽管梗阻和感染。 臨床錶現: Charcot三聯徵(右上腹痛、黃疸、發熱寒戰)、休剋、意識障礙(Reynolds五聯徵)。 診斷: 臨床錶現、B超、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MRCP。 治療: 緊急抗感染、解除膽道梗阻(ERCP取石、T管引流、手術引流)。 4.4 胰腺疾病: 4.4.1 急性胰腺炎: 病因: 膽石癥、酗酒、高脂血癥、藥物等。 病理生理: 胰酶在胰腺內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炎癥反應、水腫、齣血甚至壞死。 臨床錶現: 劇烈上腹部疼痛(常嚮腰背部放射)、惡心、嘔吐、腹脹、發熱、黃疸。 並發癥: 胰腺假性囊腫、胰腺膿腫、胰腺壞死、腹腔感染、全身並發癥(ARDS、DIC、多器官功能衰竭)。 診斷: 血澱粉酶、脂肪酶升高(診斷特異性不高)、血清澱粉酶/脂肪酶同工酶、尿澱粉酶、腹部B超、CT(診斷準確性高)。 治療: 禁食水、胃腸減壓、補液、鎮痛、抗感染、營養支持。重癥者需手術治療。 4.5 肛腸疾病: 4.5.1 痔瘡: 類型: 內痔、外痔、混閤痔。 病因: 長期便秘、久坐久站、腹壓增高、飲食辛辣刺激。 臨床錶現: 便血、疼痛、瘙癢、墜脹感。 治療: 藥物治療(消炎止痛、促進靜脈迴流)、物理治療(套紮、注射)、手術治療。 4.5.2 肛裂: 病因: 排便乾硬糞便損傷肛管黏膜。 臨床錶現: 排便時劇痛、肛門裂口、少量便血。 治療: 藥物治療(軟化大便、局部止痛)、手術治療。 4.5.3 肛周膿腫與肛瘻: 病因: 肛門腺感染。 臨床錶現: 肛周劇痛、紅腫、發熱。肛瘻形成後可有反復流膿。 治療: 切開引流膿腫,手術根治肛瘻。 第五章 普外科常見腫瘤 本章將聚焦於普外科領域最令人關注的疾病之一——腫瘤。我們將重點介紹幾種普外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膽道腫瘤等,深入探討它們的病因、危險因素、病理類型、臨床錶現、診斷方法(影像學、病理學)、治療策略(手術、化療、放療、靶嚮治療、免疫治療)以及預後。 5.1 胃癌: 病因與危險因素: 幽門螺杆菌感染、飲食習慣(高鹽、醃製、煙熏)、吸煙、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傢族史等。 病理類型: 腺癌(約占90%以上)、其他少見類型。根據組織學分級、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TNM分期。 臨床錶現: 早期常無癥狀,易被忽視。進展期可齣現: 消化道癥狀: 上腹部疼痛、脹滿、食欲減退、消瘦、惡心、嘔吐。 齣血: 嘔血、黑便(慢性失血導緻貧血)。 腹部包塊: 晚期腫瘤增大或轉移。 其他: 鎖骨上淋巴結腫大(Virchow淋巴結)、卵巢轉移(Krukenberg瘤)、腹水等。 診斷: 胃鏡檢查及活檢: 金標準,可直視下觀察病竈,並進行病理診斷。 影像學檢查: X綫鋇餐造影: 早期可能發現黏膜不規則、龕影。 CT: 評估腫瘤侵犯深度、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肝、肺、腹膜)。 MRI: 對某些部位的評估有補充作用。 內鏡超聲(EUS): 精確評估腫瘤浸潤深度和淋巴結情況。 治療: 手術治療: 是根治的主要手段。根據腫瘤分期和部位選擇根治性切除術(胃癌根治術),包括胃大部切除術、全胃切除術、近端胃切除術等,並進行區域淋巴結清掃。 化療: 術前新輔助化療、術後輔助化療,可提高生存率,控製轉移。 放療: 較少單獨使用,常與化療聯閤。 靶嚮治療: 如抗HER2治療(麯妥珠單抗)。 免疫治療: 近年來發展迅速,對部分患者有效。 預後: 與腫瘤分期、病理類型、治療反應等密切相關。早期胃癌預後良好。 5.2 結直腸癌: 病因與危險因素: 遺傳因素(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剋羅恩病)、高脂飲食、低縴維飲食、肥胖、吸煙、飲酒等。 病理類型: 腺癌(占90%以上)、其他少見類型。同樣采用TNM分期。 臨床錶現: 大腸癌(結腸): 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交替)、腹脹、腹痛、腹部腫塊、貧血、體重減輕。 直腸癌: 便血(最常見)、排便不盡感、裏急後重、直腸疼痛、肛門墜脹。 診斷: 結腸鏡檢查及活檢: 金標準,可發現病竈、取活檢、進行息肉切除。 影像學檢查: X綫鋇劑灌腸: 瞭解腸道充盈、黏膜改變。 CT: 評估腫瘤大小、侵犯範圍、淋巴結轉移、肝髒等遠處轉移。 MRI: 對直腸癌局部侵犯的評估更有優勢。 結腸CTA(CT血管成像): 評估腸係膜血管情況。 腫瘤標誌物: CEA(癌胚抗原)升高,但非特異性,主要用於監測治療反應和復發。 治療: 手術治療: 是根治的基礎。根據腫瘤部位和分期選擇根治性手術(如右半結腸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乙狀結腸切除術、直腸癌根治術等),並進行淋巴結清掃。 化療: 術前新輔助化療(尤其直腸癌)、術後輔助化療。 放療: 主要用於直腸癌,可降低局部復發率。 靶嚮治療: 如抗EGFR抗體(西妥昔單抗、帕尼單抗),抗VEGF抗體(貝伐珠單抗)。 免疫治療: 對MSI-H/dMMR的結直腸癌療效顯著。 預後: 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5.3 肝髒腫瘤: 5.3.1 原發性肝癌(肝細胞癌 HCC): 危險因素: 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黃麯黴素等。 臨床錶現: 早期常無癥狀,晚期可齣現肝區疼痛、腹脹、黃疸、腹水、肝功能減退、惡病質。 診斷: 影像學檢查: B超、CT(增強掃描)、MRI(增強掃描)、肝動脈造影。 腫瘤標誌物: 甲胎蛋白(AFP)。 肝活檢: 確診。 治療: 手術治療: 肝葉切除術、肝移植(是根治性手段)。 介入治療: 經導管動脈栓塞化療(TACE)、經導管動脈化療(TAE)。 射頻消融: 適用於早期小型腫瘤。 全身治療: 靶嚮治療(索拉非尼、侖伐替尼)、免疫治療。 5.3.2 肝內膽管細胞癌: 危險因素: 膽道畸形、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肝吸蟲感染等。 臨床錶現: 類似肝細胞癌,常伴有梗阻性黃疸。 診斷: 影像學檢查、ERCP/MRCP、肝活檢。 治療: 手術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 5.4 胰腺癌: 危險因素: 慢性胰腺炎、吸煙、糖尿病、肥胖、傢族史。 病理類型: 腺癌(占90%以上)。 臨床錶現: 早期癥狀不典型,易被忽視。晚期可齣現: 腹痛: 上腹部持續性疼痛,常嚮腰背部放射。 黃疸: 梗阻性黃疸,常為進行性。 消瘦、乏力: 腫瘤消耗。 消化不良: 腹脹、惡心、嘔吐。 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受損。 診斷: 影像學檢查: CT(首選,可評估侵犯範圍和轉移)、MRI、EUS。 腫瘤標誌物: CA19-9(有一定參考價值)。 ERCP/PTC: 瞭解膽道梗阻情況。 組織病理學檢查: 穿刺活檢。 治療: 治療睏難,預後差。 手術治療: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手術)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手段,但僅適用於早期、可切除的患者。 化療、放療、靶嚮治療: 用於晚期患者,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5.5 膽道腫瘤(膽囊癌、膽管癌): 病因與危險因素: 膽石癥、膽道感染、膽管囊腫等。 臨床錶現: 早期多無癥狀,晚期齣現右上腹痛、黃疸、腹部腫塊、體重減輕。 診斷: 影像學檢查(B超、CT、MRI)、ERCP/MRCP、CA19-9。 治療: 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但發現時多已晚期。 第六章 腹腔鏡外科技術 本章將聚焦於現代外科領域中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技術——腹腔鏡外科技術。我們將詳細介紹腹腔鏡手術的基本原理、器械設備、適應證與禁忌證、術前評估、術中操作要點、常見並發癥及其處理,以及腹腔鏡技術在不同外科領域(普外科、泌尿外科、婦科、胸外科等)的應用進展。 6.1 腹腔鏡外科技術概述: 6.1.1 定義與基本原理: 通過微小切口置入腹腔鏡、攝像頭和手術器械,在顯示器監視下進行手術。利用三維成像、放大效應、器械的靈活性實現精細操作。 6.1.2 發展曆程與意義: 從最初的診斷性腹腔鏡到如今廣泛應用於各類復雜手術。其意義在於創傷小、術後恢復快、疼痛輕、住院時間短、瘢痕小、美觀。 6.2 腹腔鏡手術的器械設備: 腹腔鏡: 包括攝像頭、光源、圖像處理係統。 氣腹機: 嚮腹腔充入二氧化碳,形成操作空間。 穿刺器: 建立腹腔的通路。 手術器械: 各種腹腔鏡專用器械,如抓鉗、分離鉗、剪刀、電凝器、超聲刀、縫閤器等。 顯示器: 實時顯示手術視野。 6.3 腹腔鏡手術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適應證: 普外科: 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疝修補術、胃腸道腫瘤根治術、腹腔粘連鬆解術、胃腸道穿孔修補術等。 泌尿外科: 腎切除術、腎上腺切除術、前列腺切除術、膀胱腫瘤切除術等。 婦科: 卵巢囊腫剝除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切除術、異位妊娠清除術等。 胸外科: 肺葉切除術、縱隔腫瘤切除術、食管裂孔疝修補術等。 禁忌證: 絕對禁忌證: 嚴重凝血功能障礙、休剋、腹腔彌漫性感染、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腹壁感染、腹腔內廣泛粘連(術前難以判斷)。 相對禁忌證: 既往多次腹部手術史、腹部惡性腫瘤晚期、肥胖等。 6.4 腹腔鏡手術的術前評估與準備: 詳細病史與體格檢查: 評估患者全身狀況,是否存在禁忌證。 影像學檢查: 評估病變範圍,是否存在粘連。 麻醉評估: 評估氣管插管、通氣能力。 術前指導: 告知患者手術過程、風險、術後注意事項。 腸道準備: 部分腸道手術需要。 6.5 腹腔鏡手術的術中操作要點: 建立氣腹: 選擇閤適的氣腹穿刺點,確保安全。 鏡頭與器械的配閤: 熟悉器械的活動範圍和功能。 精細解剖與止血: 避免損傷重要血管和神經。 腫瘤根治性手術: 嚴格遵循腫瘤切除原則,包括足夠的手術切緣和淋巴結清掃。 縫閤與打結: 腹腔鏡下打結技術是關鍵。 術野清晰: 及時清除血液和積液。 6.6 腹腔鏡手術的並發癥及其處理: 氣腹相關並發癥: CO2栓塞、皮下氣腫、心肺功能影響。 穿刺孔相關並發癥: 齣血、損傷腹壁血管、腸管或膀胱。 器械操作相關並發癥: 血管損傷、腸管穿孔、電凝損傷。 術後並發癥: 腹腔內齣血、感染、粘連、疝等。 處理原則: 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必要時轉為開腹手術。 6.7 腹腔鏡技術在不同專科的應用進展: 普外科: 膽囊切除術已成為標準治療,消化道腫瘤根治術、減重代謝手術等也廣泛應用。 泌尿外科: 腎髒、前列腺、膀胱等各類手術已常規開展。 婦科: 婦科良惡性疾病的手術治療。 胸外科: 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 小兒外科: 腹腔鏡手術在兒童中的應用。 6.8 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 優勢: 更高的精確度、更佳的視野、更靈活的器械操作。 應用前景: 在復雜手術中的應用日益廣泛。 第七章 圍手術期管理 本章將聚焦於外科手術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圍手術期管理。我們將係統性地闡述圍手術期各階段(術前、術中、術後)的管理要點、目標和常用措施,強調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手術風險,促進患者術後快速康復。 7.1 圍手術期管理的定義與目標: 定義: 指從決定手術治療開始,至手術治療結束,患者整個過程的管理。 目標: 降低手術風險: 評估並糾正影響手術的危險因素。 提高手術成功率: 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促進術後早期康復: 減輕術後並發癥,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幫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7.2 術前管理: 7.2.1 術前評估: 病史采集與體格檢查: 全麵瞭解患者病史、過敏史、用藥史,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功能、血型、血糖、心電圖、胸片等。 危險評估: 心血管係統評估: Killip分級、NYHA分級,必要時行超聲心動圖、冠脈造影。 呼吸係統評估: COPD、哮喘、肺功能檢查。 腎髒功能評估: 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 營養評估: 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體重指數(BMI)。 其他: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製,甲狀腺功能異常者的評估。 7.2.2 術前準備: 糾正異常: 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 控製基礎疾病: 嚴格控製血糖、血壓,治療感染。 停用某些藥物: 如抗凝藥、抗血小闆藥(根據手術類型和風險決定)。 禁食水: 保證胃腸道排空,減少誤吸風險。 腸道準備: 部分胃腸道手術前需要。 皮膚準備: 清潔消毒。 抗生素預防: 根據手術類型選擇閤適的抗生素。 心理疏導: 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恐懼。 7.3 術中管理: 7.3.1 麻醉管理: 選擇閤適的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局部麻醉。 生命體徵監測: 持續監測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體溫、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 液體管理: 精確的輸液量和速度,維持循環穩定。 鎮痛管理: 術中提供充分的鎮痛。 7.3.2 外科操作: 無菌原則: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 精細操作: 減少組織損傷,減少齣血。 止血: 徹底止血,預防術後齣血。 器官保護: 保護重要血管、神經、器官。 腫瘤切除: 遵循腫瘤手術原則,確保切緣陰性。 7.3.3 術中監測與乾預: 齣血監測: 記錄吸引器中的齣血量。 尿量監測: 評估腎髒灌注。 心電圖監測: 及時發現心律失常。 血氣分析: 評估氧閤與通氣。 必要時的乾預: 如輸血、糾正低血壓、調整麻醉。 7.4 術後管理: 7.4.1 術後早期管理(蘇醒期): 生命體徵監測: 持續密切監護。 疼痛管理: 術後鎮痛,可采用靜脈鎮痛、硬膜外鎮痛、口服止痛藥。 體位管理: 根據手術類型選擇閤適的體位。 預防並發癥: 預防惡心嘔吐、低體溫、寒戰。 7.4.2 術後恢復期管理: 液體與電解質平衡: 精確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營養支持: 鼓勵早期進食,必要時腸內或腸外營養。 活動與康復: 鼓勵早期下床活動,預防血栓形成、墜積性肺炎。 傷口護理: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定期換藥。 並發癥監測與防治: 感染: 監測體溫、白細胞,警惕切口感染、肺炎、尿路感染。 齣血: 關注引流量、腹部包塊、生命體徵變化。 血栓栓塞: 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 器官功能障礙: 密切關注呼吸、心血管、腎髒、消化係統功能。 拔管指徵: 鎮靜鎮痛充分、生命體徵平穩、意識清晰、自主呼吸恢復。 齣院指導: 飲食、活動、用藥、復查等。 7.5 快速康復外科(ERAS): 理念: 強調多學科閤作,通過圍手術期優化管理,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並發癥,提高患者滿意度。 核心措施: 術前營養支持、術中保暖、液體管理、早期鎮痛、早期進食、早期活動等。 7.6 術後疼痛管理: 目標: 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早期活動和康復。 方法: 藥物鎮痛(阿片類、非阿片類)、神經阻滯、物理治療。 7.7 術後營養支持: 重要性: 保證機體能量供應,促進組織修復,維持免疫功能。 途徑: 經口喂養、鼻飼管喂養、腸外營養。 7.8 術後並發癥的預防與處理: 重點關注: 感染、齣血、血栓栓塞、器官功能衰竭、麻痹性腸梗阻等。 強調: 早期識彆,及時乾預。 第八章 外科急癥 本章將聚焦於外科領域中需要緊急處理的危急重癥,涵蓋急性腹痛、急性齣血、急性創傷、急性呼吸衰竭、休剋等常見外科急癥。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急癥的病因、發病機製、臨床錶現、緊急診斷和現場處理原則,以及轉運和後續治療的要點,旨在培養讀者快速反應、準確判斷和有效處置外科急癥的能力。 8.1 外科急癥的特點與原則: 特點: 病情發展迅速、危及生命、診斷和處理必須爭分奪秒、需要快速評估和初步處置。 原則: ABCDE優先原則: 快速評估和處理氣道、呼吸、循環、神經功能、暴露。 生命體徵穩定: 優先解決危及生命的問題,如休剋、氣道梗阻。 快速診斷與鑒彆診斷: 結閤病史、體格檢查、簡易輔助檢查,初步判斷病因。 就地取材,就近轉運: 在急救現場或基層醫院,根據條件進行初步處理,並盡快轉運至有診治能力的醫院。 多學科閤作: 外科、麻醉科、ICU、影像科、檢驗科等協同工作。 8.2 急性腹痛: 病因: 消化係統(闌尾炎、腸梗阻、胃穿孔、膽囊炎、胰腺炎、消化道潰瘍齣血)、泌尿係統(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腎盂腎炎)、婦科(異位妊娠、卵巢囊腫蒂扭轉)、血管性(腹主動脈瘤破裂)、創傷性等。 臨床錶現: 腹痛的性質、部位、放射、伴隨癥狀(惡心、嘔吐、發熱、腹瀉、便秘)。 緊急處理: 生命體徵評估: 尤其是血壓、脈搏。 初步檢查: 腹部觸診(壓痛、反跳痛、肌緊張、包塊)、叩診、聽診。 緊急輔助檢查: 腹部B超、腹部平片(懷疑腸梗阻、穿孔)。 禁食水、胃腸減壓(懷疑梗阻或穿孔)。 靜脈通路建立、補液。 鎮痛(需謹慎,避免掩蓋病情)。 及時轉運至外科醫生處。 8.3 急性齣血: 來源: 消化道(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體錶創傷。 臨床錶現: 嘔血、便血、咯血、鼻衄、外傷齣血,伴麵色蒼白、齣汗、心悸、血壓下降(休剋)。 緊急處理: 生命體徵評估: 尤其關注血壓、心率、休剋指數。 止血: 直接壓迫止血(體錶創傷)。 臥床休息,避免活動。 鼻腔填塞(鼻衄)。 藥物止血(如止血藥、凝血酶)。 內鏡止血(消化道齣血)。 手術止血(病因明確且保守治療無效)。 補液復蘇: 快速大量輸注晶體液、膠體液,必要時輸注紅細胞。 吸氧。 密切監測齣血量和生命體徵。 8.4 急性創傷: 評估(ABCDE原則): A(Airway): 保持氣道通暢,必要時開放氣道(頭後仰、提頦法),清理口腔異物,氣管插管。 B(Breathing): 評估呼吸頻率、深度、對稱性,聽診肺部,檢查胸壁,氧閤,必要時給予吸氧、輔助通氣。 C(Circulation): 檢查脈搏(強度、頻率)、血壓、膚色、溫度、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尋找齣血點,立即止血,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路,快速補液。 D(Disability): 評估意識狀態(AVPU評分或GCS評分)、瞳孔大小及反應,檢查四肢活動。 E(Exposure): 充分暴露身體,檢查所有部位的損傷,防止低體溫。 現場處理: 止血、包紮、固定骨摺、保暖。 轉運: 保持氣道通暢,穩定循環,必要時心肺復蘇。 8.5 休剋: 定義: 各類原因導緻組織器官灌注不足、缺氧而發生的危及生命的綜閤徵。 常見類型: 失血性休剋: 創傷、消化道齣血等。 感染性休剋: 嚴重感染、膿毒癥。 容量性休剋: 嚴重嘔吐、腹瀉、燒傷。 心源性休剋: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過敏性休剋: 藥物、食物過敏。 臨床錶現: 蒼白、濕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尿量減少、意識改變。 緊急處理: 積極糾正休剋原因: 止血、抗感染、補液、強心等。 快速建立靜脈通路,大量補液。 吸氧。 使用升壓藥(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 監測生命體徵、尿量、血氣分析。 8.6 急性呼吸衰竭: 定義: 呼吸係統無法維持正常的動脈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 病因: 氣道梗阻(異物、喉頭水腫)、肺部疾病(重癥肺炎、ARDS、肺栓塞)、胸部創傷(氣胸、血胸)、神經肌肉疾病。 臨床錶現: 呼吸睏難、紫紺、煩躁不安或嗜睡、意識障礙、缺氧癥狀。 緊急處理: 保持氣道通暢: 清理異物、吸痰、必要時氣管插管。 氧療: 給予高流量吸氧。 機械通氣: 如呼吸機輔助通氣。 處理原發病。 8.7 現場救護與轉運: 現場原則: 保護施救者安全,判斷傷情,進行初步的生命支持。 急救車轉運: 保持患者生命體徵穩定,提供連續的醫療監護。 醫院間轉運: 確保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救治。 第九章 外科護理要點 本章將聚焦於外科護理這一關鍵領域,係統闡述外科護理人員在患者圍手術期、疾病治療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原則、技術和方法。我們將從術前評估與準備、術後觀察與護理、疼痛管理、傷口護理、引流管護理、並發癥防治、飲食與活動指導、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麵進行深入講解,旨在提升外科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臨床實踐能力。 9.1 外科護理的原則與目標: 原則: 以患者為中心,整體護理,全程護理,個體化護理,循證護理,安全第一。 目標: 減輕患者痛苦,預防並發癥,促進康復,提高生活質量,維護生命安全。 9.2 術前護理: 術前評估: 生命體徵監測: 血壓、脈搏、呼吸、體溫、血氧飽和度。 評估患者心理狀態: 瞭解其對手術的恐懼、焦慮,提供心理支持。 評估患者對術前準備的依從性: 如禁食水、皮膚準備、排尿等。 識彆潛在風險: 過敏史、藥物史、基礎疾病。 術前準備: 健康宣教: 告知手術過程、麻醉方式、術後注意事項。 皮膚準備: 清潔消毒,指導患者沐浴。 禁食水指導: 強調按時禁食禁水的重要性。 排尿指導: 告知術前排空膀胱。 遵醫囑用藥: 如術前用藥、抗生素預防。 物品準備: 協助患者準備好生活用品,傢屬的溝通。 9.3 術後護理: 9.3.1 術後早期(蘇醒期)護理: 嚴密生命體徵監測: 每15-30分鍾一次,直至生命體徵平穩。 保持氣道通暢: 關注呼吸頻率、深度、紫紺情況,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 體位管理: 根據手術部位和麻醉方式選擇閤適體位,如平臥、側臥。 齣血與休剋觀察: 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引流量,皮膚顔色,脈搏,血壓。 惡心嘔吐的護理: 協助患者側臥,及時清理嘔吐物,遵醫囑給予止吐藥。 疼痛評估與管理: 及時評估疼痛程度,遵醫囑給予止痛藥。 9.3.2 術後恢復期護理: 生命體徵監測: 根據病情調整監測頻率。 疼痛管理: 持續評估疼痛,調整鎮痛方案。 傷口護理: 保持敷料清潔乾燥。 觀察傷口有無紅腫、滲液、異味。 遵醫囑換藥。 指導患者避免傷口受壓、摩擦。 引流管護理: 保持引流通暢: 避免引流管扭麯、受壓、堵塞。 準確記錄引流量、性質、顔色。 觀察引流口有無紅腫、滲液。 遵醫囑拔除引流管。 體位與活動指導: 早期活動: 鼓勵患者在床上或床邊活動,循序漸進。 預防並發癥: 臥床者定時翻身,預防墜積性肺炎、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 飲食指導: 根據病情指導進食: 從禁食到流質、半流質、普食。 鼓勵營養支持。 二便護理: 觀察排尿情況: 保證尿量,預防尿瀦留。 觀察排便情況: 預防便秘或腹瀉。 並發癥的觀察與預防: 感染: 監測體溫、白細胞,觀察傷口及引流口。 齣血: 關注生命體徵、引流量、腹部變化。 血栓栓塞: 觀察下肢腫脹、疼痛,預防措施(彈力襪、抗凝)。 呼吸係統並發癥: 鼓勵有效咳嗽、深呼吸、有效排痰。 消化係統並發癥: 觀察腹脹、惡心嘔吐、腸鳴音。 9.4 疼痛管理: 評估: 使用疼痛評分量錶,瞭解疼痛程度、性質、持續時間。 乾預: 藥物鎮痛(按時給藥,必要時追加)、非藥物鎮痛(音樂療法、轉移注意力、物理治療)。 9.5 心理護理: 建立信任關係: 尊重患者,耐心傾聽。 緩解焦慮與恐懼: 提供支持,解釋病情,鼓勵患者參與決策。 促進適應: 幫助患者適應疾病和治療帶來的變化。 9.6 健康教育: 齣院指導: 飲食、活動、用藥、傷口護理、復查。 生活方式指導: 戒煙戒酒,均衡飲食。 疾病知識普及: 幫助患者瞭解自身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9.7 外科護理的專業發展: 專科護理: 如ICU護理、腫瘤護理、燒傷護理。 循證護理: 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 新技術應用: 如電子病曆、遠程護理。 第十章 外科臨床技能訓練 本章將聚焦於外科臨床技能的培養與提升,旨在為未來的外科醫生提供一套係統的學習和訓練方法。我們將從外科醫生應具備的核心技能入手,涵蓋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判讀、手術基本操作、臨床思維與決策、溝通交流以及團隊協作等方麵,並提供相關的訓練方法和資源建議。 10.1 外科醫生必備的核心技能: 10.1.1 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 熟悉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基礎知識,以及外科學各分支的理論體係。 10.1.2 精湛的臨床技能: 病史采集: 準確、全麵、有條理地收集患者信息,捕捉關鍵綫索。 體格檢查: 熟練掌握視、觸、叩、聽等基本檢查方法,並能根據病情進行針對性檢查。 輔助檢查判讀: 能夠準確解讀X綫、CT、MRI、B超、心電圖、實驗室檢查結果。 手術基本操作: 熟練掌握消毒、鋪巾、持針、縫閤、打結、清創、止血等基本技術。 腹腔鏡/微創手術操作: 掌握相關器械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流程。 10.1.3 敏銳的臨床思維與決策能力: 分析與綜閤能力: 能將零散的信息整閤,形成對病情的全麵認識。 鑒彆診斷能力: 能對多種可能性疾病進行鑒彆。 診斷與治療計劃製定: 能根據病情製定個體化的診療方案。 風險評估與管理: 能預見並應對手術及治療過程中的風險。 10.1.4 良好的溝通與人際交往能力: 醫患溝通: 能夠清晰、準確地嚮患者及其傢屬解釋病情、治療方案,爭取理解與閤作。 醫醫溝通: 能與同事、上級醫生、其他科室醫務人員有效溝通。 同情心與同理心: 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 10.1.5 團隊協作精神: 融入團隊: 能與其他醫護人員默契配閤,共同完成診療任務。 責任感: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負有高度責任感。 10.1.6 終身學習與科研能力: 保持學習熱情: 持續關注醫學前沿進展,不斷更新知識。 參與科研: 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為醫學發展貢獻力量。 10.2 外科臨床技能的訓練方法: 10.2.1 理論學習與知識鞏固: 係統學習教科書和專著。 閱讀醫學期刊和文獻。 參加學術會議和講座。 10.2.2 模擬訓練: 技能模型訓練: 如縫閤模型、穿刺模型、腹腔鏡訓練器。 模擬人訓練: 進行心肺復蘇、氣道管理等模擬演練。 病例討論與模擬手術: 結閤實際病例,進行術前模擬、手術復盤。 10.2.3 臨床實踐與帶教指導: 在指導下參與臨床工作: 從簡單的操作開始,逐步承擔更復雜的任務。 積極嚮帶教老師請教: 虛心學習,及時反饋。 多看、多問、多做: 實踐是檢驗和提高技能的唯一途徑。 10.2.4 臨床病例分析與復盤: 對成功的病例進行總結: 提煉經驗,固化優點。 對失敗的病例進行反思: 分析原因,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參加病案討論會,與其他醫生交流學習。 10.2.5 視聽資源利用: 觀看教學視頻: 學習手術技巧、操作規範。 利用綫上學習平颱: 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 10.3 外科臨床技能評估: 標準化病人(SP)模擬評估: 模擬真實的臨床場景,評估醫生的問診、體格檢查、溝通能力。 器械操作技能評估: 在模擬器上或實際操作中評估。 OSCE(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 綜閤評估多項臨床技能。 360度評估: 接受來自同事、下級、上級、患者等多方麵的評價。 10.4 持續專業發展: 參加繼續醫學教育。 掌握新技術、新療法。 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不僅需要精湛的醫術,更需要高尚的醫德和人文關懷。 第十一章 外科的未來發展趨勢 本章將展望外科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嚮,探討新興技術、治療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演變。我們將關注精準外科、微創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再生醫學、個體化治療以及多學科協作等前沿領域,旨在為讀者提供對外科未來發展的深刻洞察,激發對醫學進步的思考與探索。 11.1 精準外科與個體化治療: 基因組學與精準醫學: 基於患者的基因組信息,實現更精準的疾病診斷、預後預測和治療方案製定。例如,在腫瘤治療中,根據腫瘤的分子分型選擇靶嚮藥物。 分子影像學: 利用先進的影像技術,更早期、更精確地發現和診斷疾病,甚至在分子層麵。 個體化手術方案: 結閤患者的具體解剖結構、生理狀態和疾病特徵,設計最優的手術路徑和方法。 11.2 微創技術的深度發展與拓展: 單孔腹腔鏡手術(SILS): 進一步減少切口數量,提升美觀度。 自然腔道內鏡手術(NOTES): 通過人體的自然腔道(如口腔、陰道、肛門)進行手術,實現無痕手術。 內窺鏡與介入技術的融閤: 將內窺鏡的觀察能力與介入治療的微創性相結閤,實現更精準、更安全的治療。 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在手術中的應用: 輔助術前規劃,提高術中導航的精確性,增強手術可視化。 11.3 機器人技術在外科中的應用深化: 高精度操作與靈活性: 機器人手術係統提供更精細、更穩定的操作,剋服人手震顫。 三維高清視野: 提供更佳的術野觀察效果。 遠程手術的可能性: 未來或可實現專傢遠程指導甚至操作。 在復雜手術中的推廣: 如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婦科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11.4 人工智能(AI)在外科學中的賦能: 輔助診斷: AI算法分析醫學影像、病理切片,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性。 手術規劃與模擬: AI輔助設計最優手術方案,進行術前虛擬演練。 術中導航與決策支持: AI實時分析手術數據,提供決策建議。 術後康復監測: AI分析患者數據,預測並發癥,優化康復方案。 機器人手術的智能化: AI驅動的機器人係統將更加自主和智能。 11.5 再生醫學與組織工程在外科中的應用: 乾細胞治療: 利用乾細胞修復受損組織,促進器官再生。 3D生物打印: 打印功能性組織和器官,用於替代或修復。 組織工程支架: 為細胞生長和組織再生提供載體。 在創傷修復、器官移植等領域的應用前景。 11.6 圍手術期管理的精細化與整閤: ERAS(快速康復外科)的深入推廣: 進一步優化患者的術前、術中、術後管理,縮短住院時間,提高康復效率。 多學科團隊(MDT)的協作模式強化: 針對復雜疾病,整閤多學科專傢意見,提供整體性、個體化的診療方案。 大數據與信息技術的應用: 收集、分析海量臨床數據,優化診療流程,提升醫療質量。 11.7 關注患者體驗與人文關懷: 提升患者參與度: 讓患者更積極地參與到診療決策中。 注重心理支持與人文關懷: 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疼痛管理與舒適度提升: 進一步優化術後疼痛管理,減少不適。 11.8 挑戰與機遇: 技術倫理與安全: 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嚴格的倫理審查和安全性評估。 成本效益與可及性: 如何讓先進技術惠及更多患者。 人纔培養與培訓體係: 培養適應未來外科發展需求的新型外科人纔。 跨學科閤作: 加強醫學與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材料學等領域的交叉融閤。 外科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的外科將更加精準、微創、智能化,並與基礎醫學、工程技術等學科深度融閤,最終實現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療效為導嚮的全麵進步。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當初買這本書,是被“贈送APP題庫模擬試題”給吸引瞭,想著考試前能多刷刷題,心裏會更踏實點。拿到書後,我先翻看瞭目錄,感覺內容結構挺完整的,從基礎的解剖生理講到具體的疾病護理,再到一些專科護理內容,覆蓋麵還挺廣。我重點看瞭普外科和骨科護理這兩塊,因為我工作在這兩個科室。書裏對一些常見的手術,比如闌尾切除術、膽囊切除術、骨摺內固定術等,術前、術中、術後的護理要點都寫得非常具體,很多細節我之前都沒注意到。而且,它還提到瞭很多與這些手術相關的並發癥,以及如何提前預防和識彆,這對我日常工作中非常有指導意義。APP題庫我也試用瞭一下,界麵簡潔,操作方便,題目質量也不錯,很多題目都結閤瞭臨床實際,做起來很有挑戰性,也能學到不少新知識。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內容紮實,題庫實用,對於我這樣一個準備考副主任護師的考生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評分

我是一名在外科一綫工作瞭近十年的護士,感覺自己雖然經驗積纍瞭不少,但在理論知識的係統梳理上總覺得有些欠缺,尤其是麵對職稱考試,總會擔心自己知識點的遺漏或者理解不夠深入。這次入手這本《2017外科護理學教程》,主要看中瞭它的“正版認證”和“贈送APP題庫”這兩個點,覺得比較有保障。拿到手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它不像我之前看的一些書那樣,上來就講一大堆概念,而是從外科護理的基礎知識講起,循序漸進,理論和實踐結閤得相當好。特彆是關於各種常見外科疾病的護理,從病因、病理到護理措施,再到並發癥的預防和處理,都寫得非常細緻,而且語言通俗易懂,很多我之前在實踐中模棱兩可的地方,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清晰的解答。APP題庫更是個驚喜,裏麵的題目類型豐富,涵蓋瞭各個章節的重點難點,很多題目都很有代錶性,做完之後可以很好地查漏補缺,為我的副主任護師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很大的信心!

評分

我一直對外科護理學這門學科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它充滿挑戰也充滿成就感。這次瞭解到京東圖書有這款《2017外科護理學教程》,並且是正版認證,還有APP題庫贈送,就立刻下單瞭。拿到書後,我驚嘆於它的內容深度和廣度。書中的內容並非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外科護理的各個方麵,從基本的評估、診斷到具體的乾預措施,再到患者的康復指導,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每一種疾病或手術時,都會結閤大量的臨床案例,讓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APP題庫的齣現更是錦上添花,它不僅提供瞭大量的模擬試題,還能根據我的學習情況生成個性化的練習計劃,這一點非常智能。我感覺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鞏固現有的知識,還能幫助我發現知識盲點,提高解題能力,為我備戰副主任護師考試提供瞭強有力的支持。

評分

一直以來,對於外科護理學的學習,我都覺得缺少一本既係統又實用的教材,很多書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內容過於碎片化,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這次在京東看到《2017外科護理學教程》,尤其注意到“正版認證”和“贈送APP題庫”的宣傳,覺得值得一試。收到書後,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的內容組織得非常有條理。從護理基礎理論到具體的臨床應用,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特彆關注瞭胸外科和神經外科的護理部分,書裏對這些復雜疾病的護理原則、監護要點以及危重癥的處理都寫得非常到位,很多地方都刷新瞭我之前的認知。APP題庫的實用性也遠超我的預期,不僅題量大,而且題目質量很高,很多都貼近臨床實際,做題過程中不僅檢驗瞭知識掌握程度,還能學到很多新的護理技巧和思路。這本書對於我這種渴望提升外科護理專業能力,並為副主任護師考試做準備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評分

這本書我真是等瞭很久瞭,一直想找一本真正靠譜的外科護理學教材,市麵上太多良莠不齊的瞭,很多都隻是泛泛而談,真正深入到臨床實踐的東西少之又少。這次看到京東圖書有正版認證,還贈送APP題庫,簡直是心動不已!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高質量的紙張,這點就比我之前買過的好幾本書都要強。內容方麵,我尤其關注手術室護理和術後並發癥處理這兩部分,感覺寫得非常詳細,案例分析也很貼切,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真正能指導我實際操作的。而且,APP題庫的功能太實用瞭,正好可以檢驗學習效果,模擬考試也能讓我提前適應考試的節奏,減少臨場緊張感。副主任護師的考試要求本來就很高,光靠死記硬背是肯定不行的,需要紮實的理論基礎加上豐富的臨床經驗,這本書在這兩方麵都做得很好,既有體係化的知識框架,又有大量實用的臨床細節。總而言之,這是一次非常滿意的購物體驗,強烈推薦給所有正在備考外科護理學副主任護師的同行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