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图书 正版认证 2017外科护理学教程(赠送APP题库模拟试题)外科护理学副主任护师考试用书 护

京东图书 正版认证 2017外科护理学教程(赠送APP题库模拟试题)外科护理学副主任护师考试用书 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人健李秀华 编
图书标签:
  • 外科护理学
  • 护理学
  • 教材
  • 考试用书
  • 2017版
  • 正版
  • 京东图书
  • 副主任护师
  • APP题库
  • 模拟试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曙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ISBN:9787830050979
商品编码:1308754682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170.00
价格:170.00
138.00
价格:138.00
140.00
价格:140.00
123.50
价格:123.50
146.00
价格:146.00
186.00
价格:186.00
144.00
价格:144.00
139.00
价格:139.00


商品参数




目录

-------------------------------------


内容介绍

-------------------------------------

........
《现代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实践》 第一章 外科疾病概论 本章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关于外科疾病的宏观认识框架,深入剖析外科疾病的多样性、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其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入手,探讨细胞、组织、器官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异常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最终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 1.1 外科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明确外科疾病的范畴,区分与内科疾病的不同之处。介绍按病因、病理过程、累及器官系统等不同标准对外科疾病进行的分类,例如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先天性畸形等,并对各类疾病的特点进行初步阐述。 1.2 外科疾病的病因学: 详细探讨引发外科疾病的常见病因,包括但不限于: 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以及感染的致病机制,如毒素产生、组织破坏等。 外伤: 物理性损伤(如钝挫伤、锐器伤、穿透伤)、化学性损伤、热损伤(烧伤、冻伤)、放射性损伤等,以及外伤的分类和常见损伤类型。 肿瘤: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细胞的异常增殖、侵袭与转移等。 缺血与梗死: 血管堵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组织缺氧和坏死。 先天性畸形: 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结构缺陷。 退行性病变: 组织器官随年龄增长或慢性损伤发生的衰老和功能减退。 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组织损伤。 1.3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制: 深入研究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细胞分子机制。 炎症反应: 详细阐述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血管反应、细胞浸润、炎症介质的释放及其作用,以及炎症的类型(急性、慢性)和结局。 组织修复与再生: 介绍创伤、感染等损伤后,机体启动的组织修复过程,包括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化、上皮化等,以及影响组织修复的因素。 细胞凋亡与坏死: 区分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和非程序性细胞死亡(坏死),以及它们在外伤、缺血、感染等情况下的作用。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探讨基因突变、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激活等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肿瘤的侵袭、转移机制。 免疫在外科疾病中的作用: 阐述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排斥异物、识别肿瘤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免疫抑制或免疫亢进对外科疾病的影响。 1.4 外科疾病对机体的影响: 分析外科疾病对人体的全身和局部系统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局部症状与体征: 疼痛、肿胀、发热、红斑、功能障碍、出血、分泌物异常等。 全身反应: 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创伤反应、内分泌紊乱、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等。 器官功能损害: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受损的表现。 心理与社会影响: 疾病对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社会交往的影响。 1.5 外科诊疗原则概述: 简要介绍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和治疗原则(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支持治疗等),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 常见外科感染 本章聚焦于外科领域最常见且至关重要的疾病类型——外科感染。我们将系统性地介绍各种外科感染的病原体、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外科感染的防治知识。 2.1 外科感染的病原体: 细菌感染: 详细介绍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等,以及它们的药敏特性和耐药机制。 病毒感染: 提及与外科相关的病毒,如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真菌感染: 介绍念珠菌、曲霉菌等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的机会性感染。 寄生虫感染: 讨论如包虫病等外科相关寄生虫病。 2.2 外科感染的发生机制: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手术切口污染、医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机体内原有菌群失调)。 细菌的侵入途径: 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 细菌的致病性: 毒力因子(如毒素、酶、荚膜)、侵袭性(如穿透组织的能力)以及细菌对宿主防御机制的逃避。 宿主的防御机制: 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免疫系统(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抗体)、炎症反应等。 机会性感染: 探讨在免疫功能低下、有创操作、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下,正常菌群或低毒力菌引起的感染。 2.3 常见外科感染的类型与临床特点: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毛囊炎、疖、痈: 详细描述其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红、肿、热、痛、脓肿形成)及治疗原则。 蜂窝织炎: 介绍其广泛而弥漫的特点,病原体,临床表现,及全身症状。 坏死性筋膜炎: 重点强调其进展迅速、破坏性强的特点,早诊早治的重要性,以及并发症。 脓毒症与脓血症: 讨论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发热、寒战、休克),诊断及治疗。 手术切口感染: 探讨其发生原因(术中污染、术后护理不当、患者自身因素)、分类(表浅、深部、坏死性)、预防及处理。 腹腔感染: 腹膜炎: 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腹膜炎,介绍不同病因(穿孔、炎症扩散、术后)的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腹痛、腹肌紧张、反跳痛、腹胀、肠鸣音减弱)、诊断(腹部查体、影像学)及治疗(抗生素、手术引流)。 腹腔脓肿: 讲解腹腔内感染灶形成的原因、定位诊断的困难及影像学的重要性,治疗方法(穿刺引流、手术切开引流)。 呼吸道感染: 术后肺炎、肺脓肿等。 泌尿道感染: 导尿相关感染、术后尿路感染等。 骨与关节感染: 骨髓炎、关节炎等。 2.4 外科感染的诊断: 病史与体格检查: 关注疼痛、发热、肿胀、分泌物、局部压痛、渗出等关键信息。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分泌物涂片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影像学检查: X线、B超、CT、MRI在定位和评估感染范围中的作用。 病原学诊断: 准确识别病原体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2.5 外科感染的治疗: 抗生素的应用: 强调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够疗程的原则。根据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患者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讨论经验性用药与目标性用药。 手术治疗: 引流、清创、切除感染灶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纠正贫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中医药辅助治疗: 介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中药在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2.6 外科感染的预防: 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手术无菌技术、器械消毒、环境控制。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全身情况,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必要时抗生素预防。 术中管理: 减少组织损伤,止血,减少暴露时间。 术后护理: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合理使用抗生素,鼓励早期活动。 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控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 第三章 创伤与烧伤 本章将系统性地探讨外科领域另一大类常见病——创伤和烧伤。我们将从创伤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烧伤的严重程度评估、全身反应、局部处理和全身支持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3.1 创伤外科学基础: 3.1.1 创伤的定义与分类: 明确创伤的概念,并按病因(钝性创伤、锐性创伤、穿透性创伤)、损伤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发生部位(头面部、胸腹部、四肢)等进行分类。 3.1.2 创伤的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钝性创伤: 碰撞、挤压、跌落等,导致的挫伤、撕裂伤、骨折、内脏破裂等。 锐性创伤: 刀、玻璃、金属碎片等造成的切割伤、刺伤。 穿透性创伤: 枪弹、弹片等造成的贯通伤,其特点是入口和出口的损伤。 创伤的病理生理: 强调创伤对机体的系统性影响,包括创伤反应(应激反应)、疼痛、出血、休克、感染、器官功能衰竭等。 3.1.3 创伤的诊断: 生命体征评估: ABCDE原则(A-气道,B-呼吸,C-循环,D-神经系统,E-暴露)。 体格检查: 详细的全身及局部检查,发现出血点、畸形、创面等。 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超声在评估骨折、内脏损伤、出血等方面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生化检查等。 病情评估与分级: ISS(损伤评分)、RTS(创伤评分)等。 3.1.4 创伤的治疗原则: 早期复苏与稳定生命体征: 建立通畅气道,保证呼吸氧合,维持有效循环,控制出血。 止血: 局部压迫、止血带、手术止血。 清创与缝合: 清除坏死组织、异物,预防感染,早期关口创面。 骨折固定: 内固定、外固定等。 感染预防与治疗: 术前预防性抗生素,术后监测感染迹象。 并发症处理: 创伤后休克、感染、器官功能衰竭的综合管理。 3.1.5 特殊部位创伤: 头面部创伤: 颅脑损伤、面部骨折、眼部损伤等。 胸部创伤: 气胸、血胸、心包填塞、肺挫伤等。 腹部创伤: 实质性脏器破裂、空腔脏器穿孔、腹腔内大出血等。 四肢创伤: 骨折、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损伤等。 3.2 烧伤外科学基础: 3.2.1 烧伤的定义与病因: 明确烧伤的定义,以及热力、化学、电流、放射等不同病因的烧伤特点。 3.2.2 烧伤的严重程度评估: 烧伤面积的计算: 9的法则、手掌法等。 烧伤深度的分级: 浅二度、深二度、三度、四度烧伤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 烧伤程度的判断: 结合面积、深度、部位、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3.2.3 烧伤的病理生理: 局部病理改变: 组织损伤、水肿、炎症反应、坏死。 全身反应(烧伤休克): 早期(休克期): 血浆漏出、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低灌注、多器官功能障碍。 晚期(感染中毒期): 感染、毒素、代谢紊乱。 恢复期: 组织修复、疤痕形成。 3.2.4 烧伤的诊断: 病史采集: 明确烧伤原因、时间、经过。 体格检查: 评估烧伤面积、深度、分布,及是否存在合并伤。 辅助检查: 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等。 3.2.5 烧伤的治疗原则: 早期复苏与液体复位: 及时补充液体,维持循环稳定,纠正电解质紊乱。 创面处理: 清创: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异物、焦痂。 感染控制: 预防性及治疗性使用抗生素,局部抗感染药物。 覆盖: 覆盖生物敷料、异体皮、自体皮等。 营养支持: 早期、充足的营养是促进愈合的关键。 并发症防治: 感染、休克、呼吸衰竭、肾衰竭、胃肠道出血、深静脉血栓等。 后期康复: 疤痕预防与处理、功能锻炼、心理康复。 3.2.6 特殊部位烧伤: 面部烧伤: 重点关注气道、眼部、瘢痕挛缩对外观的影响。 会阴部烧伤: 易并发感染,影响排尿排便。 四肢烧伤: 警惕环状烧伤导致的肢体缺血。 化学烧伤与电流烧伤: 特殊的病因,需要特殊的处理。 第四章 普外科常见疾病 本章将聚焦于普外科领域中临床常见、发病率高的几种疾病,涵盖消化道、胆道、胰腺、肛肠等系统的常见病变。我们将从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提升读者对普外科常见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4.1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4.1.1 消化性溃疡: 病因与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滥用、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 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空腹痛、夜间痛)、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呕吐。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胃穿孔(急性腹痛、腹膜炎)、幽门梗阻(呕吐、腹胀)。 诊断: 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X线检查(对穿孔、梗阻有价值)。 治疗: 药物治疗(抑酸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等)。 4.1.2 胃癌: 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高盐、腌制食品)、吸烟、家族史。 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可出现上腹部胀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呕血、黑便、腹部包块。 诊断: 胃镜检查及活检是金标准,影像学检查(CT、MRI)辅助分期。 治疗: 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 4.2 阑尾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阑尾管腔梗阻(粪石、淋巴组织增生、寄生虫等),继发细菌感染。 临床表现: 早期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为脐周痛,后转移至右下腹)、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并发症: 阑尾坏疽、穿孔、腹腔脓肿、弥漫性腹膜炎。 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腹部查体、血常规、影像学检查(B超、CT)。 治疗: 手术切除阑尾(阑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4.3 胆道疾病: 4.3.1 胆囊炎与胆石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胆固醇代谢异常、胆道感染、胆道动力障碍等导致胆结石形成,结石梗阻胆囊管或胆总管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 临床表现: 胆绞痛(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胆总管结石)。 并发症: 胆囊坏疽、穿孔、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肝硬化。 诊断: 腹部查体、腹部B超(诊断率高)、CT、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治疗: 药物治疗(消炎利胆、解痉止痛)、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手术是首选)。 4.3.2 胆管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胆道肿瘤等引起的胆管梗阻和感染。 临床表现: Charcot三联征(右上腹痛、黄疸、发热寒战)、休克、意识障碍(Reynolds五联征)。 诊断: 临床表现、B超、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MRCP。 治疗: 紧急抗感染、解除胆道梗阻(ERCP取石、T管引流、手术引流)。 4.4 胰腺疾病: 4.4.1 急性胰腺炎: 病因: 胆石症、酗酒、高脂血症、药物等。 病理生理: 胰酶在胰腺内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炎症反应、水肿、出血甚至坏死。 临床表现: 剧烈上腹部疼痛(常向腰背部放射)、恶心、呕吐、腹胀、发热、黄疸。 并发症: 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胰腺坏死、腹腔感染、全身并发症(ARDS、DIC、多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 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诊断特异性不高)、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同工酶、尿淀粉酶、腹部B超、CT(诊断准确性高)。 治疗: 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镇痛、抗感染、营养支持。重症者需手术治疗。 4.5 肛肠疾病: 4.5.1 痔疮: 类型: 内痔、外痔、混合痔。 病因: 长期便秘、久坐久站、腹压增高、饮食辛辣刺激。 临床表现: 便血、疼痛、瘙痒、坠胀感。 治疗: 药物治疗(消炎止痛、促进静脉回流)、物理治疗(套扎、注射)、手术治疗。 4.5.2 肛裂: 病因: 排便干硬粪便损伤肛管黏膜。 临床表现: 排便时剧痛、肛门裂口、少量便血。 治疗: 药物治疗(软化大便、局部止痛)、手术治疗。 4.5.3 肛周脓肿与肛瘘: 病因: 肛门腺感染。 临床表现: 肛周剧痛、红肿、发热。肛瘘形成后可有反复流脓。 治疗: 切开引流脓肿,手术根治肛瘘。 第五章 普外科常见肿瘤 本章将聚焦于普外科领域最令人关注的疾病之一——肿瘤。我们将重点介绍几种普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胆道肿瘤等,深入探讨它们的病因、危险因素、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影像学、病理学)、治疗策略(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预后。 5.1 胃癌: 病因与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高盐、腌制、烟熏)、吸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家族史等。 病理类型: 腺癌(约占90%以上)、其他少见类型。根据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TNM分期。 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症状,易被忽视。进展期可出现: 消化道症状: 上腹部疼痛、胀满、食欲减退、消瘦、恶心、呕吐。 出血: 呕血、黑便(慢性失血导致贫血)。 腹部包块: 晚期肿瘤增大或转移。 其他: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Virchow淋巴结)、卵巢转移(Krukenberg瘤)、腹水等。 诊断: 胃镜检查及活检: 金标准,可直视下观察病灶,并进行病理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造影: 早期可能发现黏膜不规则、龛影。 CT: 评估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肝、肺、腹膜)。 MRI: 对某些部位的评估有补充作用。 内镜超声(EUS): 精确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情况。 治疗: 手术治疗: 是根治的主要手段。根据肿瘤分期和部位选择根治性切除术(胃癌根治术),包括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等,并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化疗: 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生存率,控制转移。 放疗: 较少单独使用,常与化疗联合。 靶向治疗: 如抗HER2治疗(曲妥珠单抗)。 免疫治疗: 近年来发展迅速,对部分患者有效。 预后: 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治疗反应等密切相关。早期胃癌预后良好。 5.2 结直肠癌: 病因与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高脂饮食、低纤维饮食、肥胖、吸烟、饮酒等。 病理类型: 腺癌(占90%以上)、其他少见类型。同样采用TNM分期。 临床表现: 大肠癌(结肠):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腹胀、腹痛、腹部肿块、贫血、体重减轻。 直肠癌: 便血(最常见)、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直肠疼痛、肛门坠胀。 诊断: 结肠镜检查及活检: 金标准,可发现病灶、取活检、进行息肉切除。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 了解肠道充盈、黏膜改变。 CT: 评估肿瘤大小、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肝脏等远处转移。 MRI: 对直肠癌局部侵犯的评估更有优势。 结肠CTA(CT血管成像): 评估肠系膜血管情况。 肿瘤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升高,但非特异性,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反应和复发。 治疗: 手术治疗: 是根治的基础。根据肿瘤部位和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如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等),并进行淋巴结清扫。 化疗: 术前新辅助化疗(尤其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 放疗: 主要用于直肠癌,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靶向治疗: 如抗EGFR抗体(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抗VEGF抗体(贝伐珠单抗)。 免疫治疗: 对MSI-H/dMMR的结直肠癌疗效显著。 预后: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5.3 肝脏肿瘤: 5.3.1 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 HCC): 危险因素: 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黄曲霉素等。 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腹胀、黄疸、腹水、肝功能减退、恶病质。 诊断: 影像学检查: B超、CT(增强扫描)、MRI(增强扫描)、肝动脉造影。 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 肝活检: 确诊。 治疗: 手术治疗: 肝叶切除术、肝移植(是根治性手段)。 介入治疗: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经导管动脉化疗(TAE)。 射频消融: 适用于早期小型肿瘤。 全身治疗: 靶向治疗(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免疫治疗。 5.3.2 肝内胆管细胞癌: 危险因素: 胆道畸形、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吸虫感染等。 临床表现: 类似肝细胞癌,常伴有梗阻性黄疸。 诊断: 影像学检查、ERCP/MRCP、肝活检。 治疗: 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 5.4 胰腺癌: 危险因素: 慢性胰腺炎、吸烟、糖尿病、肥胖、家族史。 病理类型: 腺癌(占90%以上)。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晚期可出现: 腹痛: 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常向腰背部放射。 黄疸: 梗阻性黄疸,常为进行性。 消瘦、乏力: 肿瘤消耗。 消化不良: 腹胀、恶心、呕吐。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受损。 诊断: 影像学检查: CT(首选,可评估侵犯范围和转移)、MRI、EUS。 肿瘤标志物: CA19-9(有一定参考价值)。 ERCP/PTC: 了解胆道梗阻情况。 组织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 治疗: 治疗困难,预后差。 手术治疗: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手段,但仅适用于早期、可切除的患者。 化疗、放疗、靶向治疗: 用于晚期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5.5 胆道肿瘤(胆囊癌、胆管癌): 病因与危险因素: 胆石症、胆道感染、胆管囊肿等。 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出现右上腹痛、黄疸、腹部肿块、体重减轻。 诊断: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ERCP/MRCP、CA19-9。 治疗: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发现时多已晚期。 第六章 腹腔镜外科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现代外科领域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腹腔镜外科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腹腔镜手术的基本原理、器械设备、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评估、术中操作要点、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以及腹腔镜技术在不同外科领域(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等)的应用进展。 6.1 腹腔镜外科技术概述: 6.1.1 定义与基本原理: 通过微小切口置入腹腔镜、摄像头和手术器械,在显示器监视下进行手术。利用三维成像、放大效应、器械的灵活性实现精细操作。 6.1.2 发展历程与意义: 从最初的诊断性腹腔镜到如今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手术。其意义在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瘢痕小、美观。 6.2 腹腔镜手术的器械设备: 腹腔镜: 包括摄像头、光源、图像处理系统。 气腹机: 向腹腔充入二氧化碳,形成操作空间。 穿刺器: 建立腹腔的通路。 手术器械: 各种腹腔镜专用器械,如抓钳、分离钳、剪刀、电凝器、超声刀、缝合器等。 显示器: 实时显示手术视野。 6.3 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普外科: 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腹腔粘连松解术、胃肠道穿孔修补术等。 泌尿外科: 肾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膀胱肿瘤切除术等。 妇科: 卵巢囊肿剥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异位妊娠清除术等。 胸外科: 肺叶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等。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休克、腹腔弥漫性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腹壁感染、腹腔内广泛粘连(术前难以判断)。 相对禁忌证: 既往多次腹部手术史、腹部恶性肿瘤晚期、肥胖等。 6.4 腹腔镜手术的术前评估与准备: 详细病史与体格检查: 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是否存在禁忌证。 影像学检查: 评估病变范围,是否存在粘连。 麻醉评估: 评估气管插管、通气能力。 术前指导: 告知患者手术过程、风险、术后注意事项。 肠道准备: 部分肠道手术需要。 6.5 腹腔镜手术的术中操作要点: 建立气腹: 选择合适的气腹穿刺点,确保安全。 镜头与器械的配合: 熟悉器械的活动范围和功能。 精细解剖与止血: 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 肿瘤根治性手术: 严格遵循肿瘤切除原则,包括足够的手术切缘和淋巴结清扫。 缝合与打结: 腹腔镜下打结技术是关键。 术野清晰: 及时清除血液和积液。 6.6 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气腹相关并发症: CO2栓塞、皮下气肿、心肺功能影响。 穿刺孔相关并发症: 出血、损伤腹壁血管、肠管或膀胱。 器械操作相关并发症: 血管损伤、肠管穿孔、电凝损伤。 术后并发症: 腹腔内出血、感染、粘连、疝等。 处理原则: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必要时转为开腹手术。 6.7 腹腔镜技术在不同专科的应用进展: 普外科: 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标准治疗,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减重代谢手术等也广泛应用。 泌尿外科: 肾脏、前列腺、膀胱等各类手术已常规开展。 妇科: 妇科良恶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胸外科: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 小儿外科: 腹腔镜手术在儿童中的应用。 6.8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优势: 更高的精确度、更佳的视野、更灵活的器械操作。 应用前景: 在复杂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第七章 围手术期管理 本章将聚焦于外科手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围手术期管理。我们将系统性地阐述围手术期各阶段(术前、术中、术后)的管理要点、目标和常用措施,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7.1 围手术期管理的定义与目标: 定义: 指从决定手术治疗开始,至手术治疗结束,患者整个过程的管理。 目标: 降低手术风险: 评估并纠正影响手术的危险因素。 提高手术成功率: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减轻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帮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7.2 术前管理: 7.2.1 术前评估: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用药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血糖、心电图、胸片等。 危险评估: 心血管系统评估: Killip分级、NYHA分级,必要时行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 呼吸系统评估: COPD、哮喘、肺功能检查。 肾脏功能评估: 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营养评估: 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体重指数(BMI)。 其他: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者的评估。 7.2.2 术前准备: 纠正异常: 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控制基础疾病: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治疗感染。 停用某些药物: 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根据手术类型和风险决定)。 禁食水: 保证胃肠道排空,减少误吸风险。 肠道准备: 部分胃肠道手术前需要。 皮肤准备: 清洁消毒。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7.3 术中管理: 7.3.1 麻醉管理: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液体管理: 精确的输液量和速度,维持循环稳定。 镇痛管理: 术中提供充分的镇痛。 7.3.2 外科操作: 无菌原则: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精细操作: 减少组织损伤,减少出血。 止血: 彻底止血,预防术后出血。 器官保护: 保护重要血管、神经、器官。 肿瘤切除: 遵循肿瘤手术原则,确保切缘阴性。 7.3.3 术中监测与干预: 出血监测: 记录吸引器中的出血量。 尿量监测: 评估肾脏灌注。 心电图监测: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血气分析: 评估氧合与通气。 必要时的干预: 如输血、纠正低血压、调整麻醉。 7.4 术后管理: 7.4.1 术后早期管理(苏醒期):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密切监护。 疼痛管理: 术后镇痛,可采用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口服止痛药。 体位管理: 根据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体位。 预防并发症: 预防恶心呕吐、低体温、寒战。 7.4.2 术后恢复期管理: 液体与电解质平衡: 精确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营养支持: 鼓励早期进食,必要时肠内或肠外营养。 活动与康复: 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 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 并发症监测与防治: 感染: 监测体温、白细胞,警惕切口感染、肺炎、尿路感染。 出血: 关注引流量、腹部包块、生命体征变化。 血栓栓塞: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 器官功能障碍: 密切关注呼吸、心血管、肾脏、消化系统功能。 拔管指征: 镇静镇痛充分、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自主呼吸恢复。 出院指导: 饮食、活动、用药、复查等。 7.5 快速康复外科(ERAS): 理念: 强调多学科合作,通过围手术期优化管理,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核心措施: 术前营养支持、术中保暖、液体管理、早期镇痛、早期进食、早期活动等。 7.6 术后疼痛管理: 目标: 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早期活动和康复。 方法: 药物镇痛(阿片类、非阿片类)、神经阻滞、物理治疗。 7.7 术后营养支持: 重要性: 保证机体能量供应,促进组织修复,维持免疫功能。 途径: 经口喂养、鼻饲管喂养、肠外营养。 7.8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重点关注: 感染、出血、血栓栓塞、器官功能衰竭、麻痹性肠梗阻等。 强调: 早期识别,及时干预。 第八章 外科急症 本章将聚焦于外科领域中需要紧急处理的危急重症,涵盖急性腹痛、急性出血、急性创伤、急性呼吸衰竭、休克等常见外科急症。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急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紧急诊断和现场处理原则,以及转运和后续治疗的要点,旨在培养读者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和有效处置外科急症的能力。 8.1 外科急症的特点与原则: 特点: 病情发展迅速、危及生命、诊断和处理必须争分夺秒、需要快速评估和初步处置。 原则: ABCDE优先原则: 快速评估和处理气道、呼吸、循环、神经功能、暴露。 生命体征稳定: 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问题,如休克、气道梗阻。 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简易辅助检查,初步判断病因。 就地取材,就近转运: 在急救现场或基层医院,根据条件进行初步处理,并尽快转运至有诊治能力的医院。 多学科合作: 外科、麻醉科、ICU、影像科、检验科等协同工作。 8.2 急性腹痛: 病因: 消化系统(阑尾炎、肠梗阻、胃穿孔、胆囊炎、胰腺炎、消化道溃疡出血)、泌尿系统(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盂肾炎)、妇科(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血管性(腹主动脉瘤破裂)、创伤性等。 临床表现: 腹痛的性质、部位、放射、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便秘)。 紧急处理: 生命体征评估: 尤其是血压、脉搏。 初步检查: 腹部触诊(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包块)、叩诊、听诊。 紧急辅助检查: 腹部B超、腹部平片(怀疑肠梗阻、穿孔)。 禁食水、胃肠减压(怀疑梗阻或穿孔)。 静脉通路建立、补液。 镇痛(需谨慎,避免掩盖病情)。 及时转运至外科医生处。 8.3 急性出血: 来源: 消化道(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体表创伤。 临床表现: 呕血、便血、咯血、鼻衄、外伤出血,伴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血压下降(休克)。 紧急处理: 生命体征评估: 尤其关注血压、心率、休克指数。 止血: 直接压迫止血(体表创伤)。 卧床休息,避免活动。 鼻腔填塞(鼻衄)。 药物止血(如止血药、凝血酶)。 内镜止血(消化道出血)。 手术止血(病因明确且保守治疗无效)。 补液复苏: 快速大量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必要时输注红细胞。 吸氧。 密切监测出血量和生命体征。 8.4 急性创伤: 评估(ABCDE原则): A(Airway): 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开放气道(头后仰、提颏法),清理口腔异物,气管插管。 B(Breathing): 评估呼吸频率、深度、对称性,听诊肺部,检查胸壁,氧合,必要时给予吸氧、辅助通气。 C(Circulation): 检查脉搏(强度、频率)、血压、肤色、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寻找出血点,立即止血,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补液。 D(Disability): 评估意识状态(AVPU评分或GCS评分)、瞳孔大小及反应,检查四肢活动。 E(Exposure): 充分暴露身体,检查所有部位的损伤,防止低体温。 现场处理: 止血、包扎、固定骨折、保暖。 转运: 保持气道通畅,稳定循环,必要时心肺复苏。 8.5 休克: 定义: 各类原因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缺氧而发生的危及生命的综合征。 常见类型: 失血性休克: 创伤、消化道出血等。 感染性休克: 严重感染、脓毒症。 容量性休克: 严重呕吐、腹泻、烧伤。 心源性休克: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过敏性休克: 药物、食物过敏。 临床表现: 苍白、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改变。 紧急处理: 积极纠正休克原因: 止血、抗感染、补液、强心等。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大量补液。 吸氧。 使用升压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血气分析。 8.6 急性呼吸衰竭: 定义: 呼吸系统无法维持正常的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病因: 气道梗阻(异物、喉头水肿)、肺部疾病(重症肺炎、ARDS、肺栓塞)、胸部创伤(气胸、血胸)、神经肌肉疾病。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紫绀、烦躁不安或嗜睡、意识障碍、缺氧症状。 紧急处理: 保持气道通畅: 清理异物、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 氧疗: 给予高流量吸氧。 机械通气: 如呼吸机辅助通气。 处理原发病。 8.7 现场救护与转运: 现场原则: 保护施救者安全,判断伤情,进行初步的生命支持。 急救车转运: 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提供连续的医疗监护。 医院间转运: 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第九章 外科护理要点 本章将聚焦于外科护理这一关键领域,系统阐述外科护理人员在患者围手术期、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技术和方法。我们将从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后观察与护理、疼痛管理、伤口护理、引流管护理、并发症防治、饮食与活动指导、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旨在提升外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9.1 外科护理的原则与目标: 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全程护理,个体化护理,循证护理,安全第一。 目标: 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维护生命安全。 9.2 术前护理: 术前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了解其对手术的恐惧、焦虑,提供心理支持。 评估患者对术前准备的依从性: 如禁食水、皮肤准备、排尿等。 识别潜在风险: 过敏史、药物史、基础疾病。 术前准备: 健康宣教: 告知手术过程、麻醉方式、术后注意事项。 皮肤准备: 清洁消毒,指导患者沐浴。 禁食水指导: 强调按时禁食禁水的重要性。 排尿指导: 告知术前排空膀胱。 遵医嘱用药: 如术前用药、抗生素预防。 物品准备: 协助患者准备好生活用品,家属的沟通。 9.3 术后护理: 9.3.1 术后早期(苏醒期)护理: 严密生命体征监测: 每15-30分钟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保持气道通畅: 关注呼吸频率、深度、紫绀情况,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体位管理: 根据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选择合适体位,如平卧、侧卧。 出血与休克观察: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引流量,皮肤颜色,脉搏,血压。 恶心呕吐的护理: 协助患者侧卧,及时清理呕吐物,遵医嘱给予止吐药。 疼痛评估与管理: 及时评估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9.3.2 术后恢复期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根据病情调整监测频率。 疼痛管理: 持续评估疼痛,调整镇痛方案。 伤口护理: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 遵医嘱换药。 指导患者避免伤口受压、摩擦。 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堵塞。 准确记录引流量、性质、颜色。 观察引流口有无红肿、渗液。 遵医嘱拔除引流管。 体位与活动指导: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在床上或床边活动,循序渐进。 预防并发症: 卧床者定时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 饮食指导: 根据病情指导进食: 从禁食到流质、半流质、普食。 鼓励营养支持。 二便护理: 观察排尿情况: 保证尿量,预防尿潴留。 观察排便情况: 预防便秘或腹泻。 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感染: 监测体温、白细胞,观察伤口及引流口。 出血: 关注生命体征、引流量、腹部变化。 血栓栓塞: 观察下肢肿胀、疼痛,预防措施(弹力袜、抗凝)。 呼吸系统并发症: 鼓励有效咳嗽、深呼吸、有效排痰。 消化系统并发症: 观察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 9.4 疼痛管理: 评估: 使用疼痛评分量表,了解疼痛程度、性质、持续时间。 干预: 药物镇痛(按时给药,必要时追加)、非药物镇痛(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物理治疗)。 9.5 心理护理: 建立信任关系: 尊重患者,耐心倾听。 缓解焦虑与恐惧: 提供支持,解释病情,鼓励患者参与决策。 促进适应: 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变化。 9.6 健康教育: 出院指导: 饮食、活动、用药、伤口护理、复查。 生活方式指导: 戒烟戒酒,均衡饮食。 疾病知识普及: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9.7 外科护理的专业发展: 专科护理: 如ICU护理、肿瘤护理、烧伤护理。 循证护理: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新技术应用: 如电子病历、远程护理。 第十章 外科临床技能训练 本章将聚焦于外科临床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旨在为未来的外科医生提供一套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方法。我们将从外科医生应具备的核心技能入手,涵盖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判读、手术基本操作、临床思维与决策、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并提供相关的训练方法和资源建议。 10.1 外科医生必备的核心技能: 10.1.1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熟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外科学各分支的理论体系。 10.1.2 精湛的临床技能: 病史采集: 准确、全面、有条理地收集患者信息,捕捉关键线索。 体格检查: 熟练掌握视、触、叩、听等基本检查方法,并能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检查。 辅助检查判读: 能够准确解读X线、CT、MRI、B超、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结果。 手术基本操作: 熟练掌握消毒、铺巾、持针、缝合、打结、清创、止血等基本技术。 腹腔镜/微创手术操作: 掌握相关器械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流程。 10.1.3 敏锐的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 分析与综合能力: 能将零散的信息整合,形成对病情的全面认识。 鉴别诊断能力: 能对多种可能性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与治疗计划制定: 能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风险评估与管理: 能预见并应对手术及治疗过程中的风险。 10.1.4 良好的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医患沟通: 能够清晰、准确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治疗方案,争取理解与合作。 医医沟通: 能与同事、上级医生、其他科室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同情心与同理心: 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 10.1.5 团队协作精神: 融入团队: 能与其他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共同完成诊疗任务。 责任感: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负有高度责任感。 10.1.6 终身学习与科研能力: 保持学习热情: 持续关注医学前沿进展,不断更新知识。 参与科研: 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10.2 外科临床技能的训练方法: 10.2.1 理论学习与知识巩固: 系统学习教科书和专著。 阅读医学期刊和文献。 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 10.2.2 模拟训练: 技能模型训练: 如缝合模型、穿刺模型、腹腔镜训练器。 模拟人训练: 进行心肺复苏、气道管理等模拟演练。 病例讨论与模拟手术: 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术前模拟、手术复盘。 10.2.3 临床实践与带教指导: 在指导下参与临床工作: 从简单的操作开始,逐步承担更复杂的任务。 积极向带教老师请教: 虚心学习,及时反馈。 多看、多问、多做: 实践是检验和提高技能的唯一途径。 10.2.4 临床病例分析与复盘: 对成功的病例进行总结: 提炼经验,固化优点。 对失败的病例进行反思: 分析原因,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参加病案讨论会,与其他医生交流学习。 10.2.5 视听资源利用: 观看教学视频: 学习手术技巧、操作规范。 利用线上学习平台: 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 10.3 外科临床技能评估: 标准化病人(SP)模拟评估: 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评估医生的问诊、体格检查、沟通能力。 器械操作技能评估: 在模拟器上或实际操作中评估。 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综合评估多项临床技能。 360度评估: 接受来自同事、下级、上级、患者等多方面的评价。 10.4 持续专业发展: 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掌握新技术、新疗法。 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和人文关怀。 第十一章 外科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将展望外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新兴技术、治疗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演变。我们将关注精准外科、微创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再生医学、个体化治疗以及多学科协作等前沿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外科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激发对医学进步的思考与探索。 11.1 精准外科与个体化治疗: 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 基于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实现更精准的疾病诊断、预后预测和治疗方案制定。例如,在肿瘤治疗中,根据肿瘤的分子分型选择靶向药物。 分子影像学: 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更早期、更精确地发现和诊断疾病,甚至在分子层面。 个体化手术方案: 结合患者的具体解剖结构、生理状态和疾病特征,设计最优的手术路径和方法。 11.2 微创技术的深度发展与拓展: 单孔腹腔镜手术(SILS): 进一步减少切口数量,提升美观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 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如口腔、阴道、肛门)进行手术,实现无痕手术。 内窥镜与介入技术的融合: 将内窥镜的观察能力与介入治疗的微创性相结合,实现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手术中的应用: 辅助术前规划,提高术中导航的精确性,增强手术可视化。 11.3 机器人技术在外科中的应用深化: 高精度操作与灵活性: 机器人手术系统提供更精细、更稳定的操作,克服人手震颤。 三维高清视野: 提供更佳的术野观察效果。 远程手术的可能性: 未来或可实现专家远程指导甚至操作。 在复杂手术中的推广: 如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11.4 人工智能(AI)在外科学中的赋能: 辅助诊断: AI算法分析医学影像、病理切片,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手术规划与模拟: AI辅助设计最优手术方案,进行术前虚拟演练。 术中导航与决策支持: AI实时分析手术数据,提供决策建议。 术后康复监测: AI分析患者数据,预测并发症,优化康复方案。 机器人手术的智能化: AI驱动的机器人系统将更加自主和智能。 11.5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在外科中的应用: 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修复受损组织,促进器官再生。 3D生物打印: 打印功能性组织和器官,用于替代或修复。 组织工程支架: 为细胞生长和组织再生提供载体。 在创伤修复、器官移植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11.6 围手术期管理的精细化与整合: ERAS(快速康复外科)的深入推广: 进一步优化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管理,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康复效率。 多学科团队(MDT)的协作模式强化: 针对复杂疾病,整合多学科专家意见,提供整体性、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收集、分析海量临床数据,优化诊疗流程,提升医疗质量。 11.7 关注患者体验与人文关怀: 提升患者参与度: 让患者更积极地参与到诊疗决策中。 注重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疼痛管理与舒适度提升: 进一步优化术后疼痛管理,减少不适。 11.8 挑战与机遇: 技术伦理与安全: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严格的伦理审查和安全性评估。 成本效益与可及性: 如何让先进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 培养适应未来外科发展需求的新型外科人才。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与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外科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的外科将更加精准、微创、智能化,并与基础医学、工程技术等学科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全面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等了很久了,一直想找一本真正靠谱的外科护理学教材,市面上太多良莠不齐的了,很多都只是泛泛而谈,真正深入到临床实践的东西少之又少。这次看到京东图书有正版认证,还赠送APP题库,简直是心动不已!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高质量的纸张,这点就比我之前买过的好几本书都要强。内容方面,我尤其关注手术室护理和术后并发症处理这两部分,感觉写得非常详细,案例分析也很贴切,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能指导我实际操作的。而且,APP题库的功能太实用了,正好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模拟考试也能让我提前适应考试的节奏,减少临场紧张感。副主任护师的考试要求本来就很高,光靠死记硬背是肯定不行的,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既有体系化的知识框架,又有大量实用的临床细节。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满意的购物体验,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备考外科护理学副主任护师的同行们!

评分

一直以来,对于外科护理学的学习,我都觉得缺少一本既系统又实用的教材,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过于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次在京东看到《2017外科护理学教程》,尤其注意到“正版认证”和“赠送APP题库”的宣传,觉得值得一试。收到书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从护理基础理论到具体的临床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关注了胸外科和神经外科的护理部分,书里对这些复杂疾病的护理原则、监护要点以及危重症的处理都写得非常到位,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我之前的认知。APP题库的实用性也远超我的预期,不仅题量大,而且题目质量很高,很多都贴近临床实际,做题过程中不仅检验了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学到很多新的护理技巧和思路。这本书对于我这种渴望提升外科护理专业能力,并为副主任护师考试做准备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是被“赠送APP题库模拟试题”给吸引了,想着考试前能多刷刷题,心里会更踏实点。拿到书后,我先翻看了目录,感觉内容结构挺完整的,从基础的解剖生理讲到具体的疾病护理,再到一些专科护理内容,覆盖面还挺广。我重点看了普外科和骨科护理这两块,因为我工作在这两个科室。书里对一些常见的手术,比如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骨折内固定术等,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要点都写得非常具体,很多细节我之前都没注意到。而且,它还提到了很多与这些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如何提前预防和识别,这对我日常工作中非常有指导意义。APP题库我也试用了一下,界面简洁,操作方便,题目质量也不错,很多题目都结合了临床实际,做起来很有挑战性,也能学到不少新知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扎实,题库实用,对于我这样一个准备考副主任护师的考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评分

我一直对外科护理学这门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充满挑战也充满成就感。这次了解到京东图书有这款《2017外科护理学教程》,并且是正版认证,还有APP题库赠送,就立刻下单了。拿到书后,我惊叹于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书中的内容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外科护理的各个方面,从基本的评估、诊断到具体的干预措施,再到患者的康复指导,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每一种疾病或手术时,都会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APP题库的出现更是锦上添花,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模拟试题,还能根据我的学习情况生成个性化的练习计划,这一点非常智能。我感觉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巩固现有的知识,还能帮助我发现知识盲点,提高解题能力,为我备战副主任护师考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评分

我是一名在外科一线工作了近十年的护士,感觉自己虽然经验积累了不少,但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上总觉得有些欠缺,尤其是面对职称考试,总会担心自己知识点的遗漏或者理解不够深入。这次入手这本《2017外科护理学教程》,主要看中了它的“正版认证”和“赠送APP题库”这两个点,觉得比较有保障。拿到手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像我之前看的一些书那样,上来就讲一大堆概念,而是从外科护理的基础知识讲起,循序渐进,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相当好。特别是关于各种常见外科疾病的护理,从病因、病理到护理措施,再到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都写得非常细致,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很多我之前在实践中模棱两可的地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解答。APP题库更是个惊喜,里面的题目类型丰富,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很多题目都很有代表性,做完之后可以很好地查漏补缺,为我的副主任护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