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作为一部教人认真思考生命、善待洞悉生死的杰作,《西藏生死书》亦说:“未知死,焉知生?”
《西藏生死书》问世以后,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获得包括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明镜》等媒体和万千读者的如潮好评,获得全球无数知识分子、学者、思考者的崇高敬意:“一部字字珠玑的心灵巨著,值得终生阅读的庄严之书。”
《纽约时报》:这是一部“西藏神曲”。如果但丁不是信奉基督的诗人,而是潜研佛学的居士,那他传世的作品,可能就不是神游天堂与地狱的见闻,而是论述因果轮回的《西藏生死书》。
正如学者梁文道所言:“说到生死学跟临终关怀,就不能够不谈最近二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在这个领域里面影响极大的一部书,这部书就是《西藏生死书》。即便你不相信轮回的说法,也一点也不妨碍这本书,它仍然是一本可读的书。”
生死,这个古老话题神秘而悠远,无数先哲对生死曾经殚精竭虑苦苦思索,对其真谛进行了千年求索,但它始终困扰着整个人类。《西藏生死书》让人理解生与死乃是一体二面,并非冰火的两极。尤其是死亡,它乃是一面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镜子,只有严肃而真切得懂得死亡,才能严肃而真切地生活,从而获得认识生命的积极真义。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禅修静坐、因果业报、转世轮回和临终关怀的通幽之径;以振聋发聩的智慧将心灵路上的种种考验与报偿娓娓道来,将藏传佛法智慧与当今议题及修行训练相结合,跨越宗教与文化的阻碍,直指本心,成为影响当世的空前巨著。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生于西藏,由20世纪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后被上师认出是托顿·索甲(十三世达赖喇嘛和蒋扬钦哲的上师)的转世。
1971年至英国剑桥大学专修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及全球。由于思路清晰、功底扎实、谈吐从容幽默,他的传法深受信众的欢迎,被誉为“参透佛法精髓的上师”,并成为许多国家的佛学中心与佛教团体的负责人或指导者。
《西藏生死书》将藏传佛法智慧与当今议题及修行训练相结合,跨越宗教与文化的阻碍,直指本心,为繁杂的现代世界提供了一套理解生命要义的方便法门。
★《西藏生死书》针对生死问题提供许多法门和答案,其背后便是我们这个时代较伟大的上师。本书自始至终都是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智慧,他们透过了悟心性所建构的慈悲世界的愿景。
——索甲仁波切
★一个宗教,除了要对生命赋予很神圣的尊严外,还要对死亡给予的关怀。佛法的特质表现有通达生死一如、解脱轮回痛苦的智慧上,更表现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上。在翻译的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都让我感动不已,它揭开生死真相的真、度尽一切众生的善、流畅优雅律动的美,使它堪为人人必读必受持的经典。
——郑振煌
★说到生死学跟临终关怀,就不能够不谈最近二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在这个领域里面影响很大的一部书,这部书就是《西藏生死书》。即便你不相信轮回的说法,也一点也不妨碍这本书,它仍然是一本可读的书。
——梁文道
★《西藏生死书》教人们如何学会面对死亡:一生中的恐惧莫过于对死亡的恐惧,但死亡是无论任何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并不仅仅指自己死亡的那一瞬间,更重要的内容是如何面对死亡这一现象。
——潘石屹
★《西藏生死书》是一部字字珠玑、直指人心的书。诚如作者所言,身心健康的较好药物是活得安详、放下我执,借由精神的修行,活出真正的自在与喜悦。
——吴伯雄
我通常阅读体验很注重书籍的“可操作性”,很多理论读起来很震撼,但一合上书本就不知道该如何付诸实践。然而,这套书在理论的阐述之外,融入了大量关于如何将这些洞见融入日常生活的指导。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秘方”,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长期培养的心智习惯和观察方法。我尝试着在日常的压力情境下,运用书中提到的“正念”技巧来应对,效果立竿见影。那种从纷乱的思绪中抽离出来,仅仅作为观察者的体验,是极其珍贵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最深奥的智慧,包装成了一种可以日常练习的“生命技术”。它不要求你放弃现在的生活,而是要求你以一种全新的、更觉醒的状态去体验现在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改变。
评分对于一个对传统信仰抱有好奇,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既定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观察世界的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那些古老智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现代化的视角和严谨的分析能力。很多地方,我能感受到作者是在努力弥合古代洞见与现代科学认知之间的鸿沟,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现实的指导意义。例如,书中对“心”的描绘,就让我对自己的注意力是如何被分散、如何被操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非常强大,它能轻易地穿透你日常的防御和麻木,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些尚未解决的冲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看法都变得更加宽容和富有同情心了。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门。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活着”的理解太肤浅了,总是在追逐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却忽略了生命中最根本的议题。读完前几章,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很多时候源于我们对“生命”的无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引导你一步步探索那些你平时避而不谈的话题。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人终有一死”,而是深入剖析了生命流转的内在机制,那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几十年的人生轨迹。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那些高深哲学概念时,能够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这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内心的焦虑感竟然奇妙地减轻了,这也许就是真正的智慧带来的力量吧。
评分我得承认,我一开始对这种“生死学”的书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这类书籍要么过于玄乎,要么就是充满说教,很难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但是,这套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建立了一种非常坚实的基础,让你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探讨生死。它不是为了让人去想死,而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活。当我看到书中对“无常”的阐述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事物会变化,而是揭示了变化本身才是永恒的真理。这种对时间与存在的理解,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线性的、固定的世界观。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精妙,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宇宙观,到微观的个体经验,都有详尽的论述。那些关于心识流转的描述,初读起来或许有些抽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正是我们日常情绪和行为模式的底层逻辑。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挑战,因为它要求你放下很多既有的、让你感到舒适的执念。但正是在这种“挑战”中,我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感。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沉稳,即便是在谈论最令人不安的主题时,也保持着一种近乎超然的平静。这种平静感,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给了我,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视为“灾难”的事情,从更宏大的时间尺度来看,可能只是生命河流中的一个小小浪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觉悟”的定义,它不是一种瞬间的闪光,而是一个持续不断、需要耐心耕耘的过程。这本书像一个耐心的向导,它不会推着你跑,而是耐心地在你身边,等你准备好迈出下一步时,为你点亮前方的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照系,让我学会用更长远、更具慈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局限和世界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