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习录 | ||
| 定价 | 45.00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2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王阳明 著;叶圣陶 校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88 | |
| 字数 | 276000 | |
| ISBN编码 | 9787559614032 | |
《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着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着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此版在叶圣陶注释的绝版版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查缺补漏,再做修订。确定新高度,再现大师眼中的大师,专业性毋容置疑。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苏州人。他认为“王学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大支”,人人都应该知晓。在研究阳明心学上卓有成绩。
上卷
徐爱录 / 2
徐爱跋 / 25
陆澄录 / 26
薛侃录 / 69
中卷
钱德洪序 / 102
答顾东桥书 / 104
答周道通书 / 133
答陆原静书 / 141
钱德洪跋 / 158
答欧阳崇一 / 159
答罗整庵少宰书 / 166
答聂文蔚 / 174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190
下卷 教约 / 192
陈九川录 / 196
黄直录 / 210
黄修易录 / 218
黄省曾录 / 225
钱德洪录 / 231
钱德洪序 / 264
黄以方录 / 265
钱德洪跋 / 282
《传习录》经典语录:(部分)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 培其根。种德者 养其心。
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4.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6.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9.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1.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2.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3.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4.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7.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8.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9.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20.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
这本《传习录》的印刷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到了用心。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摸起来滑溜溜的纸,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适合反复翻阅的书卷气。油墨印制清晰锐利,字体大小也十分适中,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能明显看出是精心制作的版本。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内容的厚重感。对于一本经典著作来说,如此精良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智慧。特别是考虑到这还包含了叶圣陶先生的点校,更增添了一份权威性和收藏价值。每次翻开它,都觉得不只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触摸一段历史的温度。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往往能引导读者更严肃地对待书中的思想,这对于理解阳明心学这样深邃的哲学体系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开端。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思想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不同版本的校注一直保持着审慎的态度。这个版本,尤其标注了叶圣陶的点校,确实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我对比了手边其他几个版本中几个关键的语焉不详之处,这个版本提供的注释和解释更为精准和到位,没有出现那种为了迎合现代读者而进行的过度“润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思辨韵味。对于核心概念的解释,处理得非常克制而精准,既没有曲解原意,也没有让文本显得过于陈旧。这种平衡是极其难得的。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当代人能够以相对清晰的认知框架去接触明代知识分子最前沿的哲学思考,而无需过度依赖繁复的注释系统。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连贯,思想的河流得以不被打断地向前奔涌。
评分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传习”二字的意境去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存储,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静下心来读完这样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心浮躁的抵抗。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奇特的“内省”冲动——不是外向地去批评世界,而是回过头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之所在”。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你应该做什么”,而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让你自己去发现“本该如何”。这种赋权感,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于阅读一本普通的指导手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最原始的良知和潜力。读完后,我会将它放在案头,时常翻阅,它已经不再是放在书架上的一个物品,更像是一个随时可以提问、随时可以寻求清明的精神向导。
评分读完这本《传习录》,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久违的、思想上的“通透感”。王阳明的学说,尤其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这两个核心概念,在其他流传的版本中常常显得晦涩难懂,仿佛隔着一层纱。然而,经过叶圣陶先生的点校和现代排版的优化,这本书的语言似乎被梳理得更加流畅自然,读起来不再是枯燥的古文对译,而更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书中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和认识论的探讨,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大量贴近生活情境的问答和论辩。这使得原本以为阳明心学只属于书斋学问的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处理工作中的决策失误、如何在面对人际关系的困境时,应用“致良知”的原则。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内在工具,去审视和校正外在的行为,这比单纯的知识输入更有力量。
评分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明代哲学抱有一种敬畏但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是距离现代生活太遥远的古董。但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不像某些哲学书那样逻辑链条过长、容易让人迷失。传习录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和“传承”的体裁,它保留了阳明先生与弟子们交谈的即时性和生动性。我尤其欣赏那些看似寻常的对话,比如关于如何对待“小人”的指责,或是如何处理日常琐事中的“妄念”。这些细节让抽象的“心学”落地,展现了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读到某几段时,我甚至会停下来,默默在脑中复盘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然后尝试用阳明的思路去重新审视,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过程,是其他理论书籍很难给予的。它让人感觉到,智慧并非高悬于庙堂之上,而是就在我们一呼一吸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