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21省包邮 传习录 王阳明著 立德立功立言 叶圣陶点校版 中国哲学书籍

正版21省包邮 传习录 王阳明著 立德立功立言 叶圣陶点校版 中国哲学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阳明 著,叶圣陶 校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传习录
  • 中国哲学
  • 叶圣陶
  • 明朝
  • 哲学
  • 经典
  • 立德
  • 立功
  • 立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蓉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4032
商品编码:237136000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习录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288
套装数量:1
字数: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传习录
定价 45.00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王阳明 著;叶圣陶 校
装帧 平装
页数 288
字数 276000
ISBN编码 9787559614032





内容介绍

  《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着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着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此版在叶圣陶注释的绝版版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查缺补漏,再做修订。确定新高度,再现大师眼中的大师,专业性毋容置疑。




作者介绍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苏州人。他认为“王学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大支”,人人都应该知晓。在研究阳明心学上卓有成绩。



目录

上卷

徐爱录 / 2

徐爱跋 / 25

陆澄录 / 26

薛侃录 / 69

中卷

钱德洪序 / 102

答顾东桥书 / 104

答周道通书 / 133

答陆原静书 / 141

钱德洪跋 / 158

答欧阳崇一 / 159

答罗整庵少宰书 / 166

答聂文蔚 / 174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190

下卷 教约 / 192

陈九川录 / 196

黄直录 / 210

黄修易录 / 218

黄省曾录 / 225

钱德洪录 / 231

钱德洪序 / 264

黄以方录 / 265

钱德洪跋 / 282




在线试读

  《传习录》经典语录:(部分)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 培其根。种德者 养其心。
  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4.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6.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9.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1.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2.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3.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4.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7.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8.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9.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20.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


《传习录》:一窥王阳明心学之精髓,领悟知行合一的人生之道 在中国浩瀚的哲学星空中,王阳明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更远播海外,成为东方智慧的重要代表。而《传习录》,作为记录王阳明思想精髓的经典之作,更是历代学者、有识之士研习阳明心学的必读之书。本书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精心点校,力求还原原著的真实面貌,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心灵对话。 为何选择《传习录》?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迷失,追逐外在的物质,却忽略了内心的探寻;沉溺于表面的知识,却难以付诸实践。王阳明的心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安顿身心的途径。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源于书本的堆砌,而是发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成功的人生并非依赖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在于道德的修养和实践的担当。 《传习录》正是承载着这样一种深刻而实在的智慧。它以问答、语录、书信等多种形式,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们日常的讲学和交流,字里行间充满了辩驳的智慧、启发的灵光和实践的指引。阅读《传习录》,你将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哲学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安身立命的根本。 《传习录》的核心思想: 心即理: 这是阳明心学最根本的命题。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他否定了程朱理学将“理”外在于心、孤立存在的观点,而是强调“心”本身就包含着万物的“理”。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向外去寻找真理,真理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这种思想,将认识的主体从外在的客观事物拉回到人的内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鼓励人们相信自己的判断,从内心深处发掘智慧。 致良知: “良知”是人心固有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善的,而“良知”就是这种善的本性。然而,由于私欲的遮蔽,我们的良知常常被蒙蔽。因此,“致良知”的功夫,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去除私欲,使内心的良知得以彰显和扩充。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道德实践,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遵循内心的良知,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 知行合一: 这是阳明心学最具实践性的重要论断。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而“行”则是“知”的体现和检验。他反对那种“知”与“行”相分离的空谈理论,认为“知”若不能行,则谓之“未知”;“行”若无知,则谓之“妄行”。“知行合一”的提出,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将哲学思想落实在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对于改造社会、提升个人品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何选择叶圣陶先生点校版? 本书之所以选用叶圣陶先生的点校版本,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在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以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风著称,其点校的古籍,历来被认为是精良的典范。 叶圣陶先生在点校《传习录》时,不仅仔细校勘了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更深入研究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力求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准确、清晰、易于理解的版本。他的点校工作,是对王阳明思想的尊重,也是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通过他的点校,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辨析字词,更准确地理解句意,从而更好地把握王阳明思想的精髓。 《传习录》的独特价值: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传习录》所涵盖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涉及认识论、道德论、政治论,更触及人生哲学、宇宙观等多个方面。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辩证法色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实践的可操作性: 与许多晦涩难懂的哲学经典不同,《传习录》中的思想,更注重在实践中去体悟和落实。王阳明强调“事上磨练”,就是要我们在日常的事务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来体悟“心即理”的真谛,致“良知”于实际行动。 精神的启迪与慰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焦虑。《传习录》中所倡导的“内圣外王”、“致良知”,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它鼓励我们回归本真,独立思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事变迁。 本书的阅读体验: 叶圣陶先生的点校本《传习录》,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在阅读体验上同样可圈可点。清晰的排版、精炼的注释,都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书保留了王阳明与弟子们生动形象的对话,以及他富有哲理的语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 谁适合阅读《传习录》? 对中国传统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心学”的魅力,那么《传习录》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寻求人生智慧和精神指导的读者: 在迷茫和困惑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能够为你指点迷津,提供安身立命的智慧。 希望提升个人品德和实践能力的读者: “知行合一”的理念,将引导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理论付诸实践,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 对中国哲学史有深入研究的学生和学者: 作为阳明心学最直接的文献,《传习录》是研究王阳明思想不可或缺的文本。 结语: 《传习录》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智慧宝典,它所蕴含的思想,历久弥新,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通过叶圣陶先生的点校,我们得以更接近王阳明的心灵世界,更真切地感受他“立德、立功、立言”的伟大精神。 翻开《传习录》,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探寻内心智慧、领悟人生真谛的旅程。在王阳明先生的指引下,或许我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将“致良知”的种子播撒在生命的土壤里,让它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人生升华的契机。让我们跟随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去体悟那个“满街都是圣人”的理想世界,去实践那个“事上磨练”的充实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传习录》的印刷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到了用心。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摸起来滑溜溜的纸,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适合反复翻阅的书卷气。油墨印制清晰锐利,字体大小也十分适中,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能明显看出是精心制作的版本。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内容的厚重感。对于一本经典著作来说,如此精良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智慧。特别是考虑到这还包含了叶圣陶先生的点校,更增添了一份权威性和收藏价值。每次翻开它,都觉得不只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触摸一段历史的温度。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往往能引导读者更严肃地对待书中的思想,这对于理解阳明心学这样深邃的哲学体系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开端。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思想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不同版本的校注一直保持着审慎的态度。这个版本,尤其标注了叶圣陶的点校,确实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我对比了手边其他几个版本中几个关键的语焉不详之处,这个版本提供的注释和解释更为精准和到位,没有出现那种为了迎合现代读者而进行的过度“润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思辨韵味。对于核心概念的解释,处理得非常克制而精准,既没有曲解原意,也没有让文本显得过于陈旧。这种平衡是极其难得的。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当代人能够以相对清晰的认知框架去接触明代知识分子最前沿的哲学思考,而无需过度依赖繁复的注释系统。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连贯,思想的河流得以不被打断地向前奔涌。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传习”二字的意境去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存储,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静下心来读完这样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心浮躁的抵抗。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奇特的“内省”冲动——不是外向地去批评世界,而是回过头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之所在”。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你应该做什么”,而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让你自己去发现“本该如何”。这种赋权感,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于阅读一本普通的指导手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最原始的良知和潜力。读完后,我会将它放在案头,时常翻阅,它已经不再是放在书架上的一个物品,更像是一个随时可以提问、随时可以寻求清明的精神向导。

评分

读完这本《传习录》,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久违的、思想上的“通透感”。王阳明的学说,尤其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这两个核心概念,在其他流传的版本中常常显得晦涩难懂,仿佛隔着一层纱。然而,经过叶圣陶先生的点校和现代排版的优化,这本书的语言似乎被梳理得更加流畅自然,读起来不再是枯燥的古文对译,而更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书中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和认识论的探讨,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大量贴近生活情境的问答和论辩。这使得原本以为阳明心学只属于书斋学问的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处理工作中的决策失误、如何在面对人际关系的困境时,应用“致良知”的原则。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内在工具,去审视和校正外在的行为,这比单纯的知识输入更有力量。

评分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明代哲学抱有一种敬畏但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是距离现代生活太遥远的古董。但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不像某些哲学书那样逻辑链条过长、容易让人迷失。传习录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和“传承”的体裁,它保留了阳明先生与弟子们交谈的即时性和生动性。我尤其欣赏那些看似寻常的对话,比如关于如何对待“小人”的指责,或是如何处理日常琐事中的“妄念”。这些细节让抽象的“心学”落地,展现了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读到某几段时,我甚至会停下来,默默在脑中复盘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然后尝试用阳明的思路去重新审视,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过程,是其他理论书籍很难给予的。它让人感觉到,智慧并非高悬于庙堂之上,而是就在我们一呼一吸之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