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百年斯文:文化世傢訪談錄
:42.00元
作者:周景良,趙珩 等口述,鄭詩亮 采寫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1110951
字數:150000
頁碼:272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陳寶琛、周馥、趙爾巽、冒鶴亭、硃傢溍等名傢後人的口述訪談錄,還原百餘年來豐厚生動的曆史人文圖景,展現世傢血脈、文化傳承的曆史演進。
內容提要
百多年來,中國經曆瞭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局”,在劇烈的社會、文化、階層的變動之中,卻有一些傳承百年的文化世傢依然綻放齣耀眼的光芒,齣身於這些世傢的後人們在不同時代、各自領域做齣各自的貢獻,展示齣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如齣瞭帝師陳寶琛的螺洲陳傢,齣瞭晚清名臣周馥、近代實業傢周學熙、近代藏書傢及實業傢周叔弢的建德周傢,齣瞭晚清名臣趙爾巽、趙爾豐的襄平趙傢,齣瞭現代文博事業開創者吳瀛、劇作傢吳祖光的宜興吳傢,以及齣瞭近代學者冒鶴亭的如皋冒傢、齣瞭文物鑒定大傢硃傢溍的蕭山硃傢等。
本書通過對這些世傢後人的訪談,藉由鮮活的個人、傢族等曆史細節迴顧瞭那段百多年來影響深遠的時代變遷,展現瞭傢族血脈、文化傳承怎樣在曆史的變動、罅隙裏流動、演進,還原齣一幅細節生動的百年曆史人文圖景,帶給當代讀者豐厚的曆史感和深刻的文化體驗。
目錄
陳絳談螺洲陳傢
周景良談建德周傢
趙珩談襄平趙傢
吳歡談宜興吳傢
葉揚談桐城葉傢
冒懷濱、冒懷科談如皋冒傢
附錄 冒鶴亭傳略(冒效魯)
硃傳榮談蕭山硃傢
作者介紹
周景良,1928年生,安徽至德(今安徽東至)人。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丁亥觀書雜記》等。
陳絳,1929年生,福建福州人。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主編《近代中國》等。
冒懷濱,1932年生,江蘇如皋人。早年在部隊工作,曾任職上海市政府駐深圳辦事處。主編《水繪集:冒鶴亭晚年手稿》等。
冒懷科,1935年生,江蘇如皋人。上海譯文齣版社副編審。撰有《一代學人冒效魯》等。
葉揚,1948年生,祖籍安徽桐城。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著有《翰墨風流》、《覆水年華》等。
趙珩,1948年生於北京。原北京燕山齣版社總編輯。著有《老饕漫筆》、《彀外譚屑》等。
吳歡,1953年生,祖籍江蘇宜興。編著有《吳祖光與新鳳霞》等。
硃傳榮,1957年生,祖籍浙江蕭山。原故宮齣版社副總編輯。編著有《蕭山硃氏藏硯選》等。
鄭詩亮,1987年生,《東方早報上海書評》記者。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翻開《百年斯文:文化世傢訪談錄》,我立刻被拉入瞭一個充滿故事的世界。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挖掘和記錄那些在時代變遷中,依然堅守著文化薪火的傢族。我看到瞭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知識分子如何保護珍貴的典籍;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他們又如何調整心態,擁抱新的機遇。這些訪談,並非是冰冷的數據堆砌,而是飽含著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能感受到被訪者在迴憶往事時的激動,也能體會到他們麵對挑戰時的堅韌。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某個傢族在艱難時期,依然堅持讓孩子學習音樂和繪畫的片段,讓我深深感動。這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讓我明白,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內心對美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望,是永恒的。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文化基因的源頭。
評分《百年斯文:文化世傢訪談錄》這本書,於我而言,更像是一堂生動的“人生哲學課”。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僅僅是在瞭解那些曾經輝煌的文化傢族,更是在觀察和學習他們如何麵對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如何傳承傢族的智慧與精神。每一篇訪談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不同傢庭、不同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與前行。其中,那些關於教育的探討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許多文化世傢都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文化熏陶和品德培養,這種傳承並非強製灌輸,而是通過言傳身教,讓下一代在潛移默化中,繼承傢族的價值觀念和人文情懷。這讓我反思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思考什麼纔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綫”。書中的人物,無論是在學術領域取得卓越成就,還是在其他行業開闢新路,他們身上都有一種共同的氣質——那份對知識的敬畏,對人文的關懷,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股“斯文”的氣息,穿越瞭時間的壁壘,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芒,也為我提供瞭一種更為長遠的思考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像是打開瞭一個久已塵封的寶箱,裏麵盛滿瞭無數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珍珠。初見書名《百年斯文:文化世傢訪談錄》,便被一種古樸而深沉的氣息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沉澱,傢族的傳承,以及那份貫穿百年的文人風骨。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要一探究竟。書中所描繪的,並非是流水賬式的傢族史,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訪談,串聯起一段段動人的文化記憶。那些曾經叱吒風雲、影響瞭一個時代的文化巨匠,他們的後代,在傢族光環的照耀下,又有著怎樣的人生軌跡?他們如何繼承、發揚,抑或是在時代洪流中尋求新的突破?這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更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變遷的一麵生動鏡子。讀著讀著,我常常陷入沉思,那些曾經熟悉的文化符號,在這些後人的講述中,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他們談吐之間,流露齣的不僅是學識,更是對傢族使命的自覺,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種刻骨銘心的烙印,讓人不禁感慨,斯文的傳承,竟是如此不易,又如此珍貴。
評分閤上《百年斯文:文化世傢訪談錄》,心中湧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愫。它不像那些快餐式讀物,能在短時間內帶來短暫的刺激,而是像一杯陳年的普洱,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中的醇厚與迴甘。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並沒有刻意去塑造某種理想化的文化形象,而是真實地展現瞭這些文化世傢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抉擇。在訪談中,我看到瞭理想的堅守,也看到瞭現實的無奈;看到瞭傢族榮耀的延續,也看到瞭個人價值的獨立探索。那些被提及的名字,或曾耳熟能詳,或初次知曉,但他們的故事,都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觸動瞭我的內心深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傢族關係上的 nuanced approach。他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戲劇性的衝突上,而是著力於展現傢庭成員之間微妙的情感聯結,以及這種聯結如何塑造瞭個人的精神世界。讀完此書,我仿佛穿越瞭百年時光,與這些文化傢族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經曆,為我理解中國近現代史,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評分《百年斯文:文化世傢訪談錄》帶給我的,是一種沉靜而深刻的震撼。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是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通過這些訪談,我看到瞭一個傢族如何將“斯文”二字,融入到血脈之中,代代相傳。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品格的塑造,是對人格獨立的追求,是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自由”和“獨立”的探討。在許多被訪者的講述中,他們雖然身處名門望族,卻並沒有被傢族的光環所束縛,而是努力尋求自身的價值,形成獨立的人格。這種精神,在當下尤為可貴。書中,我看到瞭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也看到瞭他們對現代文明的接納;看到瞭他們對學術的嚴謹,也看到瞭他們對藝術的熱愛。這些豐富的維度,構成瞭一個個立體而飽滿的人物形象,也展現瞭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的多樣性與復雜性。讀完此書,我仿佛感受到一股清流,滌蕩瞭心靈,讓我對“文化”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