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6年,首部《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成功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较高认可。2017年,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在2016年版蓝皮书基础上,组织全体委员、靠前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本书从综合、领域、专题、区域四个角度,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我国制造业整体推进、十大重点领域突破、重点任务实施、重点区域布局的进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总结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两年来的成功做法和典型案例,并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建议,为国家和各地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引。此外,本书附录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及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举措,旨在为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编著 战略咨询委由人大原副委员长路甬祥担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品质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优选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与标准、产业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及企业家组成。拿到《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2017版)》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过于宏大和抽象,毕竟“蓝皮书”这三个字常常意味着政策解读和行业报告。然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扇窗口,透过它,能够窥见中国这个制造巨头在迈向高精尖过程中的真实轨迹。2017年,正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时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这本书恰好记录了那个时间点,《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战略所经历的探索与实践。我尤其想知道,在书稿的字里行间,是否能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作者是如何权衡“中国制造”的体量优势与“中国智造”的质量追求之间的关系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国际合作等方面,《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或者,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现状的客观呈现,通过数据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信息,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口号。作为一名对制造业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人,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触及实际、解答疑惑的线索。
评分《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2017版)》这个书名,瞬间就激发了我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动态高度关注者的好奇心。2017年,恰好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后的关键一年,这本书作为当年的“蓝皮书”,必定凝聚了彼时中国制造业的脉络、挑战与希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制造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比如新材料、节能环保、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究竟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书中是否会包含详实的数据分析,来反映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市场份额、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变化?我更关注的是,在2017年,中国制造业在面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技术变革浪潮时,是如何调整自身战略的?它是否会揭示出,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面,国家和企业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为克服这些困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落地情况,以及它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2017版)》,光是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和信息量。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它的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而《中国制造2025》无疑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战略之一。2017年是这个战略实施的初期阶段,这本书作为当年的“蓝皮书”,我想它一定凝聚了大量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对当时中国制造业现状的深刻洞察。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解读《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比如,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海工船舶等这些新兴产业方面,中国当时的基础如何?面临哪些核心技术瓶颈?国家又制定了哪些具体的扶持政策和发展路径?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一份全面而客观的画像,了解中国在努力摆脱“制造大国”标签,迈向“制造强国”道路上的真实进展和遇到的挑战。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研发投入、技术专利、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数据和分析?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深入理解这个宏大的国家战略,而不是流于表面。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2017版)》。单单是“蓝皮书”这三个字,就预示着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份深入、权威的分析报告。对于像我这样,一直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宝藏。我特别好奇,在2017年这个时间点,《中国制造2025》战略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经历了哪些调整和突破?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书中的“2017版”几个字,更是让我期待,它是否能捕捉到当年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政策导向。我设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有对中国制造业各个重点领域,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进行详尽的梳理和评估。它或许会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和案例,来展现中国制造业的实力、潜力和瓶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洞察,理解国家在这个宏大战略背后的深层考量,以及它对我们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的书,我相信它一定能为我打开一扇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读到《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2017版)》的书名,我的第一感受是它自带一种权威性和前瞻性。作为普通读者,我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充满着好奇与关切。2017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已经开始落地实施,这本书恰恰捕捉了那个关键时期。《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到高端装备,从新能源汽车到生物医药,每一个都关乎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梳理和分析这些领域的?它是否会提供关于这些领域在2017年的具体发展现状、技术水平、市场前景以及面临的国内外竞争态势?对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书中是否会有深入的探讨,包括如何克服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如何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以及如何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政策的宣讲,更是对实际问题的剖析和对未来方向的指引。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更清晰的认知,了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