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如何欣賞中國畫
定價:38.00元
售價:28.5元,便宜9.5元,摺扣75
作者:羅淑敏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01123234
字數:100000
頁碼:216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欣賞中國畫入門之書
不能不承認,中國畫的欣賞是有門檻的。傳統中國畫的主題並不突齣,山水畫不像自然景色,人物畫也不像現實中的人物,各朝代的傳統繪畫,風格和錶現手法,看上去都很類似。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根本原因是戴著一副對焦不準的眼鏡,即用看西畫的標準來看中國畫。本書就是從中國畫的基本概念齣發,如創新和傳承的關係,寫真與寫意的區彆,等等,來為讀者打開進入中國畫之門。
☆從問題入手,深具現實意義
作者在大學教瞭多年的中西繪畫史,學生幾乎都是一邊倒地喜歡西方繪畫,對傳統國畫,大都敬而遠之。原因是認為“傳統文化很深奧”。因此,如何為學生(讀者)找到欣賞傳統國畫的立足點,使學生(讀者)能夠看清楚傳統國畫的特色,是作者直接麵臨的問題。
☆作者的文化背景
作者為香港嶺南大學視覺係老師,身處中西方交匯的中心,作者對西方繪畫有深入的瞭解。講中國畫,沒有西方繪畫的對比,很容易流於感受式的評析。另外,作者本人對中國畫身體力行,曾追隨嶺南派大師楊善深習畫,這些都有助於作者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把傳統國畫的基本知識普及給廣大讀者。
☆四色印刷,多幅精美插圖
本書裝幀精美,配有近百幅彩色插圖。
內容提要
《如何欣賞中國畫》堪稱欣賞中國畫的入門之書。本書第yi、第二章,用瞭“創新與承傳”“寫真與寫意”這兩組對立的概念作為欣賞中國畫的基本立足點。第三章的“人物畫”說明瞭中國畫的人物畫與西方肖像畫的區彆。第四章主要講中國畫的“留白”。第五章的焦點是並非深不可測的“筆墨”。第六章聚焦在中國畫特有的形式“手捲”。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領讀者進入傳統中國畫的世界。全書時而采用中西對比視角,時而作深入的平行文本探索和細緻的局部讀解,處處體現齣羅淑敏教授的深厚學養。
目錄
序 對準焦看畫中意 / 羅淑敏
章 創新與承傳
破舊立新的西畫
創新非衡量國畫的尺
承先啓後的轉化
臨摹之必要
仿古人之風範
從皴法看師承與求變
宋代畫院開拓的花鳥傳統
文人畫傢的墨色花鳥
第二章 寫真與寫意
寫真與寫意之追求
工藝與藝術之分野
形似與神似之畫論
中西方寫真有異
寫真與寫意
山水畫不是風景畫
不求現場感的山水畫
中西畫的散點透視法
山水畫的宏觀角度
三遠透視法
寫意與畫外之音
第三章 人物畫不是肖像畫
彆具一格的人物畫
沒有個人特徵的人物
拒絕個人主義畫像
國畫社會學
形似不若神似
第四章 留白空靈的構圖
從細節到留白
抽象以言誌
虛中有實
白而不空
受西畫衝擊下的留白
立軸式構圖
第五章 抽象的筆墨
不容忽視的筆墨
中國毛筆的結構
駕馭筆墨的技巧
畫象以外的理想世界
用筆之精準
用墨之通暢
氣韻生動 筆斷而情不斷
第六章 手捲的獨特旅程
手捲的形式美學
閱讀手捲要訣
遊離透視法
外在景緻 心靈載體
傳統與現代 一次豐盛的視覺旅程
後記 羅淑敏
作者介紹
羅淑敏,現為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係副教授,負責教授中西藝術史、藝術與社會文化相關的課程。20世紀80年代追隨嶺南派大師楊善深習畫,關注中西繪畫發展與特點。1990年到香港大學藝術係修讀藝術史。1998年得萬青力教授指導,進行有關20世紀中國繪畫史的研究,博士論文是探討張大韆的藝術與20世紀中國繪畫發展的關係。
文摘
序言
《如何欣賞中國畫》這本書,如同一杯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但字裏行間卻透露齣一種深厚的學養和對中國畫的熱愛。羅淑敏老師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洗滌瞭我心中對中國畫的種種誤解和隔閡。在此之前,我常常覺得中國畫是“看不懂”的,那些潑墨寫意的水墨畫,在我眼中不過是一團團模糊的墨跡,而工筆畫則過於精細,失去瞭“寫意”的靈魂。然而,羅老師用她那溫柔而堅定的筆觸,為我一一揭開瞭這些迷霧。她從最基本的“筆墨”技法講起,但她講得絕非是枯燥的公式,而是將每一筆、每一墨的運用,都與中國畫的哲學思想、美學追求緊密相連。她會告訴你,為何一幅畫中的綫條可以如此富有生命力,為何墨色的乾濕濃淡,能夠營造齣如此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我尤其喜歡她對“意境”的闡述,讓我明白瞭,中國畫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夠通過有限的畫麵,引發觀者無限的聯想,創造齣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她會分析一幅畫中的留白,如何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何讓畫麵“透氣”,從而産生無窮的韻味。她還引導我們去感受畫中的“氣韻”,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力,是畫麵靈魂的所在。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旁觀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探索者,我開始嘗試著去“讀”一幅畫,去感受它所傳遞的情感,去領略它所蘊含的東方智慧。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畫的溫度,也看到瞭它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
評分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總有一些時刻,會讓我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陌生的國度,心中充滿瞭好奇,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踏齣第一步。而羅淑敏老師的《如何欣賞中國畫》,恰恰就是那雙牽引我的手,把我帶進瞭中國傳統繪畫那博大精深的殿堂。在此之前,我所能做的,不過是在畫展上對著那些宣紙上的墨跡,發齣幾聲模糊的贊嘆,然後帶著一絲悵然若 পরিসংখ্যান然離開。我總覺得,那些看似簡單勾勒的綫條,或是水墨暈染齣的層層疊疊,都藏著我無法參透的玄機。然而,羅老師的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為我層層剝開瞭這層神秘的麵紗。她從最基礎的“筆”和“墨”講起,但並非是機械的技法講解,而是將它們與中國畫的哲學思想,與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她會告訴你,“筆”不僅僅是描繪物象的工具,更是承載情感和精神的載體,比如“骨法用筆”如何體現齣力量和生命力,而“枯筆”又如何錶現齣滄桑和古樸。而“墨”,更是變化無窮,濃淡乾濕的變化,能營造齣萬韆氣象,從朦朧的晨霧到蒼勁的山岩。她還會帶領我們去理解“意境”的深邃,那不僅僅是畫麵本身,更是畫傢通過構圖、留白、色彩等一切手段,在觀者心中激起的共鳴和聯想。她會分析一幅畫中的留白,是如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如何讓畫麵“透氣”,從而産生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觀賞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探索者,我開始嘗試去“讀”一幅畫,去“聽”它在訴說什麼。
評分《如何欣賞中國畫》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慈祥的老師,用她那溫潤如玉的筆觸,為我這顆曾經荒蕪的藝術之心,播下瞭理解中國畫的種子。在此之前,我常在博物館裏,麵對那些或濃或淡、或工或寫的畫作,感受到的更多是距離和隔閡。那些精妙的筆觸,深遠的意境,在我眼中都像一層神秘的麵紗,讓我無法窺探其內裏乾坤。羅淑敏老師的書,恰好就是揭開這層麵紗的引路人。她沒有直接跳到那些復雜的理論,而是從最基本、最直觀的“看”開始。她會仔細地講解一幅畫的“皴法”——這是多麼形象的詞匯!原來那些看似隨意的點染,竟是古人為瞭錶現山石的質感和紋理,而創造齣的各種獨特的技法。她會告訴我們,看到“斧劈皴”就要想到山峰的陡峭峻拔,看到“雨點皴”就要感受到山石的斑駁古老。她還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筆墨”的奧秘,何為“骨法用筆”,如何通過綫條的粗細、頓挫、轉摺來賦予畫麵生命力;何為“墨法”,如何通過墨色的濃淡乾濕來營造層次感和空間感,甚至能畫齣風雨雷電、山巒疊翠。最讓我驚喜的是,羅老師將這些技術層麵的講解,與中國畫的哲學思想完美地融閤在一起。她讓我們明白,“天人閤一”的思想是如何體現在山水畫的構圖中的,“寫意”精神又是如何通過寥寥數筆喚醒觀者內心深處的感受。這本書不是讓你成為一個理論傢,而是讓你成為一個能夠與畫麵對話的“賞傢”,去感受那份超然物外的雅趣,去體會那份“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追求。
評分我一直覺得,中國畫的美,是一種含蓄而內斂的美,需要用心去體會,去感悟。但如何去“用心”?這其中的門道,我之前一直不得而知。《如何欣賞中國畫》這本書,恰恰為我點亮瞭指路明燈。羅淑敏老師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溫度,她沒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講解藝術,而是像一位親切的長者,耐心地分享她的見解,引導我去發現中國畫的奧妙。她從最基礎的“筆墨”講起,但這絕不是簡單的技法羅列。她會告訴你,每一筆下去,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和力量;每一次墨色的變化,都能夠營造齣不同的氛圍和意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對“氣韻生動”的解讀。過去我隻知道這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卻說不清它到底是什麼。通過羅老師的講解,我纔明白,氣韻生動,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力,是畫麵中流淌著的精神,是觀者與作品之間産生的共鳴。她會分析,一幅畫中的綫條如何能夠“活”起來,墨色如何能夠“流動”起來,最終讓整幅畫充滿生命力。她還引導我們去關注“構圖”,中國畫的構圖,往往有著東方哲學思想的體現,比如“留白”的運用,看似是“空”,實則“妙”不可言,它能夠拓展畫麵的空間感,引發觀者的無限遐想。這本書讓我明白,欣賞中國畫,不僅僅是看畫麵本身,更是去感受畫中的“神”,去理解畫外的情感和意境。它讓我開始嘗試著去“讀”一幅畫,去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如何欣賞”的指南,不如說是一本“如何感受”的啓濛。在我翻開《如何欣賞中國畫》之前,我總覺得那些潑墨寫意的水墨畫,或是工筆細描的人物山水,是屬於少數“懂行”人的藝術,我等凡人隻能站在外麵看看熱鬧。然而,羅淑敏老師的文字,有著一種奇特的魔力,它能瞬間拉近我和這些作品的距離。她不是用高深的術語來“嚇唬”讀者,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就像一位親切的長輩,耐心地一點點地告訴我,這幅畫裏的墨色是如何暈染開的,為何有的綫條看似隨意卻充滿瞭力量,又為何有的留白能讓整幅畫“活”起來。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她對“意境”的闡述。過去我隻知道“意境”這個詞,卻說不清它到底是什麼。通過羅老師的講解,我纔明白,意境並非是畫麵的直觀呈現,而是畫傢通過筆墨、構圖、色彩等一切手段,在觀者心中激起的聯想和情感共鳴。比如一幅描繪寒江孤舟的畫,可能畫麵上隻有寥寥數筆,卻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寂寥、蕭瑟,甚至帶著一絲淡淡的愁緒。羅老師會分析這種情感是如何通過留白的運用、筆觸的輕重、色彩的冷暖等等來傳達的。她還引導我們去關注畫中的“氣韻”,她說,中國畫最講究的就是“氣韻生動”,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力,是畫麵的靈魂。理解瞭這一點,再去看那些看似靜態的畫作,便能感受到其中湧動的生命脈搏。這本書讓我明白,欣賞中國畫,需要的不是先驗的知識儲備,而是一顆開放的心,和願意去感受、去體悟的耐心。
評分《如何欣賞中國畫》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料之外的驚喜。我一直對中國傳統藝術充滿瞭敬意,但又常常感到一種無形的隔閡,總覺得那些古老的水墨畫,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距離感”。直到我讀瞭羅淑敏老師的書,我纔發現,原來欣賞中國畫,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學術門檻,而是可以融入生活,可以觸手可及的感悟。羅老師的筆觸非常細膩,她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復雜的理論,而是從最基本、最直觀的“看”開始。她引導我們去關注畫麵中的每一個元素,從綫條的走嚮,到墨色的暈染,再到構圖的安排。她會用非常生動的語言,解釋那些看似簡單的筆法,是如何蘊含著豐富的變化和深厚的功力。比如,她會講解“皴法”,原來那些看似雜亂的點染,都是古人為瞭錶現山石的質感而創造齣的獨特語言,不同的皴法,會給人帶來完全不同的觸感和視覺體驗。讓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羅老師將中國畫的欣賞,提升到瞭“人文情懷”的高度。她告訴我,中國畫不僅僅是描繪自然景物,更是畫傢內心世界的錶達,是他們對生活、對自然的感悟和理解。一幅山水畫,可能就寄托著畫傢“寄情山水”的情懷,錶達著“天人閤一”的哲學思考;一幅花鳥畫,也可能蘊含著吉祥的寓意,或是文人雅士的閑情逸緻。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欣賞中國畫,需要的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去感受畫中流淌的情感,去體悟畫中蘊含的東方智慧。
評分《如何欣賞中國畫》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文爾雅的引路人,輕輕地推開瞭那扇我曾以為高不可攀的藝術大門。在此之前,每當我麵對那些中國古畫,總會感到一絲茫然,那些抽象的綫條,墨色的濃淡,對我來說,都像是一串串無法破譯的密碼。我隻能遠遠地欣賞它們的美,卻無法真正理解它們的美之所在。羅淑敏老師的文字,卻有著一種奇特的魔力,它能瞬間拉近我和這些作品的距離。她沒有用那些艱深的理論來“嚇唬”我,而是用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她從最基礎的“用筆”和“用墨”講起,但絕不是枯燥的技術講解。她會告訴你,一根綫條如何能夠錶現齣“龍騰虎躍”的力量,又如何能夠傳遞齣“弱柳扶風”的柔美;墨色的濃淡乾濕,如何能夠營造齣山巒的巍峨,又如何能夠烘托齣水汽的氤氳。最讓我驚喜的是,她將這些技術層麵的講解,與中國畫的哲學思想、美學理念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她讓我明白,中國畫的“意境”,並非是空穴來風,而是畫傢將自己的情感、思想、對自然的理解,通過筆墨和構圖,轉化為觀者能夠感受到的精神世界。她會細緻地分析畫麵的留白,為何那麼重要,它如何能夠讓畫麵“呼吸”,如何激發觀者的聯想,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讀完這本書,我再去看那些古代的山水畫,便不再是簡單地看到“山”和“水”,而是能感受到畫中那份寜靜緻遠,那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之美,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著那份超然物外的意趣。
評分《如何欣賞中國畫》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中國畫“高冷”、“難懂”的印象。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總覺得中國畫是屬於那些文人墨客的,普通人看瞭,最多隻能說“好看”,卻很難道齣個所以然。羅淑敏老師的文字,就像一縷和煦的陽光,穿透瞭我心中的迷霧。她沒有用枯燥的術語來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非常貼近讀者的語言,一步一步地引導我走進中國畫的世界。她首先從最基礎的“筆墨”講起,但講得一點也不枯燥。她會告訴你,為什麼一根綫條可以如此充滿力量,為什麼一種墨色可以如此變化萬韆。她會用生動的比喻,比如將筆墨比作音樂的鏇律,將墨色比作聲音的抑揚頓挫,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這些抽象的概念。我特彆喜歡她對“意境”的解讀。過去我隻知道“意境”這個詞,卻不知其所以然。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它是畫傢情感、思想、哲學觀念與自然景物融閤的産物。她會分析一幅畫中,是如何通過構圖、留白、點景人物等元素,來營造齣一種遼闊、寜靜、或是深邃的意境。她甚至會引導我們去感受畫中的“氣韻”,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力,是畫麵中流淌著的精神。這本書讓我明白,欣賞中國畫,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論知識,而是一顆純淨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畫的溫度,看到瞭它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
評分我最近有幸讀瞭羅淑敏老師的《如何欣賞中國畫》,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傳統藝術瑰寶的大門。在此之前,我對中國畫的認知可以說是模糊而淺顯的,總覺得它們是些綫條勾勒、色彩淡雅的作品,雖然知道它們博大精深,卻常常因為不知從何下手而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羅老師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溫和的筆觸,循序漸進地引導著我,從最基礎的筆墨技法講起,比如“用筆”中的提、按、頓、挫,如何通過不同力道和角度展現綫條的生命力;“用墨”中的濃、淡、乾、濕,如何營造齣層次感和空間感,甚至能夠模擬齣水汽氤氳或蒼勁古樸的質感。她不僅僅是枯燥地講解技巧,更是將這些技法與中國畫的哲學思想緊密相連,比如“氣韻生動”是如何通過筆墨的運用體現齣來的,“遺貌取神”又是如何超越形似達到神似的境界。我尤其喜歡她對山水畫的解讀,她讓我們明白,一幅山水畫不僅僅是描摹自然風光,更是畫傢內心世界的投射,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過程。她會分析一幅畫中留白的妙用,如何通過虛實相生來拓展畫麵的意境,讓觀者在有限的畫麵中感受到無限的遼闊。她還會講解不同流派的特點,比如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宮廷畫的工整華美,以及近代以來融閤西畫元素的創新嘗試。讀完之後,我再去看那些古老的畫捲,便不再是茫然無措,而是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匠心,仿佛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當我拿到羅淑敏老師的《如何欣賞中國畫》時,心中是帶著一絲忐忑的。我總覺得中國畫的欣賞,是一件非常“門檻”很高的事情,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纍和鑒賞經驗。然而,翻開書頁,我立刻被一種溫暖而親切的氛圍所包圍。羅老師的文字,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娓娓道來,把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她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從最直觀的“看”入手,引導我們去觀察一幅畫的構圖,去體會綫條的韻律,去感受墨色的變化。我尤其記得她對於“留白”的講解,讓我醍醐灌頂。原來,那些看似“空白”的地方,並非真的空無一物,而是畫傢有意為之,用以烘托主體,拓展意境,讓觀者産生無限的遐想。她還詳細地解釋瞭中國畫中那些看似簡單的筆法,如“點”、“綫”、“麵”,是如何通過不同的運用,來錶現齣不同的物象和意境的。她會用生動的例子,比如如何用“渴筆”錶現古樹的滄桑,如何用“飛白”錶現疾風的動感。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羅老師將中國畫的欣賞,上升到瞭“人文精神”的高度。她告訴我,中國畫不僅僅是技法的展現,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人生哲理的載體。一幅山水畫,可能就蘊含著“寄情山水”、“天人閤一”的情懷;一幅花鳥畫,可能就寓意著吉祥、祝福,或是文人雅士的情趣。讀完這本書,我再去看那些古代畫作,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感受到畫中流淌著的生命力,感受到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