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如何欣赏中国画
定价:38.00元
售价:28.5元,便宜9.5元,折扣75
作者:罗淑敏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01123234
字数:100000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欣赏中国画入门之书
不能不承认,中国画的欣赏是有门槛的。传统中国画的主题并不突出,山水画不像自然景色,人物画也不像现实中的人物,各朝代的传统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看上去都很类似。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戴着一副对焦不准的眼镜,即用看西画的标准来看中国画。本书就是从中国画的基本概念出发,如创新和传承的关系,写真与写意的区别,等等,来为读者打开进入中国画之门。
☆从问题入手,深具现实意义
作者在大学教了多年的中西绘画史,学生几乎都是一边倒地喜欢西方绘画,对传统国画,大都敬而远之。原因是认为“传统文化很深奥”。因此,如何为学生(读者)找到欣赏传统国画的立足点,使学生(读者)能够看清楚传统国画的特色,是作者直接面临的问题。
☆作者的文化背景
作者为香港岭南大学视觉系老师,身处中西方交汇的中心,作者对西方绘画有深入的了解。讲中国画,没有西方绘画的对比,很容易流于感受式的评析。另外,作者本人对中国画身体力行,曾追随岭南派大师杨善深习画,这些都有助于作者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把传统国画的基本知识普及给广大读者。
☆四色印刷,多幅精美插图
本书装帧精美,配有近百幅彩色插图。
内容提要
《如何欣赏中国画》堪称欣赏中国画的入门之书。本书第yi、第二章,用了“创新与承传”“写真与写意”这两组对立的概念作为欣赏中国画的基本立足点。第三章的“人物画”说明了中国画的人物画与西方肖像画的区别。第四章主要讲中国画的“留白”。第五章的焦点是并非深不可测的“笔墨”。第六章聚焦在中国画特有的形式“手卷”。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领读者进入传统中国画的世界。全书时而采用中西对比视角,时而作深入的平行文本探索和细致的局部读解,处处体现出罗淑敏教授的深厚学养。
目录
序 对准焦看画中意 / 罗淑敏
章 创新与承传
破旧立新的西画
创新非衡量国画的尺
承先启后的转化
临摹之必要
仿古人之风范
从皴法看师承与求变
宋代画院开拓的花鸟传统
文人画家的墨色花鸟
第二章 写真与写意
写真与写意之追求
工艺与艺术之分野
形似与神似之画论
中西方写真有异
写真与写意
山水画不是风景画
不求现场感的山水画
中西画的散点透视法
山水画的宏观角度
三远透视法
写意与画外之音
第三章 人物画不是肖像画
别具一格的人物画
没有个人特征的人物
拒绝个人主义画像
国画社会学
形似不若神似
第四章 留白空灵的构图
从细节到留白
抽象以言志
虚中有实
白而不空
受西画冲击下的留白
立轴式构图
第五章 抽象的笔墨
不容忽视的笔墨
中国毛笔的结构
驾驭笔墨的技巧
画象以外的理想世界
用笔之精准
用墨之通畅
气韵生动 笔断而情不断
第六章 手卷的独特旅程
手卷的形式美学
阅读手卷要诀
游离透视法
外在景致 心灵载体
传统与现代 一次丰盛的视觉旅程
后记 罗淑敏
作者介绍
罗淑敏,现为香港岭南大学视觉研究系副教授,负责教授中西艺术史、艺术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追随岭南派大师杨善深习画,关注中西绘画发展与特点。1990年到香港大学艺术系修读艺术史。1998年得万青力教授指导,进行有关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博士论文是探讨张大千的艺术与20世纪中国绘画发展的关系。
文摘
序言
《如何欣赏中国画》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学养和对中国画的热爱。罗淑敏老师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洗涤了我心中对中国画的种种误解和隔阂。在此之前,我常常觉得中国画是“看不懂”的,那些泼墨写意的水墨画,在我眼中不过是一团团模糊的墨迹,而工笔画则过于精细,失去了“写意”的灵魂。然而,罗老师用她那温柔而坚定的笔触,为我一一揭开了这些迷雾。她从最基本的“笔墨”技法讲起,但她讲得绝非是枯燥的公式,而是将每一笔、每一墨的运用,都与中国画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紧密相连。她会告诉你,为何一幅画中的线条可以如此富有生命力,为何墨色的干湿浓淡,能够营造出如此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我尤其喜欢她对“意境”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中国画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通过有限的画面,引发观者无限的联想,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她会分析一幅画中的留白,如何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让画面“透气”,从而产生无穷的韵味。她还引导我们去感受画中的“气韵”,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是画面灵魂的所在。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我开始尝试着去“读”一幅画,去感受它所传递的情感,去领略它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温度,也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评分《如何欣赏中国画》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了敬意,但又常常感到一种无形的隔阂,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水墨画,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距离感”。直到我读了罗淑敏老师的书,我才发现,原来欣赏中国画,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学术门槛,而是可以融入生活,可以触手可及的感悟。罗老师的笔触非常细腻,她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本、最直观的“看”开始。她引导我们去关注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从线条的走向,到墨色的晕染,再到构图的安排。她会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解释那些看似简单的笔法,是如何蕴含着丰富的变化和深厚的功力。比如,她会讲解“皴法”,原来那些看似杂乱的点染,都是古人为了表现山石的质感而创造出的独特语言,不同的皴法,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触感和视觉体验。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罗老师将中国画的欣赏,提升到了“人文情怀”的高度。她告诉我,中国画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景物,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一幅山水画,可能就寄托着画家“寄情山水”的情怀,表达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一幅花鸟画,也可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或是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欣赏中国画,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感受画中流淌的情感,去体悟画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如何欣赏”的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如何感受”的启蒙。在我翻开《如何欣赏中国画》之前,我总觉得那些泼墨写意的水墨画,或是工笔细描的人物山水,是属于少数“懂行”人的艺术,我等凡人只能站在外面看看热闹。然而,罗淑敏老师的文字,有着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瞬间拉近我和这些作品的距离。她不是用高深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耐心地一点点地告诉我,这幅画里的墨色是如何晕染开的,为何有的线条看似随意却充满了力量,又为何有的留白能让整幅画“活”起来。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她对“意境”的阐述。过去我只知道“意境”这个词,却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通过罗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意境并非是画面的直观呈现,而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色彩等一切手段,在观者心中激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比如一幅描绘寒江孤舟的画,可能画面上只有寥寥数笔,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寂寥、萧瑟,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愁绪。罗老师会分析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留白的运用、笔触的轻重、色彩的冷暖等等来传达的。她还引导我们去关注画中的“气韵”,她说,中国画最讲究的就是“气韵生动”,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是画面的灵魂。理解了这一点,再去看那些看似静态的画作,便能感受到其中涌动的生命脉搏。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中国画,需要的不是先验的知识储备,而是一颗开放的心,和愿意去感受、去体悟的耐心。
评分《如何欣赏中国画》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引路人,轻轻地推开了那扇我曾以为高不可攀的艺术大门。在此之前,每当我面对那些中国古画,总会感到一丝茫然,那些抽象的线条,墨色的浓淡,对我来说,都像是一串串无法破译的密码。我只能远远地欣赏它们的美,却无法真正理解它们的美之所在。罗淑敏老师的文字,却有着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瞬间拉近我和这些作品的距离。她没有用那些艰深的理论来“吓唬”我,而是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她从最基础的“用笔”和“用墨”讲起,但绝不是枯燥的技术讲解。她会告诉你,一根线条如何能够表现出“龙腾虎跃”的力量,又如何能够传递出“弱柳扶风”的柔美;墨色的浓淡干湿,如何能够营造出山峦的巍峨,又如何能够烘托出水汽的氤氲。最让我惊喜的是,她将这些技术层面的讲解,与中国画的哲学思想、美学理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让我明白,中国画的“意境”,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画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对自然的理解,通过笔墨和构图,转化为观者能够感受到的精神世界。她会细致地分析画面的留白,为何那么重要,它如何能够让画面“呼吸”,如何激发观者的联想,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读完这本书,我再去看那些古代的山水画,便不再是简单地看到“山”和“水”,而是能感受到画中那份宁静致远,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份超然物外的意趣。
评分我最近有幸读了罗淑敏老师的《如何欣赏中国画》,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瑰宝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对中国画的认知可以说是模糊而浅显的,总觉得它们是些线条勾勒、色彩淡雅的作品,虽然知道它们博大精深,却常常因为不知从何下手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罗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温和的笔触,循序渐进地引导着我,从最基础的笔墨技法讲起,比如“用笔”中的提、按、顿、挫,如何通过不同力道和角度展现线条的生命力;“用墨”中的浓、淡、干、湿,如何营造出层次感和空间感,甚至能够模拟出水汽氤氲或苍劲古朴的质感。她不仅仅是枯燥地讲解技巧,更是将这些技法与中国画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比如“气韵生动”是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体现出来的,“遗貌取神”又是如何超越形似达到神似的境界。我尤其喜欢她对山水画的解读,她让我们明白,一幅山水画不仅仅是描摹自然风光,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过程。她会分析一幅画中留白的妙用,如何通过虚实相生来拓展画面的意境,让观者在有限的画面中感受到无限的辽阔。她还会讲解不同流派的特点,比如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宫廷画的工整华美,以及近代以来融合西画元素的创新尝试。读完之后,我再去看那些古老的画卷,便不再是茫然无措,而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匠心,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时刻,会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国度,心中充满了好奇,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踏出第一步。而罗淑敏老师的《如何欣赏中国画》,恰恰就是那双牵引我的手,把我带进了中国传统绘画那博大精深的殿堂。在此之前,我所能做的,不过是在画展上对着那些宣纸上的墨迹,发出几声模糊的赞叹,然后带着一丝怅然若 পরিসংখ্যান然离开。我总觉得,那些看似简单勾勒的线条,或是水墨晕染出的层层叠叠,都藏着我无法参透的玄机。然而,罗老师的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为我层层剥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她从最基础的“笔”和“墨”讲起,但并非是机械的技法讲解,而是将它们与中国画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会告诉你,“笔”不仅仅是描绘物象的工具,更是承载情感和精神的载体,比如“骨法用笔”如何体现出力量和生命力,而“枯笔”又如何表现出沧桑和古朴。而“墨”,更是变化无穷,浓淡干湿的变化,能营造出万千气象,从朦胧的晨雾到苍劲的山岩。她还会带领我们去理解“意境”的深邃,那不仅仅是画面本身,更是画家通过构图、留白、色彩等一切手段,在观者心中激起的共鸣和联想。她会分析一幅画中的留白,是如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如何让画面“透气”,从而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赏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我开始尝试去“读”一幅画,去“听”它在诉说什么。
评分当我拿到罗淑敏老师的《如何欣赏中国画》时,心中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我总觉得中国画的欣赏,是一件非常“门槛”很高的事情,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鉴赏经验。然而,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氛围所包围。罗老师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娓娓道来,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她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最直观的“看”入手,引导我们去观察一幅画的构图,去体会线条的韵律,去感受墨色的变化。我尤其记得她对于“留白”的讲解,让我醍醐灌顶。原来,那些看似“空白”的地方,并非真的空无一物,而是画家有意为之,用以烘托主体,拓展意境,让观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她还详细地解释了中国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笔法,如“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运用,来表现出不同的物象和意境的。她会用生动的例子,比如如何用“渴笔”表现古树的沧桑,如何用“飞白”表现疾风的动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罗老师将中国画的欣赏,上升到了“人文精神”的高度。她告诉我,中国画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人生哲理的载体。一幅山水画,可能就蕴含着“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情怀;一幅花鸟画,可能就寓意着吉祥、祝福,或是文人雅士的情趣。读完这本书,我再去看那些古代画作,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感受到画中流淌着的生命力,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如何欣赏中国画》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画“高冷”、“难懂”的印象。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中国画是属于那些文人墨客的,普通人看了,最多只能说“好看”,却很难道出个所以然。罗淑敏老师的文字,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穿透了我心中的迷雾。她没有用枯燥的术语来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读者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走进中国画的世界。她首先从最基础的“笔墨”讲起,但讲得一点也不枯燥。她会告诉你,为什么一根线条可以如此充满力量,为什么一种墨色可以如此变化万千。她会用生动的比喻,比如将笔墨比作音乐的旋律,将墨色比作声音的抑扬顿挫,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抽象的概念。我特别喜欢她对“意境”的解读。过去我只知道“意境”这个词,却不知其所以然。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它是画家情感、思想、哲学观念与自然景物融合的产物。她会分析一幅画中,是如何通过构图、留白、点景人物等元素,来营造出一种辽阔、宁静、或是深邃的意境。她甚至会引导我们去感受画中的“气韵”,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是画面中流淌着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中国画,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一颗纯净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温度,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评分《如何欣赏中国画》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慈祥的老师,用她那温润如玉的笔触,为我这颗曾经荒芜的艺术之心,播下了理解中国画的种子。在此之前,我常在博物馆里,面对那些或浓或淡、或工或写的画作,感受到的更多是距离和隔阂。那些精妙的笔触,深远的意境,在我眼中都像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无法窥探其内里乾坤。罗淑敏老师的书,恰好就是揭开这层面纱的引路人。她没有直接跳到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本、最直观的“看”开始。她会仔细地讲解一幅画的“皴法”——这是多么形象的词汇!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点染,竟是古人为了表现山石的质感和纹理,而创造出的各种独特的技法。她会告诉我们,看到“斧劈皴”就要想到山峰的陡峭峻拔,看到“雨点皴”就要感受到山石的斑驳古老。她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笔墨”的奥秘,何为“骨法用笔”,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顿挫、转折来赋予画面生命力;何为“墨法”,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营造层次感和空间感,甚至能画出风雨雷电、山峦叠翠。最让我惊喜的是,罗老师将这些技术层面的讲解,与中国画的哲学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让我们明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山水画的构图中的,“写意”精神又是如何通过寥寥数笔唤醒观者内心深处的感受。这本书不是让你成为一个理论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能够与画面对话的“赏家”,去感受那份超然物外的雅趣,去体会那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追求。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国画的美,是一种含蓄而内敛的美,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但如何去“用心”?这其中的门道,我之前一直不得而知。《如何欣赏中国画》这本书,恰恰为我点亮了指路明灯。罗淑敏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温度,她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讲解艺术,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者,耐心地分享她的见解,引导我去发现中国画的奥妙。她从最基础的“笔墨”讲起,但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法罗列。她会告诉你,每一笔下去,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力量;每一次墨色的变化,都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意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气韵生动”的解读。过去我只知道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却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通过罗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气韵生动,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是画面中流淌着的精神,是观者与作品之间产生的共鸣。她会分析,一幅画中的线条如何能够“活”起来,墨色如何能够“流动”起来,最终让整幅画充满生命力。她还引导我们去关注“构图”,中国画的构图,往往有着东方哲学思想的体现,比如“留白”的运用,看似是“空”,实则“妙”不可言,它能够拓展画面的空间感,引发观者的无限遐想。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中国画,不仅仅是看画面本身,更是去感受画中的“神”,去理解画外的情感和意境。它让我开始尝试着去“读”一幅画,去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