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学基础》是由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富有中医特色的规划教材,主要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本教材充分考虑医药院校护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际状况,力争符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实现《中医学基础》课程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了教材编写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各部分内容的选择和整体上的相关联系,既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还实现了整体优化,以更好地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的针对性。本教材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基中诊分册,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和中医诊断学内容,具体内容分别是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精、经络、病因、发病与病机、诊法、辨证和防治原则。下册为方药学分册,主要包括中药学、方剂学内容。 陈莉军,刘兴山 主编 陈莉军,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198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兼任山东省护理学会护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伦理学会护理伦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医药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护理学会护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委等职务。主要讲授《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等课程,为省级特色专业负责人,《中医护理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主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学基础》,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十二五”规划教材及其他教材12部。研究方向为中医护理、社等作为一名曾经因为各种原因感到身体不适,又对西医的症状疗法感到不甚满足的读者,我抱着尝试的心态翻开了《中医学基础(第2版)》。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身体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觉得身体就是一堆器官的集合,现在我明白了,身体是一个充满能量流动的、动态的、相互关联的整体。书中对“经络学说”的阐述,让我第一次理解了身体内部的“能量通道”,以及这些通道的畅通与否对健康的重要性。那些穴位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与身体的各个系统紧密相连,可以用来调节身体机能的神奇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分析感到震撼,原来我们的情绪变化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安慰。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字里行间又透着深厚的学术功底,让我既能读懂,又能感受到中医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教会我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门学问,必须先从它的“根”开始。《中医学基础(第2版)》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中医“根”的探求。它没有一上来就讲复杂的方剂和治法,而是从最最基本、最最核心的理论入手,比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等。这些看似“形而上”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藏象学说”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介绍各个脏器的解剖位置,而是将其功能、生理病理变化以及与人体其他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一个动态的、功能性的视角来呈现,让我看到了中医对于人体运作的独到见解。这本书的逻辑严谨,结构清晰,每个理论的提出都有其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理解了中医这门学问背后的思想体系。它让我明白,中医不是一种简单的经验集合,而是一门有着深厚理论基础和独特世界观的科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中医这扇大门,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中医的奇妙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一直想深入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但一直苦于没有找到一本能真正引导我入门的书籍。《中医学基础(第2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书中对中医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让我从宏观上把握了中医的全貌。特别是关于“脏腑学说”的讲解,作者将每一个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情志、五季、五味的联系都梳理得条理清晰,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运作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病因,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病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最终形成疾病的过程。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深刻理解中医“治病求本”的思路。此外,书中还对“诊断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四诊”的原理、方法以及各种诊断信息的解读,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更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良师益友对话。
评分这本《中医学基础(第2版)》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对中医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高深莫测,入门无门。市面上看了不少书,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太零散,读起来云里雾里。直到偶然翻到这本书,简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一点点地拆解了中医的精髓。比如讲到“阴阳五行”的时候,他不是干巴巴地列举理论,而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季节的变化、食物的属性等等,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是如何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还有“气血津液”的部分,讲得细致入微,不仅解释了它们的生成、运行和功能,还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它们失调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症状,让我对很多身体的不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历代名医的医案,那些经典的诊断和治疗思路,读起来就像在听故事一样,既引人入胜,又能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文字清晰,图文并茂,很多插图都非常直观,比如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定位,一看就懂,比我之前看的任何资料都要清晰易懂。我感觉自己真的踏上了中医学习的正确道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之前也零星地接触过一些中医的书籍,但总觉得不成体系。《中医学基础(第2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满意的一本中医入门读物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书中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两个中医的核心思想的阐释,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案例,将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医为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为何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书中的“病因病机”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医在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上的独到之处,它不仅仅关注症状,更深入到身体内部的失衡状态。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治未病”的强调,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另外,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理论讲起,逐步深入,循序渐进,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每一个章节的讲解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我能够系统地构建起自己的中医知识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