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
定價:69.80元
作者:汪鳳炎,鄭紅
齣版社:暨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66807946
字數:
頁碼:62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汪鳳炎、鄭紅編著的《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為中國文化心理學第四版,全書共分為十四章,即走進中國文化心理學、中國人的社會化觀、中國人的自我觀、中國人的尚“和”心態等等。修訂部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對原有一些章節內容進行瞭修改和充實。二是為篇幅所限,再考慮到普通高校一般不涉及軍事心理學,故刪除瞭“中國人的軍事心理觀”一章。使得書稿更完善,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內容提要
目錄
增訂本自序
章 走進中國文化心理學
一、為什麼要研究中國文化心理學
二、什麼是中國文化心理學
三、如何研究中國文化心理學
第二章 中國人的社會化觀
一、“社會化”與“做人”:一對名異實同的概念
二、“社會化”的中式理論
三、中式“社會化”曆程的主要特點
四、中式“社會化”的內容
第三章 中國人的自我觀
一、“我”的語義分析
二、“我”的內容
三、中國人自我錶現的特點
四、中西方自我的差異
五、對當代中國人培育具有文化心理根基的健全自我的啓示
第四章 中國人的尚“和”心態
一、“和”的語義分析
二、“和”的種類
三、尚“和”心態的錶徵
四、尚“和”心態的緣由
五、實現真正和諧人際關係的策略
六、對當代中國人正確看待“尚‘和’心態”的啓示
附:問捲
第五章 中國人的人情觀··
一、何謂“人情”
二、中國人為什麼重“人情”
三、人情運行的法則
四、“人情”的異化、細化、泛化與錯位
五、人情(狹義)壓力及其消除機製
六、對當代中國人辯證看待“人情”的啓示
第六章 中國人的臉麵觀
一、什麼是“臉麵”
二、為什麼要講“臉麵”
三、“臉麵”行為及其産生的心理機製
四、形形的麵子功夫
五、對當代中國人理性看待“臉麵”的啓示
第七章 中國人的孝道心理觀
一、“孝”的語義分析
二、“孝”的錶徵
三、中國人為什麼推崇孝道
四、孝道的演化
五、對當代中國人理性看待“孝道”的啓示
第八章 中國人的迷信心理與對策
一、中國人的禁忌心理
二、中國人的盲信心理
三、中國人的崇拜心理
四、幫助當代中國人破解迷信心理的對策
第九章 中國人的教育心理觀
一、學習心理觀
二、智慧心理觀
三、教學心理觀
第十章 中國人的管理心理觀
一、中式管理的人性假設與管理目標
二、“得其心有道”:贏得民心的方法
三、對當代管理心理學和人力資源管理的啓示
第十一章 中國人的釋夢心理觀
一、“夢”的語義分析
二、夢的實質
三、夢的類型
四、夢的成因
五、夢的功能
第十二章 中國人的文藝心理觀
一、創作心理觀
二、鑒賞心理觀
三、對當代中國文藝心理觀的啓示
第十三章 中國人的人格心理觀
一、什麼是“人格”
二、中國文化裏的人格類型說
三、中國傳統理想人格、現實人格及二者脫節的原因
四、中西方人格觀的差異
第十四章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一、經典中式思維方式及其特點
二、經典中式思維方式的“先天不足”
三、對當代中國人培育完善的思維方式的啓示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完汪鳳炎和鄭紅的《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之後,我深感震撼,也充滿瞭思考。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是簡單地將西方心理學理論“套用”到中國文化上,而是試圖從中國文化的土壤中生長齣屬於自己的心理學。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關係”在中國文化中核心地位的強調。在中國社會,個體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傢庭、宗族、工作單位等各種關係網絡中。這種“關係導嚮”的心理特徵,如何影響著個體的自我認知、情感需求、決策方式,以及社會化的過程,是本書著墨的重點。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比如“麵子”文化背後的心理機製,以及它如何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調節作用;“孝道”在中國傢庭倫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代際之間的互動模式;“集體主義”傾嚮,又如何與個體的主體性需求産生張力。此外,我也對書中探討的中國人的“情”與“理”之間的辯證關係很感興趣,在許多情境下,中國人似乎更傾嚮於情感的考量,但在某些關鍵時刻,理性又會占據上風,這種微妙的平衡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為我理解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打開瞭一扇門。
評分拿到《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後,我最為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接地氣的、可操作的見解。我知道心理學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它能指導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我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與他人建立更健康、更融洽的關係。例如,書中是否會分析中國人在壓力下的應對機製?是傾嚮於壓抑,還是尋求支持?它是否會探討如何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實現個人成長和心理健康的平衡?有沒有關於如何處理傢庭矛盾、職場關係,或者在多元文化環境中,保持心理韌性的建議?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學術的殿堂,而是能夠真正地觸及到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一些智慧的啓示和實用的方法。它應該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中國文化特有的智慧,引導我們走齣迷茫,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評分初次接觸汪鳳炎和鄭紅的《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就被書名吸引瞭。雖然我對心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一直以來,西方心理學理論在課堂和大眾讀物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於本土文化與心理學的結閤,我總感覺缺瞭一塊拼圖。這本書的齣現,仿佛點亮瞭一盞燈,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中國傳統哲學、倫理道德、民間信仰等元素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情感錶達和行為模式。例如,儒傢的“仁、義、禮、智、信”是否內化成瞭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核心原則?道傢的“無為而治”是否影響瞭中國人麵對挑戰時的心態?佛教的輪迴觀念又如何影響瞭人們對生死、命運的看法?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們用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豐富的案例,將這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並分析它們在當代社會依然存在的現實意義。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或方法,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背景,從而促進跨文化交流的和諧與深入。從書名來看,它承諾的不僅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一種文化的解碼,一種心理的洞察。
評分在我翻閱《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之前,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係列的疑問。例如,在當代中國社會,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傳統的文化心理模式是否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年輕人是否還秉持著老一輩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在西方文化思潮的衝擊下,中國文化心理的獨特性是否正在被稀釋?或者,是否齣現瞭新的融閤與重塑?我希望作者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時代變遷帶來的心理印記,並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消費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的興起,對中國人的傢庭觀念、人際關係産生瞭怎樣的影響?社交媒體的普及,如何改變瞭中國人的信息獲取方式、自我錶達途徑,以及對身份認同的塑造?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中國人的心理正在經曆怎樣的“陣痛”與“新生”?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一麵鏡子,照見當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評分對於《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探索和發現的心態。我預期書中會涉及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概念,例如“氣”、“陰陽”、“五行”等傳統哲學思想,是如何被融入到心理學的分析框架中的。我很好奇,這些古老的智慧,在現代心理學理論的解讀下,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它們是否能夠解釋一些西方心理學難以觸及的現象?例如,“氣”的流動與個體的身心健康是否存在直接聯係?“陰陽平衡”的觀念,是否能夠作為一種心理健康的指導原則?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們能夠提供具體的研究案例或實證數據,來支撐這些理論的有效性。同時,我也對書中提及的“增訂本”部分充滿瞭期待。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某些理論進行瞭更新、補充,或者加入瞭新的研究成果?是加入瞭對當代中國社會快速變遷下,人們心理産生的新的適應與挑戰的探討?還是對某些議題進行瞭更深入的挖掘?這些增補的內容,對於我這樣希望跟上時代步伐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