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
定价:69.80元
作者:汪凤炎,郑红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66807946
字数:
页码:6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汪凤炎、郑红编著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为中国文化心理学第四版,全书共分为十四章,即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中国人的社会化观、中国人的自我观、中国人的尚“和”心态等等。修订部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一些章节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充实。二是为篇幅所限,再考虑到普通高校一般不涉及军事心理学,故删除了“中国人的军事心理观”一章。使得书稿更完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内容提要
目录
增订本自序
章 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二、什么是中国文化心理学
三、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第二章 中国人的社会化观
一、“社会化”与“做人”:一对名异实同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中式理论
三、中式“社会化”历程的主要特点
四、中式“社会化”的内容
第三章 中国人的自我观
一、“我”的语义分析
二、“我”的内容
三、中国人自我表现的特点
四、中西方自我的差异
五、对当代中国人培育具有文化心理根基的健全自我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人的尚“和”心态
一、“和”的语义分析
二、“和”的种类
三、尚“和”心态的表征
四、尚“和”心态的缘由
五、实现真正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
六、对当代中国人正确看待“尚‘和’心态”的启示
附:问卷
第五章 中国人的人情观··
一、何谓“人情”
二、中国人为什么重“人情”
三、人情运行的法则
四、“人情”的异化、细化、泛化与错位
五、人情(狭义)压力及其消除机制
六、对当代中国人辩证看待“人情”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人的脸面观
一、什么是“脸面”
二、为什么要讲“脸面”
三、“脸面”行为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四、形形的面子功夫
五、对当代中国人理性看待“脸面”的启示
第七章 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
一、“孝”的语义分析
二、“孝”的表征
三、中国人为什么推崇孝道
四、孝道的演化
五、对当代中国人理性看待“孝道”的启示
第八章 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
一、中国人的禁忌心理
二、中国人的盲信心理
三、中国人的崇拜心理
四、帮助当代中国人破解迷信心理的对策
第九章 中国人的教育心理观
一、学习心理观
二、智慧心理观
三、教学心理观
第十章 中国人的管理心理观
一、中式管理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目标
二、“得其心有道”:赢得民心的方法
三、对当代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第十一章 中国人的释梦心理观
一、“梦”的语义分析
二、梦的实质
三、梦的类型
四、梦的成因
五、梦的功能
第十二章 中国人的文艺心理观
一、创作心理观
二、鉴赏心理观
三、对当代中国文艺心理观的启示
第十三章 中国人的人格心理观
一、什么是“人格”
二、中国文化里的人格类型说
三、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现实人格及二者脱节的原因
四、中西方人格观的差异
第十四章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一、经典中式思维方式及其特点
二、经典中式思维方式的“先天不足”
三、对当代中国人培育完善的思维方式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汪凤炎和郑红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之后,我深感震撼,也充满了思考。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将西方心理学理论“套用”到中国文化上,而是试图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心理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核心地位的强调。在中国社会,个体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家庭、宗族、工作单位等各种关系网络中。这种“关系导向”的心理特征,如何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需求、决策方式,以及社会化的过程,是本书着墨的重点。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比如“面子”文化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发挥调节作用;“孝道”在中国家庭伦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代际之间的互动模式;“集体主义”倾向,又如何与个体的主体性需求产生张力。此外,我也对书中探讨的中国人的“情”与“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很感兴趣,在许多情境下,中国人似乎更倾向于情感的考量,但在某些关键时刻,理性又会占据上风,这种微妙的平衡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评分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心态。我预期书中会涉及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概念,例如“气”、“阴阳”、“五行”等传统哲学思想,是如何被融入到心理学的分析框架中的。我很好奇,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解读下,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它们是否能够解释一些西方心理学难以触及的现象?例如,“气”的流动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是否存在直接联系?“阴阳平衡”的观念,是否能够作为一种心理健康的指导原则?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们能够提供具体的研究案例或实证数据,来支撑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同时,我也对书中提及的“增订本”部分充满了期待。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某些理论进行了更新、补充,或者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是加入了对当代中国社会快速变迁下,人们心理产生的新的适应与挑战的探讨?还是对某些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这些增补的内容,对于我这样希望跟上时代步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拿到《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后,我最为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接地气的、可操作的见解。我知道心理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健康、更融洽的关系。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人在压力下的应对机制?是倾向于压抑,还是寻求支持?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平衡?有没有关于如何处理家庭矛盾、职场关系,或者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心理韧性的建议?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术的殿堂,而是能够真正地触及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一些智慧的启示和实用的方法。它应该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中国文化特有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出迷茫,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初次接触汪凤炎和郑红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就被书名吸引了。虽然我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一直以来,西方心理学理论在课堂和大众读物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本土文化与心理学的结合,我总感觉缺了一块拼图。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民间信仰等元素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模式。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否内化成了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原则?道家的“无为而治”是否影响了中国人面对挑战时的心态?佛教的轮回观念又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生死、命运的看法?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们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案例,将这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并分析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背景,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和谐与深入。从书名来看,它承诺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一种文化的解码,一种心理的洞察。
评分在我翻阅《中国文化心理学》(增订本)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系列的疑问。例如,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文化心理模式是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年轻人是否还秉持着老一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心理的独特性是否正在被稀释?或者,是否出现了新的融合与重塑?我希望作者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时代变迁带来的心理印记,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人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信息获取方式、自我表达途径,以及对身份认同的塑造?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的心理正在经历怎样的“阵痛”与“新生”?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面镜子,照见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