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实习教程 |
| ISBN(书号):978-7-116-06332-7 |
| 作者:梁杏 |
| 出版社:地质 |
|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第 1 版 |
| 版次: |
| 页数: |
| 开本:16开 |
| 装帧:平装 |
目录
前言
实验实习规则
实验部分
实验一孔隙与水
实验二达西渗流实验
实验三砂土中水的毛细运动
实验四潜水模拟演示
实验五承压水模拟演示
实验六地下水流动系统数值模拟演示(计算机)
实验七多源汇地下水流动系统设计与演示
实习部分
实习一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
实习二编制承压水等测压水位线图
实习三达西定律的物理实质及其应用
实习四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实例分析
实习五岩溶及岩溶水的发育规律
实习六读水文地质图
附图一沙河地区潜水等位线图
附图二龙泉镇地区中寒武统承压含水层等测压水位线图
附图三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
这本书的作者群,似乎对水文地质学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应用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很多同类教材往往侧重于单一的、理想化的地质构造模型,一旦遇到复杂的喀斯特地貌、松散沉积层或是断裂带发育区,理论模型就显得捉襟见肘。但翻阅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发现它囊括了极其多样化的地质背景。从北方平原地区的深层承压水研究,到南方山区基岩裂隙水文场的动态监测,每一种环境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相应的解题思路被清晰地阐述出来。这使得读者在学习时,思维不会被局限在单一的框架内,而是能够培养起一种“因地制宜”的科学思维。它教会我们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方法,而是一套灵活变通的分析框架。对于未来需要面对千变万化实际工程问题的地质工作者来说,这种广博的视野和案例的丰富性,远比背诵公式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教材维护的角度来看,这本教材的设计是经得起反复翻阅和使用的。书籍的纸张选择和印刷质量非常出色,即便是多次在野外和实验室环境下使用,标注、折叠,书页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没有出现模糊或脱页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内容的结构化处理非常清晰。每一个小节的标题都准确地概括了其内容核心,使得在复习或者查找特定知识点时,能够迅速定位。作者在关键概念和术语的表述上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在跨学科领域非常重要,避免了不同章节因术语定义不统一而产生的混淆。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体现了编者对教材作为“长期学习工具”的严肃态度,而不是一本应付考试的速成读物。它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本可以陪伴你度过整个专业学习生涯,甚至在工作初期也能随时翻阅的可靠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的融入。尽管它是一本基础性的教材,但它并没有沉溺于陈旧的理论,而是巧妙地将一些前沿的理念穿插其中,尤其是在数据采集和解析部分。例如,在提及地下水水化学演变时,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的离子比值法,还引入了稳定同位素示踪在现代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基本原理。这种前瞻性,确保了读者在掌握传统技能的同时,不会与现代科学研究的脉搏脱节。它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不断地为你指明了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让你知道在学完这些基础之后,下一步应该探索哪些更深入、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扎实的基础到前沿探索的桥梁,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持续的动力和探索的乐趣,真正做到了“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评分这本教材的排版风格简直是教科书式的典范,每一个章节的逻辑推进都显得那么扎实可靠。从最基础的水文地质概念引入,到后续复杂地下水运动规律的探讨,作者似乎是深谙读者的学习曲线,总能以最恰当的深度和广度来呈现知识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经典理论的梳理,那些教科书上常常被一笔带过的公式推导和物理背景,在这里都被详尽地展开,让初学者也能窥见其背后的严谨性。我记得有一次在处理渗透系数的计算时遇到了瓶颈,翻阅此书的相应章节,那份清晰的步骤拆解和图示辅助,简直如同一盏明灯,瞬间打通了我的困惑。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概述,而是真正致力于将复杂的地质流体力学概念“翻译”成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体系。对于那些想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不满足于只会套用公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详尽程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标杆。它的文字朴实有力,没有太多花哨的辞藻,完全专注于知识的传递,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学习者最大的尊重。
评分坦白说,第一次接触这本教材时,我对于“实验实习”这四个字抱持着一丝怀疑,总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弥合了这一点。它提供的实践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不是那种为了凑数而设置的、脱离实际的“假实验”。每一个设计好的实验项目,都紧密围绕着前述的理论知识展开,仿佛是作者故意为你设计了一个个真实的野外或室内勘测场景。例如,关于地下水流场模拟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用什么软件,更重要的是指导你如何根据实际地层参数去构建一个合理的物理模型,并解读输出结果背后的地质意义。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是它最宝贵的地方。读完一个实验部分,你不仅知道“是什么”,更清晰地理解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对于未来打算从事水文地质勘探、环境修复等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前打下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