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軟件工程導論(第6版)(21世紀軟件工程專業規劃教材)
定價:39.50元
作者:張海藩,牟永敏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2330981
字數:514000
頁碼:
版次:6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699kg
編輯推薦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全國暢銷書、全國高校齣版社暢銷書。本書配套PPT教案可到清華大學齣版社官網下載。軟件工程導論(第6版)套裝軟件工程導論(第6版)學習輔導(21世紀軟件工程專業規劃教材)1.版本。已經齣版瞭6個版本,纍計銷售超180萬冊,被眾多高校選作教材,成為軟件工程領域的經典教材。2.精心修訂。為瞭反映軟件工程發展的*狀況,作者不斷精心修改,編寫瞭新版本。3.全麵係統。全麵係統地講述瞭軟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方法學,並介紹瞭軟件項目的管理技術。4.適用麵廣。可作為高等院校“軟件工程”課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有一定實際經驗的軟件工作人員和從事開發應用軟件的廣大計算機用戶參考。5.配套完整。除主教材外,配套齣版瞭《軟件工程導論(第6版)學習輔導》,提供瞭與教材內容密切配閤的習題和解題思路,還提供瞭三套模擬試題以及參考答案。為便於教學,本書製作瞭電子教案,免費提供給選用本教材的教師。
內容提要
本書的前5個版本纍計銷售達130萬冊,已成為軟件工程領域的經典教材,先後榮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工科電子類專業教材二等奬、一等奬,並被評為全國暢銷書(前19名)、全國高校齣版社暢銷書、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為瞭反映近4年來軟件工程的發展狀況,作者對第5版作瞭精心修改,編寫瞭第6版。
本書全麵係統地講述瞭軟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方法學,並介紹瞭軟件項目的管理技術。本書正文共13章,章是概述,第2—8章順序講述軟件生命周期各階段的任務、過程、結構化方法和工具,第9一12章分彆講述麵嚮對象方法學引論、麵嚮對象分析、麵嚮對象設計和麵嚮對象實現,3章介紹軟件項目管理。附錄講述瞭用麵嚮對象方法開發軟件的過程,對讀者深入理解軟件工程學很有幫助,也是上機實習的好材料。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軟件工程”課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有一定實際經驗的軟件工作人員和需要開發應用軟件的廣大計算機用戶閱讀參考。
目錄
章軟件工程學概述1
1.1軟件危機11.1.1軟件危機的介紹11.1.2産生軟件危機的原因31.1.3消除軟件危機的途徑4
1.2軟件工程51.2.1軟件工程的介紹51.2.2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71.2.3軟件工程方法學9
1.3軟件生命周期11
1.4軟件過程141.4.1瀑布模型151.4.2快速原型模型161.4.3增量模型171.4.4螺鏇模型191.4.5噴泉模型211.4.6Rational統一過程221.4.7敏捷過程與極限編程251.4.8微軟過程29
1.5小結31
習題132第2章可行性研究35
2.1可行性研究的任務35
2.2可行性研究過程36
2.3係統流程圖382.3.1符號382.3.2例子382.3.3分層40
2.4數據流圖40軟件工程導論(第6版)目錄2.4.1符號402.4.2例子422.4.3命名442.4.4用途45
2.5數據字典472.5.1數據字典的內容472.5.2定義數據的方法472.5.3數據字典的用途482.5.4數據字典的實現49
2.6成本/效益分析492.6.1成本估計502.6.2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51
2.7小結53
習題253第3章需求分析55
3.1需求分析的任務563.1.1確定對係統的綜閤要求563.1.2分析係統的數據要求573.1.3導齣係統的邏輯模型583.1.4修正係統開發計劃58
3.2與用戶溝通獲取需求的方法583.2.1訪談583.2.2麵嚮數據流自頂嚮下求精593.2.3簡易的應用規格說明技術593.2.4快速建立軟件原型61
3.3分析建模與規格說明623.3.1分析建模623.3.2軟件需求規格說明62
3.4實體聯係圖623.4.1數據對象633.4.2屬性633.4.3聯係633.4.4實體聯係圖的符號64
3.5數據規範化64
3.6狀態轉換圖653.6.1狀態653.6.2事件653.6.3符號663.6.4例子66
3.7其他圖形工具673.7.1層次方框圖683.7.2Warnier圖683.7.3IPO圖69
3.8驗證軟件需求703.8.1從哪些方麵驗證軟件需求的正確性703.8.2驗證軟件需求的方法703.8.3用於需求分析的軟件工具71
3.9小結72
習題373第4章形式化說明技術75
4.1概述754.1.1非形式化方法的缺點754.1.2形式化方法的優點764.1.3應用形式化方法的準則76
4.2有窮狀態機774.2.1概念774.2.2例子794.2.3評價82
4.3Petri網824.3.1概念824.3.2例子84
4.4Z語言854.4.1簡介854.4.2評價88
4.5小結88
習題489第5章總體設計91
5.1設計過程91
5.2設計原理945.2.1模塊化945.2.2抽象955.2.3逐步求精955.2.4信息隱藏和局部化965.2.5模塊獨立97
5.3啓發規則99
5.4描繪軟件結構的圖形工具1025.4.1層次圖和HIPO圖1025.4.2結構圖103
5.5麵嚮數據流的設計方法1045.5.1概念1045.5.2變換分析1055.5.3事務分析1115.5.4設計優化112
5.6小結113
習題5114第6章 詳細設計117
6.1結構程序設計117
6.2人機界麵設計1196.2.1設計問題1196.2.2設計過程1216.2.3人機界麵設計指南122
6.3過程設計的工具1246.3.1程序流程圖1246.3.2盒圖1256.3.3PAD圖1266.3.4判定錶1276.3.5判定樹1286.3.6過程設計語言128
6.4麵嚮數據結構的設計方法1296.4.1Jackson圖1306.4.2改進的Jackson圖1316.4.3Jackson方法132
6.5程序復雜程度的定量度量1366.5.1McCabe方法1376.5.2Halstead方法139
6.6小結140
習題6140第7章 實現145
7.1編碼1467.1.1選擇程序設計語言1467.1.2編碼風格147
7.2軟件測試基礎1497.2.1軟件測試的目標1507.2.2軟件測試準則1507.2.3測試方法1517.2.4測試步驟1517.2.5測試階段的信息流152
7.3單元測試1537.3.1測試重點1537.3.2代碼審查1547.3.3計算機測試155
7.4集成測試1567.4.1自頂嚮下集成1577.4.2自底嚮上集成1587.4.3不同集成測試策略的比較1597.4.4迴歸測試160
7.5確認測試1607.5.1確認測試的範圍1607.5.2軟件配置復查1617.5.3Alpha和Beta測試161
7.6白盒測試技術1627.6.1邏輯覆蓋1627.6.2控製結構測試165
7.7黑盒測試技術1717.7.1等價劃分1727.7.2邊界值分析1757.7.3錯誤推測175
7.8調試1767.8.1調試過程1767.8.2調試途徑178
7.9軟件可靠性1797.9.1基本概念1797.9.2估算平均無故障時間的方法180
7.10小結182
習題7183第8章 維護189
8.1軟件維護的定義189
8.2軟件維護的特點1908.2.1結構化維護與非結構化維護差彆巨大1908.2.2維護的代價高昂1908.2.3維護的問題很多191
8.3軟件維護過程192
8.4軟件的可維護性1948.4.1決定軟件可維護性的因素1948.4.2文檔1958.4.3可維護性復審196
8.5預防性維護197
8.6軟件再工程過程198
8.7小結200
習題8201第9章麵嚮對象方法學引論203
9.1麵嚮對象方法學概述2039.1.1麵嚮對象方法學的要點2039.1.2麵嚮對象方法學的優點205
9.2麵嚮對象的概念2099.2.1對象2099.2.2其他概念211
9.3麵嚮對象建模215
9.4對象模型2169.4.1類圖的基本符號2179.4.2錶示關係的符號218
9.5動態模型223
9.6功能模型2249.6.1用例圖2249.6.2用例建模227
9.73種模型之間的關係228
9.8小結229
習題92290章麵嚮對象分析231
10.1麵嚮對象分析的基本過程23110.1.1概述23110.1.23個子模型與5個層次232
10.2需求陳述23310.2.1書寫要點23310.2.2例子234
10.3建立對象模型23510.3.1確定類與對象23610.3.2確定關聯23810.3.3劃分主題24110.3.4確定屬性24110.3.5識彆繼承關係24410.3.6反復修改244
10.4建立動態模型24710.4.1編寫腳本24710.4.2設想用戶界麵24810.4.3畫事件跟蹤圖24910.4.4畫狀態圖25010.4.5審查動態模型251
10.5建立功能模型25310.5.1畫齣基本係統模型圖25310.5.2畫齣功能級數據流圖25410.5.3描述處理框功能254
10.6定義服務255
10.7小結256
習題102561章麵嚮對象設計259
11.1麵嚮對象設計的準則259
11.2啓發規則261
11.3軟件重用26311.3.1概述26311.3.2類構件26511.3.3軟件重用的效益266
11.4係統分解267
11.5設計問題域子係統270
11.6設計人機交互子係統273
11.7設計任務管理子係統275
11.8設計數據管理子係統27711.8.1選擇數據存儲管理模式27711.8.2設計數據管理子係統27811.8.3例子280
11.9設計類中的服務28011.9.1確定類中應有的服務28011.9.2設計實現服務的方法281
11.10設計關聯282
11.11設計優化28311.11.1確定優先級28311.11.2提高效率的幾項技術28411.11.3調整繼承關係285
11.12小結287
習題112882章麵嚮對象實現289
12.1程序設計語言28912.1.1麵嚮對象語言的優點28912.1.2麵嚮對象語言的技術特點29012.1.3選擇麵嚮對象語言294
12.2程序設計風格29412.2.1提高可重用性29512.2.2提高可擴充性29712.2.3提高健壯性297
12.3測試策略29812.3.1麵嚮對象的單元測試29812.3.2麵嚮對象的集成測試29912.3.3麵嚮對象的確認測試299
12.4設計測試用例29912.4.1測試類的方法30012.4.2集成測試方法301
12.5小結303
習題123043章軟件項目管理305
13.1估算軟件規模30513.1.1代碼行技術30513.1.2功能點技術306
13.2工作量估算30813.2.1靜態單變量模型30813.2.2動態多變量模型30813.2.3COO2模型309
13.3進度計劃31213.3.1估算開發時間31213.3.2Gantt圖31413.3.3工程網絡31513.3.4估算工程進度31613.3.5關鍵路徑31813.3.6機動時間318
13.4人員組織32013.4.1民主製程序員組32013.4.2主程序員組32113.4.3現代程序員組322
13.5質量保證32413.5.1軟件質量32413.5.2軟件質量保證措施326
13.6軟件配置管理32813.6.1軟件配置32913.6.2軟件配置管理過程329
13.7能力成熟度模型331
13.8小結334
習題13335附錄AC 類庫管理係統的分析與設計337
A.1麵嚮對象分析337A.1.1需求337A.1.2建立對象模型338
A.2麵嚮對象設計339A.2.1設計類庫結構339A.2.2設計問題域子係統340A.2.3設計人機交互子係統341A.2.4設計其他類344參考文獻347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在我接觸這本書之前,我以為軟件開發就是把功能代碼寫齣來。張海藩教授的《軟件工程導論》(第六版)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書中關於“軟件項目管理”的章節,讓我看到瞭軟件開發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一項復雜的係統工程。它詳細介紹瞭項目啓動、計劃、執行、監控和收尾的全過程,以及各種管理技術和工具的應用。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風險管理”的論述,它讓我明白,預測和應對潛在的風險是項目成功的關鍵。書中提供的風險識彆、風險分析、風險應對等方法,為我處理實際項目中的不確定性提供瞭指導。另外,書中關於“軟件過程改進”的討論,也讓我認識到,優秀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優化。它鼓勵我們反思開發過程中的不足,並采取措施加以改進。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專業軟件工程的大門,讓我明白瞭如何係統地、科學地進行軟件開發,從而構建齣真正高質量的軟件産品。
評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的,當時我正處於對軟件開發領域充滿好奇但又不知從何下手的迷茫期。張海藩教授的這部《軟件工程導論》恰好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第六版,說明這本書經曆瞭時間的考驗,不斷更新和完善,這本身就體現瞭作者對軟件工程領域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軟件測試”的章節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瞭幾種測試方法,而是從單元測試、集成測試、係統測試到驗收測試,層層遞進,揭示瞭測試在整個軟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書中對各種測試策略的講解,如黑盒測試、白盒測試,以及對測試用例設計方法的闡述,都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實踐經驗。此外,書中對“軟件項目管理”的論述也十分到位,從項目啓動、計劃、執行到收尾,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詳細的分析,並且強調瞭風險管理和溝通的重要性。我至今還記得書中關於“掙值管理”的介紹,雖然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需要更復雜的工具,但其核心思想——將進度和成本結閤起來進行度量——對我啓發很大。這本書讓我明白,軟件開發不僅僅是編寫代碼,更是一個復雜的係統工程,需要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嚴謹的態度。它不僅教授瞭我技術知識,更塑造瞭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逐漸建立起對軟件工程的宏觀認識,為我日後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軟件工程導論》時,一股嚴謹而又充滿智慧的氣息撲麵而來。第六版,足以證明其內容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積纍。張海藩教授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將復雜的軟件工程概念,如軟件生命周期、質量保證、項目管理等,闡釋得深入淺齣。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軟件需求工程”的詳盡論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需求,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錶達和管理需求,這一點對於避免項目後期的返工和成本超支至關重要。書中對各種需求獲取技術,如訪談、問捲、原型法等的介紹,為我們提供瞭實操性的指導。另外,書中關於“軟件設計”的部分,著重強調瞭模塊化、抽象化和信息隱藏等核心原則,這對於構建可維護性強的係統至關重要。我還記得當時書中對“UML”圖的介紹,雖然現在UML有瞭更多的發展,但其基礎概念在當年對我來說是極其新穎和實用的,它提供瞭一種通用的語言來描述軟件係統的結構和行為。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教會瞭我如何以工程的眼光來看待軟件開發,如何係統地解決問題,如何權衡各種技術和管理因素。即使在多年後的今天,我依然會偶爾翻閱書中關於軟件度量和質量評價的部分,這些基礎的理論知識,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都具有長久的指導意義。它陪伴瞭我度過瞭一段充滿挑戰和收獲的學習時光,讓我對軟件開發這門藝術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當我第一次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對軟件世界充滿好奇和憧憬的初學者。張海藩教授的《軟件工程導論》(第六版)就像一扇窗,讓我看到瞭軟件工程這個領域的全貌。書中不僅僅是關於編程技術的講解,更是關於如何構建高質量、可維護、可擴展的軟件係統的宏觀視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軟件設計原則”的闡述印象深刻,例如“高內聚、低耦閤”的原則,它像一條黃金法則,貫穿於整個軟件設計的始終。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示瞭違反這些原則所帶來的後果,以及遵循這些原則所能帶來的巨大好處。這讓我明白,好的設計能夠事半功倍,而糟糕的設計則會成為項目成功的絆腳石。此外,書中關於“軟件度量”的章節,也讓我大開眼界。它讓我們知道,軟件開發是可以被量化的,通過對各種指標的度量,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項目的進展,發現潛在的問題,並不斷改進開發過程。這讓我意識到,軟件工程是一門科學,而非僅僅是經驗的積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傳授瞭知識,更培養瞭思維方式,讓我從一個“寫代碼的人”轉變為一個“構建軟件係統的人”。
評分拿到這本《軟件工程導論》(第六版)的時候,我是一名對軟件開發充滿熱情但缺乏係統知識的學生。這本書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用條理清晰的語言,為我打開瞭軟件工程的殿堂。張海藩教授的講解,讓我對軟件開發的整個生命周期有瞭全麵的認識。從需求獲取的“聽”到係統設計的“繪”,再到編碼實現的“寫”,最終到測試部署的“交付”,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密不可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軟件維護”的章節,它深刻地揭示瞭軟件開發完成後,工作的真正開始。書中對不同類型的維護,如糾錯性維護、適應性維護和完善性維護的區分,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軟件維護的策略,都讓我對軟件的長期價值有瞭更深的理解。這與當時我以為“寫完代碼就沒事瞭”的簡單想法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此外,書中對“軟件重用”和“軟件復用”的討論,也讓我看到瞭提高開發效率和質量的途徑,為我日後的學習指明瞭方嚮。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理論知識,更在於它所傳遞的工程思維和嚴謹態度。它教會瞭我,軟件的成功不僅僅在於技術上的實現,更在於整個開發過程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即使在多年後,迴想起書中關於軟件度量和軟件過程改進的內容,依然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
評分這本《軟件工程導論》(第六版)是我大學時期接觸到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軟件工程教材。張海藩教授的筆觸,將軟件開發這個看似混亂且充滿藝術性的領域,梳理得井井有條。我記得書中對“軟件開發模型”的詳細介紹,從最經典的瀑布模型,到更靈活的迭代模型和敏捷模型,每一種模型都有其適用的場景和優缺點。這讓我明白瞭,並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開發方法,關鍵在於根據項目需求和團隊情況進行選擇和調整。書中對“需求工程”的論述尤為深刻,它強調瞭“正確的需求是成功的一半”,並詳細介紹瞭需求獲取、分析、規格說明和驗證的整個過程,這對於避免項目後期的巨大返工成本具有指導意義。我當時就嘗試將書中的一些需求分析技巧應用到自己的課程設計項目中,雖然經驗有限,但效果顯著。另外,書中關於“軟件測試”的章節,讓我第一次瞭解到測試不僅僅是“找 bug”,而是一個係統性的過程,包括測試計劃、測試設計、測試執行和測試報告等多個環節。它讓我明白瞭測試是保證軟件質量的關鍵環節,而非事後諸葛亮。這本書為我構建瞭軟件開發的全局觀,讓我認識到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活,更是一項需要嚴謹管理和係統規劃的工程。
評分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對軟件工程的理解還停留在“寫代碼”的層麵。然而,張海藩教授的《軟件工程導論》(第六版)迅速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書中關於“軟件需求工程”的章節,讓我明白瞭“正確地理解用戶需求”是軟件成功的關鍵。書中詳細闡述瞭需求獲取的各種技術,如用戶訪談、問捲調查、原型法等,以及需求分析、規格說明和驗證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在動手編碼之前,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理解和定義“做什麼”。此外,書中對“軟件測試”的深入探討,讓我明白瞭測試不僅僅是發現bug,更是一個係統性的過程,旨在保證軟件的質量和可靠性。從單元測試到係統測試,每一個層次的測試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方法。這本書為我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軟件開發流程圖,讓我明白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思想的啓濛書,讓我開始用工程的眼光去審視軟件開發。
評分這本《軟件工程導論》(第六版)是我大學時期學習軟件工程的基石。張海藩教授的文字功底深厚,將復雜晦澀的概念娓娓道來,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夠輕鬆理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軟件項目管理”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理論的羅列,更是將項目管理的各個方麵,如範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風險管理等,進行係統性的闡述。書中對“燃盡圖”和“關鍵路徑法”的介紹,為我理解項目進度和瓶頸提供瞭直觀的工具。當時,我嘗試在小組項目中運用這些方法,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精確,但卻極大地提高瞭我們團隊的協作效率和對項目進度的掌控能力。另外,書中關於“軟件維護”的章節,讓我深刻認識到軟件開發並非一蹴而就,後期的維護工作同樣至關重要。它詳細分析瞭各種維護類型,以及如何通過良好的設計和文檔來降低維護成本。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真正優秀的軟件,不僅要功能完善,更要易於維護和迭代。它為我樹立瞭正確的工程觀,讓我認識到軟件工程的全麵性和係統性。
評分這本書是我大學時代的一段重要記憶,它為我開啓瞭軟件工程的奇妙世界。張海藩教授的《軟件工程導論》(第六版)以其清晰的邏輯和詳實的案例,讓我領略瞭軟件開發的係統化與規範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軟件架構設計”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模塊劃分,而是對整個軟件係統的骨架進行規劃,關係到係統的可擴展性、可維護性和性能。書中提到的“分層架構”、“微服務架構”等概念,雖然在當時對我來說是初步的認識,但已經讓我看到瞭不同架構模式的優勢和適用場景。這讓我明白,好的架構是軟件成功的基石。此外,書中對“軟件度量與評估”的講解,讓我第一次意識到,軟件開發是可以被量化和改進的。通過對代碼復雜度、測試覆蓋率、缺陷密度等指標的度量,我們可以更科學地管理項目,提高開發效率和軟件質量。這本書為我構建瞭軟件工程的完整圖景,讓我從一個普通的編程者,逐漸成長為一個具備工程思維的開發者。
評分這本書是我大學時期計算機科學專業的一本啓濛讀物,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在那個剛剛接觸編程和軟件開發的年代,這本書如同指路明燈,為我勾勒齣瞭軟件工程這門學科的宏偉藍圖。 張海藩教授的文字樸實而深刻,沒有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而是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實例,逐步引導我們理解軟件開發的全過程。 從最初的需求分析,到詳細設計,再到編碼實現、測試,直至最後的維護,每一個環節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 我尤其記得書中對於“軟件危機”的探討,它讓我們意識到軟件開發並非易事,需要係統性的方法和嚴謹的態度。 書中對各種開發模型的介紹,如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迭代模型等,為我們提供瞭不同的視角去理解軟件項目的生命周期,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閤的開發策略。 當時,我花瞭大量的時間去消化書中的內容,甚至在課餘時間反復閱讀,嘗試將書本上的理論與實際的編程練習相結閤。 雖然當時的代碼能力尚顯稚嫩,但這本書卻培養瞭我對軟件工程的初步認知和濃厚的興趣,為我日後深入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它教會瞭我,寫代碼不僅僅是實現功能,更重要的是如何構建一個高質量、可維護、可擴展的軟件係統。 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對我後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雖然是“二手”的,但其知識的價值卻是“全新”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開啓我軟件工程之門的鑰匙。 至今,我仍然會將一些核心的工程理念迴溯到這本書的內容,它就像一位老友,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予我啓發和指引。
評分啊
評分好
評分略
評分略
評分略
評分好
評分啊
評分好
評分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