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

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希宁 著
图书标签:
  • 于希宁
  • 齐鲁画派
  • 中国画
  • 绘画艺术
  • 艺术史
  • 美术
  • 文化艺术
  • 齐鲁文化
  • 绘画技法
  • 艺术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辉博库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58395
商品编码:1457904806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齐鲁画风 大家于希宁

:360.00元

作者:于希宁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3058395

字数: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美术爱好者
  1.通过现代制版、印刷手段,尽可能以高精度,较为清晰的画面效果,供学习者观赏、临摹之用。是一套中国画学习者能较好地与大家“对话”的实用性图书。n
  2.该图书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既适合图书馆或个人收藏又适合美术爱好者欣赏临摹,实为经典绘画临摹范本。n
  3.该图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画家各个时期的画作,是一本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画家和临摹学习的精美画册。n
  4.本书完整收录了于希宁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再现了其艺术历程。其资料之珍贵,艺术之精湛,均是近几十年来画苑所少见的。n
n

内容提要


本套画册是齐鲁画风系列画册之一,系统介绍了大家于希宁先生的求学经历、创作作品、写生教学、大事年表等,反映出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学术主张和作品导向,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画家不同阶段的文化状态、作品风格、品质及价值取向等各个层面内容,形成可供后续教育研究的美术文献。通过对于希宁先生及另外几位大家的全面介绍,可看出山东美术发展的脉络,为深入研究齐鲁文化内涵和山东画风奠定一个良好基础,对于宣传“齐鲁画风”、推动“齐鲁画风”的形成和完善将产生重要作用。n

目录


序 刘大为 1n
于希宁先生的花卉艺术 孙美兰 3n
图 版n
工笔花鸟册题记一 俞剑华 700px×750px·1934 年 3n
工笔花鸟册题记二 黄宾虹 700px×750px·1934 年 4n
工笔花鸟册之一 700px×750px·1934 年 5n
工笔花鸟册之二山茶白头 700px×750px·1934 年 6n
工笔花鸟册之三鹌鹑螳螂 700px×750px·1934 年 7n
工笔花鸟册之四觅食图 700px×750px·1934 年 8n
工笔花鸟册之五蜻蜓白寥 700px×750px·1934 年 9n
工笔花鸟册之六 700px×750px·1934 年 10n
东篱秋色 2275px×650px·1937 年 11n
蕉竹图 3475px×850px·1938 年 12n
花卉册之一萱草 650px×925px·1943 年 13n
花卉册之二鱼乐 650px×925px·1943 年 14n
花卉册之三螳螂野菊 650px×925px·1943 年 15n
花卉册之四青藤笔意 650px×925px·1943 年 16n
荷 2950px×675px·1947 年 17n
白梅手卷 625px×3225px·1947 年 18n
晋 祠 975px×1475px·1955 年 20n
燕子矶望长江 975px×1550px·1956 年 21n
太湖写生 725px×550px·1956 年 22n
玉 兰 3400px×2000px·1956 年 23n
晨 露 1650px×1125px·1962 年 24n
蔬 果 1700px×1125px·1962 年 25n
辛 夷 2275px×775px·1974 年 26n
全是雪精神 2475px×1300px·1975 年 27n
牡丹册之一 850px×1150px·1975 年 28n
牡丹册之二 850px×1150px·1975 年 29n
牡丹册之三 850px×1150px·1975 年 30n
牡丹册之四 850px×1150px·1975 年 31n
雨 后 3275px×1675px·1978 年 32n
扶 桑 1900px×1225px·1978 年 33n
牡丹情 1675px×1px·1978 年 34n
舞婆娑 2125px×1275px·1978 年 35n
梅 3400px×1675px·1978 年 36n
芭蕉绣球 3400px×1675px·1979 年 37n
n

作者介绍


于希宁,1913年出生于潍坊,擅长花鸟画。1933年进入上海新华美专学习,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美专,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历任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修科、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名誉院长,美协山东分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五届、六届省常委,七届全国代表。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n
n

文摘


序言


序 刘大为 1n
于希宁先生的花卉艺术 孙美兰 3n
图 版n
工笔花鸟册题记一 俞剑华 700px×750px·1934 年 3n
工笔花鸟册题记二 黄宾虹 700px×750px·1934 年 4n
工笔花鸟册之一 700px×750px·1934 年 5n
工笔花鸟册之二山茶白头 700px×750px·1934 年 6n
工笔花鸟册之三鹌鹑螳螂 700px×750px·1934 年 7n
工笔花鸟册之四觅食图 700px×750px·1934 年 8n
工笔花鸟册之五蜻蜓白寥 700px×750px·1934 年 9n
工笔花鸟册之六 700px×750px·1934 年 10n
东篱秋色 2275px×650px·1937 年 11n
蕉竹图 3475px×850px·1938 年 12n
花卉册之一萱草 650px×925px·1943 年 13n
花卉册之二鱼乐 650px×925px·1943 年 14n
花卉册之三螳螂野菊 650px×925px·1943 年 15n
花卉册之四青藤笔意 650px×925px·1943 年 16n
荷 2950px×675px·1947 年 17n
白梅手卷 625px×3225px·1947 年 18n
晋 祠 975px×1475px·1955 年 20n
燕子矶望长江 975px×1550px·1956 年 21n
太湖写生 725px×550px·1956 年 22n
玉 兰 3400px×2000px·1956 年 23n
晨 露 1650px×1125px·1962 年 24n
蔬 果 1700px×1125px·1962 年 25n
辛 夷 2275px×775px·1974 年 26n
全是雪精神 2475px×1300px·1975 年 27n
牡丹册之一 850px×1150px·1975 年 28n
牡丹册之二 850px×1150px·1975 年 29n
牡丹册之三 850px×1150px·1975 年 30n
牡丹册之四 850px×1150px·1975 年 31n
雨 后 3275px×1675px·1978 年 32n
扶 桑 1900px×1225px·1978 年 33n
牡丹情 1675px×1px·1978 年 34n
舞婆娑 2125px×1275px·1978 年 35n
梅 3400px×1675px·1978 年 36n
芭蕉绣球 3400px×1675px·1979 年 37n
n


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笔墨丹青里的时代回响 在中国画的宏伟画卷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指引着后人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于希宁,便是这样一位集大成者。他以其深厚的功力、独到的造诣和对时代精神的深刻体悟,在中国画坛树立起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本书《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并非仅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深入挖掘其艺术创作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以及他如何将齐鲁大地浓厚的乡土气息与中国画的传统精髓融为一体,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于氏画风”。 于希宁的艺术生涯,是一部与时代同行的壮丽史诗。他出生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经历了旧时代的没落与新中国的诞生,这些深刻的人生经历,无不渗透在他的笔墨之中。他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积极地将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中。从描绘山川大地的壮丽,到捕捉花鸟鱼虫的生机,再到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于希宁的作品始终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他笔下的山水,既有齐鲁大地雄浑壮阔的特质,又饱含着对祖国山河深沉的热爱;他笔下的花鸟,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更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颂。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宏大叙事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关怀。 “齐鲁画风”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东,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便孕育了厚重、朴实、刚健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们。于希宁,便是这一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深谙齐鲁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他的画作中,你不仅能看到笔墨的挥洒自如,更能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大气磅礴的精神力量。他笔下的松柏,遒劲挺拔,象征着坚韧不屈;他笔下的竹石,疏朗有致,蕴含着君子之风。这些意象的运用,都与齐鲁文化中推崇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相契合。 于希宁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并非一味地模仿古人,而是汲取古人的营养,然后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他深入研究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各个门类的技法,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他的花鸟画中,既有传统写意画的泼墨写意,又有工笔画的细腻描绘,两者巧妙结合,既保持了传统的神韵,又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他对色彩的运用也极为讲究,既能表现出物象的本真色彩,又能通过色彩的搭配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他对于形的把握,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物象的骨骼和神韵。这种在继承与创新之间的游刃有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大家应有的艺术视野和胆识。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于希宁的一生,恰恰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他身处不同时代,却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赤诚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他曾深入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芬芳;他也曾参与许多重要的国家艺术项目,用丹青为祖国的建设添彩。他的艺术,从未脱离人民,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人民之中。这种将艺术与人民、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创作理念,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一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于希宁的艺术世界,不仅仅是欣赏他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画作,更是去理解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如何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力求通过详实的资料、深入的分析和精美的图版,全方位地展现于希宁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他为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于希宁,了解“齐鲁画风”,更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艺术的感悟。 于希宁的艺术,是时代的印记,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和礼赞。他的笔墨,不仅描绘了客观世界的景致,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家应有的品格: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热情投入,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他的艺术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时代的宝贵范本。 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需要回归传统,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于希宁的艺术,正是这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唤醒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我们对艺术审美的追求。本书的编写,正是希望能够将这位艺术巨匠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感受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体会齐鲁大地的艺术魅力。 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纪念,更是对一种艺术精神的传承。我们希望通过对《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的深入解读,能够让读者在欣赏优美画作的同时,更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于希宁先生的艺术,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珍视、去学习、去发扬。他的画笔,曾描绘出那个时代的辉煌,也必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色彩的语言,情感的表达 于希宁先生在色彩运用上的独到之处,是这本书中最令我惊喜的部分之一。我一直认为,色彩不仅仅是颜料的堆砌,更是艺术家情感的直接表达。在《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于希宁先生如何将色彩的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他笔下的花鸟,色彩浓烈而又和谐,既有自然的真实感,又不乏艺术的夸张。我尤其喜欢他画中的红色,那种热情奔放,又带着一丝沉静的力量,仿佛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他的绿色,也总是那么生机勃勃,充满着希望。而当他描绘山水时,色彩的运用更是细腻而富有层次,那种远山的淡青,近水的碧绿,都恰到好处地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我感受到,于希宁先生对色彩有着非凡的敏感度和把握力,他能将不同色调巧妙地融合,创造出独特而又动人的视觉效果。这种对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他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流露。他的色彩,是有生命的,是有温度的,能够直击观者的心灵,引发共鸣。我开始重新审视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它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传达情感,营造氛围的强大力量。

评分

墨韵流转,师承与创新 翻开《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深厚的师承渊源。书中所呈现的画作,无不透露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湛掌握,从勾勒线条的遒劲,到设色的古雅,都让人看到了扎实的基本功。然而,于希宁先生并非泥古不化,他更像是一位在传统根基上勇于探索的改革者。我尤其注意到他画中的一些创新之处,例如他对传统水墨技法的拓展,以及将时代精神融入传统题材的表现。他的花鸟画,既有传统文人画的写意之趣,又不乏现代审美的独特视角。我看到那些鸟儿,不再只是简单的描摹,而是充满了灵动与生命力,仿佛随时会从纸上跃出。他对花卉的处理,也别具匠心,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又恰到好处,赋予了传统花鸟画新的活力。这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艺术理念,让我深受启发。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保持艺术的生命力,如何在传承中寻求突破,于希宁先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他的作品,就像一部活着的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传统,如何去拥抱创新。我开始思考,艺术的进步,是否就如同植物的生长,需要深厚的根基,也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更需要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于希宁先生的画,就是这样的力量的体现。

评分

初遇于希宁,画魂入鲁风 早就听闻于希宁先生的大名,但真正捧读这本《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才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这位艺术巨匠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书页翻动间,一股浓郁的齐鲁风情扑面而来,那不是刻意的雕琢,而是沉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在先生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我被那种朴拙而又不失灵动的笔触深深吸引,仿佛能听到黄河的涛声,感受到泰山的巍峨,品味到孔孟之乡的醇厚。先生的山水画,少了些许文人的雅逸,多了几分大地的厚重,每一笔都像是用尽了毕生的心血去描绘,没有丝毫的敷衍。他对景物的捕捉,并非简单的形似,而是深入其骨髓,将山川草木的生命力赋予其中。我尤其喜欢他画中的那抹色彩,浓烈而不失和谐,如同晚霞染红了天际,又似丰收的麦田在阳光下闪耀。这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读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齐鲁大地的怀抱,感受着那份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艺术精神。每一幅画作都像是一个故事,讲述着齐鲁的风土人情,讲述着于希宁先生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这是一种超越了视觉的体验,它触及心灵,引发共鸣。我深切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将无形的情感,凝结于有形的作品之中,而于希宁先生,无疑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人生,他的创作历程,以及他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评分

收藏价值与艺术传承 通过《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这本书,我更加认识到于希宁先生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深远的收藏意义。他的画作,不仅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更是在中国画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中展示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和才华,它们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结晶。我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希宁先生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将会愈发凸显,成为收藏界追逐的珍品。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一次回顾,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次重要梳理和推广。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认识于希宁先生,了解他的艺术风格,感受他的艺术魅力。这对于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去学习和借鉴于希宁先生的艺术经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中国画坛注入新的活力。于希宁先生的艺术,将继续闪耀,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者,将齐鲁画风的精神发扬光大。

评分

笔墨丹青,人生如画 《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这本书,让我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于希宁先生的一生,仿佛也是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我从文字中感受到他曾经的艰辛,也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他的创作,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他人生阅历和情感的投射。我尤其被他对待艺术的态度所感动,那种专注,那种热情,那种对美的执着追求,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的画,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每一个笔触,都凝聚着他的思考,他的情感,他的生命感悟。我从他画的梅兰竹菊中,看到了他高尚的品格,从他画的山水田园中,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人生,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有壮丽的峰峦,也有宁静的溪流;有激昂的江河,也有舒缓的平原。他的艺术,是他人生的注解,而他的人生,也为他的艺术赋予了更深的生命力。我常常在想,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否就是能够将自己的人生,升华为一种永恒的艺术?于希宁先生,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画,是他生命的延伸,也是他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评分

艺术人生,家国情怀 《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家国情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于希宁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他对故土深情的赞歌,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讴歌。我从他的画中,看到了齐鲁大地的厚重历史,看到了黄河的奔腾不息,看到了泰山的巍峨挺拔。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更是他心中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艺术,是充满力量的,是饱含深情的,它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激发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尤其被他对待艺术的态度所感动,他始终将艺术视为一种责任,一种传承,一种奉献。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时代,反映生活,传承文化。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是有生命的,它能够穿越时空,与后人对话。我感受到,于希宁先生是一位真正将艺术融入人生,将人生升华为艺术的大家。他的艺术,是他对祖国深沉的爱,也是他对民族未来的期盼。

评分

线条的韵律,骨力的展现 翻阅《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我深深地被他线条的运用所折服。于希宁先生的线条,不像某些画家的过于拘谨或飘逸,他的线条,刚劲有力,又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仿佛是饱含力量的肌肉线条,又如同刚出土的竹笋,充满着生机。我注意到,他画的树干,粗壮而遒劲,仿佛能感受到其生命的脉络;他画的梅枝,曲折而有力,展现出不屈的傲骨。这些线条,不仅仅是对物象的勾勒,更是对物象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我仿佛能从中听到大地的脉搏,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他笔下的线条,是具有“骨力”的,它们不仅仅是二维的平面,更是带有三维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这种线条的运用,体现了他对传统笔墨功底的深厚掌握,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我开始理解,在中国画中,线条的意义远不止于描绘形态,它更是承载着情感,传递着精神,体现着艺术家的功力和修为。于希宁先生的线条,就像一首无声的诗,每一笔都充满了韵律和力量,诉说着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评分

齐鲁风骨,胸怀山河 《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齐鲁大地的壮丽山河,以及孕育出这片土地上艺术家的独特风骨。于希宁先生的山水画,总能给人一种宏伟壮阔之感,仿佛他将整个齐鲁的风貌都浓缩在了笔端。我反复观摩他描绘的泰山,那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无不展现出这座名山的雄浑气魄。他的画,不是简单的山水描摹,而是将自己对山川的热爱,对故乡的深情,都倾注其中。我能感受到,每一笔下去,都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他的用笔,刚劲有力,又带着一种浑厚的质感,仿佛是用泥土和岩石堆砌而成。这种朴拙而又饱满的笔触,正是齐鲁人民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的写照。我欣赏他画中的那种“气”,那种贯穿于画面之中的精神力量,它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一种不屈的意志。这是一种超越了形式的表达,它直击人心,引发共鸣。我开始领悟到,地域文化对于艺术家的影响是多么深远,而于希宁先生,无疑是将这种影响发挥到了极致。他的画,就是齐鲁大地的代言,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

评分

意境深远,诗情画意融 于希宁先生的作品,最打动我的便是其深远的意境。他的画,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涤荡。我沉浸在他构建的艺术世界里,仿佛置身于一首无声的诗,或是一阙悠扬的曲。他的花鸟画,常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万物的生机,而其背后的寓意,则耐人寻味。例如,他画的梅花,不仅是形态的逼真,更蕴含着一种傲骨铮铮,不畏严寒的精神。观赏他的画,总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让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感受自然的和谐。我常常被画面中的留白所吸引,那看似空无一物的地方,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画面的意境推向了更高的层面。我感受到,于希宁先生是一位真正懂得“诗情画意”融合的艺术家。他的画,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精神的内涵。每一次的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每一次的凝视,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这种意境的营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艺术家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悟,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用画笔,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港湾。

评分

构图的智慧,虚实的妙谛 《齐鲁画风大家于希宁》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画的构图有了更深的认识。于希宁先生的构图,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既有繁复的写实,又有简洁的写意,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我注意到,他并非一味地填满画面,而是懂得留白,懂得运用空间感来营造意境。有时,他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片辽阔的天地;有时,他精心布置,却又显得浑然天成。这种构图的智慧,并非易事,它需要艺术家对整体的把握,对细节的处理,以及对观者心理的洞察。我尤其欣赏他画中的那些“留白”,它们不是空洞的,而是充满了呼吸感和生命力,仿佛蕴藏着无限的可能。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让画面既有焦点,又有延展,既能吸引观者视线,又能引发无限遐想。我感受到,于希宁先生在构图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实践,他能够将传统构图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度又不失观赏性的作品。他的构图,就像一段精妙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共同谱写出和谐而动人的乐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