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华文*里的传奇女子,足迹遍及*各地。她以一支笔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从遥远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诠释人生,只做生活的见证者。她是我们心中浪漫、洒脱、真性情的永远的三毛,永恒的传奇。《雨季不再来》记录了她从迷惘叛逆的少女长成凡事有爱、有信、有望的三毛的过程,是她早期传奇的见证。
《雨季不再来》收录了三毛17~22岁发表的作品。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是一个逆子,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清的那份情怀,用文字记录下思想上的迷惘与感伤。然而历经十年数不清的旅程,无尽的流浪和情感上的坎坷之后,她终于醒悟到了这一段日子并非虚度,而是让她成为了一个对凡事有爱、有信、有望的三毛,造就了她的浪漫与真性情。那交错着甜蜜伤感少年心事的雨季虽然漫长,却总有一日,可以穿着干燥的黄球鞋踏上充满阳光的大道。
三毛(1943~1991),本名陈懋平,因为学不会写“懋”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快乐与疼痛都夹杂其中,而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她踏上广袤的撒哈拉,追寻前世的乡愁,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从此写出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在大家面前,“三毛热”迅速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然而荷西的突然离世,让她差点要放弃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游,才终于重新提笔写作。接着她尝试写剧本、填歌词,每次出手必定撼动人心。直到有一天,她又像儿时那样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遥远的天国。
当三毛还是在二毛的时候
胆小鬼
吹兵
匪兵甲和匪兵乙
约会
一生的爱
紫衣
蝴蝶的颜色
逃学为读书
惑
蓦然回首
惊梦三十年
我的三位老师
得奖的心情
补考定终生
月河
极乐鸟
雨季不再来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
秋恋
西风不识相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
初见蒙娜丽莎
*快乐的教室
倾城
还给谁
老兄,我醒着
赴欧旅途见闻录
我从*起飞
翻船人看黄鹤楼
去年的冬天
书信(西班牙·*)
一九七三年八月三十日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三日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日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日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当三毛还是在二毛的时候
我之所以不害羞地肯将我过去十七岁到二十二岁那一段时间里所发表的一些文稿成集出书,无非只有一个目的—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的不同的二毛。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
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是一个逆子,她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因此,她从小不在孝顺的原则下做父母请求她去做的事情。
一个在当年被父母亲友看做问题孩子的二毛,为什么在十年之后,成了一个对凡事有爱、有信、有望的女人?在三毛自己的解释里,总脱不开这两个很平常的字—时间。
对三毛来说,她并不只是睡在床上看着时光在床边大江东去。十年来,数不清的旅程,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
她白白地虚度她一生*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
我想,一个人的过去,就像《圣经》上雅各的天梯一样,踏一步决不能上升到天国去。而人的过程,也是要一格一格地爬着梯子,才能到了某种高度。在那个高度上,满江风月,青山绿水,尽入眼前。这种境界心情与踏上*步梯子而不知上面将是什么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相同的。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二毛的确跌倒过,迷失过,苦痛过,一如每一个“少年的维特”。
我多年来没有保存自己手稿的习惯,发表的东西,看过就丢掉,如果不是细心爱我的父亲替我一张一张地保存起来,我可能已不会再去回顾一下,当时的二毛是在喃喃自语着些什么梦话了。
我也切切地反省过,这样不算很成熟的作品,如果再公之于世,是不是造成一般读者对三毛在评价上的失望和低估,但我静心地分析下来,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顾虑。
一个家庭里,也许都有一两个如二毛当时年龄的孩子。也许我当年的情形,跟今日的青年人在环境和社会风气上已不很相同,但是不能否认的,这些问题在年轻的孩子身上都仍然存在着。
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著,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平凡地长大,做过一般年轻人都做的傻事。而今,我在生活上仍然没有稳定下来,但我在人生观和心境上已经再上了一层楼,我成长了,这不表示我已老化,更不代表我已不再努力我的前程。但是,我的心境,已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对人处事我并不天真,但我依旧看不起油滑;我不偏激,我甚而对每一个人心存感激,因为生活是人群共同建立的,没有他人,也不可能有我。
《雨季不再来》是我一个生命的阶段,是我无可否认亦躲藏不了的过去。它好,它不好,都是造就成今日健康的三毛的基石。也就如一块衣料一样,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
我多么愿意爱护我的朋友们,看看过去三毛还是二毛的样子,再回头来看看今日的《撒哈拉的故事》那本书里的三毛,比较之下,有心人一定会看出这十年来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一朵温室里的花朵。
说实话,初读这辑的文字,我有些手足无措,感觉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充满谜团的花园,每一条小径都通向不同的惊喜,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时而像个天真的孩子般信马由缰地描绘眼前的景物,用词大胆而富有想象力;时而又陡然转入一种近乎哲学的沉思,探讨那些关于存在和虚无的宏大命题。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初看时让人感到有些不适应,仿佛在看一部剪辑手法非常前卫的电影,需要集中精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碎片化叙述背后的情感线索。但我越是深入,就越是被这种“不连贯”所吸引,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思绪流动的样态——它本就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无数岔路口的交织。最终,我理解了,这并非结构上的松散,而是一种精心安排的“情感迷宫”,引导读者去拼凑一个完整而又多面的世界观。
评分阅读这本集子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主动地参与到作者的情感构建中去。我清晰地感知到,作者在文字中投射了一种极强的“在场感”,她不是在回忆过去,而是在当下重新经历那些心绪的起伏。那些关于远方的描摹,那些对世俗的疏离感,都带着一种热切的、近乎赤裸的真诚。你几乎可以嗅到她笔下场景的气味,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悸动。这种“共情”体验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有时候,我不得不放下书本,提醒自己,眼前的悲喜并非完全属于我。这种高度的情感渗透力,让这本书具备了一种近乎魔力的特质,它能轻易地撕开读者自我保护的外壳,让你直面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的柔软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密度实在令人惊叹,它不是那种铺陈排比的华丽辞藻堆砌,而是一种精准到令人窒息的凝练。你会发现,一些最简单的词语,经过作者的组合和排列,瞬间爆发出强大的穿透力。举个例子,她描述某一场景时,可能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话,但那画面感和其中蕴含的情绪张力,足够你在脑海里回放好几遍,甚至比看一部长镜头电影还要震撼。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细细咂摸那几个字眼。这是一种对文字效能的极致运用,她似乎总能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切入点,不多不少,直击靶心。对于那些追求文字美感和内在力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堂生动的修辞课,每读一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排毒”和“重塑”。
评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拿到手里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触摸到了某个久违的老友的信笺。书页泛着温暖的米黄色,带着轻微的油墨香,那种老式印刷品的质感,让人一下子就沉浸到一种怀旧的氛围中去。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谁知一旦打开,那些跳跃在纸上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不动声色地渗入了我的心底。我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技巧,而是一个鲜活的灵魂在低语,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敏感与坦诚,都那么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一些关于童年记忆的片段,那些细微到几乎被遗忘的场景,被她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来,唤醒了我自己那些蒙尘的往事。读着读着,我甚至会停下来,望向窗外,感觉整个世界的色彩都变得柔和了许多。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回归本真的宁静,让人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放灵魂的净土。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流浪”和“漂泊”的主题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读过太多关于远方的诗篇和散文。然而,这本集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那不是基于地理上的位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永恒离家”。作者的笔触中,始终萦绕着一种对“归属”的深刻质疑。她似乎在不断地寻找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却又总是带着一种先验的预感,知道任何停留都只是暂时的。这种宿命般的孤独感,通过她特有的那种夹杂着戏谑与哀伤的语调表达出来,显得格外动人,而非一味地自怨自艾。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把“漂泊”从一种生活状态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让人在跟随她的文字进行空间漫游的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内心深处,是否也藏着这样一个无法安放的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